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 第一部

 新用户4541Ay47 2023-08-21 发布于上海

大唐王朝经过高宗、武则天、中宗之后,皇戚贵族之间的权力之争越来越厉害。年轻的李隆基,经过两次军事行动,登上皇位掌握大权后,决心干一番大事业。他先后任命姚崇、宋憬为相,励精图治,革除弊端,整治吏治,实现了政治稳定,吏治清明,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强盛时期。但随着李隆基的年龄增大,他开始变得贪图享乐,生活腐化,整日沉浸在与杨贵妃的爱情之中,不理朝政,把大权交给宰相。他逐渐有一个奋发有为的君主变成了一个昏庸的君王。他先是重用奸相李林甫,让其独揽大权,破坏朝纲。李林甫是口蜜腹剑,嫉贤妒能,在朝中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策略,把当朝的政治搞的一片昏暗。李林甫死后,李隆基又重用奸相杨国忠。杨国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家伙,他在朝中结党营私,把持朝纲,排除异己,促使了安禄式的早日反叛。安禄山反叛后,为了铲除异己哥舒翰,杨国忠又让李隆基,不顾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式,强令哥舒翰带领部队,放弃防守的天险潼关,去对叛军发起进攻。结果唐军大败,唐朝的国都长安也陷入了叛军之手。李隆基还被安禄山的花言巧语所迷糊,不听他人劝告,对他倍加宠爱,把军事大权交到他的手里,最终养虎为患,酿成了安史之乱。

安禄山叛乱后,大唐王朝在军事上没有做任何的准备,在叛军的进攻下,大批官员、军队纷纷投向叛军。大唐的大片国土沦陷,长安失陷,众多百姓陷入战火之中,或流离失所,或丧失性命。叛军攻陷长安后,李隆基仓皇逃离。在马嵬坡,军队发生兵变,士兵们杀死了奸相杨国忠,逼迫李隆基赐死了杨玉环。

太子李亨在一些大臣的请求下,没有跟着李隆基继续西逃,而是留下来指挥部队,与叛军作战。李隆基无奈之下,传位于太子李亨,自己做起了太上皇。

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指挥下,唐军展开了与叛军的激战,历经九年,终于平定了叛乱,但大唐王朝历经这次叛乱后,如日落西山,再也没有真正的统一了。

在安史之乱中,一些唐朝的下级官吏,如颜杲卿、颜真卿、张巡、鲁炅等,奋起抗敌,英勇作战,他们有的战死在疆场,有的被俘后,历经种种残酷的折磨,英勇就义,演绎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而唐王朝的不少大臣们,在叛军面前,或变节、或投降。而皇帝周围的一些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丧失了一次次取得胜利的良机,使百姓遭受了更多的苦难。

安史之乱历时九年,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叛乱。历经安史之乱后,正处于顶峰的大唐王朝迅速走向了衰败,这是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本书力求再现那段惊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场面。再现那些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历史人物,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二章 李隆基(二)

年轻的李隆基真正掌握政权后,开始实施他的政治抱负,开始了他成为皇帝后初期的励精图治。

开元元年十月,李隆基任命姚元之为宰相。姚元之根据当时的情况,向皇上提出:要抑止权贵们的势力,不要轻易地进行封爵赏赐,要减少地方上向朝廷进贡的贡品,皇帝一定要加以自律,不与群臣们在一起游乐等。李隆基都接受了。

姚元之做宰相不久,一次,他向李隆基面奏给郎吏们升职的事。一向对姚元之十分尊敬的李隆基,这一次却对他不理不睬了。姚元之在汇报时,李隆基连正眼也不看他一眼,而是在抬着头看大殿上的屋顶。姚元之说了几遍,李隆基都没有做出回答。姚元之的心里十分害怕,他以为自己说错什么了,但想了想,又找不出错的原因,他只好忐忑不安地退了出去。一直站在一边的宦官高力士看了,也觉着李隆基做得有些不对。等姚崇出去后,他就对李隆基说:“陛下现在刚刚开始着手管理朝政,宰相来向陛下汇报事情,陛下应该当面进行回答,是对是错,都要做出批示。可皇上今天为什么不做回答呢?”李隆基笑了笑说:“我任命元之(姚崇当时的名)为宰相,是和他一起来共同商量军国大事的,像官吏们升迁这类的小事情,由宰相来决定就行了,难道这样的小事情,宰相还需要来向我来请示吗?”高力士听了,明白了皇上的意思,他到中书省传旨时,对姚元之说了李隆基的话,姚元之忐忑步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他明白了皇上的意图,对皇上十分感激。从那开始,姚元之就放手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对一些事情大胆进行处理,对国家大胆进行治理,国家的吏治逐渐走向了清明。

开元元年十二月,唐玄宗改元。姚元之为避免忌讳,改名为姚崇。

大唐王朝自从中宗以来,朝中的不少权贵们,就花费大量的钱财,争相营造佛寺,声称是为了做善事,度人为僧。而按照唐朝的律历,僧人是不需要交说和服兵役的。一些富贵门家的子弟们,为了不交税和逃避兵役,就纷纷削发为僧。在不少的佛寺里,已经是人满为患了。还有,一些不法之徒们,在犯了罪之后,就逃到寺院里,用削发为僧的办法来逃避法律的制裁。这些做法,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让一些富贵人家逃避了交税,一些富贵子弟逃避了兵役。相应地,朝廷就把这一些负担转嫁到了普通百姓身上。而且,这还为一些坏人提供了避难之所。姚崇上书建议,对天下寺庙里的僧人要进行仔细甄别,将那些假僧人区分出来,让他们都还俗,对那些躲在寺庙内的不法之徒进行惩罚。李隆基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主管部门对天下的僧人,进行认真审查,查处了一万两千多名假和尚,都命令他们还俗了,并对一些假冒僧人的罪犯进行了惩处。

薛王李业是李隆基的弟弟。李业的舅舅王仙童,依仗自己的权势,横行乡里,欺压凌辱百姓。御史对王仙童进行了弹劾,有司对王仙童进行了审理,认定他有罪,要对他进行治罪。薛王李业为给舅舅开脱罪行,要求紫薇、黄门对王仙童的事,重新进行审理。姚崇等上书说:“王仙童的罪状十分明显,御史的弹劾也没有任何差错,有司的审理也十分公平,不需要再对王仙童进行审理了,也不要对他姑息养奸了。”李隆基听从了姚崇等人的建议,对王仙童按照有司的审理进行了处理。处理了王仙童,对那些皇戚贵族震动很大,他们再也不敢为所欲为,那么放肆了。

李隆基还听从进谏,将涪州刺史周利贞等,十二名在武则天时期得到重用的酷吏,全部都进行了免职,并永远不再启用他们。他还将武则天时期建的一些歌功颂德之类的排碑、台子等全部都拆掉了。

开元二年七月,李隆基认为当时唐朝官员们的生活过于侈糜腐化,他特意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将官员们乘坐的车子上的装饰品,官员们玩耍的金银器具,全部进行销毁,用来供给国家和军队的使用。命令后妃以下,不得配戴珠玉,不准穿锦绣衣服。

民间流传着皇帝要在民间采集民女的事,搞得人心惶惶,李隆基让人在崇武门前摆放下牛车,亲自将宫中多余的宫女挑选出来,让她们上了牛车,把她们送回家中。并下发告示说,皇宫中多余的宫女皇上都送回家了,更不会采集民女,谣言破灭了,百姓们安心了。

李隆基十分注重兄弟之间的骨肉亲情。李隆基即位后,在家中仍然是按年龄行家礼。为了方便与兄弟们的往来,他在禁宫周围为四个兄弟建立了宅院。兄弟们有人病了,他总是跑前跑后的照顾。一次,薛王李业病了,他亲自给他熬药,到吹得风刮起了火星,烧了他的胡须,周围的人都很担心。他说:“只要薛王喝了这碗药好了,烧了胡须又有什么关系。”

李隆基发现自己读书时,经常遇到疑难问题,就让宰相给他推荐几个人指导他读书,李隆基对这几个人十分尊敬,总是用老师的礼节对待他们。

开元三年,任命卢怀慎为宰相。卢怀慎身为宰相,但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俭朴,他的妻子有时还要挨饿。卢怀慎病重后,向皇上推荐宋憬为宰相。

开元四年,李隆基任命宋憬为宰相。

宋憬担任宰相前,曾经在广州担任过地方官。他担任宰相后,广州的一些官吏就要在广州为宋憬建造遗爱碑,上书请皇帝批准。宋憬知道后,就对皇上说,他在广州并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事情,现在,自己得到了皇帝的宠幸,这些官吏们就为他建造遗爱碑,目的是为了阿谀奉承,这种不良的风气一定要刹住。他请求皇上要制止这种风气,就先从他开始,不准广州的官吏为他建造遗爱碑。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禁止广州官吏们为宋憬建造遗爱碑。

宋憬为宰相,他的长处是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为朝廷选拔人才。

开元五年,李隆基想恢复贞观之制。

贞观之时,中书、门下以及三品官员,入朝奏事,一定让御史和史官跟从,御史随时向皇帝、大臣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史官不管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做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大臣们就不能依仗自己的权势要挟皇帝,小人们也不能向皇帝随便进谗言,皇帝、大臣们的言行都受到了监督。但到高宗时,这种制度就逐渐被破坏了,而到了武则天时,就开始用强权抑制群臣,谏官、御史们就只能风闻言事了,谏官和御史们互相弹劾攻击,诬告之风盛行。宋憬为相后,就着手恢复贞观之制时的一些做法。

李隆基做皇帝的前一个时期,任用姚崇、宋憬为相,政治清明,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朝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昌盛时期。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三章李隆基(三)

开元八年,宋憬因为痛恨那些有罪受了惩罚,而又一直不停诉讼的人,就对中丞李谨度说:“对那些服从判决而不再上诉的人,就把他们放出去。把那些有罪却不停止上诉的人,都关押起来。”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恰巧,那一年赶上少见的大旱。一次,在李隆基看戏时,反对者就让一个优伶,在演戏时,扮作旱魃的样子,来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李隆基感到有些惊奇,就问:“你为什么要出来?”

那个优伶就回答说:“我是奉了宰相的命令,出来的。”

李隆基又问:“是因为什么?”

优伶回答说:“现在,监狱中有三百多人受了冤屈,宰相却下令,把他们关押在监狱里,不让他们去上诉自己的冤情。民间的冤情得不到申诉,旱魃就不得不出来,要为那些受到冤屈的人进行伸冤了。”

李隆基听了,很不高兴,也没有心情再看戏了。他对宋憬就有了看法,不再那么信任他了。

当时,在唐朝的一些地方,十分盛行私人自己制造钱币,人们称之为恶钱。恶钱的盛行,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经济秩序,也危害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宋憬就派监察御史萧隐之,前去治理恶钱。萧隐之在治理恶钱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做了一些过火的、不恰当的事情,扰乱了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些人怨声载道。有的大臣就把这件事上写成折子,上奏给了李隆基。李隆基看了奏章后,又联想到旱魃的事,对宋憬就十分不满意,也十分生气,立即下旨贬了萧隐之的官,并罢免了宋憬的宰相。

开元九年,李隆基任命张说做为宰相。张说这个人十分有文才,而且智力过人,可是,他喜欢收取贿赂,又喜欢当面揭别人的短处。如果朝中的官员,奏事有不符合他心意的,他就喜欢当面批驳那个人,让人下不了台,有时还甚至对官员们大声责骂。

开元十一年,以张说兼中书令。

在这一期间,李隆基开始在边境大力动用武力,同边境上的一些少数民族进行战争,急需大量的物资,供给边境上的军队。当时,有一个官员叫宇文融,他很能敛取百姓钱财,大量上缴国家,李隆基对他十分宠信。州县官吏们都十分害怕宇文融。宇文融在上报的数字中,对百姓的收入常常是弄虚作假,夸大其词。一些大臣也害怕正在得势的宇文融,在朝廷上对宇文融的弄虚作假,不敢进行揭露。于是,朝廷就按照宇文融虚报的数字,多向百姓征敛财物,百姓们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多数被官府收敛上去,他们的生活开始逐渐变得贫困起来。

开元十三年,张说向李隆基写了奏章,建议李隆基登泰山进行封禅,表彰李隆基的丰功伟绩。进行登山封禅时,李隆基需要一大批官员跟从,张说就把自己的亲信、亲戚推荐上去,陪同李隆基去登山封禅。封禅回来之后,李隆基对陪同的人员进行大加封赏提拔,张说的不少亲信都得到了升迁,张说的女婿更是得到了破格提拔,引得群臣们意见很大,李隆基也对这个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官员,感到有些意外,就向一些大臣询问其中的缘故,对张说不满的一些大臣就说,全凭着爬泰山的功绩。后来,人们把老丈人称之为泰山,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开元十四年,李隆基下诏召见河南尹崔隐甫,想加以重用,张说因为崔隐甫没有文采,就推荐他为金吾大将军,而推荐自己的朋友崔日知为御史大夫,李隆基没有同意,仍任命崔隐甫为御史大夫。从此,崔隐甫就对张说怀恨在心。

不久,崔隐甫、宇文融、李林甫等弹奏张说,说张说利用术士进行占卜,违背了大唐律的规定,有僭越的嫌疑;张说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李隆基下旨命令刑部尚书、大理少卿同御史大夫崔隐甫等,在御史台对张说共同进行审理。审理的结果,有很多迹象表明,张说确实有那样的事情。李隆基命令高力士,前去察看审理张说的情况。高力士看完了回来说,张说蓬头垢面,吃野菜,用破旧的瓦器吃饭。张说十分害怕,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皇帝的定罪。李隆基听了,有些可怜张说。高力士趁机劝说李隆基,说张说对国家有功,应该从轻处理。李隆基也是这样认为的,于是,只罢免了张说的中书令,他的其他官爵没有撤销,也没有再追究他的罪过。

开元十五年,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害怕李隆基重新重用张说,一次次给皇上上奏章,说张说的坏话。张说及其亲信,也纷纷上奏章,攻击崔隐甫等,李隆基十分生气,让张说退休,崔隐甫免官,宇文融出为魏州刺史。

开元十七年,李隆基以宇文融为宰相。宇文融十分精于世故,在李隆基面前回答问题时,才思十分敏捷,并且他善于敛财。宇文融担任宰相后,在各州县设立专门的官员,开始大肆收取百姓的财富、收入。从此,官吏们失职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李隆基的奢侈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了。百姓们的生活十分艰难,纷纷怨恨宇文融。

八月五日,是李隆基的生日。李隆基过生日时,在花萼楼下,摆下了丰盛的宴席,宴请朝中的文武百官。左右丞相率领百官上表请示,以每年的八月初五为千秋节,并公告于天下,命令全国人民在这一天,设宴娱乐,进行庆祝。李隆基同意了。

宇文融当宰相不到一百天,就去诬告李隆基宠信的一个将军。事情暴露后,就被李隆基罢免了。宇文融被罢免后,没有人再像他那样为李隆基聚敛财富,李隆基就又感到国家的财物不足了。他又想启用宇文融,恰在这时,又有告宇文融的奏章到来,告宇文融受脏贪污的事。李隆基只好把宇文融再次进行了贬职。之后,又有人告发宇文融贪污了大量的钱财,李隆基再次对他贬职,宇文融死在被贬的路上。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四章李隆基(四)

