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黑龙江波涛 2023-08-21 发布于黑龙江

古城西宁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这座城市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有人说,古城是一座城市童年的记忆,是寄托人们幽古思今的载体,围绕古城形成的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区分于别的城市的个性,是这座城市的软实力和生命力。于是,这几年全国出现了保护古城的热潮,许多被毁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古城逐步得以恢复,但是,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能否承载起人们对历史的凭吊和对美好过去的回忆,那些残存于高楼大厦之间的古城墙将何去何从,将被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吞没,还是变颓废之气为托古幽思的城市经典?古城无古的遗憾是否会随着人们文化意识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得到弥补?

西宁旧影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古城墙下一瞥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昔日教场街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西宁古城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古城内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古时的北门坡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老建筑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典型的明清建筑:文庙牌坊

西宁文庙又称孔庙,是西宁的大庙之一,其规模宏伟,结构严谨,工艺高超,是一座完整而典型的明清建筑群,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珍贵文物。赵德琰先生曾在《城中区文史资料》中阐述,文庙位于府门街今城中区文化街。解放前文庙一直完好,临街庙前中间以青砖砌成的大照壁与墙连接成封闭体,两侧面东西设两座牌坊门。1941年间,当局为拓宽道路,将两座牌坊门与照壁均后移三米,照壁东西两端坐北向南竖立两座小巧玲珑的木质牌坊,改建后的门楣上各镶嵌刻字匾额,东面书有“道冠古今”,西侧题为“德配天地”。

文庙第二门,建于清乾隆六年,为木结构四柱三楹三楼歇山顶巍峨高耸的大牌坊一座,高约十二米,面宽十五米。斗拱采用单翘重昂七踩斗,边楼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各楼斗拱参差变化,灵活有序。飞檐挑出,翼角翘起,玲珑精巧,古朴雅观,堪称西宁古建筑的精品。据说,牌楼的四柱竖于础石之上,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大风、地震摧摇,竟然巍然屹立至解放后,以后遭人为拆毁,令人十分惋惜。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历经二百年风雨的城隍庙牌坊

城隍庙牌坊在西宁古城西北侧,因规模宏伟的城隍庙而得名。在耄耋老人赵青槐的记忆中,城隍庙坐北朝南,临街正门为青砖磨砌须弥座基,三楼牌坊高低错落,椽、枋、斗拱及吊垂都是由砖雕成,三楹半圆拱形门,中间的门比两侧高,红漆的双扉门扇,老人记得中间门扇上还有八十一颗泡钉及一幅铜质兽首的门环,工艺精湛。整个牌坊高约六米,宽十二米,从远处看,庄严肃穆。牌楼柱洞间,有前后八根斜撑木,以石蹬衬挡,预防地震与狂风。此牌坊造型十分匀称,彩绘绚丽悦目,经二百年风雨侵蚀与地震,榫卯结构仍然紧密如初,可见当年木匠高超的技艺。老人说,平时山门紧闭,逢初一和十五祭祀的时候香客游人如织。牌坊1956年尚存,1958年被人为破坏。84岁的张国清老人清楚地记得,城隍庙拆除时她正坐在门口,只听“轰”一声响,老牌坊消失了。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西宁老城门

东门迎恩门

檐下悬匾额“天河锁钥”,在今东大街与花园南北街结合处的西侧。

五十年代东门城楼。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西宁老城门

西门怀远门

檐下悬两匾额一为“怀柔远人”,另一为“海藏咽喉”,在今西大街与长江路结合处的东侧。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西宁老城门

