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养出内心强大的孩子?父母要少说3句话,多做4件事

 自由翱翔-zyax 2023-08-2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面对困难,内心强大的孩子,可能会迟疑、气馁,但一定不会放弃,更不会一蹶不振。

人生漫漫,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带给他勇气,帮助他长成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

——虎妈

作者 | 优米MaMa
来源 | 优米MaMa(ID:gh_26c31da964ff)

最近,听说了一件事:

邻居家的孩子有些厌学了,过完这个暑假就要上初二的少年,突然表示下学期不去学校了。
反复和老师、同学沟通后,这孩子的父母才知道儿子原来是被打击到了。
上学期,孩子班和隔壁班组织了一场篮球赛,中二年龄的小男生,不知怎么就将一场友谊赛变成了打赌。
并约定好“输的一方一旦占到好场地,都得无条件让给赢的那方”。
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学篮球,于是被班里的同学委以重任,再加上孩子自己也想在同学面前长脸,便自信地表示一定会赢。
谁知上场后,隔壁班便有个人高马大的同学一直死盯着他。
这就导致邻居家孩子不仅进不了球,还莫名其妙地被断了好几个。
这一举动让班里同学的士气大减,最终,灰头土脸地输了比赛。
事后,孩子越想越觉得丢脸,决定再也不去学校了。
这鸵鸟心态直接把爹妈给气笑了,邻居吐槽道:

“就这么输不起吗?一场比赛就能让他逃避到拒绝去学校?以后碰到其他事要咋办?这也太玻璃心了!”

确实,这几年经常听到家长们谈论“玻璃心”。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太矫情,经历的挫折太少;也有人质疑生活已经伤痕累累了,父母为何还要给孩子增加所谓的挫折?
不管结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在下降的事实。
于是,大家怪社会环境、怪电子设备、怪学习压力。
殊不知,孩子其实深受父母影响,想要孩子不玻璃心,关键还得看父母平时的一言一行。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
图片
图片

少说3句话

父母的语言里,描述的是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教授曾说过:孩子总愿意相信父母说的关于自己的话,并习惯将这些话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父母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因此越是亲近的人,讲话时就应该越有分寸。
结合儿童心理发展来看,想要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有3句话要少说:
  • 第一句:“你做不到”

前几天带女儿去玩轮滑,碰到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女儿学滑板,小姑娘上了8、9次板都没上去,但孩子一直没放弃。
看得我都忍不住想给她点个赞,谁知那位爸爸却在一旁说:“上不去吧?我就说不行,你上不去的,还是得找老师”。
听爸爸说完,孩子就闷闷不乐地去一旁坐着了。虽然知道这位父亲是出于好心,想给孩子找个专业的指导,但这种“否定式”教育的方式,多少还是有些伤人。
我们中国的父母格外擅长“打压式”教育。但你知道吗?
否定性的语言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伤害,给孩子一种“我不行”的心理暗示,时间一长,孩子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会变成“我做不到”,长此以往便会习得性无助,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 第二句:“这很简单”

身为成年人,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带入成人视角。
比如:在孩子看来“好朋友不理我了”,这是一件非常郁闷的事,但身为成人我们会觉得“这事解决起来还不简单?她不理你,你就不理他呗!”。
父母常常倾向于轻描淡写地说事情很容易,因为在我们看来“孩子的那点事,算个什么事?”。
但心理学上有个成就动机理论(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它认为孩子在面对挑战时需要有足够的动机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如果父母给孩子的感觉是“事事简单”,就会让孩子认为做事不需要努力,失去积极的动力。
所以,如果孩子碰到难题,千万不要高高在上地告诉他“这很简单”。
和他一起寻求解决办法,比直白地告诉他怎么做更容易激发斗志。
  • 第三句:“别哭了”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会习惯性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难过。
然而,心理学家对孩子情绪的研究显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来说,有效管理和表达情绪比强制要求孩子“不哭”重要得多。
如果碰到孩子哭泣,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别哭了或简单粗暴地无视,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情绪不应该被接受,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情绪问题。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别哭了”,而是要帮助他们学会处理情绪,比如委屈了哭可以,但事后要与父母交流内心真正的感受;或者要教会孩子转移情绪,寻求他人帮助。
图片
图片

多做4件事

想让孩子内心强大,父母不仅要管住嘴,还要多做事。以下4件事,建议多做:
首先,父母要学会倾听和表达关心。
心理学的亲密关系理论(attachment theory)认为,良好的家庭沟通是培养孩子内心强大的关键因素之一。
想让孩子内心强大,就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内心宣泄的出口,父母的倾听是孩子倾诉困扰、发泄情绪的有效方式之一。
倾听的同时,展示身为长辈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也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和被尊重。当孩子碰到困难时,这份底气也会成为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
其次,及时提供积极反馈。
和孩子的关系中最忌讳无动于衷,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认为,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无论碰到任何事,你的反馈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关注点,从而影响他的行为。
比如,同样参加比赛或考试,当父母的反馈都集中在成绩上时,孩子的关注点就很难移到享受比赛上。
只有父母的反馈是“成绩固然重要,但这种参加比赛的经历同样让人记忆犹新”时,孩子才会更加享受比赛。
再次,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无论学习、还是未来的工作中,都是需要孩子学会的基本能力,它对于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至关重要。
我们会建议当孩子面临难题时,父母可以鼓励他们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并一起评估每个方案的优缺点。
比如,可以通过提供情境、引导思考、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难题的技巧和策略。
最后,给孩子树立榜样。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身边的成年人来成长的。父母作为孩子接触最多的成年人,作为孩子的榜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展示正面的行为和价值观,比如,讲讲公司里和同事一起努力共渡难关的故事;
或者给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和故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你看,养孩子对父母而言也像一场修行,只有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成长效益最大化,你说对吗?

图片

*

*来源:优米MaMa(ID:gh_26c31da964ff),最有趣、最有料、最前沿的科学育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