开元十八年,李隆基以裴光庭为宰相兼礼部尚书。在此之前,吏部挑选官员时,只看一个人的能力,而不看这个人的资历。如果一个人真有本事,吏部可以进行超级提拔使用。而那些没有本事的官吏,就得不到提拔,只能在下面碌碌无为的一辈子。有些官吏,因为没有才能,为官二十多年也得不到升迁。而裴光庭任礼部尚书后,改变了这种选拔官吏的方法,开始按官吏的资格和任职年限,对官吏们进行升迁,不论官员有没有才能,只要当官到了一定的年限,就进行升级,但对有才能的官吏,却不能进行越级提拔。所有的官员,只要不是犯了罪的,都只有升官而没有降职。那些平庸无能的官员,对裴光庭的做法十分欢迎,而那些有才能的官员,都对他十分不满。裴光庭的这一做法,使唐朝的大批官员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为大唐王朝造就了大批的昏庸官吏。

开元二十一年,李隆基任命韩休为宰相。韩休为人正直,不贪恋财物,也不喜欢沽名钓誉。韩休作了宰相后,在百官中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对李隆基不正确的做法,他敢于及时进谏。李隆基也有些害怕他,每当他自己有了小过错,总是悄悄问身边的人:“韩休知道这件事吗?”而常常是他的话音刚落,韩休的进谏书就到了。李隆基接到韩休的进谏书,时常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李隆基身边的人就对他说:“自从韩休当了宰相,陛下时常闷闷不乐。陛下比以前消瘦多了,也劳累多了。陛下,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将韩休罢官赶走呢?”李隆基说:“韩休做宰相,我虽然脸面上瘦了,但天下的百姓却是富足了,国家安定了。萧嵩上奏事情,常常顺着我的心意,从来不反驳我,但他走了以后,我常常是不放心。韩休上奏事情,常常当面与我争论,但他走了以后,我睡觉睡得踏实。我任命韩休做宰相,是为了江山社稷,不是为了我自己的身体。”

萧嵩是当时的另一个宰相,他做宰相的资格比韩休老。当初,裴光庭死后,李隆基就问萧嵩,谁可以代替裴光庭。萧嵩和右散骑常侍王丘善的关系密切,就想推荐他做宰相。王丘善听说后,坚决不同意,而是让给右丞韩休。萧嵩认为,韩休甘于淡泊,权力欲望不强,容易被自己控制,就向李隆基推荐了他。但他万万没有想到,韩休当了宰相后,处理事情十分公正有主见,从不受萧嵩的摆布,萧嵩就渐渐开始厌恶他了。韩休经常与萧嵩在李隆基面前争论,并当面对萧嵩的错误进行驳斥,让萧嵩下不了台。李隆基看了,感到很不高兴,觉着韩休做得有些太过分了。萧嵩也向李隆基请求辞职,要回家养老。李隆基说:“我还没有厌倦你,你为什么就这样急着离去?”萧嵩就哭着说,他不能再与与韩休在一起。李隆基看了萧嵩这幅可怜巴巴的样子,就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萧嵩由右宰相罢为左宰相,韩休罢为工部尚书。不久,又任命张九龄为宰相。

张九龄不仅文学素养很高,风度翩翩,气度不凡,而且为人很正直,敢于对李隆基进行直谏。

开元二十二年,有一个叫张果(八仙中的张果老)的方士,到处骗人说,自己有长生不老之术,他曾经在唐尧时做过侍中,自己现在已经有几千岁了。武则天时,朝廷曾多次请他到朝廷做官,他都没有去。恒州刺史把这件事上奏了李隆基。李隆基立即派中书舍人,带着诏书,去迎接他。等张果到了宫中,李隆基对他进行了隆重的接待,对他恩礼有加。

过了一段时间,张果坚决要求回去,李隆基就授予他银青光禄大夫,对他进行了许多赏赐。

李隆基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令,以李林甫为礼部尚书。

开元二十三年,李隆基在五风楼大开歌舞宴席,一边饮酒助兴,一边欣赏歌舞,前来观看的百姓很多,嘈杂喧哗的声音一直不停,使得乐器不能演奏。御林军们面对这种局面,不能有效制止,李隆基担心,乐工的演奏不能进行。高力士就对李隆基说,河南丞严安之为官十分严厉,百姓们都很害怕他,让他来维持秩序,一定能行。李隆基听从了高力士的建议,立即派人传旨,宣严安之到来。严安之到了以后,拿着板子,绕着场地画了一个大圈,宣布,谁要是到了圈子里面,立即斩首。百姓们知道严安之的残酷,都不敢到他画的圈子里面。于是,李隆基可以一边饮酒,一边尽情地享受歌舞了。

当时,李隆基命令周围三百里以内的刺史、县令都要率领管辖内的歌舞弹奏者,前来演出。不少刺史、县令用豪华的车子,派来了大批的歌舞着,李隆基十分高兴。

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有军功,李隆基想任命张守圭为宰相,张九龄进谏说:“宰相,是代替天子来治理天下的,不是用来作为赏赐的。”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李隆基带领众多人马来到了东都洛陽。他本来打算到第二年的二月,再回西都长安,但是,东都的宫中连连出现怪事,李隆基不想呆下去了,就召集宰相张九龄等,商议立即回长安。张九龄说:“现在秋收还没有结束,现在回去,会妨碍农民们收庄稼。等到了冬天,秋收结束了,再回去吧。”李隆基听了,有些不高兴。李林甫等张九龄等出去之后,对李隆基说:“长安、洛陽,就像是陛下的东西两个宫罢了,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还选什么时间。如果回去会妨碍农民的秋收,就免除沿途农民的租税就行了。我请求陛下,现在就下诏回长安。”李隆基听了非常高兴,听从了李林甫的建议,当日就开始返回长安。

之后,张九龄又几次坚持自己的意见,对李隆基进行进谏,又加上李林甫在中间挑拨离间,时间不久,李隆基就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任命李林甫为宰相。

在开元前期,李隆基先后任用姚崇、宋憬、韩休、张九龄等为宰相,李隆基自己也有进取之心治理国家,国家内部安定,经济发达,国库充足,大唐王朝又达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但随着李隆基的年龄怎大,他逐渐开始贪图安乐享受,不思进取,听不进他人的进谏。自从张九龄罢相后,朝廷中的官员们再也没有敢进谏的。而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更是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五章李林甫(一)

李林甫(?—公元752年),是唐太祖李渊的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李林甫从小就不务正业,没有什么才学。但是,他擅长音律,为人奸诈狡黠,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因为出身于皇族,他一开始就在皇宫中担任了侍卫千牛直长,一个小官。到开元初年,他升为太子中允。之后,他又通过任侍中的一位远亲乾曜的推荐提拔,升到了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林甫升迁为御史中丞。这之后,他又当过刑部和吏部的侍郎。到这个时候,李林甫已经是跻身于唐朝最高统治中心的行列。但是,李林甫对自己的已经取得的地位并不满足,而是借助经常接触皇族贵戚的有利条件,更加施展他善于投机钻营的本领,努力结交着达官贵人,他像猎狗寻找着猎物,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来获得更高的权位。他采用送金钱、为人办事等手段,极力拉拢、收买皇宫中的一些太监和皇帝身边的一些人,从他们那里打探消息,了解皇帝李隆基的脾气、爱好、憎恶、情绪,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采取合适的行动,以求取得皇帝的欢欣和赏识。

当时,武惠妃正受到了李隆基的极度宠幸,李林甫就想尽办法,通过已经收买了的宦官,极力向武惠妃献媚,博得武惠妃的欢心。在武惠妃受宠爱之前,李隆基已经立皇子瑛为太子,而武惠妃受宠之后,皇子瑛的母亲已经失宠了。因为宠爱武惠妃的缘故,李隆基也就十分喜爱惠妃的儿子李瑁。武惠妃多次向李隆基提出,立自己的儿子李瑁为太子,并在寻求着朝中大臣们的支持。李隆基受了武惠妃的枕边风,也多次萌发出废除太子瑛,而立李瑁为太子的念头。李林甫从宦官那里听到了这种风声,就拜托宦官向武惠妃禀告,说他将愿意拥护寿王李瑁登上皇帝的宝座。苦于得不到大臣支持的武惠妃,听了宦官的禀报,心里对李林甫十分感激,她就又经常在李隆基面前,称颂李林甫是难得的人才,是有德有才的臣子,要求皇上要对李林甫进行重用,并在暗中帮助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李隆基命令右宰相萧嵩向他推荐一名宰相人选。严嵩权衡利弊,经过长时期的思考,最后,向李隆基推荐了没有多少权力欲望的右丞韩休。宦官高力士在李隆基面前,听完了萧嵩的推荐,立即将这一消息亲自告诉了武惠妃。武惠妃听了,又立即命令身边的宦官,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李林甫,并且要李林甫将这一消息立刻透露给了韩休。韩休当了宰相之后,对李林甫十分感激,以为自己能当上宰相,李林甫给自己帮了不少忙。后来,韩休与萧嵩反目成仇后,他就极力推荐李林甫为宰相。而武惠妃也在李隆基的耳边,日夜称赞李林甫。开元二十三年,李隆基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至此,李林甫爬上了朝廷中的最高位置。

李林甫当上礼部尚书后,对自己的权力还不满足,他又开始觊觎宰相的宝座,他想方设法,挑拨李隆基和宰相张九龄的关系,经常在李隆基面前说张九龄的短处。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是李林甫的同党,李林甫想把弄到朝中为官。以前牛仙客在河西时,做官还算是勤勤恳恳,在他管辖的范围内,仓库中的粮食、物资充实,将士们作战用的武器也配备得很齐全。李林甫就让人写奏章,对牛仙客大力吹捧,上奏皇上。李隆基看了奏章后,对牛仙客十分欣赏,想任命牛仙客为尚书。宰相张九龄不同意,认为尚书是十分重要的官职,自大唐建立以来,尚书一职,都是由朝廷中有名望的人来担任,牛仙客是一个边疆不大的官吏,威望不高,恐怕难以胜任。李隆基又提出对牛仙客进行封爵奖赏。张九龄还是不同意,他认为,牛仙客做的是一个官吏应该做的事情,并没有作出什么特殊的事情,不应该对他封爵奖励。李隆基听了沉默不语。张九龄退出后,李林甫对李隆基说:“牛仙客有宰相的才能,当个尚书有什么不可以的?张九龄是一个书生,不懂的大道理。”李隆基听了李林基的话,非常高兴。第二天,李隆基又要加封牛仙客,张九龄还是不同意,李隆基大怒。张九龄跪下请罪后说:“牛仙客是边疆上的一个官吏,他又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在朝中为过官,威信不高,如果一下子让他担当尚书这样的重任,恐怕难以服人。”张九龄退去后,李林甫对李隆基说:“如果有才能有本事,为什么一定要读过书?一定要有文采?陛下看中要用的人,有什么不行的?”

李林甫推荐自己的亲信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也是一向不喜欢学习,胸无点墨,没有一点才学。一次,他在对中书侍郎萧挺之读公文时,将“伏腊”读成了“伏猎”,萧挺之听了十分生气,就对张九龄说:“朝廷之中怎么能够有'伏猎侍郎’呢?”于是,不久就将萧炅外迁为刺史。因为这件事,李林甫十分痛恨萧挺之,与萧挺之结了冤仇。张九龄跟萧挺之的关系不错,知到李林甫记恨萧挺之,就劝萧挺之说:“现在李林甫正得到皇上的重用,你应该去拜访拜访他,跟他搞好关系。”萧挺之向来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不去拜访他。李林甫知道后,对他是更加痛恨。

萧挺之曾经娶过一个妻子,后来离婚了,又嫁给了蔚州刺史王元琰。王元琰因为贪赃之罪受到审理。萧挺之知道后,就出面为他说情,去解救他。李林甫听到消息后,就让身边的人,迅速到宫中禀告皇上,说萧挺之的行为不检点。李隆基听了禀报后,十分生气,就问张九龄:“听说,萧挺之正在为罪人王元琰说情,原因是什么?”张九龄说:“王元琰的妻子是萧挺之离婚的妻子,他们之间不会还有什么情谊。”李隆基说:“虽然是离婚了,但他们两个人还是有私情。”张九龄又进行进谏,说这种事不可能。李林甫又上奏说,张九龄和萧挺之是同党,李隆基更加生气了,于是罢免了张九龄的宰相,萧挺之被贬为洺州刺史。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六章李林甫(二)

李林甫当上宰相之后,又推荐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林甫想堵塞皇帝了解下情的渠道,不想让群臣们向皇上进谏,以便自己独揽大权,把持朝纲。一天,他明目张胆地把谏官们召集在一起,对谏官们说:“当今圣上圣明睿智,远远超出我们这些人之上,我们仅仅领会听从圣上的旨意,还常常来不及,更不用说给圣上进谏提意见了。从今以后,你们这些人都不需要再对皇上进行多言了,都老老实实的不要多说话。你们难道没有看见,朝堂外面那些做为仪仗摆设的马匹吗?那些整天都不叫一声,老老实实站在那儿的马,管理马的就给它好吃好喝的,让他继续站在那里。那些高声叫唤的,就被赶出了仪仗队的行列,或者被杀掉,或者去耕地做重活。”补阙杜琎(补阙是谏官的官职)不害怕李林甫的权势,没有听李林甫的话,又对皇上发表意见,立即被李林甫贬为县令,赶出了朝廷。从那时开始,谏官们没有人再敢想皇帝进谏的了,李林甫堵塞了皇帝了解情况的渠道,开始自己独揽朝廷大权。

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奏牛仙客没有宰相的才能,不是做宰相的材料,并引用谶书上的话来作为证明。李隆基听了勃然大怒,命令身边的人,在朝廷上对周子谅进行杖击,将他打得昏死了过去。周子谅苏醒过来后,又被杖击着赶出朝廷,并下旨进行发配。周子谅到了蓝田就死了。但李隆基的怒气依旧未消。李林甫就对李隆基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上来的人,和张九龄是一伙的。”李隆基又把余怒撒在张九零的身上,把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

