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西医专家如何再现续命汤治疗中风的神奇疗效!(一)

 为什么73 2023-08-23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李玉杰 肖相如频道 2023-08-23 07:03

导读:李玉杰是肖相如老师的五期弟子,资深的西医心血管病专家。本文是他临床用续命汤治疗中风的病例实录,阅读下文,带你认识并学习续命汤的“特异性方证”。

 | 作者李玉杰(肖相如师门五期弟子)

学习认识续命汤——李玉杰

part.1

图片

病例实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xx,男,67岁,初诊日期,2023年4月27日。
现病史:一小时前(20:40)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上下肢体活动无力,不能站立行走,抬举无力,被家人发现后扶至床边休息,但其反应慢,言语慢,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约持续约20分钟左右,上述症状缓解。但行走时感右下肢肌力稍弱。
遂到当地三甲医院急诊就医,查头颅CT显示:
1、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伴部分软化灶形成。
2、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老年脑改变。
3、双肺坠积性改变。
4、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管壁钙化。
5、肝内钙化灶。
于21:30分检查过程中发作第二次,发作性质及持续时间基本同前,当时考虑可能为进展性脑梗死,既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并决定配合中医中药治疗。
22:10分开始给予溶栓治疗,溶栓方案为:阿替普酶5.9mg,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0ml加阿替普酶53.1mg于22:11分开始一小时泵入。

图片

图1 溶栓医嘱
溶栓药物输注约三分之二左右时,于22:40分出现第三次发作,此时医生让行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
1、左侧额顶叶多发急性脑梗死。   
2、双侧额顶叶、双侧基底节区、双侧丘脑、脑干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部分软化灶形成。
3、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老年脑改变。空泡蝶鞍。
4、双侧筛窦、上颌窦及蝶窦炎。
5、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6、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左侧大脑前动脉A3段局限性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V4段走行迂曲,右侧椎动脉V4段显影纤细。基底动脉延长。左侧大脑中动脉通畅,未见血栓影。

图片

图2  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此时,中药续命汤正在紧急煎煮过程中。
刻下症:发作性右侧上下肢体无力,不能站立行走,不能抬举,反应慢,语言慢,约持续20分钟左右缓解,无意识障碍,无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近两年双下肢沉重,易疲乏,口干、口苦,食欲可,睡眠可,小便黄,大便易挂厕,不易冲刷干净。
查体:中等身材,体型偏胖,舌质淡红,舌苔黄厚腻,左侧脉较右侧脉稍弱。

图片图片

图3 舌像及舌底静脉
既往史:长期嗜烟酒约30年,每天吸烟20支左右,每天饮酒3~6两。高血压近20年,平时口服美托洛尔,左旋安氯地平,血压控制可。七年前因下口唇溃烂出血严重,经检查确诊为盘状红斑狼疮,并于局部行激素注射治疗后缓解,平时坚持服用羟氯喹,每日一片。
西医诊断:
1、脑梗死
2、高血压
3、盘状红斑狼疮

part.2

图片

方证辨证

图片
图片
图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说明“外中风邪”可以导致中风“半身不遂”。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者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则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
这些说明了络脉空虚,风邪始得从表入里,以致㖞僻不遂。虽有内虚,外风仍是重要致病因素。续命汤即攻补兼施,解表驱邪,温散经脉凝滞之瘀,补益气血,速愈中风之疾。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汤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并治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千金方.诸风.论杂风状第一》:“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
历代医家对此的注解是:“一曰偏枯,为半身不遂;一曰风痱,为身无痛,四肢不收也;一曰风懿,为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四曰风痹,为身体不仁。”
“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并且强调初中风时“宜速与续命汤。”续命汤本拟治风痱,但上述四类中风,其病因病机相仿,治疗风痱之方,故同样可以治疗中风。
楼英说:“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半身无气荣运,故名偏枯;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或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也就是说痱可以是四肢全瘫,也可以是偏瘫,痱比偏枯为重。治中风痱,也可治偏枯,即中风“半身不遂”。
本案患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右侧上下肢体无力,站立不稳,不能抬举,为偏侧手足废而不收,伴言语慢,反应慢,故本案患者辨证为中风痱,符合续命汤(或称大续命汤)的方证,故本案患者方证辨证为续命汤证。

