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情】发表、上墙、点赞

 庚儒说 2023-08-22 发布于黑龙江
本文约1000字,需要大约3分钟读完。

经历过“纸媒为王”时代的人,对“发表作品”这样的事一定会看得很神圣。

第一,在朴素又可怜的观念里,只有足够优秀的作品才能在纸质媒体(如报纸、期刊杂志)上发表。第二,那是一种文学情怀。见微知著,上世纪八零九零年代的报纸中缝的简短征婚启事上,往往都是这么介绍自己:某某,男,无不良嗜好,爱好文学。

可是现在时代变了,传播的媒介已经不再完全属于强势机构,你的作品不必非得通过报纸、杂志才能发表,在“人人拿着传声筒”的环境下,微信、今日头条、百度等等大公司都提供发表文字作品的平台,个人在注册后就可发表作品,和作品质量无关。有没有人看那是另一回事。有阅读量的,也分为作品本身质量高和有人运作两种情况。运作,也分为迎合大众恶俗趣味和花钱买流量等等情况。

对于发表的传统认识也容易被扩展到评论区。比如我妈就认为,公众号文章下面的评论,那得是评价得很好才能被入选到精选,也就是网络用语“上墙”。实际上,个人的公众号当然就是凭借着作者的个人喜好来决定谁入选精选。那机构公众号呢?比如新华通讯社这种,他们就是按照留言质量吗?

诸位可以看下面四张图,都是我从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近期文章评论区截图而来。这位同志的留言有着如此高的入选率,如果我对你解释说,因为他“评论质量高啊”!你信吗?我自己都不信。要知道,新华社等官媒的推送文章几乎篇篇10万+阅读量,“上墙”的也就不到10条。这堪比给女婿给儿媳妇的“万里挑一”的红包了。其实仔细看你就会发现,长年在官媒评论区露脸的始终就是那么几个人,大概率是“自己人”,是配套培养的“网评员”,负责引导节奏、营造气氛的。随便贴一篇出处:规范管理网约车聚合平台,中消协出手!

图:微信头像是小米手机2代的默认壁纸,从这一信息可以推测出这一微信用户的喜好、经济条件、年龄情况。小米2在2012年发布,1999元。
微博与微信的留言机制不同,只要你在微博下方留言,就会出现在评论区。然后博主再根据留言内容决定是否删除或拉黑。
无论媒体平台怎样发生变化,当然还是需要一些高质量的文字作品的。上学时,老师就说过,段位很高的期刊,往往是“三三制”。三分之一版面留给高质量文章,三分之一留给关系户,三分之一留给花钱的,剩下一分灵活处理。
优秀的不一定能上去,上去的不一定都是优秀的。这是很多人都知道也都接受的“道理”。我想,面对孩子,还是早些说出“人生的真相”比较好,这样,他才可能少栽些跟头、少碰些墙壁、少一些执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