当初,李隆基作临淄王时,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都受到李隆基的十分宠幸。赵丽妃生了太子瑛,皇甫德仪生了鄂王瑶,刘才人生了光王琚。李隆基即位当上皇帝后,就开始宠幸武惠妃了,赵丽妃等人就失宠了。武惠妃生了儿子李瑁,李隆基对他的宠爱超过其他的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个人都因为自己的母亲失宠、遭受冷落而对李隆基有些不满,兄弟三个常常聚在一起,说一些对李隆基不满意的话。驸马都尉杨洄,跟武惠妃走得很近,他时时刻刻都在搜集、寻找着太子的过失,去报告武惠妃。杨洄听到太子等对李隆基不满的话后,立即禀告了武惠妃。武惠妃就在李隆基的面前,哭着对李隆基说:“太子嫉妒陛下宠爱我们娘俩个,想除掉我们。现在,太子正在暗中发展势力,勾结党羽,正图谋害死我们母子。”李隆基听了之后,十分愤怒,就与宰相张九龄商量,想废除太子李瑛,把他贬为庶人。宰相张九龄上奏说:“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安慰。废立太子是十分重大的事,一定要谨慎。如果有真凭实据,证明太子有不可饶恕的罪行,那应另当别论。但事实上,现在太子一直生长在皇宫里,天天受到陛下的亲自教诲,且太子喜欢读书,知书达理,孝敬恭顺,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过错,陛下怎么仅凭一些无凭无据的话,就要废掉太子呢?我不敢听从陛下的旨意。”张九零又用历史上一些君王,更换太子而引发的悲剧,对皇上进行了恳切的进谏,让他不要废掉太子。李隆基听了很不高兴。张九龄在进谏时,李林甫也站在一边,但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也不说一句话。但等张九龄离去之后,李林甫立即对李隆基说:“废立太子,这是皇上的私人家事,不用同外人商量,陛下自己决定就行了。”

武惠妃听说了张九龄不赞同废太子的事,就派宦官对张九龄说:“有废就有兴。如果宰相能够帮助废除太子瑛,立皇子瑁为太子,宰相的位置可以保持长久。”张九龄听了,对宦官进行了怒斥,并把宦官的话禀告了李隆基。李隆基听了,脸色也变了,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在张九龄任宰相期间,李隆基没有废掉太子瑛。

开元二十五年,杨洄又一次诬告太子瑛、等,说他们与太子妃的哥哥暗中勾结,图谋不轨。李隆基召宰相李林甫进行商量,是否应该废掉太子瑛,李林甫早就盼望着废掉太子瑛,看到李隆基有意要废掉太子瑛,就说:“这是陛下家里的事情,不是做为臣子应该参与的,这件事就陛下自己决定吧。”李隆基听了李林甫的话,最后下了决心,把太子瑛等三人贬为庶人。很快,李隆基又下了一道旨,将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三人赐死,并牵连了一大批官员。

李隆基废掉了太子李瑛以后,李林甫多次劝李隆基立寿王李瑁为太子。李隆基觉得忠王李亨年龄长,且仁爱、恭敬、孝顺、谨慎,且有好学,想立忠王为太子。但听了李林甫的一次次劝告,又拿不定主意,害怕朝臣们有意见,发生事端。李隆基拿不定主意,考虑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询问高力士。在高力士的建议下,李隆基立长子李亨做为太子。

李林甫想立李瑁为太子的陰谋没有得逞,他是即悔恨又害怕。他同李亨的关系不好,知道李亨十分恨他、讨厌他,害怕将来李亨登位执政后,灾难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他就又策划新的陰谋,想废掉太子李亨,再另立一个同自己关系密切的太子。

他采取迂回战略,先和太子妃的兄长韦坚进行结交,同他经常在一起,成为好朋友,向李隆基推荐,任命他担当重要的职位,通过韦坚,时时探听太子李亨的消息,掌握太子的一举一动。皇甫惟明是太子李亨的朋友,当时,在边关为将,大破土蕃,到朝廷报捷。看到李林甫独霸朝纲,心中气氛不平,就悄悄劝告李隆基,除掉李林甫。李林甫知道后,命令人暗中监视皇甫惟明的一举一动。正月的一个明月之晚,太子外出游玩,遇到了韦坚,两人自然免不了一番交谈。之后,韦坚与太子分开,又和惟明在景龙观道士室相遇。跟踪的人向李隆基告发了这件事,认为韦坚是皇亲国戚,不能与边关的将领过分亲密联系。李林甫就乘机诬告韦坚与惟明,在一起共谋,想推翻李隆基,立太子为皇帝。李隆基大怒,命令将韦坚和惟明下狱,进行审问。李亨为了保全自己,当机立断,与韦妃断绝夫妻关系不久。不久,朝廷将韦坚和惟明都贬为太守。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七章李林甫(三)

牛仙客是李林甫极力推荐引进的,他对李林甫一直是十分感恩戴德,什么事情都听从李林甫的,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见。李林甫在提拔官吏时,对那些善于对他阿谀奉承、且诡计多端、又和他一心的人,常常是超拔使用。而对那些本领超常、但不善于拍他马屁的,又不和他一心的人,却从来都不提拔,让他们一辈子做小官,终老在下层。

李林甫的城府很深,为人做事十分狡诈。他做事时,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的意图。对政见不同的人,他常常当面说一些好听的话,甜言蜜语,让人感到很亲切,认为他同你的关系很不错,是值得信赖的。但在暗中,他却想尽办法进行陷害。当时人们都称他“口有蜜,腹有剑”他害人时,不露出任何声色,让人无法察觉。对于皇上正在喜欢重用的人,一开始,李林甫总是想法接近他、亲近他,拉拢他,和他成为莫逆之交。但当他发现这个人的地位和权势,快要赶上自己的时候,李林甫就想尽办法去除掉他。即使这个人老奸巨滑,行事周密,也最终逃不过李林甫的陰谋和暗算。

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楼大宴群臣,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歌舞,一边还通过悬挂的窗帘向外观望。兵部侍郎卢绚,认为李隆基已经走了,就骑着马从楼下迅速驶过。卢绚长得十分英俊魁梧,其他在飞奔的骏马上,随着马的奔波,一仰一伏。更显得气度不凡。李隆基望着远去的卢绚,看了很长时间,对卢绚大加赞赏,透露出对卢绚重用的意图。李林甫在李隆基的身边收买、安插了众多的人,李隆基的一举一动,他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了李隆基有重用卢绚的想法后,就把卢绚的儿子叫来,对他说:“你父亲的向来在朝廷中很有威望,现在,广、交两地不太稳定,十分需要像他这样有威望的人才,皇上也想派你父亲去交、广二地任职。你认为怎么样?你父亲如果嫌路远不去的话,就会被降职。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你父亲向皇上提出要求,做一个轻闲的官职,这是最好不过的了。”交、广两地远离京城,地处边疆,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为官,卢绚听了儿子的转达的李林甫的话后,十分害怕,就按照李林甫的意图,向皇上提出要做一个清闲的官职。李林甫担心安排卢绚一个清闲的官职,众人会有意见,就安排卢绚为华州刺史。卢绚到华州上任没有多长时间,李林甫又对李隆基说,卢绚有病,不能处理州里的事情,也不能再任刺史,于是,就又让他担任了清闲的官职。

严挺之被贬外放后,对他的才能,李隆基仍然十分欣赏。一天,李隆基问李林甫:“严挺之现在在什么地方?这个人有才能,还是可以被重用的。”严挺之当时任绛州刺史。李林甫退朝后,立即将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叫来,对他说:“圣上对你兄长的十分挂念,如果你的兄长能够见到圣上,我想,圣上是会让他再回到朝中的。现在,他能够见到圣上的办法就是向圣上奏称得了风疾,请求回到京城来治疗,这样,他就有机会见到圣上了。”损之派人把李林甫的话告诉了严挺之,严挺之听从了李林甫的话,向李隆基写奏书,说自己得了风疾。李林甫将严挺之的奏书上交给李隆基说:“严挺之年龄大了,得了疾病,应该任命他当一个闲职,以便让他能够吃药治病。”李隆基听了,感叹了很久,深为惋惜,只好任命严挺之做了一个闲职。朝廷中不少有威望的官员,李林甫都是用类似的办法,把他们从重要的职位上赶下来,让他们当了一个闲官。

户部尚书裴宽,一向被李隆基所看重,李林甫害怕他担任宰相,心中有所忌讳。恰巧,刑部尚书裴敦复带兵打完了海盗回来,受人的请托,在上报功时,对一些人的功劳有些弄虚作假的现象,裴宽知道后,就悄悄地禀报了李隆基。李林甫知道后,就立即告诉了裴敦复。裴敦复很生气,他说,裴宽也曾经将自己的子弟亲属托付给他,让他照顾。李林甫说:“你赶快让人禀报皇上,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裴敦复就用五百两黄金,贿赂皇宫中女官杨太真的姐姐,让她禀报皇上。很快,裴宽被贬为睢陽太守。

牛仙客死后,李林甫推荐李适之顶替他的职位。可时间不长,两个人因为争权有了矛盾。李适之的性格比较粗率,做事情欠考虑,一些问题考虑不周就向皇上汇报。李林甫为了不让他向皇上开口,就有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上有许多金矿,如果开采了就可以让国家富强起来,但皇帝不知道。”第二天,李适之就向皇上作了禀报,建议对华山上的金矿进行开采。李隆基就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说:“这件事我早就知道了,但华山是大唐王朝的命脉所在,王气在那儿。如果开采了,会伤了王气。不能开采,所以,我也没有禀报。”李隆基听了李林甫的话,很高兴,认为李林甫处处为他着想,是爱护自己,而又认为李适之考虑事情太不周密,就对李适之说:“以后禀报事情,要先跟李林甫商量。”从那以后,李隆基对李适之就不再怎么信任了,李适之也不能对李隆基直接禀报事情了。

李隆基想广泛收集天下有才能的人,下旨宣布,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都要到京城参加选拔考试。李林甫害怕这些人在做对策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痛骂,暴露了自己的恶行,被皇上知道,就对李隆基说:“民间的这些人多是一些下贱、昏庸、不懂礼节、不知深浅的人,冒然将他们找来,恐怕他们会说出一些粗俗的话,弄脏了陛下的耳朵。”于是,李隆基又下旨,命令郡县的长官们先进行仔细挑选,把那些确实有才能的人送到京城,进行考试。这些人送到京城后,进行了诗、赋、论的一次次考试,没有一个人通过的。李林夫十分高兴地向皇上上书称贺,国家有才能的人才都被陛下任用了,没有一个被遗漏的。陛下真实圣明。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八章李林甫(四)

李适之和李林甫有了矛盾后,李林甫就开始整治李适之。李适之当时还兼任兵部尚书。李林甫就令人向皇上告发兵部铨曹作了贪赃枉法的事,李隆基命令调查此案。李林甫下令将兵部中的六十多名官吏,交给京兆尹和御史进行审讯。但审讯了几十天,竟然没有审讯出什么结果来。京兆尹箫炅命令法曹吉温进行审讯。

当初,吉温当新封县丞时,太子文学薛嶷就向当时还是太子的李隆基,推荐过温吉,称赞过他的才能,李隆基召见了他,在与他言谈中,李隆基发现吉温狡诈陰险,残酷狠毒,就对薛嶷说:“这个人不是一个心的善良的人,我不能用。”萧炅当河南尹时,曾经犯过法,上司派吉温前去审理。吉温把箫炅治得很厉害。等到吉温作了万年丞,时间不久,萧炅就成了京兆尹,成了吉温的顶头上司。吉温怕箫炅整治他,就打起了高力士的牌。吉温同高力士的关系十分密切,高力士从皇宫中回来,吉温想,萧炅一定前去拜访,就先到了高力士的家中,和高力士在一起谈笑,表现的两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萧炅来了以后,吉温假装十分惊讶,要进行躲避。高力士大声说:“吉七没有必要躲避。”又指着吉温对萧炅说:“这也是我的老朋友,”让吉温过来,与萧炅坐在一起。萧炅听了高力士的话,对吉温十分尊敬,不敢再因为以前的事情而怨恨他了。过了几天,吉温前去拜访萧炅说:“以前,审理大人时,以国事为重,对大人做得太过分了。从现在起,我一定一心一意地跟从大人,一定听从大人的吩咐,为大人马首是瞻。”萧炅听了很高兴,于是就与吉温成为好朋友,任命吉温为法曹。后来,李林甫想除掉那些不听从自己的人,寻找一个能够审理案件的人,萧炅就把吉温推荐给李林甫。李林甫得到吉温后,十分高兴。吉温常常对人说:“如果遇到知己的主子,就是南山的白额老虎,我也能将它治罪。”当时,还有一个杭州人叫罗希奭,当官也是歹毒刻薄,凶狠之极,李林甫也把他笼络到自己的门下,由御史台主薄连胜两级,升至殿中侍御史。两个人都按照李林甫的意图,进行审理案件,在他们的严刑下,没有一个人不招供,没有一个人能逃脱的。当时的人们说他们是“罗钳吉网”。

吉温开始审理兵部一案,把兵部的官吏们都叫出来,命人从大牢中提出两个重犯,当着兵部的官吏们的面,对两位犯人进行严刑拷打,一会儿用重棍猛烈地击打犯人,一会儿用大杠用力压犯人的身体,无所不用其极。两个犯人发出一阵阵撕心裂肤的悲叫声,让人无法忍受。兵部的官吏们都知道吉温的残酷,现在看了他对待犯人的手段,但吓坏了,一个个都说:“只要让我们活下去,什么事都听大人的,赶紧给我们拿纸来,我们回答。”他们一个个都按照吉温的要求,作了笔录,一会儿案子就审完了。而查验兵部官吏们的身上,却没有任何伤痕。

通过这一案子,李适之更得不到李隆基的信任了。

韦坚的妻子姜氏,本是李林甫舅舅的女儿。因为这层关系,一开始,李林甫同韦坚的关系很不错,对韦坚进行提拔重用。但当韦坚因为管理船运之事,为皇上运送了大量的物资,受到了皇上的宠信,韦坚就产生了当宰相的念头。再加上,他又和李适之的关系不错,李林甫就开始记恨他了。就将韦坚由转运使升迁为刑部尚书,明升暗降。还有,韦坚的妹妹是太子妃,李林甫想废掉太子李亨,再立新太子,就诬陷韦坚与皇甫惟明有陰谋,想拥立太子登位。于是,李隆基命令吉温对他们进行审讯。之后,贬韦坚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为播川太守。韦坚等被贬后,李适之害怕了,自己要求不再担任宰相,作了太子少保,一个闲散的职位。

韦坚的弟弟韦兰、韦芝,认为他们的哥哥是冤枉的,要求李隆基为他哥哥讼冤,并要求太子作为证人。李隆基大怒,太子李亨害怕了,上书请求与韦太子妃离婚,与韦家断绝关系。于是,李隆基又将韦坚贬为江夏别驾,将韦兰、韦芝流放到岭南。李林甫又对李隆基说,韦杰与李适之等为朋党。几天后,将韦坚长期流放到临封,将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韦坚的亲属以及和韦坚关系密切的人,被贬被流放的有几十人。但李林甫还不死心,又分别上奏李隆基,派出御史到那些被贬之人所在的地方,将皇甫惟明、韦氏兄弟赐死。而罗希奭则从青州到岭南,所过之处,将那些受贬、遭流放的人全部杀死,郡县的官吏们对罗希奭的残酷都惊骇不已。听说罗希奭到了宜春,李适之害怕了,喝药自杀。到了江华,王琚喝药没有死去,又上吊自杀。到了安陆,罗希奭想用恐怖的方式杀死裴宽,裴宽向他叩头求生,才保住了一条性命。李适之的儿子陪着父亲的灵柩到东京,李林甫命令人对他进行诬告,将他用乱棒击死。

