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志愿:人生第一次决策该怎么做?

 治愈马 2023-08-22 发布于北京

帮你想通走通

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

短小精悍的回答是:

有选择的时候,选择重要;没选择的时候,努力重要。

高考考完了,对于多数人而言,这是人生20多个重大选择的第一个。这个选择一选,就进入了新的平行时空。未来改变了。

这种重大选择该怎么选?

面对这种选择,人们会有几种情绪:

1. 迷茫
迷茫的本质是缺乏信息、数据和了解。包括:
外部信息:学校、专业等信息。哪个学校好,哪个专业好……
内部信息:个人更适合学什么专业,个人及家庭的目标是什么?

2. 纠结
把这些信息都大致掌握之后,就会有一些选项。
然后就会纠结。比如:

到底是选985靠后的学校一般专业,还是选普通211的热门专业?
刚上本科线,是学个三本,还是在大专这挑个合同生?
A学校A专业,还是B学校B专业?

这决定了志愿表的排序。

即便志愿表是列了一推学校和专业填,最终也不能东食西宿

只能在一个学校读一个专业。

3. 焦虑
纠结完了,最后一天总得把表填出来。填完了会焦虑:
到底能不能上第一志愿啊?
那个学校在外省啊,真去了那个学校,行不行啊?
这个专业最后真的好就业吗?

4. 后悔
然后,录取通知书出来了。
多少都会后悔。
就算是填了第一志愿的第一专业,心里也会想:
没准当初填那个更好的985也能上呢;
其实我该选那个专业的;
我们这个专业就业还行,但是学起来太要命了;

来来来,如果认为我说的感觉很准的,评论区回复个“666”

为啥我能在这方面算的准,因为所有重大选择的心理过程,都大差不差;而我干了上千个“重大选择类”的咨询,以职业和人生选择为主,也捎带脚干了一些高考志愿。

那我一个个给各位家长和学生解个码:


1
如何解决迷茫

其实,志愿就两个要素:

学校和专业

新高考还设计了一个专业组。目的是为了配合高中选课,本质上也是专业。

但各位听好了:

学校是考出来的,专业才是选出来的


认同的,回复“888”

道理很简单吧。你考500分,断然是不会选清北复交的,考不上;
但你考680,也断然不会选蓝翔、铁路专科、三本名校,确实能考上,但总感觉很荒诞,好像是沈腾帮着选的那种。

所以,当分数和排位出来之后,一个人能选的学校范围,顶天了40-50个。
然后,用地域排除一下,哪些地方自己不去。一般也就剩下不到20个

全国1270所本科,分数一出,筛落在每个考生头上,就剩20个。

所以,把跟分数相关的这20个学校搞明白就行了。

我在这就没法把所有学校一个个写出来了。

去年跟两个做高报的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小课,把31个省所有高校都盘了一遍,今年应该还有效,下方链接。

课程PPT是这样婶儿的


然后专业。

这才是要做选择的地方。

本科一共12大学科,94大类,792个专业。

专业主要考虑几个因素,我给大致排个序:

学的下去 > 好就业 > 考研 > 考公 

第一优先、学的下去

就业不是最优先,考公也不是最优先、最优先的是能学的下去的。

那些好就业的专业,结果学生上了之后学不下去,大二开始摆烂,那就废了。

我上篇文章说没说,张雪峰老师就是典型的例子,给排水专业学不下去。他当时还能走段子手路线,简单说就是销售。

现在更卷了,你莫非也可以走段子手路线?即便做销售,那多少混个文凭,当个底线总可以吧。老罗这么红,可以没有任何文凭,你敢说你也能像老罗一样那么红不需要文凭?

第二优先、就业

其次是就业。就业比较好的专业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多种因素汇集,不方便说了。

但不要老想着本科好就业的专业,现在一些专业是本科没法就业,但一旦读研,就业就容易一些,一旦读博,那完全可以实现专业就业,比如:生物、材料这种。

所以,你看,学的下去这个第一因素起作用了吧。本科如果都学不下去,研究生怎么可能学的下去呢?

