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后收入”真的爽吗?(边际成本)

 治愈马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这是我关于“成本”分析系列的第三篇。

看完这三篇,你就能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

三篇每篇价值100万

前两篇在这里:

沉没成本陷阱:TA让你死,也让你活

机会成本:好疼!

1

边际


1944年3月25日,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

《先驱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他,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

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

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

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记者受宠若惊,又吃下去了。这时,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三片,虽然肚子已不需要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

这时罗斯福微笑着说:“现在已经不用回答你的问题了,因为你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

罗斯福讲的就是经济学里边的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吃到第三个三明治,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成本,并未减少。但饥饿的满足,边际收益,却减少了,所以整体看,边际效用减少。

我们希望的是边际效用永远不会减少。那怎么破?

降低边际成本,或者增加边际收益。

所谓边际,就是新增带来的新增。

每新增一次服务或一个产品,所新增的成本就叫边际成本;

每提供一次服务或一个产品,所新增的收益叫边际收益。

这件事跟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关系呢?

那就不得不提著名的“睡后收入”了。


2

睡后收入


睡后收入这个词是特别标题党的词,它像坐在红灯区门口穿黑丝网袜、涂脂抹粉的招手女孩,浮在标题上,招呼你点进这篇文章看。

“我靠'睡后收入’,月入十万”

“中国进入'睡后收入’时代,很多人还不知道”

“'睡后收入’真的很了不起”

以至于我这篇文章的标题也拿这个词来装点。

睡后收入主要是你不用自己参加劳动(包括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的收入。想象一下你有一个账户,每月你啥也不干,那个账户就突然多出5万块来。这就是睡后收入。

什么样的收入会成为睡后收入?比如你写本畅销书,写完出版后,一下子畅销了,然后每个季度,出版社就给你寄一份账单,里边有这个季度你书的销量,以及出版社给你的版税。这笔钱就是睡后收入。


你做一个线上课,录好了发出去,之后只要有人交钱听你的课,你啥也不干,就有了睡后收入。

你把钱买了贵州茅台股票,按了一个购买键,之后只要茅台涨了,你啥也没干,就有了睡后收入。

所以,你看明白了吧。睡后收入干的是啥事,就是让你这个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归零,剩下的只有收益。

你依靠一次付出,之后你不用付出任何成本,收入依然有。

听到这个词的感觉自然很爽。

于是几乎每个人都想要看看,有什么样的工作,能搞到一份睡后收入。

毕竟,996社畜们的边际成本总不变,甚至还会增加。

无论是选工作还是开公司,心心念念想的都是,怎么能把这个事的边际成本做低。

这就又引入了一个“越做越”的概念。

3

越做越轻


我曾经跟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聊我现在做这个职业生涯咨询、培训的业务,他听了以后摇了摇头说:我的感觉是你这个事一旦起规模,会越做越重,而不是越做越轻,很难做起来。

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他们希望投的,就是那种能“越做越轻”的项目。

什么叫“越做越轻”,就是你一旦产能起来,边际效用越来越高的项目。

比如,2018年特别火的在线培训项目,你给大学生讲考研,线下最多对两三百个学生。但是你做在线,还是这一个老师,只要流量搞起来,同时面对几万个学生讲,边际成本在下降,边际收益在上升。

甚至,如果你能设计一个AI老师,不用人来讲。那一次投入,后边就全是产出,边际成本降为零,后边全是睡后收入。

这就是“越做越轻”。

所以,好多企业,都在走产品化路线,就这个意思。

最火辣的女人陶华碧最开始就是自己做点辣酱,淋在米豆腐上买,这个玩法就是越做越重;

然后她一步步SOP(流程化、标准化),上生产线,全自动,卖到全世界,这个玩法叫产品化规模化,就是越做越轻。

银行原来都是网点柜员,开一个网店就得招一批员工,从主任到柜员,每个月一堆人工成本,现在都变成了一台台自动机器,这样边际成本下降,就是越做越轻。

培训机构靠老师,但一旦扩规模就得招老师培养老师,一个好老师的工资奖金也相当高,而且人是最难管理的资源;