至此,李林甫还没有解除对韦坚的痛恨,又派人到韦坚曾经管辖的州县,去寻找韦坚的罪证,将大批的船运夫押入大牢,牢房里人满为患。许多船夫赤裸裸的残死在公堂之上。

左晓卫兵曹柳绩性情豁达豪放,喜爱功名,好结交当时的英俊豪杰,在一起褒贬时政。裴敦复将他推荐给北海太守李邕,李邕和他成为至交好友。柳绩又到京城,结交著作郎王曾,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名士。柳绩与妻子家的人有矛盾,妻子家的人诬陷他,说他们与东宫太子有勾结,对圣上不满,在一起指责当今圣上。李林甫命令吉温和御史进行审问,审问结果,认定柳绩为主谋,又命令柳绩承认王曾、李邕也是同谋者。将柳绩、王曾杖死,将他们的妻子、儿女流放。又派监察御史去审理李邕,将李邕杀死。李邕是当时的名士,又是朝中的元老,长时间在外地做官,心里不平衡,常常对李林甫不满。李林甫恨他依仗自己的才气,不听他的话,因此,借这个机会将他除掉了。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九章李林甫(五)

王忠嗣原名王训,出身于太原的名世家族王氏家中。他九岁那年,父亲王海宾在同吐蕃作战中,悲惨壮烈牺牲,李隆基很感动,给他赐名为王忠嗣,并收养在宫中,与皇子们一起接受教育。李隆基一向喜欢仪表俊美的人物,他见王忠嗣长相英俊,就说:“这个孩子有冠军侯的相貌”,预言王忠嗣长大后一定会有出息,王忠嗣长大后,果然英俊潇洒,气度不凡。他既谦虚好学,又精通武略,十八岁就从军了。王忠嗣在军队中,凭着军功,一步步提升,很快成为大唐王朝的名将。

王忠嗣任兵马使时,他侦察到吐蕃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就自己率领三百精锐骑兵,乘夜色突然袭击,大破土蕃军,斩首上千级,俘虏四千余人。之后,王忠嗣又因战功升为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成为威震边关的大将。开元二十六年,王忠嗣率领军队,向北攻击奚族和契丹联军,三战三捷,奚族和契丹联军一败涂地,全军覆没,契丹可汗被走投无路的自己人杀害,契丹三十六部被迫向唐军投降。

王忠嗣治军有方,攻无不克,战则必胜。但他不轻易挑起事端,尽力保持边境的安定。他沿着边境筑了不少军事城堡,巩固了大唐的边防。他精通兵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他平时注重对士卒的训练,让他们在每一支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养成了士卒爱惜兵器的习惯,大大减少了武器的浪费,使他统率的部队,武器装备始终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他善于培养和提拔人才,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李晟,都曾是他的部下。

他意识到吐蕃骑兵的威胁,就想法把吐蕃的良马弄过来。在边境贸易中,他故意出高价购买良马,引得胡人纷纷将良马卖给唐军。这些良马经过严格的训练,提高了他的骑兵的战斗力。王忠嗣的部队无敌于天下。天宝元年,唐军与吐蕃开战,李隆基命令王忠嗣攻占石堡城,王忠嗣对此不同意,他说:“石堡城城防坚固,吐蕃部队重兵守卫。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牺牲数万士兵的生命,这是得不偿失的事,不如等待机会,再进行作战。”李隆基对王忠嗣的态度十分不满。天宝六年,董延光自己主动请求攻打石堡城。李隆基下诏命令王忠嗣派兵帮助他,王忠嗣没有办法,接受了命令,但却不满足董延光的要求,董延光十分怨恨他。河西兵马使李光弼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就劝说王忠嗣,“大人因为爱惜士兵的生命,不想让董延光成功。但夺取石堡城是皇上的主意,董延光如果失败,一定会归罪于大人。大人现在财库充盈,为什么不用几万匹帛,去封住董延光的谗言呢?”。王忠嗣回答:“用几万士兵来换一座没有多少用处的石堡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并且,有了石堡城,不足以用来制服敌人,失去了石堡城,也不会对国家造成多大的危害。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而去牺牲几万人的性命。我就是受到皇上的责罚,被贬成小官,发配到荒凉之地,我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董延光攻不下石堡城,就向朝廷告发王忠嗣,说王忠嗣破坏他的计划,李隆基十分生气。

当时,朝野中有绝大多数有威望的大臣,有的被李林甫整掉,有的投靠了李林甫。王忠嗣在朝野中的威望很高,且对李林甫也不怎么买账。因此,李林甫一向嫉恨王忠嗣,他唆使济陽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王忠嗣曾经说过:“我与太子一起长大,与太子的关系密切。”诬陷王忠嗣硕果,想用自己的部队,拥戴太子登位。李隆基最大的心病,就是怕别人抢走他的皇位。他听了这些诬告,立即下诏,宣王忠嗣入朝,命令三司对王忠嗣进行审讯。

李隆基听说哥书翰是一位有能力的将军,就下旨召哥书翰进京,在华清池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了长谈。交谈之后,李隆基十分高兴,下旨任命哥书翰为陇右节度使,

审讯王忠嗣的结果很快出来了,说王忠嗣与太子有联络,图谋不轨。但这一次,李隆基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糊涂,他说:“朕的儿子居住在深宫,怎么会同外边有联系,这一定是不实之言。只处理王忠嗣阻挠军队进攻之事。”结果,王忠嗣因为阻挠军队进攻,被处以死刑。

在哥舒翰来京城之前,有人劝他多带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如果朝廷中还有正气,王公一定不会冤死;如果朝廷中没有了正气,再多的贿赂也没有用处。”他只带一个包裹上路了。他听说王忠嗣将要被处死,见到了李隆基后,他就竭力为王忠嗣辩解,说王忠嗣是冤枉的,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李隆基起身离去,他就跟在后边不停地叩头,一边慷慨陈词,一边流泪。李隆基终于醒悟过来了,将王忠嗣贬为汉陽太守。天宝七年,又改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王忠嗣郁郁而终,唐朝最杰出的将领之一就这样含冤死去,年仅四十四岁。

自唐朝建立以来,边关的元帅都是用的忠厚名臣。边关的元帅们,也不在一个地方长久任职,而是经常调换。一些功劳显著的边帅,往往也会到朝廷之中担任宰相,而朝廷的大员们,不兼任节度使。但到了开元中期,这些做法都被李林甫改变了,边关的元帅可以在一个地方长期统帅军队,像安禄山,就在一个地方为官三十多年。朝廷中的大员也挂上了节度使之名。李林甫为了独揽大权,杜绝边关元帅入朝为宰相的路子,就向李隆基提出:“文臣们都怕死,作战时,不敢拼死向前。不如任用胡人,胡人们作战勇敢,不怕死,并且,他们又不结党营私。如果陛下能诚心对待他们,他们一定为朝廷以死尽忠。”李隆基听了很高兴,采纳了李林甫的建议,开始重用安禄山。各地的节度使也都任用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朝廷的精兵都守在了边关,并且大部分都在北方,而内陆却没有军队,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最终为安禄山叛变提供了条件。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章李林甫(六)

李林甫既身为宰相,又兼任着陇右、河西节度使,还是吏部尚书,他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且李隆基赐他实封(土地、财产、人身)三百户。

恩宠已经达到了极点的李林甫,在京城中的府第,建筑的华丽和气派已经超过了皇宫。李隆基又将长安城东的薛王别墅,赏赐给了他。知道李林甫十分喜爱声色之乐,李隆基就又赏赐给他两部女乐伎人。李林甫还有众多的侍妾,女宠、男宠共有五十多人

李林甫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屡屡制造冤案,打击陷害自己的政敌。

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杨慎矜,本来同李林甫的关系十分密切,在诬陷韦坚一案中,就是杨慎矜秉承李林甫的旨意,跟踪韦坚,并对韦坚先进行告发的。后来,杨慎矜得到了李隆基的宠爱,李林甫就渐渐地对他提防起来,后来就慢慢地想除掉他。杨慎矜和王珙的父亲是表兄弟,从年轻时就与王珙十分熟悉。而王珙能够做官,与杨慎矜的极力推荐有着很大的关系。当王珙作了中丞,杨慎矜和他说话时,还是直接称呼他的名字。王珙依仗自己同李林甫的关系密切,对杨慎矜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对杨慎矜渐渐露出了不满。王珙的母亲出身下贱,杨慎矜又曾经告诉过别人,王珙就对他怀恨在心了。但杨慎矜并没有介意,还是和原来一样地对待他,并且还常和他在一起谈论一些谶书上的事情。

杨慎矜和术士史敬忠往来密切,史敬忠对杨慎矜说,天下将要大乱了,劝杨慎矜在京城之外的偏僻的地方盖一座别墅,以备战乱使躲避居住。而有一段时间,杨慎矜父亲的坟地上,经常有血水流出,杨慎矜就请史敬忠做法,将血水消除了。杨慎矜对史敬忠十分感激,想对他进行感谢。他发现史敬忠对自己的侍婢明珠有意,明珠长得十分漂亮。杨慎矜就忍疼割爱,将明珠送给了史敬忠。史敬忠带着明珠回家,经过杨贵妃的姐姐柳氏的楼下,被柳氏发现了,柳氏命令他带着明珠上楼,向他索要明珠。史敬忠只得将明珠送给她。第二天,柳氏带着明珠进宫,被李隆基发现了,问明珠的来历。明珠不敢隐瞒,只得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李隆基听了十分生气,认为杨慎矜是与术士相勾结,造谣惑众。不过他还是忍住了,没有发作。这件事很快也被杨钊(杨国忠)知道了,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珙。王珙就用这件事污辱杨慎矜。杨慎矜十分生气,就同王珙有了仇恨。李林甫知道杨慎矜和王珙结了仇,就暗中命令王珙将杨慎矜除去。王珙于是就派人向李隆基报告说:“杨慎矜是隋炀帝的孙子,家中藏有谶书,陰谋要推翻唐王朝,恢复他祖宗的基业。”李隆基大怒,命令立即将杨慎矜压入大牢,下诏刑部、大理和杨钊等共同对杨慎矜进行审理。张瑄是杨慎矜推荐的,李林甫指示人诬告他与杨慎矜在一起谈论谶书,对他用了多种刑罚,但张瑄就是不承认。最后,就用大木头绑在他的脚上,将他固定住。在他的脖子上套上大木枷。而木枷上有把手,让几个人一起用力拽把手,将张瑄的身子拉长了几尺,腰几乎就要断了,七窍出血,但张瑄什么也没有承认。李林甫又派吉温前去审讯史敬忠。吉温骗史敬忠说,杨慎矜都承认了,让他也承认。史敬忠就按照吉温的要求写了供状。之后,又以史敬忠作证人,审讯杨慎矜,杨慎矜也承认了,但却搜不到谶书。李林甫就命令人,在搜查杨慎矜的家时,将谶书带到杨慎矜的家中。谶书就这样搜到了。在这一案件中,又有几十人被处死,几百人被流放,李林甫又除掉了一批政敌。

咸宁太守赵奉璋,上告李林甫的罪状二十多条,状子还未到达京城,李林甫就知道了,他命令御史将赵奉璋逮捕入狱,说他时妖言惑众,将赵奉璋用棒击死。

在李林甫以前,唐朝的宰相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德行,用自己的行为来做百官的表率,不用权势压人。那时,宰相外出时,跟随的随从也不过十来个人。百姓们遇见了,也不用躲避。李林甫自己知道作恶多端,仇家甚多,时刻害怕有刺客对自己行刺,外出时,动辄就用一百多步兵、骑兵保护自己,进行净街,远远地将街上的行人都赶走,一百多步之内,不得有任何其他的人。王公大臣们也纷纷躲避。而他在自己的家中时,就将一道道大门牢牢地关闭起来。家中的地面上,都铺上厚厚的石块,而房屋的墙中,都安上厚厚的板子。他整惴惴不安,日如临大敌。而在晚上睡觉时,他一夜之间要挪好几个地方,即使家里的人,也不知道他夜里睡在什么哪里。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害怕李林甫恶贯满盈,早晚有一天会得到报应。一天,他跟着李林甫游后花园,指着园中正在干活的园丁对李林甫说:“父亲你长时间地处在重要位置,百姓们对你已经十分怨恨,朝野的官员中也有不少的仇人。如果有一天,灾难突然降临了,你还能够同这些园丁们一样吗?”李林甫听了,十分不高兴地说:“现在大势已去,形势所迫,我又有什么办法?”李林甫也已经感觉到,自己的权势正在一天天削弱,他的末日也快要到来了。

杨国忠刚进朝为官时,李林甫对他并不在意。认为杨国忠的机智与狡诈远远不是自己的对手。等到贵妃杨玉环越来越受到李隆基的宠幸,杨家满门富贵之后,李林甫想对杨国忠再加以控制,已经来不及了。他的一些得力干将,如吉温等也纷纷离开他,改投到杨国忠的门下,而王珙也开始不买他的帐了。李林甫就想把杨国忠从朝廷中挤走,那时,西南少数民族发动叛乱,李林甫就以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为由,让他去远镇西南边陲。杨国忠也清楚李林甫的这一陰谋,辞行之时,向李隆基说怕自己会不来了,李隆基安慰他,把边事安置好以后就立即回来,表示了要任命他为宰相的意图。李林甫内心虽然十分不悦,但也无可奈何了。这时李林甫已身患重病,力不从心了,不能再和杨国忠进行较量了。天宝十一年十月,李隆基去骊山温泉宫,李林甫抱病随行,旅途颠巅,病情加剧,即将死去。他服药无效,只得求神问卜,诬者告诉他说:“如果能见上皇上一面,病就可以立即好了。”家中人的通过内侍禀告了李隆基,李隆基想前去探视,但被左右拦住了。于是,李隆基就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来挽救李林甫的性命。李隆基登上华清宫的降圣阁,命人将李林甫的病榻抬到阁下,让李林甫远远地观望。李隆基用红巾在空中摇晃,像是在为李林甫招魂,但这还是不能让李林甫起死回生,李隆基一命呜呼了。李林甫死后,朝廷中的不少文武官员都松了一口气。李林甫还没有下葬,杨国中就唆使安禄山出面,揭露李林甫的罪恶。安禄山心狠手毒,逼迫降将阿布思入朝见李隆基,说李林甫已经收他为义子,要他在边睡发动军士叛乱,李林甫在长安响应,想里应外合,夺取唐朝的天下。李隆基的女婿杨齐宣,也怕自己被株连而灭族,也立即出面,揭发李林甫的罪恶。李隆基听了十分震惊,立即下诏,剥夺李林甫的一切官衔,抄没他的全家财产,将李林甫家中的人,都流放到岭南以外。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一章安禄山(一)

安禄山本是营州的一名胡人,原名阿荦山。他的亲生父亲死去后,就随着做巫婆的母亲改嫁给突厥的安延偃,从此改名为安禄山。

安禄山随母亲到突厥时,正赶上这个突厥部落发生战乱,部落里的人们到处逃生。安禄山就和他继父哥哥的儿子安恩顺,一起逃到了幽州。一开始,安禄山在幽州先经营小买卖,很快,他就当上互市牙郎,负责维持市场秩序。在任互市牙郎期间,安禄山敢同当地的恶少争斗,很快,他就赢得了勇敢的名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听到安禄山的名声后,就让他从军,并任命他为捉生将。

