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扬州慢》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023-08-22 | 阅:  转:  |  分享 
  
《扬州慢·淮左名都》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与扬州有关的作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此之前,我们学过哪些与扬州相关的作
品?生:烟花三月下扬州。师:这首诗歌写的是扬州吗?我们回想一下标题。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对,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好友孟
浩然去广陵,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不过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扬州,但是我们可以想一想,烟花三月孟浩然为什么要去扬州呢?生:烟花三月是指
阳春三月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这个时候扬州应该很美,所以他要去。师:(播放扬州美景图片)不错,扬州之景美不胜收。不仅如此,扬州自古经
济繁荣,所谓“十里长街市井连,”(播放张祜的《纵游淮南》),那么今天我们会认识一个怎样的扬州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
慢·淮左名都》。二、任务一:初读诗歌,分析城“空”之处师:读一首词,最重要的是要读出什么感情。可是我们还没有开始学,怎么快速的知道
他的情感呢?生:了解作者生平。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看看课文的第一个部分生:小序。师:没错,我们一起来快速的浏览一下,给我们交代
了一些什么信息呢?生: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地点(维扬)、环境(“四顾萧条”)、情感(“悲吟”、“怆然”)。师:怆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怆然是一种非常深的悲伤。(板书:“悲”)师:很好,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一看我们能不能
初步的感知到这样的一种情感啊。(学生齐读)师:同学们注意到了节奏的舒缓和音调的低沉,非常好。在读序言时,我们发现今日的扬州城与往日
的繁华美丽不同,它的特点能不能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生:空。师:的确没有比什么都没有还萧条了。(板书:“空”)那词人是如何描绘扬州之
“空”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词句,试着从他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想的内容去思考一下。(学生讨论)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他看到了
沿途的荠麦,也就是野草长得绿油油的,非常茂盛,而“尽”还表明野草到处都是,说明这里已经没有人烟,十分萧条。生:“废池乔木”,他看到
了荒废的城池、残存的古木,也说明了城市的空荡。生:“清角吹寒”,他听到了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黄昏,让他的内心非常凄冷。师:那如何
能体现城市之“空”呢?生:角声是军队的号角声,如果是繁华热闹的城市,那角声应该是雄壮的,给人安心的感觉,但作者说角声让人心生寒意,
说明城市应该饱受摧残,声音凸显了环境的清冷、空寂。生:“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扬州的二十四桥还在,桥下的水波荡漾,在
凄冷的月色中,到处一片寂静。这说明只有桥、波、月,没有人,十分空寂。师:大家注意到“仍”吗?它是“还”的意思,说明了什么?生:说明
桥在现在之前就已经在了,过去在,现在还在,才用“仍”。师:只有过去在现在也在吗?生:水和月都是,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师:你说得很准
确,再看看其他的诗句。生:还有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说明桥边的红药花一直开着,但不知道为谁开,说明没有人欣赏了,城市“
空”了。师:没错,还有一个问题,“红药”就是芍药花,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红字去形容呢?生:“红”说明花开得鲜艳、热烈,这么美丽的事物
却没有人去欣赏,更能衬托出环境的凄凉和空荡。师:用美丽之景反衬凄凉之情,这是什么手法?生:乐景衬哀情。师:很好。“所见”“所闻”你
们都找到了,“所想”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生:“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他想到了杜牧重新到扬州以后应该非常震惊。师:杜牧为什么
会震惊?生:杜牧是晚唐诗人,晚唐时期的扬州应该非常繁华。师:是的,杜牧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诗人张祜是同一时期的人物,那时的扬州繁华美丽
,杜牧曾经寓居扬州多年,对扬州感情深甚,留下了许多传世的名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娉娉袅
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二十
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师:这些诗句是不是十分眼熟?生:这些诗词运用到了《扬州慢》里,“竹西佳处”“春风
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师:对的,作者使用了化用的手法,实际上为我们呈现出了几座扬州城?生:两座,一座晚唐时
期杜牧所见的,一座眼前作者所见的。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给人很强的联想空间,对比性强烈,更能体现出眼前扬州的空寂荒凉。生:眼前
的扬州是真实的,杜牧的所见的扬州已经过去,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师生齐读)三、任务二 ;再读诗歌,探究城“空”之因师:很好,同学
们对扬州的昔盛今衰已经感受很深刻了,那昔日繁华的扬州为何变成了一座“空城”呢?原词中哪句话点明了原因?生:“自胡马窥江去后”。师:
什么意思?生:金兵入侵,洗劫了扬州城。师:洗劫扬州城是一种残忍可怕的烧杀掳掠的行径,但“窥”似乎没有这样的含义,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
来形容?生:······师:我们能否用“劫”,或者“屠杀”的“屠”来形容,是否更直观恰当?生:“劫”“屠”好像太直接了,不太符合词
作含蓄的风格,没有那种让人品味思考的空间。师:有点道理,正所谓“诗贵含蓄”。那我们再想想,“窥”能含蓄的表现出什么内涵呢?从它的含
