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说欧洲:“他们的地理位置没有东方国家好。”

 gudian386 2023-08-21 发布于山东

张文木

毛泽东说欧洲:“他们的地理位置没有东方国家好。”

“古未有不可守之地而可以言战者。”[1]山地之难在于攻,为此山间割据势力均以夺取平原为第一要义;平原之难在于守,为此平原之主无不视控制险塞为基本。形胜之地,当在平原与山地间保持合理的比例——由此形成中国古代依山傍水的“风水”观[2],不同的比例对地区安全及由此形成的区域政治,往往起着不同但重要的调节作用。山地既是平原的障碍,又是平原自卫的要塞。平原若有恰当比例的山地环绕,则会造成更有利的防御条件和更好的安全保障。古今大至长城,小至碉堡,都是平原防御人为设置的“险山要塞”。

与欧洲大平原容易造成多个政治中心并立的特点相似,中国的蒙古高原面积广大,多为大漠连天的平缓地带,历史上占据着这一地区的战略力量长期分裂为多个相互对立的政权且极少长期统一,南宋赵珙著《蒙鞑备录》中说“盖北方之国,或方千里,或方百里,兴衰起灭无常”[3];明太祖致书元顺帝时有“胡无百年之运”[4]之说,这些大概都是对这一规律性现象的感性认识。而占中国总面积近1/10的平原地带的政治集团则西有险塞以固存、东有——至少在明朝之前——海洋以屏护,其防御能力却远高于蒙古高原的游牧部落,加上狭小的中原面积不足以容纳多种战略力量长期共存,因而从中原地带胜出的政治集团——即使有长江的阻隔——反而能实现中国的最终统一。同样的道理,平原面积过少而山地过多的国家,由于山隘险阻过大过多、交通极为不便,其间的割据力量在获得较好的偏安条件的同时,却难于形成有规模的攻势和全国性的跨区横向联系遑论统一。清初,吴三桂随清军南下一泻千里,后盘踞西南要起兵反清时,却没能走出湖南;同样的道理,蒙古铁骑虽可横扫欧亚平原,但在进攻南宋、兵至川黔时,其势在万重大山的阻隔下已成强弩之末。

毛泽东似乎注意到中国地缘政治的这个特点,1935年,毛泽东在中革军委会议上说:“我军大胆穿插,机动作战,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取得了北渡金沙江的有利时机。云南境内的地形条件,不像湖南、贵州有良好的山区可以利用,我军不宜在昆明东北平川地带同敌人进行大的战斗。”[5]1956年3月8日,他在听取交通部汇报时说:“中国地势比较完整,东面是大海,西面是高山,统一起来帝国主义不易进来。”[6]1964年3月5日,毛泽东在与金日成谈话中提到罗马尼亚,说:“他们的地理位置没有东方国家好,这对他们不利。”[7]毛泽东这里说的“他们”,既指罗马尼亚也指欧洲。

————

[1] ﹝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84页。

[2]“风水”观应起源于古人类的安全观。古人猿从山林进入平原开阔地带,不习惯平地生活的古人猿面临的危险及不安全感随之提升。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离山地不太远的平原有利于迅速回到山林,这样的地形有利于逃避危险,若平原前面再有可以阻止野兽偷袭的护围河,猿人们的定居生活前后就有了双保险。这样便产生了依山傍水的风水观。

[3] [南宋]赵珙著,李珍整理:《蒙鞑备录》,车吉心总主编,罗炳良卷主编 《中华野史》第6卷《辽夏金元卷》,三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8页。

[4] 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明太祖致书元顺帝:“胡无百年之运,能顺天道,归我中国,故上策也。”﹝明﹞谈迁著,张宗祥校点:《国榷》第一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01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2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44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21页。

毛泽东说欧洲:“他们的地理位置没有东方国家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