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金匮之盟:5大破绽,看宋太宗为证合法,如何与赵普利益交换?

 where5 2023-08-22 发布于四川

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继位,最著名的典故除了“烛影斧声”就是“金匮之盟”,大致说是赵匡胤、赵光义兄弟的生母杜太后,在病重时,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赵光义,并且当着赵匡胤面,让赵普书写盟誓,置于金匮之中

图片

那么,究竟有没有“金匮之盟”这回事?“金匮之盟”究竟是怎么来的?今天我们就说说“金匮之盟”的来龙去脉。

首先得从赵普与宋太宗,在其继位后的一段微妙关系说起。

1、太宗继位后赵普的惨状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祖猝死,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太宗。

太宗即位不久,派少府监高保寅知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怀州是河阳三城节度使管辖的支郡,赵普当时正是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

高保寅素来就与赵普有隙,他到任不久,就借口“事颇为普所抑”,手疏乞罢节镇领支郡的制度。

太宗见疏,立即下诏,让怀州直属京师,长吏得自奏事。赵普见状,自知情形不妙,便请求到京师朝见,得到允许后,在十二月到了开封。当时,安远节度使向拱、武胜节度使张永德、横海节度使张美、镇宁节度使刘廷让也都到开封,朝见刚即位不久的太宗。

三月,赵普请求留在京师参加太祖的山陵安葬仪式,太宗便罢其使相,授太子少保留京师。赵普心怀畏惧,自请解职以避祸;太宗则是心存猜忌,追恨不已,早想罢免他了。

五月,向拱、张永德罢为左卫上将军,张美、刘廷让罢为左右骁卫上将军,制辞说是“不敢以藩领之任重烦旧德也”,其实是不放心这几位元老重臣在外掌权。

太平兴国三年(978)十一月,祭祀天地以后,百官进爵,赵普迁太子太保。

四年(979),从太宗征北汉。攻克太原后,太宗又率军北征契丹,企图收复幽州,结果兵败高梁河。冬十月,追赏平太原功,从征诸将都加官晋爵,但赵普却有意无意地被忘掉了。

图片

后来,太宗撰《赵普神道碑》时,觉得不妥,便将迁太子太保的时间移于赏太原之功时,以图掩饰。

2、赵(普)卢(多逊)之争

在这几年里,赵普的处境很不好,不仅太宗给予冷遇,他的老对头卢多逊更是多方压抑。

卢多逊(934-一985),史称“权谋之士”,“博涉经史,善伺人主意”。“太祖好读书,每遣使取书史馆,多逊伺知,即通夕阅视。诘朝,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太祖宠异之。”

《丁晋公谈录》记载:

“卢多逊在朝行时,将历代帝王年历,功臣事迹,天下州郡图志,理体事务,沿革典故,括成一百二十绝诗,以备应对。由是太祖、太宗每所顾问,无不知者,以至践清途,登钧席,皆此力耳。”

卢多逊早与太宗交结,共同攻倒赵普。

太宗即位后,升为宰相,“时方宠信”,权重一时,甚至群臣上章疏,都必须先交到中书,由卢多逊审阅后,才交给太宗看。

卢多逊在相位,对赵普以及他的儿子、亲属多加压抑。跟随赵普的随从者,到此时都离开他另谋出路去了,只有王继英一个人仍然忠实地追随着他。

赵普的妹夫侯仁宝,在开宝六年(973)四月,赵普将罢相时,被卢多逊谗言太祖,出知邕州(今广西南宁市)。太宗即位后,卢多逊更得势,于是直到太平兴国五年(980),“凡九年不得代。”

侯仁宝害怕“因循死岭外”,便上疏请求伐交趾,想借机回京,请求留下。但又为卢多逊阻拦。卢多逊建议太宗命令侯仁宝直接率师进讨,结果在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侯仁宝死于白藤江口。

就在此时,出现了所谓的赵廷美悖逆之事,太宗亟需一位元老重臣来帮助他安定局势,赵普便重新登上了相位,结束了冷落受压抑的生活。

太宗为什么要让赵普复相呢?

图片

因为赵普是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开国元勋,并且又愿意为太宗效力。

我们看看在卢多逊与赵普的明争暗斗中,几位大臣的态度,就可以清楚,虽则卢多逊攻倒了赵普,但论根基和影响,卢多逊还是远不及赵普的。

李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赵普罢相时,李昉与卢多逊同为翰林学士,太祖向他打听赵普之事,李昉却说:“臣书诏之外,思不出位。赵普行事,臣何由而知?”

太宗幕僚窦偁的哥哥窦仪,也不支持卢多逊。

曾为宰相的前朝老臣王溥,在赵玭攻击赵普时,为赵普辨释;而后来在卢多逊下狱,“诏文武常参官议之”时,却领衔上奏,“请削夺官爵,准律诛斩。”

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说明在卢赵之争中,王溥是支持赵普的。

太祖的早年幕僚、任参政十年的吕馀庆,在赵普得罪后,极力在太祖面前辨释,使赵普得为使相,出镇河阳。

即使是卢多逊的父亲卢亿,也不以多逊所为为然。

太宗即位后,卢多逊作威作福,专权太甚,太宗是多疑忌刻之人,豁达不如太祖,如何能够长期容忍呢?

