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巧手剪窗花(二)

 僰俗 2023-08-22 发布于重庆

作者:简子

(Wdf  窗花)

“秋高云汉生七夕,似梦佳期至。双星共渡会情人,但愿天长久远不离分。”

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少女节”、“乞巧节”、“鹊桥节”、“情人节”。

七夕,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来逐渐演化出了乞巧、拜织女、接露水、兰夜斗巧、种生求子、拜魁星、吃巧果、青苗会等各种习俗。

(德凤团花)

在古代,七夕节的热闹不亚于春节。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观其风情,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七做一回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比牛郎织女的故事还要久远。

(Wdf  团花)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日趋完善,七夕已成为普遍的节日,节俗活动日臻丰富多彩。

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的时期,虽然其习俗基本上和魏晋相同,但其规模和盛况远超前朝。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隋唐演义》有“嫔妃穿针,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的场景。

宋元时期,七夕乞巧相当隆重,甚至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

明代七夕时,民家“女子以碗水暴月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月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此卜女之巧”。

清代,七夕的主要活动则是家家陈瓜果等食品和焚香于庭,用以祭祀牵牛郎、织女二星乞巧。

时至今日,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七夕节已经被人们当成“中国情人节”,备受青年男女和商家们的青睐。

据考证,七夕节的民俗剪纸大概产生于南北朝,在唐、宋、元、明、清时得到流传。

(Wdf  窗花)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无数的能工巧匠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为七夕节的民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兰姐窗花)

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并发扬光大,特别是民间剪纸等手工艺。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数千年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智慧,是根植于民间这片沃土的母系艺术之一。

本地民间剪纸内容丰富、技法有传承有创新,很好地展示我们的地方特色。

(1)居室装饰剪纸。如窗户、墙面、棚顶、影壁、门等。

(2)人生礼俗剪纸。如生孩子、满月、庆生、结婚、葬礼等。

(3)岁时节令剪纸。如春节、端午、二月二、七夕、中秋、重阳等。

(4)祭祀剪纸。如祭祖、祈祭天地、宗教仪式、丧俗等。

(5)刺绣剪纸。如鞋子花、枕头花、兜子花、衬垫花、门帘花等。

本期仅展示重庆市綦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会员七夕主题剪纸及传统吉祥团花。

(星兰窗花)

(简子传统窗花)

(梅花三弄创意剪纸)

(梅花三弄创意剪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