那些规模大的培训机构就把老师的课标准化,教材化,甚至产品化,做成动画、视频,甚至带互动,这样就大幅降低了老师的成本,不需要好老师,依然讲的好课。这就是培训机构的“越做越轻”。

公司一旦想做出规模,老板就想着怎么越做越轻。

作为职业咨询师,我甚至还想过怎么做一个AI咨询系统。毕竟,职业咨询就是一系列提问和回应所构成的,如果有一个AI能问同样的问题和回答,那边际成本就大幅下降,“越做越轻”。

但我很快打消了这个邪恶的念头。

因为……

越做越轻”对于职业以及创业来说多数是个妄念。



4

好工作不会越做越轻


很多人找我咨询,都有创业的念头,说要自己做一个什么产品平台啥的,大卖!!!

因为他们脑子里想的是,我一旦做个产品,特别是互联网的产品,全国人民都看到,一人花一块钱,就是13亿。

这让我想到了十几年以前的情景喜剧《东北一家人》,里边有这个故事:巩汉林演的孙明承包了一个袜子厂,出了个品牌叫“踩小人牌袜子”,然后他说:

“中国有十三亿人,100%都不愿意命犯小人,如果100%的人买我们家袜子,就是13亿双,一双就赚1块钱,那就是13亿。



那时候可妹有互联网,但这简直就是互联网思维呀。

但是,2020年时代的创业,如果你去做一个产品,那一半概率会在产品还没做出来之前,死掉;剩下一半概率在你产品做出来以后,没钱营销,死掉。

因为很多人并不清楚做一个产品要多大的成本。

你做个虚拟产品,一个APP,怎么也得四五个人开发三个月,成本大约就是三十万上下。但这几个人都得是比较靠谱的,你让一个新手开发做APP,那就是自杀的结果。后边各种调各种改,然后还发布不出来。

然后你发布上线,各大应用商店不给你好位置,你上了,用户根本没机会见到,然后就傻了。

还有人想做个实体产品,这玩意更烧钱。只要上实体,就得走工厂,走工厂,就得开模,随便开个模,就得几十万。然后开模了之后发现有瑕疵,得优化,怎么也得开个三四次模。

这些是钱的成本,外带搭着时间的成本,没有小一百万,整不出来。这还是最原初的版本。你一旦再上新产品,就是翻几倍的成本。当然,你可以去融资,但是不要以为咨本方的钱好拿,他们比鬼都精,跟你签个对赌协议,你一旦没实现承诺,直接踢出局。

而且可怕的不是整不出产品来,可怕的做出产品来,就坏了。

你怎么卖吧?

某宝?那上边每一个人的获客成本都200多块了。你卖一个就赔一个。

微商?关于微商我不说话了,此处省略1000字。毕竟我好多认识人都是微商哈哈哈哈哈。

你进线下门店,那就是一堆分销、渠道,中间商,全都等着扒皮。

有人说我写本书,做个线上课,大卖,不也行吗?

这就是产品化的第二个坑,你写书,做课,前期主要的成本也许就是你的时间精力,但后边你以为发布了就可以安享晚年吗?

写完了,课程做完了,真正的成本才开始。

现在网上的书和课成千上万,谁都盯着这些界面,你能卖的多,一定是你投入了大量营销成本。

如果你放到平台,平台会自动抽你一笔钱;然后,再找一堆人分销,这些人你要么给钱,要么你就欠人情,要么是你过去人情的一次还清。

这期间你还得各处刷脸,各种运营,这些都得有人干,这个“有人干”,要么就是你,你累死;要么你找个人,好了,一旦找人,就出现四个字“管理成本”。你得给他发钱吧,你得跟他沟通吧,你得考虑他的需求他的能力吧。

我记得我之前文章说过一句话:

年轻时觉得百万雄师就是一百万把刀,一百万条枪,大杀四方;现在一看百万雄师,想到就是每天早上如何处理一百万泡屎。这就是管理成本。

你可能会再说了,那我买贵州茅台股票,不一切OK,啥边际成本都没有,10年从100元/股涨到1200元/股。

这确实真的没什么边际成本。

但是,你真的是那种买了贵州茅台,就闭上眼完全不管的人吗?