况且,太宗正准备置赵廷美于死地,卢多逊与廷美相交甚密,太宗疑心卢多逊也就很自然了。在这种情况下,太宗想起了赵普,决定重新启用这位元老重臣,企图借他的声望与影响,来帮助自己打击廷美。

于是,太宗贬黜卢多逊,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3、金匮之盟的版本

赵普在身家性命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也很想摆脱困境,他看中时机,打出了“金匮之盟”这张王牌,向太宗表示效忠,终于东山再起了。

图片

“金匮之盟”,是随着赵普的复出而出现的。

赵普与宋太宗讨价还价:

赵普的条件:一是要复相,二是贬黜权幸——主要指卢多逊;其代价是献上“昭宪顾命”——即“金匮之盟”。

关于所谓的“金匮之盟”,宋人的记载虽存于许多书籍中,但含糊不清,有自相抵牾之处。《长编》的记载,参照了《太祖旧录》、《太祖新录》、《国史》、《太宗实录》、《辣水记闻》和《建隆遗事》等书,并做了考订。

所以,先看看《长编》中的记载。

《长编》有三处提到金匮之盟,一处是太平兴国六年赵普复出时,前已引述。

在这以前,还有两处记载谈到金匮之盟。

卷二,建隆二年(961)载:

“六月甲午,皇太后崩。后聪明有智度,尝与上参决大政,…及寝疾,上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普入受遗命。

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上呜咽不能对。

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

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馀庆也。’

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

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於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据此,所谓金匮之盟,即是杜太后要太祖传位与弟的遗命。

建隆二年、开宝六年、太平兴国六年三次提到金匮之盟时,都与赵普有关。

图片

第一次说是赵普手书遗命,后两次是赵普分别上书太祖和太宗,提到有金匮之盟。

所以,金匮之盟是和赵普分不开的。

《邵氏闻见录》卷六记录的赵普《班师疏》所附札子中说:

“伏自宣祖皇帝滁州不安之时,臣蒙召入卧内;昭宪太后在宅寝疾之日,陛下唤至床前,念以倾心,皆曾执手温存抚谕,不异家人。”

前一句指滁州服侍弘殷,后一句则暗指金匮之盟。

看来,赵普与金匮之盟的关系,确实密切。

4、金匮之盟出现的时机

太宗以非常手段登上帝位后,夺位之嫌,使疑惑丛生,人心不服。

对于皇室内部和宰执大臣,也采取措施加以安抚。太宗即位后,即以弟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以示与太祖时相同,皇弟封王尹开封。又以太祖之子德昭为永兴军节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并且诏廷美、德昭并位在宰相上。

又封太祖另一子德芳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太宗同时下令,德昭、德芳及太祖三女都依旧称皇子、皇女,廷美的儿女也称皇子、皇女。

进封太祖的三个女儿:昭庆公主为郑国公主,延庆公主为许国公主,永庆公主为虢国公主。同时,宰相薛居正加左仆射,沈伦(即义伦)加右仆射,参知政事卢多逊为中书侍郎平章事,枢密使曹彬加同平章事,枢密副使楚昭辅为枢密使。

这样,中书有三相,枢密有两使。

五人之中,真正升官的只有卢多逊和楚昭辅两人,这两人是早与太宗交结的了。

另外,对于宰相的儿子也加官晋爵:以供奉官薛惟吉为右千牛卫将军,沈继宗及乡贡进士卢雍并为水部员外郎。卢雍起家授官即与沈继宗相同,史称是因为“多逊时方宠幸,上特命之,非旧典云。”

太宗特别注意大力提拔和培植亲信。

以开封府判官、著作郎程羽为给事中,权知开封府;推官、右赞善大夫贾琰为左正谏大夫、枢密直学士。其余幕僚,或入禁军,或掌内职。

图片

幕府人材有限,于是又扩大取士人数,以笼络豪杰为之用。太平兴国二年(977)正月,进士及诸科等共录取五百人,其中进士就达一百零九人以上,太祖时期共取进士一百八十余人,一科最多取三十一人;太宗的第一次取士人数,可算是猛增了,超过太祖时的最多数两倍多,相当于太祖时期全部进士数的百分之六十。

人数多不说,而且第一、第二等进士并九经授将作监丞、大理评事,通判诸州;同出身进士及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拟初资职事判司簿尉。

取士空前之多,骤授地方要职,其目的,不外是急于培植这些太宗的“天子门生”成为亲信,并掌握地方大权,巩固其政权而已。

太宗在安定人心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以后,局面大致稳定,就着手于太祖未竟的统一事业,企图超过太祖的业绩。