安禄山在任捉生将期间,经常带领小股轻骑兵偷偷出击,攻打契丹人。而每一次作战,他都能捉回几十个契丹人回来。再加上安禄山为人十分狡诈,善于揣度人的心理,每一件事情都做到张守珪的心里,很受张守珪的喜欢,被张守珪收为义子。安禄山也因为这层关系,青云直上,不断得到提升。

开元二十四年,安禄山任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一次,他奉张守珪的命令,去进攻反叛唐王朝的奚人和契丹族人。安禄山依仗自己的勇敢,十分轻敌,率领部队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冒然向敌人发起进攻,结果被敌人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只身一人逃了回来。张守珪按照军法,要对安禄山斩首。安禄山在临受刑时,对张守珪大声喊叫道:“大人您不是想要灭奚人和契丹人吗?为什么要杀死安禄山!”张守珪本来就爱惜他作战勇敢,不想杀死他,但为了严明军纪,才不得不这样做,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他就写了呈文,派人将安禄山押往长安城,交给朝廷发落。丞相张九龄看了呈文后,批示说:“司马穰苴为了严明军纪,杀掉了监军庄贾;孙武为严明军纪,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张守珪要想严明军纪,就不应该免除安禄山的死罪。”李隆基看了呈文后,认为安禄山是个人才,就要赦免安禄山的死罪,剥夺他的一切官职,让他以一个白领之身,指挥部队。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反了军纪,丧失了军队,按照军规,不能不杀。再说,我看安禄山长的有反相,如果现在不杀他,将来会成为祸端。”李隆基听了很不高兴,说:'您不要像王导那样,认为石勒有反相,而冤枉了忠良。”于是,李隆基下诏,赦免了安禄山的死罪,撤销了安禄山的所有官职,但仍然让他带兵打仗。

这件事,安禄山虽然丢了官,却在李隆基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朝野中也出了名。

安禄山回到军营,立功赎罪,很快,他又担任平卢兵马使。做了平卢兵马时后,凡是李隆基派到平卢的官员,安禄山都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曲意巴结,对他们大肆进行贿赂。这些人回到李隆基的身边,都对安禄山称赞不已。李隆基更加认为安禄山有才能,是难得人才。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来到平卢,安禄山对他百般逢迎,用重金进行贿赂,甚至对张利贞的随从也进行贿赂。张利贞回到京城,在李隆基的面前,对安禄山极力称赞。不久,李隆基就任命安禄山为营州都督,兼平卢军使,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开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天宝元年,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

天宝二年,安禄山来到京城,晋见皇上。李隆基对他恩宠无比,时不时地就召见他。安禄山对李隆基说:'去年秋天,营州的蝗虫蚕食禾苗,臣焚香祝告天神说:'我如果心术不正,事奉皇上不忠诚,愿意让蝗虫吃掉我的心。如果我没有欺骗天神,就请天神让蝗虫立即散去吧。’我刚祈祷晚,就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捕食蝗虫,蝗虫很快就被吃没了。请让史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李隆基听了安禄山的这番话,十分高兴,让史官把这件事记了下来。

天宝三年,朝廷下诏,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陽节度使。当时,礼部尚书席建侯为河北黜陟使,在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后,对李隆基盛赞安禄山对皇上忠心耿耿,处理事情公正。李林甫等见皇上十分宠爱安禄山,也一个劲地在李隆基面前夸赞安禄山,这几个人都是李隆基所信任的人,于是,安禄山也就越来越受到李隆基的宠信了。

安禄山想通过发动战争,建立战功,得到李隆基的更加宠信,就多次派部队进攻抢劫奚人部落和契丹部落,这两个部落都杀死了唐朝嫁过去的公主,背叛了唐朝。安禄山就带领军队击败了这两个部落,以此来作为自己的战功。

开元六年,以安禄山兼任御史大夫,至此,安禄山由边关大员成为朝廷重臣。

安禄山命令他手下的一位将军刘骆谷留在京城,观察朝廷的一举一动。朝廷中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即向他报告。每年他都向朝廷献上战俘、牲畜、奇禽异兽、珍珠宝贝。各种各样的东西络绎不绝,沿途的郡县都疲于运送,而朝廷的官员们却对他大家赞赏。

安禄山再次进京城谒见李隆基。安禄山体重三百多斤,大腹便便,李隆基指着他的大肚子问:“你的肚子中有什么东西,为什么这样大?”安禄山回答说:“没有其他的东西,只有对陛下的一颗赤胆忠心。”李隆基听了十分高兴。一天,李隆基让安禄山拜见太子,安禄山不拜见,周围的人都催着他拜见。安禄山站在那儿说:“我是胡人,不懂得朝廷的礼仪,不知太子是什么官职?”李隆基说:“这是储君,我千秋万岁之后,由他代替我管理你们的。”安禄山说:“臣向来愚蠢,一直以来,只知道陛下您一个人,不知道还有储君。”

在众目睽睽之下,安禄山没有了办法,只得向太子行礼。李隆基相信了他的话,对他更加宠爱了。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二章安禄山(二)

一天,李隆基在勤政楼大摆宴席,招待文武百官。李隆基让文武百官,都按次序坐在楼下,却令高力士安排人,为安禄山在皇帝御座东面的一间房子里,设上画有金鸡的屏障,摆上卧榻,让安禄山斜躺在上面。文武百官到来后,李隆基命令人卷起帘子,让文武百官们观看,安禄山是如何受到自己宠爱的。

李隆基又命令杨贵妃的兄弟和姐妹,与安禄山以兄弟、姐妹相称,像是一家人一样。于是,安禄山就能够随随便便地出入皇宫禁地。安禄山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就自己请求做杨贵妃的儿子。一次,李隆基与杨贵妃坐在一起时,安禄山进来了,他就先拜杨贵妃、后拜李隆基。李隆基问他为什么这样,安禄山回答说:“我们胡人的习惯,都是先拜母亲后拜父亲的。”杨贵妃听了十分高兴,李隆基见杨贵妃高兴了,他也十分高兴。

天宝七年,李隆基赠安禄山铁卷。天宝九年五月,赐安禄山官爵为东平郡王。唐朝将帅被封为王,就是从安禄山开始的。八月,又以安禄山为河北道采访处置使。

安禄山屡次设计诱骗奚人、契丹人,邀请他们前来赴会。他们到来后,安禄山就让他们喝有毒药的酒。将他们麻醉后,安禄山就命人就将这些人全部活埋,每次都活埋上千人。安禄山又令人把他们酋长的首级割下来,用匣子装起来,上献给朝廷,通过这种方式,向朝廷邀功,先后有四次。安禄山以此作为资本,请求进京城谒见皇上。李隆基命令先给安禄山建起豪华的府第,然后下旨,让安禄山进京。安禄山到了戏水,杨国忠兄弟、姐妹都前去迎接他。从京城到戏水,一辆辆豪华的车子络绎不绝,华丽的车子遮蔽了田野。而李隆基也亲自来到望春宫,在那儿等着安禄山。

李隆基命令有司,在亲仁坊为安禄山建造府第。李隆基命令,一定要把安禄山的府第,建的雄伟壮丽,而不要吝惜花费多少多少钱。房子建成后,又进行了豪华的装饰。贵重的瓷器、玉器,在府第内到处可见。厨房里的东西,都用金子进行了装饰。而一些器皿都是用金银做成的,金饭碗、银淘盆、银丝织成的筐子、银丝编成的笊篱,一件件都价值不菲。而卧室内,有两张昂贵的白檀木床,都一丈多长,六尺多宽。

安禄山府第里的一些东西,甚至超过了皇宫里的。李隆基每次命人给安禄山造房子、赏赐给安禄山东西时,总是说:“安禄山的眼很高,一定要给他最好的,以免让他耻笑我。”

安禄山住进了他的新府第,大摆酒宴,祈求李隆基下旨,让宰相到他的家中赴宴。那一天,李隆基本来想进行一场游戏,因为安禄山的缘故,停止了游戏,命令宰相前去赴宴。

从那一天起,李隆基天天派杨氏兄弟,到安禄式的府第,陪安禄山饮酒游乐,并派大批的梨园、教坊的乐人前去助兴。而李隆基每吃到一样鲜美的食物,或者在皇宫后苑中捕获到珍禽异兽,就派侍中立即骑马,飞奔着送到李隆基的府中。长安城里,给安禄山送东西的人络绎不绝。

安禄山过生日的那天,李隆基和杨贵妃都赏赐给了安禄山许多昂贵的衣服、珍贵的器皿、宝物、还有许多山珍海味。安禄山过生日后的第三天,杨贵妃诏安禄山进宫,用锦绣作为大襁褓,把安禄山像刚出生婴儿一样包起来,命令宫中的太监,用彩色的轿子抬着安禄山,在皇宫中到处行走。皇宫中到处是一片喧笑声。李隆基听见后,问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周围的人回答说,贵妃娘娘正在给安禄山按出生三天的婴儿礼仪,进行洗礼。李隆基亲自前去观看,看了后非常高兴,赏赐给杨贵妃给儿子洗礼的金银钱,接着,又重重地赏赐了安禄山。一伙人闹腾够了才散去。自此以后,安禄山常常出入后宫之中,没有人再对他进行拦挡。安禄山有时同杨贵妃一起吃饭,有是整夜都不出宫。朝野中流传着许多安禄山与杨贵妃的龌龊之事,但是李隆基却从来不对安禄山产生怀疑。

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李隆基将河东节度使调任左羽林将军,以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户部郎中吉温见安禄山受到李隆基的极度宠信,就背叛了李林甫,投靠了安禄山,同安禄山结拜为兄弟。他给安禄山出谋划策说:“李林甫虽然现在同兄长你的关系十分密切,但他一定不肯推荐你为宰相。我虽然尽心尽力地为他卖命,但始终也没得到超拔任用。如果兄长你在圣上面前推荐我,我得到重用,我就向圣上推荐荐兄长,有宰相之才,咱们一起把李林甫挤出朝外。那么兄长就一定能当上宰相了。”安禄山听了他的话,十分高兴,就多次在李隆基面前称赞吉温的才干。李隆基也忘记了自己曾说过吉温不堪重用的话,任命吉温为河东节度副使,知留后,安禄山把河东的事情都交给吉温处理。

安禄山虽然有取代李林甫之心,但他的狡诈陰险远远不及李林甫,玩弄权术的本领也相差甚远。安禄山同李林甫交谈时,他每次想说的话李林甫都已经猜到,赶在他前面替他说了出来,安禄山十分吃惊。安禄山对其他的文武百官都经常欺侮,但很怕李林甫。每次见了李林甫,就是在十冬腊月,也常常是汗流浃背。一次,李林甫把他引到中书亭谈话,对他说了一些体己的话,并亲自解下身上的袍子给他披上。安禄山十分感动,把李林甫视为至交,对李林甫畅所欲言,称李林甫为十郎。回到范陽后,每当刘骆谷从京城来,他一定要问:“十郎说什么了?”听到李林甫称赞他,就十分高兴。听到李林甫告诉他要好自为之,就用手抓住床说:“哎,我将要死了。”

安禄山既兼任三镇节度使,又担任着朝中重臣,对部下的赏赐、刑法都一个人说了算,掌握着生杀大权,他越来越变得骄横,越来越变得肆无忌惮了。但他想到,自己以前没有拜见太子,肯定与太子有了矛盾。而现在李隆基的年龄已经大了,担心那一天李隆基去世太子登基后,太子会处置自己。他又发现大唐内陆缺乏军队,对战争也没有准备,于是,从心里就有些轻视大唐王朝。而他的孔目官严庄、掌书记高尚,经常说他上应天命,有天子之相,劝他带兵进攻中原,夺取大唐政权,自己取而代之。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三章安禄山(三)

安禄山开始了为叛乱作准备。安禄山私自收养了同罗、奚、契丹等投降的士卒八千多人,这些降卒都是他经过精心挑选的,一个个身强力壮、能征善战,都被人们称为壮士。而在安禄上的家中,也有一支一百多家奴组成的队伍。这一百多人都是勇猛异常,武艺高超,打起仗来,一个人能赶得上一百个人。安禄山又私养了上万匹战马,集聚了众多的武器。还命令胡人中的商人,到各地做买卖,每年都集聚上百万的珍贵财物,聚集了大量的财物。安禄山以高尚、严庄、张通儒等为心腹谋士,计划、商讨叛乱之计。以史思明、安守忠、尹子奇、田承嗣、阿什那承庆等众多将领为抓牙,积极准备,密谋不轨。

天宝十年,安禄山带领六万军队进攻契丹,他命令奚部落的两千骑兵作为向导,到达平卢以北一千多里之外的地方。当大军到了土户真水,遇到连绵大雨。安禄山带领部队,昼夜兼行,来到了契丹人的大帐。契丹人见了唐朝大军,都十分吃惊。但是,因为几天的大雨,唐朝部队的弓弩都不能使用了。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的部队虽然人多,但是远道而来,十分疲劳,已经没精力进行作战了。我们不如先把契丹人包围起来,不发动进攻,让我们的将士先进行休息。契丹人见我们人多势众,必然会胆怯。不出三天,就可以不战而降了。”安禄山根本听不进何思德的意见,反而认为何思德在动摇军心,要将他进行斩首。何思也只好请求与契丹人决一死战。何思德长得很像安禄山,契丹人见了,纷纷围过来争击何思德,很快,就把何思德杀死了。契丹人认为已经把安禄山杀死了,顿时,士气大增。而那两千名奚人骑兵又临阵倒戈,同契丹人一起,向唐军发起进攻。契丹人和奚人前后夹击,把唐军杀的大败,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被射中了马鞍,帽子上的簪子也被射断了。他丢了一只鞋子,与手下二十多人仓皇逃窜。因为在夜间,追赶的契丹人停止了追赶,安禄山才能够逃入师州。很快,契丹人又把师州城围了起来。

安禄山把失败的原因归罪于和平是与自己不和的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将他们两人斩首。

平路兵马使史思明,看到战斗如此惨烈,十分害怕,跑到一个山谷中躲藏了起来。二十多天后,史思明才出来,收集了七百多名逃散的唐朝士卒。平卢守将史定方带领精兵两千人前来营救安禄山。契丹人退走了,安禄山才得救了。等到了平卢,安禄山手下的人都没有了,安禄山不知如何是好。史思明带领着残兵赶回来拜见安禄山。安禄山十分高兴,握着史思明的手说:“我有了你,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史思明退出去之后,悄悄对亲信们说“如果我早出来的话,也会同哥解一样被斩了。”