要知道,其间茅台也跟着大盘暴跌过,回撤最大达到50%。



多数人会亏到30%就卖掉,以后再也不会买进来的。

如果你10年以前把所有钱都买了贵州茅台,那能保证你有睡后收入的办法是:

犯个法判个十年

出来之后,一看,天啊,涨了10倍。



至于买比特币,区块链啥的,那我就不说了,确实有赚钱的,那为什么是你呢?

如果是玩钱来赚睡后收入,那很可能:凭运气赚来的,也会凭实力亏掉

最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做的工作,边际成本归零了,那为什么要给你发工资?你不需要劳动了,为什么要雇你?

当一份工作能全部产品化,那这份工作也就不用人去做了。

我并不建议你去做任何越做越轻的事,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


5

那难道越做越重吗?


我这几年一直讲课,主要讲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在企业里讲职业发展,团队管理。你觉得边际成本是不是在下降?

当你第一次讲一个课时,你的成本是极高的,一般来说,讲一天的课程,备课要15天。如果是设计课程,设计一天的课程,至少要一个月。

但是当你第二次讲同样的课时,边际成本就降下来了,备课大约三天,外加讲课一天;

……

当你第十次讲同样的课时,边际成本就变成了备课半天,讲课一天。讲课逐渐变成了体力活。

但是请注意,边际成本没归零哦,你还得准备点新的方法,针对性的案例,以及,你还得肉身在规定地点出现。

我也一直在做咨询,要知道,咨询客户可是每人一个情况,各有巧妙不同。很难实现一套咨询打法,适用所有客户。

但是,咨询的准备工作会越来越少。第一次咨询,要准备好多内容,他的现有工作,要问的问题,要采取的方案,都得准备;但是第100次咨询,一般都能做到来访者一坐,咨询师就进入自动状态,观察,询问,感受,思考,多数都是自动化了。

边际成本在下降吧,但是也总归要有成本。

但是,这已然是最好的状态了。

毕竟,服务行业就是要有点个性化,有点变化,有点针对性。这是服务业最重要的价值。

这也是永远不能,也不该被产品化的内涵。

因此在这里,我想到关于边际成本的三个逻辑

a. 尽快把边际成本最小化

任何一个事,边际成本归零的背后,要么是第一次成本巨高,高到一旦搞不定就得卖房子卖地;

要么是忽略了隐性边际成本,一堆营销费用都要花;

要么,边际收益也会归零:当你的工作边际成本完全为零时,你的这个工作也就可以被机器替换了。

因此,你要做的是,把边际成本降低到一个可以固定化的量级。再往下,无法降低。

比如我的咨询和讲课,最后留下的那部分边际成本,就是每天约课讲课咨询的时间,以及课程和咨询迭代优化的开发成本。

这个成本达到无法被机器所替代,体现了个人价值,不能省,也没人可以替换。

我们自己的任何一份工作,都可以去思考,如何把边际成本降低到一个固定的量级。那些无法降低的边际成本,都需要个人的大脑和心智的投入,体现出每个人的“个人风格”。

这个固化的成本,就是一个人不可替代的价值。

b. 提升边际收益

2016年,有个火爆的知识付费产品叫“分答”,引出了一分钟解答带偷听的玩法。我也在里边解答职场的问题。我仔细观察过里边各种解答的达人。发现一个现象。

职场类达人,开价都不高,最低1元钱,最高20-30元问一次;

金融类达人,至少几十元,最高能到几百元;

而最贵的达人,是房产投资类达人,最低开价都是99元问一次,最高甚至1000元问一次。

这背后说的就是边际收益

毕竟,无论怎样,每花一分钟回答一次问题,其边际成本都差不多,但是边际收益为什么会差这么多?

