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宁路愚园路口有个新式里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南银行建造的高级职员宿舍,当时,上海联华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渔光曲》红透上海滩,弄堂就取名“渔光邨”。 ![]() 上海人走过“渔光邨”,都会在心里泛起王人美唱“渔光曲”的涟漪,也难免不想起词作者安娥的传奇人生和旷世恋情。 安娥原名张式沅,出生于书香之家,早年在国立北京美专(现中央美院前身)读书时,地下党员邓鹤皋介绍她入党,并且与她正式结婚。 1926年,李大钊派邓鹤皋、安娥夫妇到大连开展工人运动,就住在靠海的黑石礁,安娥深切体会海边渔民的悲苦生活,几年后,她对劳苦大众的同情都融入了“渔光曲”里。 ![]() 1927年1月,安娥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下半年,接到国内的噩耗,邓鹤皋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了。安娥强忍悲痛,留在苏联继续学习,因为表现出色,被苏联国家保卫总局(“克格勃”前身)选中,接受特工训练。 ![]() 两年后,安娥回到上海,加入中央特科,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成了国民党中统特派员杨登瀛年轻美貌的秘书,与特科情报科长陈赓单线联系,从这时起,她一直用化名安娥。 ![]() 三十年代,国共两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日益激烈,安娥接受了争取戏剧家田汉的任务。 田汉被安娥的美丽、才情和热情深深打动,一段日子的交往后,他改变了原来崇尚唯美的倾向,更加关注现实社会问题,1930年,田汉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并提出了入党申请。 ![]() 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在频繁接触中越走越近,终于热恋而住在了一起。 “渔光曲”安娥作词,源于她与邓鹤皋在大连海边的体验,出于她与田汉国难时期一起担当的使命,而任光的谱曲,也浸润了他执着的爱情,这首歌凝聚了几段爱情的炙热,散发作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 ![]() 走过“渔光邨”的人,常常会情不自禁哼唱“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也会联想起“打回老家去,我们不做亡国奴隶”(安娥词、任光曲的《打回老家去》),想起“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安娥词、聂耳曲的《卖报歌》),想起“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 安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