分享

什么是针灸的得气与行气,相关知识以及方法分享

 感悟_johnson 2023-08-20 发布于福建

得气的概念

针灸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得气”,意思是说当针刺到一定的穴位,并按照某种方法行针后,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而且这种感觉不但因人而异,施针者在运针的过程中也会有感觉。

对于患者来说:

针刺得气时可能会有酸、麻、胀、沉、重、热、凉、触电、虫行、跳跃、传到等感觉中的一种或几种,而没有得气则没有这些感觉;

对于施针者来说:

针刺得气时针具立刻变得沉重紧涩,好像被某种力量吸住一样,有时还可以看到针柄震颤,病人沿经皮肤色泽变化,出汗,肌肉跳动或者起鸡皮疙瘩等,而没有得气则没有这些现象。

拓展:身体不同部位下针得气时的感觉

局部酸麻沉胀、手下沉紧和针柄震颤多发生在肌肉丰满的穴位;

沿着纵向呈放射的反应多出现于四肢处的穴位;

局部沉痛多出现于四肢末端的井穴;

局部沉胀酸和近距离放射感多出现于头面胸腹部的穴位;

酸胀感和斜弧形放射多出现于腰背部的穴位;

得气的方法

拓展:持针

医者握针是用手轻握,如果把针捏的很紧会影响气的传导,进而影响针刺效果。

提插捣臼法

将针反复上下提插,左右钻刺,此法适用于肌肉比较丰厚的穴位,或者针刺部位不明确,需要刺探寻找。

捻转法

将针刺入到合适的深度后,左右捻转针柄得气,如果得气效果不明显的时候,可以沿顺时针一个方向慢慢捻转针柄来加快得气速度。

循经法

按照经脉气血循行的方向,用指尖在针刺周围来回循切几次后再行针即有得气的反应。

加热法

将艾条悬于穴位的上方进行悬灸,艾条可在穴位周围或者按经络循行方向游走,帮助快速得气,也可以直接取少量艾绒揉搓成团放在针柄上点燃;

图片

如果没有艾绒用酒精棉球烧热针柄或者直接用温水加热也可。

呼吸得气法

顾名思义就是配合患者的呼吸来缓慢的进针或者提针,直到得气为止。

当病人吸气的时候医者跟着缓慢拔针至接近皮表处,但不能把针拔出;

当病人呼气的时候医者跟着缓慢进针至原来位置,这样反复操作直至患者得气为止。

运气行针法

这种方法需要医者在针刺的过程中全神贯注,用意念将自身的气由少腹上提,经过肩、肘、腕一路传导,并通过手指作用于针下,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施针的手上去操作;

同时医者全身放松,用丹田慢慢吸气,然后吐气,吐气的时候就是向患者身体灌气的时候,医者心里要想着气从手传到针柄,再由针柄向下传至患者身上。

候气法

有时患者经过捻转和提插后仍然无法得气的,我们可以暂时停下来并留针3~10分钟后再做行针的操作来得气。

这种方法适用于初诊、怕针、妇女幼儿、年老体弱和肌肉容易痉挛的患者。

行气的方法

下针不但可以得气,而且运用一定的手法我们还可以行气,就是把针刺时出现的感应向一定的部位扩散,让气朝着我们指定的目标传导,从而加强治疗效果。

我把常见的行气方法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总结如下:

针尖迎随法

《针灸大成》有说:“转针向上气自上,转针向下气自下。”

意思是说若要经气和针刺感应向上传导,那么针尖需要向上斜刺;

同理若要经气和针刺感应向下传导,那么针尖需要向下斜刺。

实际操作用我们先下针并得气,然后将针稍微提起大概一个绿豆的距离,接着使针尖朝向病患部位再刺入。

手指按压法

《金针赋》中说:“按之在前,使气在后,按之在后,使气在前。”

意思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手指按压来暂时阻滞身体上的气道,让气按照我们的意愿传导。

比如说:

如果我们想让气向下传导,那就用手按压在针刺位置的上方,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想让气向内传导,那就用手按压在针刺位置的外侧,反之亦然。

通经接气法

在针刺的时候医者经常会遇到针刺感传不远,尤其是关节部位通过困难的情况。

这时我们可以沿着经络运行的方向,在传感的终止处加刺一针;

如果针感还是传不到病处,那就在新加针出现的针感终止处再刺一针,就像接龙一样,直到针感传到患处为止。

呼吸行气法

先贤认为,呼吸能够推动气血的运行,因此用呼吸来配合下针则可以控制针刺的感应。

《金针赋》中说:“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意思是如果病痛在针刺穴位的上方,要在病人吸气时进针,这样可以使气上行;

如果病痛在针刺穴位的下方,要在病人呼气时进针,可以使气下行。

影响得气的因素

取穴不准

针刺治疗对于取穴要求很高,如果取穴不准,则难于得气,进而影响疗效。

针刺深浅失宜

每个穴位都对应适当的针刺深度,入针过深或者过浅,都会影响得气的速度,进而影响疗效。

与患者体质和疾病相关

通常来说,体质敏感、强壮、病症为实症、热症、阳症的患者反应强,对应疗效也比较好;

相反迟钝、体弱、虚症、寒症、阴症的患者反应弱,对应疗效差一些。

医者手法不够熟练

针刺时所发生的反应完全是靠医者的手法熟练度来表现的,否则非但疗效差,而且往往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医者和患者的注意力不够集中

针刺过程中的得气反应瞬间就可以消失,如果医者粗心或者缺乏耐心,患者也不集中精力注意下针后的感觉,就有可能失去这个机会。

图片

拓展:针灸疗效

针灸是否有效,从我个人看来,主要取决于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选穴是否正确

医者下针前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辩证,再根据症状选择对应的治疗穴位,选穴必须正确才能有效。

二是针刺是否能够得气

针刺得气与否,是判定针刺治疗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得气快慢与疗效成正比的关系,得气越快,对应疗效越好,得气越慢,对应疗效较差甚至无效;

在得气的基础上,配合医者的操作,使气至病所,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三是行针符合病情

针灸不光是进针,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行针。

比如有的症状直接针刺穴位捻转得气后即可解决,有的得气后留针即可,而有的症状则需要根据虚实在穴位上做补泻,为了加强疗效,有时还需要使用“烧山火”或“透天凉”这种相对复杂的针法。

此外,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也属于行针的范畴。

行针是一项比较精细的操作,如果医者判断失误,不但解决不了问题,有可能使患者的症状更加严重。

四是患者的体质与疾病,这一点上面有做阐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