因为能问出金融问题人的财富,比问出职场问题的人,高很多倍。

只有有几十万余钱,才会去考虑金融理财的问题;

而问职场问题的人,往往初入职场,月入几千块,你让他花100元问个问题,就听一分钟,他会心疼死的。

而能问出房产问题的人,其财富,又会高不少。只有有上百万乃至几百万财富的人,才会去考虑买房怎么买,在哪里买的问题。

而人家都已经愿意花几百万买套房了,自然就不太介意花几百块咨询点信息。哪怕这点咨询没啥卵用。

所以,无论你的工作,还是你的创业,既然不能完全降低边际成本,那就要提升边际收益。

比如:如果你是做就业,帮助不同的人找工作,找到工作后收钱,那帮高管找工作,就比帮毕业生找工作,边际收益更高。这不就是猎头服务吗?

而同样是帮毕业生找工作,你帮海归找工作,就比帮本土双非毕业生找工作,边际收益更高。因为海归的学费就几十万,他们不会介意再多花点钱找人做求职。

说简单点,如果你是做服务的,边际成本无法降低,那去服务好有钱人,挣他们的钱。

穷人不要用这种高边际成本的服务,而是要做成低边际成本的产品、网课,惠及大众。

那些逼穷人花重金的服务,都不是好生意:要么是骗,要么各种麻烦事。

c. 边际收益多元化

如果一个人的边际收益仅仅是钱,那只要边际成本高,他就只能盯着钱看,必然会想各种办法提高价格,混好圈子,扩大流量。而这些办法本身,又在抬高边际成本。

要不要换个角度去想?

我们的收益难道真的只有钱吗?

我之前写了一篇2019年花钱的文章,讲了一个观点,花钱,要么管用,要么管爽

我们的收益除了钱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有其他收益,比如:管用,或者,管爽。

各位你想过没有,尽管教师、医生被称为“社畜”职业,现在搞得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做这类职业,钱少事多还有危险。但是,这两个职业往往都会有其他收益。

说最明显的:教师的孩子一般都能上个好学校;医生的家属看病都不会太难;这就是管用的价值。

再说个不明显的,你看创业的人,如果之前是做老师的,他的初创团队和资金,往往来自于他的学生。比如:马云,那十八罗汉里有不少就是他的学生;

如果之前是做医生的,他的初创团队和资金,往往来自于他的病人。比如:国父中山先生,当年闹革命的钱,都是他病人给捐的。

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管用?

中国人的收益计算,在很晚时期才引入了商业模式,就是用钱去交换的模式;几千年来的收益计算都是人情模式

我帮你个忙,你欠我个人情;你再帮我一个忙,还我一个人情。

实际上这个模式在未来依然不会消失,甚至,在社交网络如此普及的今天,反而还更有一席之地。

人情模式就是另一种边际收益。

还有管爽的工作吧。

做游戏策划的,看到自己策划的游戏被很多人玩,有没有很爽的感觉?

做教育的,看到自己辅导的学生考试成绩提升,有没有很爽的感觉?

你能看到你工作给这个世界,给他人带来的改变,就是一种爽感。

因此,你选择一份工作,如果能选择那种边际收益更高、更多元的工作,就不会因为边际成本不变而懊恼。毕竟,我们在乎的既不是边际收益,也不是边际成本,而是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边际收益-边际成本





我再把之前两篇成本的文章也放上,这三篇文章读懂,祝你多挣百万。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陷阱:TA让你死,也让你活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好疼!

边际成本:就这篇了

————————————————

微信开新功能

赞赏,无论多少钱

对话窗口会送你一张牛B的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