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节。在民间传说里,牛郎织女被银河分隔两地,一年只能相会一次,成为经典“BE美学”。 然而在现实中,受到环境恶化的影响,真正的悲剧事件正在大自然中上演——在气候变化面前,许多动物的雌雄两性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双方步调逐渐脱节,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渐行渐远。 今天就来给大家讲几个悲伤的故事吧。 ![]() 对象热没了 天气一热,有些物种的性别比例会失衡,想共筑爱巢都找不到对象。 对海龟、蜥蜴等爬行动物来说,它们的性别取决于卵所处环境的温度。当环境温度上升,绿海龟(Chelonia mydas)的卵会孵出更多的雌性,而甘氏楔齿蜥(Sphenodon guntheri)则会孵出更多雄性。 ![]() 绿海龟 | Brocken Inaglory, Wikipedia, CC BY-SA 3.0 为了避免绿海龟种群变成女儿国,在澳大利亚的一些海龟保育项目中,工作人员会为海龟的卵提供遮荫,或者将它们转移到凉爽的地方,但是这种做法只能覆盖有限的区域。科学家担心,气候变化会让雄海龟大幅减少,令过去30年的保育工作功亏一篑。 还有一些物种在遭遇高温时,两种性别死亡率差异很大。 狐蝠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类大型蝙蝠,在遭遇高温热浪时,雌性死亡率可达雄性的3~5倍。而一种海洋桡足类动物 Acartia tonsa 则恰好相反,高温时雄性死亡率更高。目前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 ![]() 中央狐蝠(Pteropus alecto)| Andrew Mercer, Wikipedia, CC BY-SA 4.0 ![]() 雄性变丑了 有些物种虽然暂时命保住了,却可能面临着孤独一生的命运。 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北美地区10种常见的蜻蜓中,在气候炎热的地区,雄性蜻蜓翅膀上的黑色素斑块越来越少,这会让它们在雌性眼里魅力下降,甚至变得无法识别。 许多蜻蜓的翅膀上有大片黑色素斑块,雄性会在飞行中展示这些斑块,吸引异性同类的注意,恐吓潜在竞争对手。但是,蜻蜓的体温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黑色素斑块会比透明区域吸收更多的热量,在天气炎热时足以致命。据计算,过多的黑色素斑块可能让蜻蜓体温升高2℃。 ![]() 北美常见的普通白尾蜻(Plathemis lydia),图中为成年雄性 | Bruce Marlin, Wikipedia, CC-BY-2.5 所以,在炎热的气候面前,拥有美丽黑色斑块的雄性更加脆弱,幸存下来的都是雌性眼中的“丑男”。 但是,黑色素斑块似乎不会对雌性的生存造成太多不利影响。研究作者们解释说,雌性蜻蜓更常在更凉爽的地方觅食,例如树荫下或水源附近,所以它们体温过高的风险更低。 ![]() 雌性普通白尾蜻 | R. A. Nonenmacher, Wikipedia, CC-BY-3.0 更悲伤的是,色素斑块也是蜻蜓识别同类的重要特征。这种变化趋势可能让雌性难以识别同物种的雄性,杂交风险大大增加,于是世界上又多了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 ![]() 没地方住了 气候变化造成的错位,不仅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两种性别中,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在荷兰,气候变化让斑姬鹟和大山雀狭路相逢。 斑姬鹟和大山雀对巢穴的喜好相同,原本形成了稳定的“二手房市场”:当地留鸟大山雀在二月底到四月初繁殖,到四月下旬小鸟出巢了,斑姬鹟就从南方迁徙而来,住进它们的旧巢。 ![]() 雄性斑姬鹟(Ficedula hypoleuca)| Estormiz, Wikipedia, CC0 ![]() 大山雀(Parus major) | Francis C. Franklin, Wikipedia, CC-BY-SA-3.0 然而,由于冬天变暖,树木更早地长出新叶,毛毛虫提前进入数量高峰,于是以毛毛虫为食的斑姬鹟也提前赶来。 这时候大山雀仍然住在巢里。“食脑狂魔”大山雀战斗力更强,而且没有迁徙带来的体力损耗,斑姬鹟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一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的研究统计,在竞争最激烈的年份,斑姬鹟死于大山雀攻击的比例可达总死亡率的8.9%。 ![]() 一战成名的“食脑狂魔”大山雀。摄影师Sami Majoinen在自家后院发现雀鹰和喜鹊为一只田鼠大打出手,结果被被大山雀渔翁得利——直接敲开田鼠的脑壳吸食了脑子。大山雀其实还会捕食更弱小的鸟类,甚至飞进蝙蝠的洞穴,啄开它们的脑瓜吃脑子。|Sami Majoinen 研究作者们目前还未发现这个现象对斑姬鹟种群造成了负面影响。他们指出,死于大山雀攻击的倒霉蛋中绝大多数是迟来的雄性,它们本来就不太可能找到对象。这可能是因为早来的同类能占据更好的巢址,它们来得太晚,才不得已进入大山雀的巢穴。 这对整个种群来说是件好事,对个体来说……听起来还挺悲伤的。 ![]() 娃养不起了 对许多动物来说,即使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对象,后面还有一道难关等着,那就是养育后代。 在繁殖季节,雌性动物往往需要更多的食物,或是与雄性不同的食物,以便为后代提供充足的营养。当气候变化造成栖息地改变,觅食变得更加困难,母亲和幼崽的生存都会面临威胁。 