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3种常见药,可导致糖尿病

 板桥胡同37号 2023-08-21 发布于天津

 ▍来源:药店经理人  作者:海南医学院附属琼海市人民医院临床医师  张泰胜

糖尿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之一,但人们往往总将糖尿病与生活习惯和家族遗传挂钩,很多时候都忽略了长期使用的药物因素,尤其是在2性糖尿病的高危筛查人群中指出: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者、有类固醇药物使用史及长期接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群体,这部分群体之所以需要筛查,是因为「药物性因素」。

笔者借助这个机会详细介绍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类固醇药物(类固醇性糖尿病)

类固醇药物即日常中常用的糖皮质激素(GC)。这种类型糖尿病大多为外源性使用大量糖皮质激素或体内自行生成过多类固醇,从而导致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均归属于继发性糖尿病范畴。

该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2性糖尿病患者较为类似,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GC导致糖尿病出现的机制包括:

1.促进肝糖原生成;

2.降低葡萄糖在外周组织的利用和摄取;

3.体内的GC升高,对其他升糖激素,如肾上腺激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均具有「协同」和「允许」作用。共同导致糖代谢异常;

4.GC还可以通过受体和受体后作用降低机体的本身对胰岛素降糖的敏感性,导致糖代谢紊乱出现;

5.GC可导致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表现为胰岛素释放减少,降低降糖能力;

综上所述,当GC少时,可表现为低血糖;GC升高时,可表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B细胞分泌下降,导致类固醇性糖尿病(SDM)的出现。

对于这部分群体,SDM也有危险因素和群体:

1.使用GC的剂型和剂量:剂量大小和使用疗程。GC使用剂量越大,疗程越长,发生SDM几率越大;

2.性别,但目前该研究仍未统一;

3.糖尿病家族史。存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群体是发生SDM的高危群体;

4.肥胖。腹型肥胖可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体重指数(BMI)是胰岛素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

5.年龄大于40岁,机制为胰岛B细胞分泌能力下降,胰岛素抵抗逐渐加重。

图片

综合上述的结果,笔者大概结合文献汇总表格如下:

图片
图片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峰值多在午后或睡前出现,一般增高以午餐后较为明显:晨间9:00-10:00血糖开始逐渐上升,并持续至入睡后。中餐后1-2小时是血糖升高的峰值。相对于一般的糖尿病,SDM一般空腹血糖升高较少,建议监测午餐和晚餐前后的血糖频次要多一些。

他汀类药物(药物糖尿病)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胆固醇的合成,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但美国食品局和欧洲药品管理局分别发布了他汀可升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水平的警告。目前不同他汀类药物发生糖尿病的几率也不同。

目前他汀类药物导致糖尿病的机制大致如下:

1.使用该类药物后,可导致胰岛信号出现异常,造成脂肪细胞分化降低,使胰岛B细胞分泌减少;

2.PTEN基因表达会受到他汀类药物影响而出现增强情况,导致胰岛素进一步加强,敏感性下降,引起血糖升高;

3.该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在肝脏周围及周围组织表达作用,当其增加后,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还会导致胆固醇不断聚集,最终产生糖尿病。

回顾性分析研究发现:大剂量他汀强化治疗控制血脂,其发生糖尿病风险大于中等剂量;同时匹伐他汀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不太可能导致糖尿病,且匹伐他汀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有一定浓度依赖性,高危患者可选择高剂量的匹伐他汀治疗,此方面仍待继续考究。同时新发糖尿病风险随着他汀使用的时间延长而上升[4]。

图片
图片
图片

抗精神类药物-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抗精神类药物(APD)目前是导致糖尿病的常见药物,如奥氮平、氯氮平等,为非典APD,较一代APD而言,该类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糖代谢紊乱出现。其导致糖尿病出现的机制如下:

1.APD可导致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这种抵抗可能与进食无关;

2.使用APD的患者往往容易增加体重,导致胰岛素抵抗出现,其中奥氮平增加体重最为明显;其他的如利培酮、氟哌啶醇等也可导致体重增加,但不如奥黛平明显;但奥氮平所导致的糖脂代谢异常不一定与体重增加有关;

3.APD可导致胰岛B细胞凋亡,当机体最初产生胰岛素抵抗时,胰岛B细胞会继续分泌胰岛素维持机体血糖稳定。当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后,胰岛B细胞无法充分上调胰岛素分泌,表明奥氮平具备有破坏胰岛B细胞的能力和作用。也因此当胰岛素抵抗出现后,会加速促进糖尿病的形成。

许德河等人进行二甲双胍防治奥氮平无法抵抗该药物所带来的体重增加,但可降低该药物所导致的空腹、餐后及随机血糖升高。无糖尿病患者使用,可预防该药物引起的糖代谢异常。但大剂量使用会出现乳酸酸中毒,需注意[8]。


参考文献:

[1]徐志芳,刘长梅.类固醇性糖尿病诊治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2014,46(06):452-454.

[2]董爱梅.类固醇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血糖监测时机[J].中国社区医师,2012,28(33):6.

[3]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共识专家组,糖皮质激素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6):765-772

[4]万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进展[J].大众科技,2022,24(01):103-105+72.

[5]刘星雨,怀文娟.他汀类药物诱发新发糖尿病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21,30(13):129-132.

[6]广东省药学会,广东省他汀类药物评价与遴选专家共识[J],今日药学,2022,32(7):481-489.

[7]梅希,吴锦林.抗精神病药物诱导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8,26(07):608-612.

[8]许德河,陈英颖,赵群峰,陈倩倩.二甲双胍防治奥氮平所致糖代谢异常的研究[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4,12(03):260-262.

[9]武春艳,王祖承.氯氮平、奥氮平与糖尿病的关系[J].上海医药,2005,(08):358-35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