南门迎薰门

檐下悬匾额“岚光迎旭”,在今南大街与南关街结合处北侧。

五十年代南门城楼。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西宁老城门

北门拱辰门

檐下悬匾额“澄波献瑞”,在今北大街北侧。

北门城楼。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屡被洪水冲垮的通济桥

南川河古桥又名“通济桥”,位于大西门外,南川河古称麒麟河。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清雍正十年、嘉庆二十三年,光绪二年、十五年官府几次督工修建,屡被洪水冲 。《西宁府续志》记载:光绪二十四年秋复 于水,二十五年钦差大臣阔普通武集西宁镇、道、府、县署及商,拨银和募捐,兴建虹形握桥,桥面两侧置护栏、吊垂,都用油漆彩画而成,十分壮观。桥垣东西两端各建四柱三楹三楼小巧玲珑木结构牌坊两座。青海办事大臣豫师在牌坊门楣上各有书写镌刻匾文:东题“豁然贯通”,西题“乃克有济”,字形饱满,已鲜为人知了。

桥梁津渡牌楼,不仅是作为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也是桥梁建筑艺术装饰,增加了桥的美观。此桥后遭洪水冲毁,牌坊仍存,原来的彩绘多已剥落,大约于1938年至1939年当局征集工匠,两次修桥。四十年代初青海省政府交通处修建木桩板面铺沙平架桥时牌楼被拆除。

此外还有如下老牌坊消失,没有留下老照片:

百子宫牌坊

位于府门街的百子宫牌坊,在今天的文化街西口北面,这里清代建有“百子宫”。

北斗宫牌坊

西宁古城的北斗宫有一座北斗宫牌坊。

印心寺牌坊

昔日在南大街路西建有一座规模宏伟、首屈一指的古刹印心寺,寺的建筑木料采用西宁南山本山木。临街门前建有一座大牌坊。

万寿阁牌楼和昭公祠牌坊

万寿阁在原南大街十字路口,距印心寺约100米左右,始建于清光绪三年,是一座大型的三层双向过街楼。“万寿阁”西侧赵家井街东口,就是现在的下人民街东口,在光绪年间建有中型何氏贞节牌坊一座。1939年春夏之交,西宁县政府拆迁万寿阁到麒麟公园时,这座牌坊被一并拆除了。

位于兴隆巷东段北侧的昭公祠牌坊,建于清同治十一年,西宁道令巡抚刘锦堂建刘松山纪念祠,名曰昭公祠,来纪念湘军阵亡官兵。

“清官离任留靴”的清官坊

旧时西宁城东大街小十字西侧(勤学巷南口附近),跨街有清同治年间所建的一座四柱三楹三楼,斗拱叠檐,华丽壮观,此大牌坊称为“清官坊”。

马公祠牌坊

马公祠是一处单独的古典式建筑群,与香水园东侧的庙庵仅一墙之隔,祭楼前砌有14级横长砖阶。原建有木结构,油漆彩绘的一座牌坊,上题匾文“世德清芬”,现已湮灭无闻了。

马麒坟园牌坊

位于东稍门外路南(瓦窑沟以东,今西宁食品厂一带)即马麒坟园。据有关资料记载,大牌楼是木石结构,柱粗梁大,属于歇山式建筑,筒瓦覆顶,飞檐凌空。坊上正中镶嵌蓝面金字卧匾“甘棠永爱”,两侧分别是红面金字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黎丹楷书。牌楼高约十三米,面宽二十一米。整体规模宏伟,工艺精湛,当属西宁众牌坊之冠。

那些依旧静默在时光里的老建筑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旧时的山陕会馆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曾经商旅来往的山陕会馆

百年前,一群号称海内最富的晋商联合各地商人(尤以陕西商人为主)在推动商人彼此间的交流中走向融合,于是在商贸小镇的西宁修建了一个用于同乡聚会、议事言商的山陕会馆。兴隆巷,一个不起眼的小巷,上世纪名噪一时的“山陕会馆”就建在那里。它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会馆为清代民居建筑风格,沿中轴线对称布局,大门上有于右任先生所书“山陕会馆”匾额,进山门,院中设钟、鼓二楼。后面是香厅和关帝殿。走过一处幽静小院,北侧又有一座二层楼,即“三义楼”。各殿宇方砖铺地,金碧辉煌。