天宝十一年,安禄山调动蕃、汉步骑兵二十多万,准备进攻契丹,想雪去年战败的耻辱。在这以前,突厥人阿布思投降唐朝,李隆基对他十分厚待,赐他姓名为李献忠。李献忠经过多年的征战,升迁为朔方节度副使。李献忠能征惯战,又有谋略,不愿意处在安禄山之下。安禄山对他十分忌恨。这一次,安禄山向李隆基奏请,让李献忠带领同罗的数万部队,同他一起攻打契丹人。李献忠怕在作战时被安禄山害了,就禀告朔方留后,不带兵前去。但留后不同意,李献忠就带领部下,洗劫了大唐军队的仓库,向北逃入了沙漠,叛逃了。安禄山因为这个原因,也停止了对契丹的进攻。

杨国忠为了削弱安禄山的力量,向李隆基奏请,任命吉温为御史中丞,并担任京城、关内采访使。吉温接到任命后,特意到范陽向安禄山告辞。安禄山命令儿子安庆绪,将吉温送到范陽的边界,替吉温将马从驿站里牵出来,牵着马走了十几步。吉温对此非常感激。吉温到了长安后,朝廷有什么动静,就立即派人飞马告诉安禄山,从不隔夜。

哥书翰向来和安禄山、安思顺不和,李隆基常常想法让他们和解,成为兄弟。这年冬天,三个人都到了京城,李隆基命令高力士在城东宴请他们,做做和事佬。酒席上,安禄山对哥书翰说:“我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而你的父亲是突厥人,母亲是胡人,咱们两个差不多,怎么就不能相互亲近呢?”哥书翰说:“古人说,狐狸向着窟窿鸣叫是不祥,因为它忘了本。兄长如果想同小弟亲近,我怎么干不一心一意呢。”安禄山认为哥书翰在讥讽他是胡人,勃然大怒说:“你这个突厥竟敢如此无礼。”哥书翰也不示弱,想反唇相讥,高力士在一个劲儿地对他使眼色,哥书翰于是就假装喝醉离去了,众人也就散去了。从这以后,安禄山与哥书翰的积怨更深了。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担任了宰相。安禄山觉着李林甫比自己更狡猾陰险,因此还害怕他。等到杨国忠作了宰相,安禄山根本看不起他,两个人就有了仇恨。杨国忠多次在李隆基面前说安禄山会造反,但李隆基就是不听。

天宝十三年,因为杨国忠多次对李隆基说,安禄山一定会叛乱,并对李隆基说:“陛下给安禄山下诏试一试,让他进京,安禄山肯定不会来。”李隆基就给安禄山下诏,宣他进京。安禄山接到命令后,就立即进京了。安禄山在华清宫谒见李隆基,装出一幅可怜相,一把鼻子一把泪地说:“臣本来是低贱的胡人,受到陛下的宠信,被破格提拔到今天这个位置,却被杨国忠等所忌恨。但即使是被冤枉而死,想想陛下对我的厚爱,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

李隆基见他的样子十分可怜,就又赏赐给他了几百万钱财,从此,对安禄山更加宠信,杨国忠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太子也知道安禄山一定会造反,也多次劝说李隆基,但李隆基根本听不进别人说安禄山的坏话。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四章安禄山(四)

李隆基想给安禄山加一个宰相的职位,他已经命令张垍写好了草稿,还没有下诏。宰相杨国忠进谏说:“安禄山虽然能征善战,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他终归是一介武夫,认识不了几个字,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坐宰相。如果下了这样的诏书,任命安禄山为宰相,恐怕会被周围少数民族的国家耻笑。”李隆基顾及面子,才没有下这道诏书,但是,他仍想加封安禄山,任命安禄山为左仆射,将他的两个儿子一个赐为三品,一个赐为四品的官职。

安禄山上奏李隆基,请求兼领闲厩、群牧。李隆基立即满足了他的要求,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安禄山又要求兼任总监,李隆基也没有犹豫,满足了他的要求,任命他兼任总监。安禄山秘密派遣亲信,挑选了上千匹能征惯战的好马,命令人精心喂养,准备着自己使用。

安禄山又上奏说:“我的部下里,在讨伐奚、契丹、九姓、同罗等的作战中,有很多人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尽管是少数民族的,他们的战功确实显赫,就请陛下不拘一格,对他们提拔嘉奖。请陛下现在就下旨,让有司写好任命书,让臣带回去,对他们进行任命。”李隆基同意了。在安禄山的部队中,一次就任命了五百多名将军,两千多名中郎将。安禄山要进行叛乱,就想通过对部下加官进爵,来收买人心。

安禄山离开京城就要返回范陽时,李隆基脱下了自己穿的衣服,赏赐给了他。安禄山得到这样的赏赐,十分惊喜。但他害怕杨国忠再上奏皇上,不准他回范陽,再将他留在京城,离开李隆基后,便急急忙忙地乘快马离开了京城,然后再乘船顺流而下。上船后,安禄山命令船夫们十五里一轮换,昼夜兼程,日行百里,所经过的郡县也不停船。从此以后,凡是有说安禄山造反的,李隆基都命令将他绑起来,交送给安禄山。于是,朝野中人人都知道安禄山将要造反了,但再也没有人敢对李隆基说。

安禄山在离开京城的时候,李隆基命令高力士前去给他送行。高力士送行回来后,李隆基问安禄山高兴吗?高力士回答说,安禄山是有些不高兴。李隆基知道了,本来想任命他为宰相而中途变卦的事,已被安禄山知道了,李隆基十分生气,知道这一定是张垍告诉了安禄山,立即贬了张垍的官,把他赶出了京城。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进一步加快了叛乱的步伐。他向李隆基上奏提出,要用三十二名少数民族将领代替三十二名汉人将领,李隆基同意了。宰相韦见素知道后对杨国忠说:“安禄山反叛的野心现在已经完全暴露出来了,明天我要对圣上极力说明此事,劝说皇上要加强防范。如果圣上不同意,你在继续对圣上进行劝说。”杨国忠当时答应了。第二天,他们见到了李隆基,韦见素慷慨陈词,极力劝说李隆基,警惕安禄山造反,并说,安禄山造反的迹象已经表露出来了。李隆基听了很不高兴,不同意韦见素的请求。杨国忠见李隆基不高兴,对安禄山造反的事只字不敢提了。又过了几天,韦见素和杨国忠又对李隆基说,他们有办法阻止安禄山的叛乱,要李隆基任命安禄山为宰相,召他进京。再将他管辖的三个重镇分开,将每一个镇分别任命一个节度使,这样,他的实力被减弱了,就不能叛乱了。李隆基当时同意了他们的意见,也命令人写了草诏,但李隆基又犹豫了,他派了一名亲信宦官以给安禄山送珍奇的水果为名,前去探听安禄山的动静。这名宦官受了安禄山的许多贿赂,回来后,对李隆基极力称赞安禄山对皇上的衷心,绝对不会叛乱。李隆基听了宦官的话,就对杨国忠等说:“安禄山,朕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他一定不会对朕三心二意。朕敢担保,他不会造反,你们就不用多操心了。”

安禄山回到范陽后,就开始时时提防朝廷。朝廷每次派遣使者到范陽,一开始,他都称病不接见,直到等暗中将军队都准备好了,然后才出来接见。一次,朝廷的使者到了范陽二十多天了,他不出来接见,已经没有一点臣子的礼节。

在京城,杨国忠日日夜夜在寻找着安禄山造反的把柄,他命令京兆尹派人包围了安禄山在京城的家,并逮捕了安禄山的一名家客,将他送到御史台监狱,暗暗将他杀死。安禄山的儿子庆宗在京师,秘密派人报告安禄山,安禄山听了更加害怕。六月,李隆基的一个儿子结婚,李隆基下诏让安禄山来京城进行观礼,安禄山谎称自己有病,没有前来。

秋天,安禄山上奏,要献给朝廷三千匹马,每匹马配两个马夫,有二十二个蕃将护送。河南尹怕发生意外,上奏说:“让安禄山在冬天再献马。由官府配给马夫,不需要安禄山派军队前来送马。”

李隆基到这个时候才有些明白,开始怀疑安禄山图谋不轨。而这个时候,那位宦官受贿的事也暴露了,李隆基命令将那位宦官以其他原因杀死。李隆基命令宦官冯神威再到范陽传圣旨说:“朕为爱卿特意做了一道美味羹肴,十月朕在华清宫等着爱卿。”神威宣旨时,安禄山躺在床上,微微抬了抬身子,也不下拜,说:“圣人现在可好吗?既然马不用献也可以,那就不献了。我十月一定到京师。”说完,就命令手下将冯神威安置到馆舍,再也不接见他了。又过了好几天,才让他回去,安禄山也没有给皇上谢表书。冯神威如漏网之鱼,仓皇逃回到京师,见了李隆基,痛哭着说:“我几乎再见不到陛下了。”

安禄山磨刀霍霍,就要准备起兵了。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五章高力士(一)

高力士,祖籍是潘州(今广东茂名)人氏,本来姓冯,名字叫元一,是隋朝名将冯盎的曾孙。冯盎因为文武韬略过人,被隋文帝杨坚授为金紫光禄大夫,官拜汉陽太守,管辖岭南一带。隋末唐初,各地起义军、地方势力纷纷兴起,隋朝对许多地方已经无力控制。隋朝灭亡以后,岭南一带的各种势力大多数被冯盎或消灭或收伏,最后,岭南被冯盎控制。当时,有人曾经向冯盎提出建议,大唐王朝刚刚建立,还没有能力顾及避远的岭南地区,劝冯盎自立为南越王,独霸一方。这个建议被冯盎拒绝了,唐高祖武德四年,冯盎归附了唐朝。唐高祖李渊让冯盎仍旧管理当地事务,并晋封冯盎为吴国公,不久,改封为越国公。他的两个儿子也分别被授予刺史。贞观二十年,冯盎去世。嗣圣元年,冯家又增添了一个小生命,取名为冯元一,他就是后来的高力士。他是冯盎的曾孙。

唐长寿三年,有人向武则天诬告说,流放到岭南的一些人正在密谋造反。武则天命令万国俊前去查处。万国俊到后,将被朝廷流放的300多人全部斩杀。而那些和流放的人有来往的,也受到了株连。潘州刺史冯君衡(冯元一的父亲)因受牵连而被抄家,家中的许多人被斩首。冯元一因为当时仅仅十岁,没有被杀死,但也没有逃过一劫,被Yan割了,改名为力士,送入宫廷,做了一名小太监。

当时的武则天,操纵朝廷政权已经有四十多年了。在四十年的宫廷勾心斗角中,她已经耗尽了大部分精力,精神常常处于郁闷、烦躁之中,希望有人能够给她解闷。力士入宫后,因为行事聪慧、口齿伶俐,得到了武则天的喜欢,武则天让他留在了身边,给她消遣解闷。

不久,力士因受一桩案子的牵连,被鞭挞后逐出了皇宫。老宦官高延福收养了他,他成了高延福的义子,从此,改姓高,叫高力士。高延福与武三思的交情很深,经常有来往,高力士也就能经常出入武三思的家,并获得了武三思的好感。通过武三思,武则天又把高力士召回了皇宫。

经过一番挫折,高力士认识到宫廷生活的险恶。从此,他待人处事十分谨慎,遇事总是三思而后行,再也没有出过什么差错,又重新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高力士在宫中逐渐长大成人,他体健貌伟,身高六尺五寸,说话办事善解人意,被提拔为宫闱丞。

高力士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他观察着朝中政局的变化,寻找着自己的靠山,小心翼翼地决定着自己的每一步行动。晚年的武则天宠幸张昌宗、张易之两兄弟。二张倚仗自己得宠,时常横行不法,激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不满。本来就遭到不少人反对的武则天,此时的政治根基就更加不稳了。高力士感到依靠武则天的时间不能长久,就不露声色地开始寻找新的靠山。

李隆基,才智过人,仪表非凡,喜欢结交豪杰,年轻时就显露出出众的才华。武则天对李隆基也十分青睐,封他为临淄王。高力士看出李隆基是一个有前途的人物,于是就努力结交李隆基。

武则天病重后,宰相张柬之发动了宫廷改变,诛杀了二张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让中宗李显复位。中宗复位后,册立韦妃为皇后。韦皇后和武三思勾搭成奸,毒死了中宗,韦氏临朝称制。李隆基遂同姑母太平公主等人密谋策划,杀了韦后及其同党,高力士也参入了这次行动。李旦登上皇上宝座。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李隆基为太子后,立即把高力士收拢到自己身边。

李隆基即位后,太平公主陰谋发动政变,废黜李隆基。李隆基与兵部尚书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及高力士等磋商决定,先发制人。李隆基派高力士和王毛仲率三百精兵,诛杀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仓皇出逃,三天后,被高力士和王毛仲捕获,押回宫中,被迫自尽。

在这次平定内乱中,高力士参与了谋划、作战。平定太平公主之后,论功授爵,高力士被任命为右监门将军、行内侍省事,三品官阶。

唐代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曾定下制度,内侍不授予三品官,都穿黄色衣服,由官府供给粮食,他们的任务就是守门庭、传递传递诏书。中宗的时候,宦官开始受到了宠幸,七品以上的有一千多人,但三品以上的还很少。李隆基因为高力士平息太平公主的叛乱有功,破格授予他三品官阶。

之后,曾经参与评定太平公主叛乱的霍国公王毛仲,因为李隆基的宠爱,越来越骄横跋扈,做一些违法的事,但李隆基常常原谅他。王毛仲与左领军大将军葛福顺等来往密切,葛福顺等倚仗他的势力经常做违法乱纪之事。而王毛仲也贪心不足,向李隆基提出,要当兵部尚书。他的要求没有被批准,心里很不高兴,不满的情绪常常在李隆基面前表现出来。

当时,李隆基已经十分宠信宦官,一般的官吏见了宦官都十分害怕,但王毛仲看不起宦官,那些小宦官,如果做了错事,王毛仲经常对他们进行打骂,宦官们对王毛仲都十分仇恨。但高力士等因为李隆基宠信王毛仲,而不敢说什么。

王毛仲的妻子生了个儿子,李隆基命令高力士到王毛仲的家中,赏赐给了王毛仲很多东西,并授给刚出生的儿子五品的官职,王毛仲嫌授给他儿子的官职小,在高力士面前露出了不满的神情。高力士回来后,李隆基问高力士:“王毛仲高兴吗?”高力士回答说:“王毛仲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对奴才说:'这个孩子难道不能做三品!’”李隆基勃然大怒说:“想当初,株灭韦氏时,他就脚踏两只船。之后,我不想对他另眼相待,没想到,他现在又因为一个刚出生的小孩子而抱怨我!”高力士趁机说:“王毛仲等这些人,现在的官职太高,又掌握着京城的军权,且他们关系十分密切,基本上是一个心眼,如果不早早把他们除去,一定会成为大患。”李隆基也害怕王毛仲等结党营私,对自己不利。不久,李隆基就借故下旨,将王毛仲等贬出京城。时间不长,又将王毛仲赐死了。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六章高力士(二)