第三优先、考研

比如: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就比较容易;

工科里边的动力工程,也是考研比较容易。

工科农科的很多冷门专业,就是为了考研去的

第四优先、考公

张德纲说的文科学中文,目的就是为了考公来的。

但我为啥认为考公放最后优先呢?毕竟考公通过率在那摆着呢。

2%通过率。

即便多考几年,通过率也超不过10%。总不能《儒林外史》成为当代文学吧。

至于,
每个专业都是否好学,
学什么课程,
好不好就业,
什么学生适合学,
大学怎么学,
好学校有哪些,
我这有个自己去年整理编写的《最全专业分析》,下图是例子:


这个例子跟张德纲说的新闻的观点是不是有的相似,但更有针对性?

这个《专业分析》列出了除了艺考外的所有专业大类,都是这些分析,吹牛的说,比较通透,人间清醒。

怎么获得?

把刚刚那个31省大学分析的课买了(就下边这个链接),然后扫码回复“专业分析”,我直接微信给你。


2
如何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先看家庭。
家里有钱和没钱的分两类。

有钱的,指能为孩子学习再淘100w这种,不用他毕业买房的。就以他个人意愿为主。
如果非要看兴趣,那一定得是“真.兴趣”。

简单讲,就是把考研的专业一书籍买回来,扔他面前。他读起来甘之如饴,后边习题有想做的冲动。那就是真.兴趣”。报!!

能看,那就是一般,可以报。

看不下去,那就算了,很可能学不下去。

之前咨询了一个本科生,学心理学的。大家也都知道心理学很难就业。但人家家里供得起。同学也还比较喜欢,那就继续学下去,读研读博都没问题。

有钱还有一些资源的,比如:某行业高管;人脉很广;医学世家;之类,那可以组合一些资源类专业。

最典型就是金融,有资源,也没啥兴趣不兴趣的,那可以学。

没钱的,他毕业得自己挣钱,得换个好城市生活买房的(比如:山河四省考生的第一目标就是把自己考出山河四省)。那就别管啥兴趣啦,看能不能学。

比如:

化学学不下去就别学医
物理电学学不明白别学电子信息
力学学不明白别学土木机械
外语不行别学外语外贸经济
数学不行别学数学统计计算机电子信息
只能文科那就只能中文法学和会计

全都不能学,那看情商够不够,情商够学个管理类,多实习干销售吧

这个能不能学不用测啥天赋优势、性格气质,问几句话就大致拿捏了。


3
如何搞纠结

然后就剩下一两个专业,开始纠结了。

处理纠结有办法,这其实是决策的典型方法。

可以试试,决策平衡单

把选项都列出来,然后打个分,加权平均一下。下边是个案例,仅供参考:
大致也能出来个方向。

我的决策课会讲几个这种方法,反正用过几百次了,都还挺灵。这里篇幅关系,不多写了。


4
如何搞焦虑

好多人都会说要定个10年目标。把10年以后的自己给想象出来,然后以终为始,就不焦虑了。

这个方法对于从小就有目标的人没问题。但是现在不太实用。

因为一个年轻人,10年以后的目标几乎定不下来。人一般得30多岁才能确定长远的未来和真正认知到自我。

另外,看现在世界这个狗样,10年以后没准天翻地覆。智子来地球了都没准。(《三体》的梗)

就好比:你说我目标是跑的比其他动物都快,但是10年以后其他动物都到水里游泳去了,你这个目标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对于焦虑的处理方法就俩字:

体验

人生来这一遭,全都是体验。考上这个大学是体验,上那个专业也是体验。跟这个人恋爱是体验,跟他分手也是体验。吃泡面是体验,吃牛排也是体验。

只要不是那种必定会后悔、无法挽救的体验,比如:

赌和毒;
以及:去创业;
以及:加盟连锁

那就去体验。
你一想,反正都是体验,焦虑就小了。

焦虑,也是一种体验。

5
如何搞后悔

后悔这个话题要深分析,挺多内容的。

我就说一个解法:

其实,重大选择都会带来两种感受:后悔和遗憾

大家可以自己品一下这两个感受。

我们为做了改变而后悔,为没做改变而遗憾。

但,对于多数选择而言,宁要后悔,不要遗憾

“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呀”


——————
希望对各位家长、学子、咨询师有帮助,也请方便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