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用“龙胆泻肝汤”临床验案四则

 chi_ping 2023-08-22 发布于陕西

本文摘自

《北方医话》 作者:程绍恩

龙胆泻肝汤临床妙用四则

作者/程绍恩

龙胆泻肝汤载于《兰室秘藏》与《医宗金鉴》。其功能:泻肝经实火,利肝胆湿热。主治:“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便毒。”(《中医方剂学》)

其方药是:当归15克,柴胡10克,山栀子10克,龙胆草15克,生地20克,木通10克,黄芩15克,车前子25克,泽泻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该药古方用量较少,每味药最多则9克,少则3克。余临床加入药味,加大药量,治疗四肢麻木、浮肿、头胀痛、耳鸣耳聋,足跟痛,黄白带多等症收捷效。

妙用“龙胆泻肝汤”临床验案四则

案例一

甲子年孟春,治一女患,久病四肢发麻,上肢较重,周身浮肿,下肢尤甚,且伴有纳少、腹胀、便溏,舌红绛,苔黄腻,脉沉数。

余以龙胆泻肝汤加益母草50克、生麦芽50克,香橼25克治之。服二剂后患者肢麻减轻,浮肿消退,腹部松畅,饮食增进。

学生问:龙胆泻肝汤,何以治疗肢麻浮肿?

余曰:《内经》所说“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因湿邪致病,其性粘滞,遏机体阳气运行,阳气不行则四末失于温养,故四肢发麻。阳升阴降,是人体的生机,故清阳不能升于上,则上肢麻重,浊阴不降、水湿下流,则下肢浮肿尤甚。湿热互结,则脾胃升降机能受阻,故纳少、腹胀、便溏。

余以龙胆泻肝汤原方,清热利湿治其本,加益母草化湿利尿消肿,麦芽、香橼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治其标,标本兼施,则湿热清利,腑气通调,脾胃和畅,故诸症悉除。

案例二

曾治黄姓女患者,年40余,患头沉胀痛,如重石压顶,耳暴鸣、呼啸不停如刮狂风。诊其舌红而绛,齿痕深陷而灵,其脉涩滞艰难。

此乃肝脉络于头;胆脉络于耳,肝胆二经,被湿热之邪所壅,清阳之气不升,则空窍不宁,故头沉胀,耳暴鸣。

以龙胆泻肝汤加怀牛膝50克,生石膏50克,石决明25克,引湿热之邪下行;加香附15克,导肝胆之气通利。

患者连服四剂,则头清耳聪,诸症消失。

案例三

患者董某,女,56岁,久患足跟痛,不敢站立,行路蹒跚,痛苦已极。望其形体:颈项短粗,胸宽体肥,肚大腰圆,满面通红,如同醉酒。舌胖嫩、齿痕多,脉沉数。

前有中医诊为肾虚足跟痛,治用六味地黄汤,加补肾药,久治无效。

余断此病因,是湿热下注,困阻足跟,故足跟缩甚。“水流湿,火就燥”是自然之理,足跟是人体最低下之处,水湿之邪自然下沉足跟,所致阳气不通、不通则痛矣。

以龙胆泻肝汤加薏苡仁50克、防己15克、木瓜15克、通草10克,加强其清热利湿作用,服二剂患者痛减大半,服四剂足跟痛除。

案例四

一妇女从阴部流出秽浊之物,即黄白带多、臭秽难闻,不敢近人。

此乃湿热之邪下注所致。治用龙胆泻肝汤加蒲公英50克、地丁40克、马齿苋30克。

煎服之后,则湿邪通利,热毒清解,故服二至三剂黄白带必少,四至六剂带下痊愈。医者一试便知,临床病例不胜枚举。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指导下调理。

原文摘自《北方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作者程绍恩。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