帮助李隆基除掉了王毛仲一伙儿,高力士就更加受到李隆基的宠幸。李隆基对人常说:“有高力士在身边,我睡觉才睡得安稳”由于李隆基的高度宠信,高力士的权利也越来越大。他经常夜宿在皇宫中,各地的奏章都有高力士先看过后,然后才上奏给李隆基,而一些不重要、不大的事情,就又高力士决定了。唐朝由此开始了宦官处理国家政务的先例。因为高力士与李隆基的特殊关系,他有能力决定一个人在仕途上的命运,不仅那些喜欢投机钻营的人都都投在他的门下,朝廷中的许多大臣,也都纷纷讨好高力士,金五大将军程伯献、少府监冯绍正与高力士结为兄弟,高力士的母亲麦氏死后,程伯献等披麻戴孝地送葬,痛哭的程度超过了哭自己的父母。就是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也不例外,都是或多或少地走了高力士的路子,巴结了高力士,才能爬上那样的高位。更有甚者,就是太子李亨也成高力士为兄长。

高力士是宦官,已经失去了一个正常男人的能力,但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仍然娶妻纳妾。河间人吕玄晤本来在长安当一个小官,他有一个女儿吕国姝长得十分漂亮,并且知书达理,遵从妇道。高力士就把她娶来为妻,吕玄晤很快就被提升为少卿,吕玄晤的兄弟、儿子也很快都做了高官。后来,吕玄晤的妻子去世,朝廷中的官员都争着前去祭祀。从吕府到吕夫人墓地之间的道路上,送葬的官员来来往往,车马不绝,葬礼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王侯将相的葬礼。

高力士经常以为皇室买东西为名,派小宦官到全国各地去掠取财货,派出的人每次都是大获而归。高力士和宦官们的府第游园,几乎占去了京城的十分之六七。此外,他们还有大批的良田。

但是,高力士还是不满足于手中的财富,他还想攫取更多的财富。有一年,高力士出钱在长安建造了宝寿佛寺,在兴宁坊建造了一座道士祠。佛寺和道士祠都是用得名工巧匠,经过了精心雕凿,镶金挂玉,豪华壮丽的程度,就连朝廷出资建造的寺观也相形见绌。高力士还特意在宝寿寺内铸了一大钟,大众在撞击之下发出的声音特别嘹亮。钟铸成的那一天,高力士大摆宴席,宴请宾客。京城的达官贵人、豪商富贾都应邀前来赴宴,不少人看见了大钟,又听到了它那嘹亮的声音,都想撞击一下。在宴会上,高力士提出,新钟刚刚铸成,每撞击一下,需要纳钱十万作为礼钱。在坐的不少人为了讨得高力士的欢心,争先恐后地纳钱撞钟。多的撞击二十下,少的也撞击十几下。仅这一次宴请宾客撞钟,高力士的就收入了大批钱财。此外,他还拦河筑坝,修建了五座水磨,每天可磨三百斛麦子。

高力士一项做事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从不随意开口讲话。又因为他在宫中时间长了,见到过宫廷中各种的各种权利之争和残酷血腥,所以他就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处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最亲近的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责处分,他轻易也不相救。所以,李隆基始终保持了对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处事周谨,少有大错,轻易不敢骄横,在朝廷内外亦没有大的坏名声,和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朝中的大臣们也并不讨厌他。但他对李隆基的晚年用人有着这很大的影响,尤其在任命李林甫做宰相上,高力士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宝三年的,李隆基已经讨厌了外出巡视。一天,他对高力士说:“自开元二十四年至今,朕不出长安已经接近十年了,天下也太平无事。朕想过一下清闲的生活,把朝廷上的事情全都委任给李林甫,让李林甫来处理,你认为怎么样?”高力士觉着李隆基不理政事,让李林甫管理朝政,对朝廷很不利,便善意地对李隆基说:“天子外出巡视,体察民情,这是古代留下来的制度,陛下应当坚持。再说,官吏天下的权利,不能转给他人。如果李林甫掌握了大权,起了贰心,谁还敢对他怎样?谁又能对他怎么样?”其实,高力士对李林甫并无恶感,他只是要保护李隆基的地位,他已经看到李林甫独揽大权的威胁。但李隆基却不以为然,听了高力士的话很不高兴。高力士一看,知道自己的话不符合皇上的心思,得罪了皇上。他就立即跪在地上说:“我真是太狂妄自大了,说出这样的话,真是罪该万死。”李隆基让人那酒来,给高力士倒上,左右的人到高声呼喊万岁。从此以后,高力士再也不敢谈论朝中大事了。

天宝十三年秋天,连绵的大雨造成了水灾,李隆基很为水灾的事而担忧。宰相杨国忠让人找了一穗饱满的稻谷让李隆基看,他说:现在的雨虽然下得很大,但陛下看看这穗稻谷,依然长势良好,大雨决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当时的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关系,受到李隆基的宠信,权势炙手可热,无人敢站出来说真话。李隆基退朝回宫后,看看左右没有人,便问高力士:“这样的天气一定会造成灾害,你将真实的情况告诉我。”高力士叹了口气,说道:“自从陛下把朝政大权交给杨宰相后,朝廷的法令得不到执行,天灾人祸不断,天下怎么还能太平呢?所以我也只好不再多说什么了。”李隆基听后默然无语。高力士表面上是不再多说什么了,潜台词是明显的。满朝文武,无人敢揭露杨国忠的劣行,偏偏高力士说出了实话。但李隆基过于宠爱杨贵妃,对杨国忠也就听之任之了。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七章杨国忠(一)

杨国忠,本名杨钊,他的祖父与杨贵妃的祖父是兄弟,是杨贵妃的堂兄。他从小就不学无术,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品行,被本家族人所看不起。为了能出人头地,杨钊在蜀地从军,被任命为新都尉。任职期满后,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回家的路费钱,他只好留在蜀地。杨钊在蜀地有一个堂叔,叫杨玄琰,官为蜀州司户。杨玄琰去世后,杨钊经常到杨玄琰的家中,与杨玄琰的第二个姑娘有了私情,发生了关系。在蜀期间,他又结识了大富豪鲜于仲通,鲜于仲通常接济他。鲜于仲通读过不少书,很有见识,有一定的智谋,被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推荐为采访使,并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之人。有一天,章仇兼琼对鲜于仲通说:“现在,我虽然受到皇上的厚待,但如果朝廷中没有人做为内援,替我说话,我早晚有一天会被李林甫所害。我听说,现在杨贵妃得到皇上的极度宠幸,一般的人不能接近她。如果你能替我到长安去,同她家拉上关系,那我以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害怕的了。”

鲜于仲通说:“回大人的话,我是蜀地之人,并没有到过长安,在那里也没有什么关系。如果让我去做这件事,恐怕会误了你的大事。不过,我能为你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他把杨钊的情况,详细地对章仇兼琼作了介绍。

经过鲜于仲通的引荐,杨钊来到章仇兼琼的府上。章仇兼琼见杨钊仪表堂堂,说起话来言词敏捷,十分高兴,立即任命杨钊为推官。从此之后,章仇兼琼和杨钊往来频繁,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

不久,章仇兼琼就让杨钊到京城向朝廷献春彩,让他带了大量蜀中的宝物,价值超过了万缗,去疏通朝廷的关系。杨钊十分高兴,他昼夜兼程,来到京城长安。他到了长安之后,就直接去找他的诸位堂妹,将带来的宝物分送给她们,并告诉她们说:“这是章仇公送给她们的”。当时,杨家的第二个女儿刚刚做了寡妇,杨钊过去就同她又私情,于是,杨钊干脆就住在了她的府中。

从此,杨家姐妹就天天在李隆基面前称赞章仇兼琼,并且也称赞杨钊有本事,尤其擅长樗蒲(一种赌博的游戏),并将杨钊引荐给李隆基。于是,杨钊就能够跟随供奉官们出入禁中,李隆基任命杨钊为金吾兵曹参军。

一次,杨钊跟从杨家姐妹在宫中侍候李隆基游戏,专门做樗蒲的记录,杨钊记录得十分清楚细致,李隆基看了,十分高兴,对他大家夸奖。杨氏姐妹时常将李隆基对杨钊的这次夸奖挂在嘴上,又将杨钊安排到当时李隆基的大红人王珙的手下,王珙很快就奏请杨钊为判官。

李林甫在整治韦坚、皇甫惟明等人时,就因为杨钊是杨贵妃的堂兄,经常出入禁宫,他所说的话李隆基也比较相信,就将他作为自己的同盟,并推荐提拔杨钊为御史。杨钊也借打击他人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野心。几年中,京城屡起大狱,数百家人家遭到陷害,或被杀害、或被流放,这些案子,有很多杨钊都参入其中,有不少案子是由他首先告发的。

杨钊是一个工于心计、善于投机钻营的人,他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李隆基的心理,善于投其所好。那时,朝廷急需大量财富,杨钊就为李隆基聚敛了大笔财物,并因此而迅速升迁。他从天宝四年进京,到天宝七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杨钊就得到多次升迁。天宝八年,李隆基在百官面前,赏赐给杨钊紫衣金鱼。天宝九年,李隆基又赐杨钊新名为杨国忠。能得到皇上的赐名,这使杨国忠感到非常荣耀。

随着杨国忠官位的不断上升,他与李林甫也产生了矛盾。此时,李林甫的干将吉温也倒戈了,他叛变了李林甫,投靠了杨国忠。

杨国忠与吉温结盟之后,就向李林甫发起进攻,萧炅和宋浑,都是李林甫的亲信。萧炅和宋浑都是无德无才,官名狼藉之人。吉温暗中收集整理他们的材料,两个人贪赃枉法,坐赃巨万。杨国忠带着吉温整理好的材料,直接面见李隆基,向李隆基禀告了两个人的罪行。李隆基下旨,将萧炅和宋浑贬到了边远的地方。而李林甫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腹被赶出京师,但已经是无可奈何了。

随着权力的增大、地位的提高,杨国忠越来越感到控制军队的重要性。天宝九年,杨国忠推荐对自己有恩的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性格急躁,不会同少数民族打交道,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叛乱了。

天宝十一年,李隆基的另一个宠臣,王珙的弟弟陰谋发动叛乱,杀死李林甫、杨国忠等,杨国忠对李隆基说,王珙一定参入了此事。李隆基认为,自己对王珙有知遇之恩,王珙不会参入叛乱,不应将他列入同党。李林甫也为王珙辩护。原来,杨国忠和王珙曾经都是中丞,后来,王珙因为李林甫的推荐提拔,升为御史大夫,杨国忠很不高兴。于是,杨国忠就抓住王珙弟弟的案子不放,命令案子中的人,交代李林甫和王珙兄弟、阿布思相勾结。而这个时候,陈希烈、哥书翰也出来为杨国忠做证明。从这时起,李隆基就开始疏远李林甫了,而杨国忠的权势越来越大了。杨国忠和李林甫成为仇敌了。

西南的少数民族数次叛乱进攻唐军,四川人请求朝廷派杨国忠前去坐镇,李林甫也上奏派杨国忠前去。杨国忠临行前,哭着告别李隆基,说自己离开京城肯定会被李林甫害死,杨贵妃也向李隆基请求,不要让杨国忠去。李隆基安慰她,让他去处理一下军事,立刻就回来,回来后就做宰相。此时,李林甫已经病入膏肓,不知如何是好了。

杨国忠刚到四川,李隆基就派宦官下旨让他回来。杨国忠到了昭应,前去拜见李林甫。李林甫说:“我死了之后,你一定会成为宰相,以后,我们家中的事就让你受累了。”杨国忠在李林甫的面前,汗流满面,连声说不敢当。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八章杨国忠(二)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做了宰相,并兼任文部尚书,原来的官职照旧,杨国忠自己身兼四十多个官职。

杨国忠为人喜欢辩论,性格轻浮急躁,没有宰相的气度。杨国忠担任宰相后,就以天下的事为己任,什么事情都想过问。但他处理起事情来,轻率、任性,缺乏考虑。在朝廷上,他常常为一些小事就慷慨陈词。他对王公大臣们,缺少尊重,常常呼来呼去。朝中那些有本领、有名声、而不同他一心的,都被他赶出了朝廷。

杨国忠为了收买人心,就制定规定说:“今后文部选人,不管有没有才能,也不管有没有德行,以年限为标准。只要年限够了,就可以提拔,按照资历的深浅,来选拔任用官员。”那些没有才能和德行、多年没有晋升的人,听了这样的规定都十分高兴。杨国忠当宰相后,才取得一些做法,不管正确与否,只是迎合了多数人的心理。因此,一时间,杨国忠得到了许多人的称赞……

按照唐朝的惯例,宰相兼任兵部、吏部尚书,选官时,应交给侍郎以下的官员办理。选拔官员的手续十分严格,须经三注三唱,(唐制:六品以下官吏选拔时,始集试观书判,次面试观察言貌,然后拟官注籍。既注唱名,三唱后冬集,把名字上报仆射,再由门下省上报皇帝,然后依旨授官。)反复进行,从春至夏才能完成。杨国忠为显示自己的精明,先叫胥吏们到自己家里,预先拟定好入选的名单,然后把左宰相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读—名就定一名,一天就定完了。当定完之后,杨国忠就对大家说:“,现在,左相和给事中都在座,就算是经过门下省了。”于是,选择官员的大事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个人说了算。致使选出的官员质量大大下降,良莠不齐。但是朝中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异议。杨国忠的亲信故友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那些选中的人,请求李隆基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李隆基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

杨国忠派人游说安禄山,让他诬陷李林甫和阿布思合谋造反。安禄山就命令已经投降了自己的阿布思部将到达京城,诬告李林甫和阿布思结为父子,准备造反。老糊涂了的李隆基竟然相信,命令进行审问。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害怕受到李林甫的连累,按照杨国忠的意思,出来做了证明,说李林甫谋反。李隆基下诏,削掉李林甫的所有官职,子孙做官的都除名,流放到岭南及贵州中部,仅给随身的衣服和粮食,其余的财产全部充公。李林甫的亲信和同党,有五十多人受贬。又将李林甫的棺材打开,取出了他嘴中含的珠子,剥掉了他的紫衣玉鱼袋,将他按照平民的礼节用小棺材进行安葬。李隆基加封杨国忠魏国公,奖赏他审理李林甫的案子。

杨国忠为了排挤安禄山,就又结交哥书翰,并上奏李隆基,推荐哥书翰为河西节度使。

杨国忠在长安修建了两处私宅,其中一处在宣陽坊,与杨家的二姑娘虢国夫人相邻。虢国夫人的府第在宣陽坊的左边,杨国忠的府第紧挨着宣陽坊的南边。两宅连在一起,往来十分方便,从此两个人不论在夜间和还是在白天,经常在一起,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有时两人坐车并辔入朝,在路上,于马车中公开调情嬉闹。他们的车上都不设帷帐,从众人面前招摇过市,路上的行人都不好意思观看。

杨国忠曾经对人说:“我家本来就穷困潦倒,能混到今天这个地步,全靠了贵妃。这样的好日子也不知能到哪天,不如趁现在及早行乐,过一天算一天。”

杨国忠的儿子杨喧参加了明经考试,可是没有及格。主考官礼部侍郎达奚珣,想讨好杨国忠,就叫儿子昭应尉达奚抚提前将考试结果告诉杨国忠。有一天,达奚抚等杨国忠准备入朝时,赶快走过去,向杨国忠禀报。杨国忠以为自己的儿子必然能通过,见到达奚抚面呈喜色。达奚抚靠近杨国忠小声说:“家父叫我报告相公,令郎这次考试没有及格,但家父也不会让他落榜。”杨国忠听了,顿时大怒,大声骂道:“我的儿子还用担心不能富贵吗?还用你们这帮小子送人情!”骂完,扬长而去。达奚抚碰了个没趣儿,赶忙回去报告父亲说:“人家仗着自己的权势,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达奚珣没有办法,只好作弊,将杨暄的成绩改为上等。杨暄被一路破格提拔,擢升为产部待郎时,达奚珣才刚从礼部侍郎转为吏部侍郎。杨暄还不知足,埋怨自己没有达奚珣升迁得快。

自从天宝十二年,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杨国忠恨京兆尹不肯做自己的同党,就把灾害的原因归结到他的头上,将他贬为长沙太守。李隆基担心灾害会损伤庄稼,杨国忠便叫人挑来好庄稼给李隆基看,说:“雨水虽然很多,却没有伤害庄稼。”李隆基信以为真、后来,扶风太守房房琯上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命令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

天宝十三年,杨国忠命令剑南留后、侍御史李宓带领七万大军,再次攻打南诏,南诏头领阁罗凤绣设计诱敌深入,到了太和城,坚守不战。唐军的粮食没有了,士卒们又患上了瘴疫,因病和饥饿而死的士卒,十有七八,李宓带领部队狼狈而回,南诏的军队乘机追击,唐军全军覆没,李宓被俘。杨国忠掩盖失败的真相,反而对李隆基说是取得了胜利。再次调动大批的军队攻打南诏,前后死了二十多万将士。朝廷的官员没有一个敢说出真相的。李隆基对高力士说“我现在老了,朝廷中的事交待给宰相处理,战事交待给边疆的诸将,我也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高力士说:“我听说云南数次战败,而边疆的统帅军队太多,陛下怎么来控制他们。一旦出现叛乱,没有办法解救,怎么会没有担忧啊!”