攻占北汉后,自负到极点的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取燕云十六州,然而高梁河之败,宋军丢盔弃甲,对太宗来说,是一大耻辱,所以归京后久不行太原之赏。

在北征中,又发生了拥立德昭的事,这使太宗深为忧惧。

于是,太宗在回朝后,不整顿军纪,加强训练,以图再举,却忙于进行内部的整治工作。

太宗这次出征,以宰相沈伦为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宣徽北院使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枢密承旨陈从信副之。廷美和宰相薛居正、卢多逊以下的大臣,都随同出征,赵普也在军中。然而,在军败之际,竟然有人拥立德昭,这说明对太宗不满而怀念太祖的力量和影响是何等之大。由此,太宗看到,对他的地位的最大威胁,在于德昭兄弟。

太宗回朝不久,就在八月逼迫德昭自杀,德昭当时才二十九岁。太平兴国六年(981)三月,二十三岁的德芳又不明不白地死去了。太宗的两大心腹之患除去了。

太祖的儿子都已死去,太宗的打击矛头便指向了开封尹廷美。

太宗继位后,让廷美以亲王尹开封,位在宰相上,是安抚人心的办法。

到了德昭、德芳相继死去后,廷美的实际继位人的地位,就成了太宗的一桩心病。

太平兴国六年九月,太宗的心腹——柴禹锡等人,告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表明太宗已决定对廷美下手了。

图片

当时,首相薛居正已死,次相沈伦因病休养,中书大权由次相卢多逊独掌。太宗要加害廷美,看到卢多逊与廷美交往密切,又忌他专权,不愿倚重他。于是,赵普这位元老重臣便受到太宗重视了。柴禹锡等人告廷美后,太宗召见赵普,就是想争取他的协力帮助。

回顾了赵普复出以前的朝廷形势演变,就可以看得很清楚,赵普复出的时机,正是在太宗接连逼死德昭、德芳,已引起人心不满,而又将对廷美下手,以便能传帝位于儿子的情况下,担负起安定人心、稳定局势的任务的。

这是太宗的需要。赵普则因久被冷落,备受压抑,也正思再起,恢复权位,所以也愿意为太宗效力。这样,二人一拍即合,赵普再为首相,所谓“昭宪顾命”的金匮之盟也就出现了。

5、金匮之盟伪造的5大破绽

历宋、元、明、清而很少有人怀疑金匮之盟的真实性,而且常被用来称颂太祖无私心。

其实,这是一个地道的伪造品。

清代古文学家恽敬曾经怀疑过金匮之盟,但仅疑盟约的内容为饰说,而不怀疑盟约本身是伪托,张荫麟先生已驳之。

张荫麟先生在《宋太宗继统考实》一文中,详加考证,指出金匮之盟有五大破绽,断为伪造。

这五大破绽是:

其一,从年龄上推断:杜太后死时,太祖三十五岁,德昭十一岁,杜太后怎么会预计到太祖死时,德昭仍是幼童呢?

若按《涑水记闻》的传位顺序,由太祖传光义,光义传廷美,廷美再传至德昭,一般要四十年以上,则德昭已过五十岁,生死尚未能定。所谓“国有长君”,从何谈起?这一点是金匮之盟的致命破绽。

其二,太祖将盟约深藏固秘,惟恐天下有闻,直到太祖死时,太宗不知道,赵普也不敢泄露。

而直到太平兴国六年,太祖死后五年,太宗已迫死其侄,又将迫死其弟的时候,才公之于世,这是很可怀疑的。

其三,赵普既为署名盟约的人,在太祖时不敢泄露尚可理解,为什么在太宗即位时不敢宣布呢?赵普为何坐失结主的良机,蹉跎五六年之久呢?

图片

其四,据李焘说,金匮的盟约最初见载于真宗咸平二年(999)重修的《太祖实录》(即新录),说是杜太后临终遗言时,太宗也在场。

但是太宗即位时不宣布,初修的《太祖实录》(即旧录)也不记载,可知太宗预闻的说法是虚妄的。

李焘在记载金匮之盟时已辨证过了,说《新录》“别加删修,遂失事实”。见于《新录》的有关金匮之盟的记载,又多一破绽。

其五,金匮盟约,是密约;赵普上书自诉,太祖藏之金匮,也是秘密文件;赵普在太平兴国六年的自诉,也是密奏。

为什么秘密如此之多呢?秘密所关系的人,除死无对证的杜太后与太祖以外,只有赵普与太宗两人。除他们二人外,无人能够揭破金匮之盟的真相。

这五大破绽,已无可置疑地说明,金匮之盟是伪造的,出现时间是在太平兴国六年。

作伪的人,从种种迹象看,就是赵普,其目的是向太宗表示效忠,为太宗找到一个合法的继位根据,借机恢复自己的权位。

图片

果然,赵普的目的达到了。太平兴国六年九月,赵普复相,为司徒兼侍中,而他儿子承宗,也被留在了京师。

(正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