山陕会馆是山陕商帮自发建立的一个民间团体,在山陕商人中起一个联络作用。解决山西、陕西籍人在青海行商时的住、行和来往各地的身份证明或病故安葬等事宜,同时是山陕商人的主要 “聚会”场所。到民国后期,在西宁及青海东部各县一部分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籍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山陕会馆,人数达数千人。

这座古建筑是当时山陕商人在此活动留下的历史见证,由于年代久远,保护不善,一些建筑已经残破毁损。2006年9月,市政府投资1580万元,对其进行了修缮。如今会馆院落内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但这座沧桑百年而风骨犹在的会馆建筑群,仍旧静立于风雨之中,无言地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昔日南山寺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今日南山寺

梵音袅袅南山寺

南禅寺又名南山寺,位于凤凰山北麓。据说北宋时凤凰山已建有寺院,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因战乱,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

该寺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目前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净土宗派)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七一路南侧的“砖包城” 黎晓刚摄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衰草离离老城墙

老西宁人曾经见到的古城墙,是修建于明洪武十九年的西宁卫城,上世纪中叶被拆除。如今的“砖包城”,仅剩七一路上一段,被高楼严严实实地裹在里面,只有穿过一个小门洞,才能一睹“砖包城”的真容:其间衰草离离,仿佛已被遗忘许久。

据一位在城墙边居住的老人回忆,小时候曾见到有乞丐在城墙上挖窑洞居住。“那个时候,城墙的外部是宽大厚实的青砖,里面则是土质,我们这些调皮的娃娃常常顺着内城墙的土坡爬到墙上去玩。城墙上已经踩出了一条条小路,这些小路一点不陡,很容易就爬上去,不过经常爬城头的还是尕娃们,丫头们爬城墙会被人笑话的。”老人的回忆将记者一下带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

明万历三年(1575年)对西宁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共用大型条砖1245.5万块,石灰2.06万石,墙基全用大型条石砌成,墙体全用条砖包镶。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砖包城”。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斯文在兹之文庙

西宁文庙始建于明代,经清代多次扩建修葺,形成规模,是宣传西宁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这里你可以领略到边陲的儒家文化。当我们漫步文化街,追古思贤,拜谒儒宗,仰望文庙大成殿古朴凝重的栋梁时,西宁六百年沧桑巨变及博大精深的汉儒文化,无不令人肃然起敬。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香水园

不堪回首:已经沦为历史尘埃的西宁古城

改造中的香水园

繁华已远香水园

“以前,香水园是人们踏春的好去处。每当春暖花开,大地披上了绿装,人们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在靳育德老师娓娓道来的回忆里,我们将时空的大门抛在身后,旧日的香水园场景仿佛呈现在眼前。那时,老虎洞前香火很旺,不少人到此求子。《北门外四月初八日会即事》就描绘了当时的盛况:柳色成阴浓古寺,欢声笑语满平畴。

香水园,自古以来就是西宁古城的一处胜景。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修建,那时北门外靠北城墙石崖处有泉水喷涌而出,泉水清冽甘甜,人们称其“香水泉”。香水园正因为有其“香水泉”而得名。泉附近有古树斜柳、芳草野花,一切显得古拙而神韵,朴质而生动。沿墙根一带,从西北城门坡下,相继建有柴扉牌坊、老虎洞、四望亭、万德巷、药王阁等,园内四时景致相宜。

泉,是香水园的灵魂。在崖峭、城峙、泉旺、树荫的自然环境中,先辈们将亭台楼阁、殿堂祠舍以及洞窟、塑像、小桥流水等景观,巧妙地融进了香水园的造景布局里,既有诗的意境,又有历史文化的韵味。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昔日的香水园,现已变成部分单位及居民住宅。如今,老树、残垣和单扇木雕门,让人丝毫感受不到香水园当年的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