河东太守韦陟既有文采且有盛名,杨国忠害怕他进入朝中成为宰相,命令人诬告他贪赃受贿,让御史进行审问。韦陟贿赂中丞吉温,让他向安庐山求救。又被杨国忠发现上奏了李隆基。不久,贬韦陟为桂陵尉,吉温澧陽长史。

之后,杨国忠开始花大力气搜集安禄山叛乱的证据,想尽办法让安禄山尽快早饭。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十九章李隆基与杨玉环之恋(一)

开元二十五年,惠妃武氏死去。武惠妃是李隆基十分宠爱的一个妃子,两个人有着比较深的感情,因为宠爱武惠妃,李隆基还几乎废掉太子瑛而立她的儿子李瑁为太子。武惠妃之死对李隆基的打击很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李隆基的情绪一直十分低落,整日郁郁寡欢,脾气暴躁。他面对后宫中的上千名妃嫔,提不起任何的兴致。他觉得她们之中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武惠妃,能够理解自己,能够适合自己的心意。他无心处理朝政,情绪也变得很坏,动不动就让手下的人鞭打身边的人。吓的身边的宫女宦官们一个个整天提心吊胆,度日如年。高力士清楚李隆基这样做的原因,就让人四处为李隆基寻找合适的妃嫔。后来,高力士听人推荐说,李隆基最宠爱的儿子寿王,有一个妃子杨玉环,长得十分美貌,并且又善解人意。高力士就把杨玉环的情况禀告了李隆基。

杨玉环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跟着叔父杨玄琰长大,她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十几岁就长的体态娇艳,美貌动人。十六岁就嫁给了寿王李瑁,由洛陽来到长安,成为京城长安中的第一美女。她与寿王结婚已经四年,还没有孩子,体态还是同妙龄少女一样婀娜多姿。

李隆基听了高力士的推荐,就立即下令将杨玉环召进宫中,要亲自看一看。杨玉环奉旨进宫拜见李隆基。李隆基一看到款款走来、风情万种的杨玉环,心里就向被电击了一样,感到一阵剧烈的震撼。杨玉环体态丰盈,肌肤如脂,一颦一笑,都能摄人心魄,且为人十分机敏,回答李隆基提出的问话时,句句都答到了李隆基的心坎上。李隆基见了真是龙颜大悦,马上要册封杨玉环成为自己的妃子,但被高力士使了个眼色挡住了。高力士附在李隆基的耳边说,杨玉环毕竟是陛下的儿媳妇,这样做不妥。高力士出主意,为了掩人耳目,先叫杨玉环自己申请去皇家的一个尼姑庵中做女道士,取法号为太真。过了没多久,李隆基就迫不及待地派高力士将杨玉环接入宫中,册封为贵妃。李隆基为了安慰自己的儿子李瑁,就又给儿子娶了一个年轻貌美韦氏女子做妃子。

杨玉环不仅容貌长的出众,性格十分机敏,善于揣摩迎合李隆基的心理,而且,她还精通音律,善于弹奏乐器,这对有着极高音乐天赋的李隆基来说,更是觅得了难得的知音。李隆基得到杨玉环后,天天同杨玉环处在一起,有时杨玉环演奏,李隆基欣赏,有时李隆基下旨传来梨园、教坊的乐人演奏,李隆基和杨玉环一块欣赏。而在夜间,李隆基夜夜都留在杨玉环的房中,对她宠幸,而不再到其他妃嫔的房中。自从杨玉环进宫,李隆基就日夜沉溺于声色之中,没有心思再过问朝廷中的事情,更没有心情处理朝政,他把朝廷中的事情都交给了宰相李林甫。

李隆基与杨玉皇日夜厮守在一起,像一对正处于热恋中的情人,不到一年的时间,杨玉环受到李隆基的宠爱程度就远远超过了武惠妃。李隆基对杨玉环是有求必应,想尽一切办法满足杨玉环的要求。皇宫中的人不再称杨玉环为贵妃,而是称她为娘子。杨玉环虽然还不是皇后,但她受到的各种礼遇、尊崇,却同皇后一摸一样。

高力士时常在一边伺侯李隆基和杨玉环,经常为杨玉环说笑话解闷。杨玉环要骑马时,高力士总是亲自给她牵着马的缰绳、拿着马鞭子。有一天,杨玉环忽然对摆在面前的一盘盘精心挑选的新鲜水果,没有了任何的兴趣,而且发出了一生轻微的叹息之声。立在杨贵妃一边的高力士听到了,立即俯身问道:“娘娘怎么了?”杨贵妃用玉手轻轻指了指面前的水果说:“天天都是这些同样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新的水果,看着都有些让人心烦了。”高力士想起了小时候自己在家中吃的荔枝,味美可口,就对杨玉环说:“奴才知道一种水果,味道非常鲜美,且吃了以后能够养颜益寿。”杨贵妃立刻问:“是什么水果?”高力士说:“是荔枝,生长在广州。荔枝需要鲜着吃才好吃。只是广州距离长安路途十分遥远,奴才恐怕荔枝运到了这里,味道就不怎么鲜美了。”听了这话,杨玉环本来极有兴致的脸上又露出了一丝忧郁。

李隆基看了杨玉环脸上由喜到忧的表情,立即安慰杨玉环,一定会让她吃上新鲜的荔枝。杨玉环听了。又转忧为喜了,脸上又充满了迷人的光彩。李隆基立即命令宦官,日夜兼程,给广州太守下令,让他每年向朝廷进贡鲜荔枝,并严令沿途各驿站,要用最快最好的马运送荔枝,中途不得停留,不得有任何延误。从广州到长安的路上,一匹匹骏马驮着荔枝,在骑手猛烈的鞭打下,一路狂奔,指导下一个驿站才停下来。不少马到了驿站之后,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就这样,荔枝被用最快的速度运到了长安,荔枝的颜色和味道还和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杨玉环吃了新鲜的荔枝非常高兴,李隆基见杨玉环又有了兴致,他也十分高兴。

为了能让杨玉环高兴,李隆基专门派了七百个织绣工,负责为杨玉环一个人做衣服。而朝廷内外的大小官员们,为了讨得李隆基的欢心,也争先恐后地献给杨玉环礼物,各种玉器做成的珍贵器皿、金丝、银丝织成的华丽的服装、巨大的珍珠、质地优良的翡翠、各种好玩的宝物,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到京城,送到杨玉环的院中,共杨玉环使用、欣赏、玩乐。一些官员因为献给杨玉环的东西受到杨玉环的称赞,李隆基立即下诏对他们超拔提升。岭南经略使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为献的东西好,张九章被晋升为三品,王翼入户部作了侍郎。在全国范围内,给杨玉环献礼物形成了一种风气。杨玉环成了人人羡慕、追捧的对象,民间流传着“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做门楣。”的说法。 

第一部 风雨欲来:第二十章李隆基与杨玉环(二)

杨玉环由于受到李隆基的过分宠爱,她的性情开始变了,她不再事事都应合李隆基的,而是像热恋中的许多女人一样,变得越来容易越嫉妒,越来越蛮横,越来越不讲道理了。她开始对李隆基提出种种的限制,不让李隆基去接触宫中的其他妃嫔,如果李隆基与其他妃嫔有了接触,甚至说了几句话,杨玉环就醋劲大发,十分生气,对李隆基撒泼使性子,对李隆基不理不睬。李隆基也渐渐变得有些生气了,他为了维护自己天子的尊严,就命令宦官将杨玉环送回他哥哥杨铣家中。

杨玉环被送出宫中之后,李隆基就开始有些后悔了。杨玉环不在眼前,他像丢了魂一样。变得心绪不定,焦躁不安了,整个人就像被霜打了一样,萎靡不振,情绪不振,没有一点精神,干什么都没有了兴致。已经到了中午了,宦官们将早饭送来了一次又一次,换了一次又一次,可李隆基就是不想吃早饭。他觉着身边的人越来越惹他心烦,干起事来一个个笨手笨脚,做事情总不合他的心意。他一连几次下命令,把那些做事情不合他心意的人进行了毒打,但心里还是觉着别别扭扭的,像塞了一块东西似的不舒服。他后悔自己不该把杨玉环赶回家中,想把她结汇来,但碍于面子,开不了口。高力士明白了李隆基的心思,就请李隆基下令,将杨玉环院子中藏有的所有贵重东西,都装上车给杨玉环送去,整整送去了几百车子。但李隆基还觉着这样做还不够,自己还感到有些愧疚,他要亲自为杨玉环做点什么,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于是,他亲自将自己的御膳分成两份,命人送给杨玉环一份。到了夜里,李隆基仍然是六神无主,坐立不安,他更加思念杨玉环。高力士给李隆基找台阶,他趴伏在地上,向李隆基恳求,去接杨玉环回宫,李隆基很快就同意了。于是,李隆基下旨,打开后宫的大门,将杨玉环隆重地迎回宫中。经过了这一番感情波折,李隆基对杨玉环更加宠爱了,一门心思全放在杨玉环的身上,后宫中的其他妃嫔再也见不到李隆基了。

由于宠爱杨玉环,李隆基爱屋及乌,对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也宠爱有加。杨玉环的三个姐姐不仅仅一个个长得貌似天仙,而且都会吹拉弹唱,才艺不凡。李隆基对杨家三姐妹也进行了加封,封嫁给崔氏的那位为韩国夫人,嫁给裴氏的那位为虢国夫人,嫁给柳氏的那位为秦国夫人。李隆基在皇宫中,见杨氏三姐妹时,就像普通人家那样,称三位夫人为大姨,李隆基同她们在一起,亲密程度就像是一家人。杨家三姐妹也经常出入皇宫禁地,她们也都受到李隆基的极度宠爱。杨氏三姐妹因为受到李隆基的宠爱,也身价倍增,在朝野内外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三位夫人进宫见李隆基时,公主们都要站立在一边,不敢坐下。杨氏三姊妹和杨铣、杨锜这五家,家中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只需派一个家奴去告诉知府、县令们一声,知府、县令们得到了消息,就会立即亲自带人前去办理,办理的速度要比上级衙门下公文催办的事情要快得多。全国各地的大小官员们,前来对杨家进行贿赂的车辆,挤满了杨家五兄妹的门前。行贿的人争先恐后,一个个都害怕落在别人的后面。杨家五兄妹的门前,整日整夜,门庭若市。京城中各位王公贵族及百官的子孙们,结婚喜庆了,想让李隆基写个字、说句吉利话,都先用一大笔钱去贿赂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由她们向李隆基提出请求。而她们的请求李隆基是没有不批准的。

李隆基赏赐给杨家五兄妹的东西,四方官员所进献给杨家五兄妹东西,每次都是五份,五份都是一样。这五家互相竞争着在京城建筑豪华的别墅,每座别墅都极其壮丽,一座别墅都超过千万元。但当别墅建成了,如果发现别人家的别墅有比自己的别墅漂亮的,就立即将刚盖好的别墅拆掉,再重新建造,一定要超过所有的人家。在杨氏五兄妹中,虢国夫人尤为奢侈霸道,她看上了大臣韦嗣立房子的地址,就向韦嗣立索要,韦嗣立不同意。一天,虢国夫人就带领着一大群泥、瓦、工匠,径直闯入韦嗣立的家中,拆掉韦嗣立的旧房子,在上面建造自己的新房子,将韦嗣立赶到别的地方。

天宝九年,杨玉环又同李隆基闹别扭,严重违抗了李隆基的旨意,惹怒了李隆基。李隆基又将杨玉环送回家中。之后,李隆基的情绪又变得极坏。朝中大臣们纷纷托宦官进言,劝说李隆基,李隆基又开始后悔了,他派宦官给杨玉环送去御膳。杨玉环回家后,知道这一次把李隆基真的激怒了,也十分后悔,担心以后真的不能进宫了,在家中也焦躁不安。见到李隆基派来的宦官,禁不住痛哭流涕。她哭着对那位宦官说:“臣妾所犯的罪过应该被处死,陛下没有让臣妾死去,而让臣妾回到家中,臣妾十分感激。从今以后,臣妾将永远离开皇宫了,臣妾想对陛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这些金、银、珍珠、宝物,都是陛下赏赐给我的,陛下也不会稀罕,臣妾也不想把它们献给陛下。只有臣妾的头发,是父母给的,属于臣妾自己,臣妾就把头发献给陛下,来表示臣妾对陛下的一片诚心。”说完,就在自己浓浓的乌发上剪下一缕青丝,交给那位宦官。宦官拿着那绺头发回到宫中交给李隆基。李隆基见了,心如刀割,立即命令高力士将杨玉环迎回宫中。从这以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更深了。

天宝十年,杨氏五兄妹在夜里外出游玩,和广平公主相遇。杨氏兄妹的家奴和太平公主的家奴争着先进西市大门,互不相让,打了起来。杨氏家奴的鞭子打着了公主的衣服,公主从马上掉了下来。驸马程昌裔从马上下来扶公主,也被杨氏家奴打了几鞭子。第二天,太平公主向李隆基哭诉,李隆基下令将杨家的那位家奴乱棍打死。但是,杨氏姊妹又在李隆基面前说驸马的不是,第二天,李隆基免了驸马的官,不准他再进宫觐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