例如在北极地区,太平洋海象(Odobenus rosmarus divergens)通常按性别划分领地,雄性常常在靠近陆地的地方活动,而雌性全年占据海冰区域,以便觅食和养育后代。 随着楚科奇海海冰面积减少,雌性不得不向陆地区域迁移。这样一来,雌海象到海里觅食的时候要往返更长的路途,让幼崽面临挨饿的风险。 ![]() 带娃的雌性太平洋海象 | USFWS, Wikipedia, CC-BY-SA-2.0 ![]() 人类……生育率下降了! 气温升高对母亲和幼崽的不利影响,同样体现在人类身上。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一份工作报告显示,在炎热天气过后的8~10个月,生育率会出现轻微下滑。此处炎热天气的定义为日平均气温超过27℃。在美国南方,这种趋势更加显著:4月的婴儿出生率最低,而9月的出生率要比4月高出15%。 ![]() 人类的爱情结晶也受气候变化影响|Pixabay 研究作者认为,从统计数据上看,不是炎热天气令人失去兴致,而是因为高温损害了男性精子质量。但是,即使在凉爽的天气里怀上了宝宝,当母亲进入怀孕晚期,天气又该热起来了,而孕晚期孕妇和婴儿在热浪面前尤其脆弱。统计发现,在炎热的天气里,婴儿出生体重偏低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另一项在匈牙利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炎热天气相关的出生率下降并不是因为受孕减少,而是因为人工流产和死产的增加。不过,这个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说到底,人类不过是地球上百万种动物的其中一种罢了。 参考文献 [1] Gissi E, Schiebinger L, Hadly E A, et al. Exploring climate-induced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to mitigate biodiversity los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1): 4787. https:///10.1038/s41467-023-40316-8 [2] GB/T 7714Welbergen J A, Klose S M, Markus N, et al.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extremes on Australian flying-fox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275(1633): 419-425. https:///doi/10.1098/rspb.2007.1385 [3] Moore M P, Hersch K, Sricharoen C, et al. Sex-specific ornament evolution is a consistent feature of climatic adaptation across space and time in dragonfl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28): e2101458118. https://www./doi/full/10.1073/pnas.2101458118 [4]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Male dragonflies lose their 'bling’ in hotter climates [EB/OL]. https://source./2021/07/male-dragonflies-lose-their-bling-in-hotter-climates/. 2021-07-05/2023-08-20. [5] Samplonius J M, Both C. Climate change may affect fatal competition between two bird species[J]. Current Biology, 2019, 29(2): 327-331. e2. https://www./current-biology/fulltext/S0960-9822(18)31593-8#%20 [6] Barreca A, Deschenes O, Guldi M. Maybe next month? Temperature shocks and dynamic adjustments in birth rates[J]. Demography, 2018, 55(4): 1269-1293. https:///10.1007/s13524-018-0690-7 [7] David Colgan. UCLA Newsroom. Climate change is making it harder for couples to conceive [EB/OL]. https://newsroom./releases/climate-change-making-it-harder-to-conceive. 2018-07-05/2023-08-20. [8] Hajdu T, Hajdu G. Temperature,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conception rates: evidence from Hungary[J].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2022, 35(4): 1751-1776. https://link./article/10.1007/s00148-020-00814-1. 作者:玛雅蓝 编辑:小毛巾、麦麦 题图来源:自制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