义入手。(板书:“窥”)生:“窥”是看,偷看的意思,有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感觉对方很卑鄙猥琐。师:所以一个“窥”,包含了作者对金兵的
评价,很好。我们再想想看,这种偷偷看的行为在其他方面还有没有特点?和普通的“看”这个动作比较一下。生: “看”一般是指瞬间的动作,
“偷偷看”更可能是持续性的动作,一直看,像我们说的“偷窥”就是这样。师:这种一直在窥探的行为说明什么?生:想了很久,一直在等待机会
,用心险恶。师:没错,不仅卑鄙猥琐,而且还蓄谋已久,只要一有机会,对方就会怎么做?生:伺机而动。生:乘人之危。生:趁火打劫。师:后
面两个词用得准确,贼心不死的金人会抓住一切机会,趁人之危,趁火打劫,给南宋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来补充一点历史材料。(1)宋金绍兴和
议(1141)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
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从此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2)金
兵两次入侵扬州?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入侵扬州,焚掠一空。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东
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3)《扬州慢》写作时间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距金兵入侵扬州15年,距宋金绍兴和议34年。师
:34年过去了,南宋政府还在试图以卑微求和来维护自己的统治;15年过去了,扬州却还停留在那纷飞的战火中,成为了一座春风不渡的空城。
但,这样的空城,只有扬州吗?生:还有很多这样的城市。生:这是整个南宋的缩影,是整个国家的悲剧。师:那面对这样的城与国,面对凶残的敌
人,人们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用原文的一个字来回答。生:我认为是“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厌”是厌恶、憎恶。这是用拟人手法
,说无情的树木尚且犹如此,人的悲痛、憎恨就更加强烈了,有一种衬托在里面。(板书:“厌”)师;分析准确,你关注到“厌”字的主语,能不
能再找找还有没字词修饰“厌”字?生:“犹”,这是“还”的意思,说明持续时间之长,“厌”之深。师: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有言: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这种无限感慨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一边听老师读,一边再次体会
。(老师范读)四、任务三:三读诗歌,感悟城“空”之悲师:诗人在小序中说“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黍离之悲
”吗?生:《黍离》是《诗经》中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以“黍离之悲”借指故国之思。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黍离》的写作背景与内
容。东周初年,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
长,令诗人悲从中来,涕泪满衫。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
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
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师:这位大夫内心忧愁着什么?生:过去的繁荣景象已经被荒草掩盖,昔盛
今衰的悲叹。生:都城荒废说明国已不国,有国破家亡的痛心。生:他问“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既是痛心国家的灭亡,更是对亡国原因的追问
,对罪魁祸首的批判。生:他提到了“知我者”和“不知我者”,说明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种痛苦,还有许多麻木的灵魂。师:你们都能依据原文
来合理分析,不错。我们对照一下《扬州慢》,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找到的四个关键词,“悲”“窥”“空”“厌”,他们之间
有怎样的关系?生:“悲”的是城市之“空”,“空”来至于敌人之“窥”,“窥”引起了百姓之“厌”,“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徒留
伤“悲”。师:我们发现这四个字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生:形成了一种循环。师:什么样性质的循环?生:坏的。生:恶性的。师:还记得我们分析
“窥”时说过,这个动作是具有持续性特征的。生:只要敌人还在窥视,这个悲剧就会无限循环下去。师:只是敌人一方的因素吗?生:还有南宋朝
廷的软弱无能。师:是的,因此这首词的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深深表达了一份悲痛,更揭示了作者对南宋王朝命运的深刻认识:群敌环伺而内耗不止
,南宋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中,其命运正如一个冲下山坡的车轮,将无可挽回地冲向大海,走向灭亡。而事实不幸印证了这个担忧,这个悲剧的命运之
轮定格在了1279年,崖山海战中,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一同跳下了大海,忠臣良将紧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这样的一种悲哀
,同学们能体会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黍离悲歌”。五、任务四:以古鉴今,书写“悲”之感悟师:800年后的中国已国富民强,但800年前的教训也不应遗忘。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今天,但南宋朝廷的悲剧、作者姜夔的忧虑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同学们展示交流)六、小结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实力决定国家的命运。今日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是一代代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伟大祖国用实力赢来的。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国际力量纷争四起的当下,重温800年前的“黍离之悲”,让我们再一次明白:想要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我们必须不断强大自己的实力。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