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亏工人提醒:冰箱门内侧不能放牛奶,原来我一直用错了

 山泉51 2023-08-21 发布于广东

事情要从我家叫冰箱售后上门深度清洗说起。

当时,工人已经把活都干完了,我们聊天间,他在收拾自己的工具,我在把物品往冰箱里头放。

图片

正当我要把牛奶放进冰箱门内侧的时候,工人突然说了一句:这个牛奶尽量放在冰箱里面,别放在门上!

我好奇询问:是因为牛奶太重,怕把冰箱的合页压坏?

他说不是于是给我解释了原因。

为什么冰箱门内侧不能放鲜奶?

他大致的意思是:冰箱门内侧温度高,牛奶放在这里容易变质,尤其是大盒的牛奶,经常开封后一次喝不完,因为开封会更容易变质。

本着求真的心理,我后来还专门查了相关资料,找到了冰箱的热成像图,发现确实如此!

图片冰箱门刚开启时的热成像图@清单

冰箱门刚开启时,门内侧收纳格,两头温度高,中间温度低,靠顶部的收纳格,温度就很高,甚至直逼室温。

那显然,如果我们把开了封的牛奶放在冰箱门内侧,还打算放个2-3天,就极有可能变质。类似容易坏的食物,还包括其他熟食及剩菜、剩饭。

那冰箱门内侧不能放牛奶,牛奶又该放到哪里呢,冰箱里怎么放才合理呢?

冰箱内物品该怎么放?

通过热成像图,我们可以得知:

图片

①冷藏室内的温度,是越往下的层板,温度越低。

图片

②同一层,越往里,温度越低。

所以,针对冰箱冷藏室内的收纳,我们应该遵从:越容易坏的食物,越往下、往里面放。

图片

对应到具体的常见食材便是:

牛奶、剩菜剩饭、肉类、豆腐豆泡这些容易滋生细菌的,可以往下层放,往深一点放;

而蔬菜、水果,很快就要吃掉的那些食物,就可以往高处放、往外面放。

冰箱门内侧适合收纳什么?

冰箱门内侧,也不要闲着,这个地方虽然温度比较高,但胜在拿取方便,所以还是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图片

干货、调料、饮料、鸡蛋、豆瓣酱、豆腐乳、虾米等食物都相对比较不容易坏,而且拿取频率也高,可以放心的放在冰箱门内侧去收纳。

此外,冰箱门内侧,还可以用来收纳护肤品、药品。

图片

如果地方不够用,可以用这种收纳挂袋,专门用来收纳护肤品。

类似的冰箱使用规则还有什么?

①生熟食材分开放置

熟食一般更容易滋生细菌,为了避免交叉污染生食,一般建议熟食用保鲜膜套套上再放置,也能避免串味。

②不适合放进冰箱的食物

  • 高糖分食物,蜂蜜、巧克力等,本身就不容易坏,放进冰箱反而会促使他们结晶,影响口感;

图片左为放进冰箱蜂蜜
  • 热带水果,香蕉、火龙果、荔枝等生长在热带,难以适应低温环境,放在冰箱反而会影响其存放寿命和口感;
  • 根茎类食物,土豆、红薯等,容易在低温环境下将淀粉转化成糖,让他们发黑,看起来影响食欲,而且还可能对健康有威胁,生成的糖分可能天冬酰胺反应,生成丙烯酰胺,有致癌风险。退‬一步‬讲‬,即使‬没有‬反应‬产生‬致癌‬物质‬,那也‬会‬发芽‬影响‬口感‬,还‬有毒‬。其实这类食物,放在阴干处,就能保持挺久的,不需要放进冰箱;

图片
  • 面食,馒头、包子等,冷藏容易损失水分,再用微波炉一热,那硬得像石头。如果想要放冰箱可以放进冷冻,用袋子包裹起来。
  • 茶叶、奶粉等易受潮的食物,会结块,甚至发霉,尤其是茶叶发霉的几率很高。
关于冰箱不能放什么,很多人都隐约有个概念,之所以往进放,主要还是图方便,觉得这个收纳食物好用。
图片
可其实,这种行为无异于冰箱收纳衣服。

图片
我们更需要设置的是,冰箱以外的食物收纳空间,这点很多家庭都忽略了,其实很重要,设置之后你会觉得生活更美好。

③不要买鸡肋冰箱收纳物件
冰箱里真正实用的收纳物件并不多,小的保鲜盒、带盖的保鲜盒、层板上小抽屉等等收纳物件,都需要人付出很多精力,才能保证冰箱内的整洁。
图片
大多数情况下,会因为人“懒”而弃用,但又因为当时买的时候花了钱了,而不舍等扔掉,高的人进退两难。所以,买的时候,切莫冲动,不要被一些假象图片所迷惑,生活不易,真正能坚持天天把冰箱收纳的井井有条的人凤毛麟角。
如果要买冰箱内收纳物件,我只建议3种:
其一,牛皮纸袋

图片
吸湿、分类存放、拿取方便、也节省空间,整理更换还不费劲、很便宜不费钱;

其二,保鲜袋
避免食物串味,放什么都好使,即使不愿意做精细化收纳了,也能出门带个东西用,方便。
图片
不会像收纳盒那样,占地方,扔也还觉得可惜,买的时候,可以选这种双筋的能防水、防漏。

其三,保鲜膜套
图片
前面提到过,形似浴帽,相比保鲜膜更方便,一撕一套,操作相当丝滑,除了能套剩菜剩饭,还能套西瓜,夏天更爱。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