part.3

图片

诊断与治疗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医诊断:风痱。
治疗:方用小剂量续命汤。
处方:干姜3g,生石膏12g,当归9g,人参12g,桂枝4.5g,生甘草3g,麻黄6g,川芎3g,杏仁6g。(注:此方为佘国俊老师治疗一例18岁的“急性脊髓炎、上行性麻痹”病人的原方原剂量。)
用法:取上方2剂,加入水800ml,大火急煎,煮取400ml,分装四袋。一次一袋,1~1.5小时服一次,服药后观察,如无不良反应,到时再服下一次药。
当天晚上11:20分,溶栓药泵入完毕。
晚11:40分开始服第一次中药;于凌晨1:25分服第二次中药;于凌晨1:30分,此时溶栓治疗结束2小时余,病人出现第四次发作,右上下肢无力,发作时症状及持续时间与前三次发作相似。
余中药分别于凌晨3:00点、04:30分服完,至此2剂小剂量续汤服完。
于凌晨3:00点服完第三次中药后,自觉身体微微出汗,此后即感身体轻松舒服。到上午11:00点,患者既感恢复如平时状态。
但考虑患者短时间内发作四次,而且“痱即偏估之邪深者”,故又处上方2剂,剂量及煎煮后分装四袋同前,每3小时服一次,至晚上20:00点,也即患者发病24小时内,共服用小剂量续命汤4剂,患者症状一直未再发作。
虽然每剂续命汤的剂量偏小,但24小时内服完4剂累计剂量如下:
干姜12g、生石膏48g、当归36g、人参48g、桂枝18g、生甘草12g、麻黄24g、川芎12g、杏仁24g。
用药期间观察,未发现心悸、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图片

附图4
后续治疗:
因患者近两年常感双下身沉重,易疲乏,口干、口苦,食欲可,睡眠可,小便黄,大便易挂厕不容易冲刷干净。
舌质淡红色,舌苔黄厚腻,左侧脉稍弱。有长期嗜烟酒的历史。就上述情况向肖相如老师请教,肖老师指出,前期辨证用药是正确的。
进一步可选用温胆汤加减,清热化痰,理气舒郁。待体内湿热清除后,即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舒经通络。
此后,服用温胆汤加减30余剂,补阳还五汤加减30剂,病情一直稳定,上述症状未发作。

体会

一、

「疗效分析」

本案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右侧上下肢体瘫痪,初认为可能为进展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于溶栓药物应用三分之二时再次发作,并行头颅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虽然发现一些脑梗死灶及左侧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但左侧大脑中动脉通畅,未见血栓影。
并不能很好解释其影像学改变与病情发作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溶栓结束后2个多小时,症状第四次发作也不支持溶栓治疗有效。
在准备溶栓治疗的同时,即决定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晚11:40分,第三次发作后,开始服用第一次中药,在凌晨1:25分服第二次中药(也就是溶栓后两个多小时)时,于1:30分发作第四次,凌晨3:00点服完第三次中药后,感觉身体微微出汗后自觉舒服,凌晨04:30分,服完第四次中药。
至此,2剂小剂量续命汤服完。此后,续服2剂,起病24小时内共进4剂,症状未再发作。由此可见,本案患者病情控制与服用续命汤密切相关。
古代治疗中风,盛行应用大、小续命汤,如《金匮要略》中收录有《古今录验》续命汤,即大续命汤。所谓《古今录验》古就是指汉代以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治疗中风都是用这个方子,而且这种治疗方法,最后还被收录到了《金匮要略》里边了,由此可见,此方速效、高效不容置疑。
小续命汤最早记载见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医陈延之《小品方》中,用于“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因此,称之为续命奇效,被当时众医奉为“诸汤之最要。”
大、小续命汤组成及用法:
续命汤,即大续命汤
组成: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生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40枚。
参考剂量:(《我在美国讲中医》余国俊)
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
用法:上9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主治:续命汤用于“治疗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更多的与现代西医的急性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里综合征、氯化钡中毒等相似,也有部分与脑梗死、脑出血与之相似。(注:血压过高或者脑溢血者慎用。但李可认为,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赵锡武应用续命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获得显效。)
小续命汤组成: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参考剂量:《方剂学》新世纪第五版。
麻黄、防已、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9g。防风12g,附子9g,生姜6g。
用法:上12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无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
加减: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
主治:中风之口眼歪斜,经脉拘急,半身不遂等症。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极为相似。
小续命汤与续命汤的方剂中均含有麻黄汤,以开关解表散寒,温通经隧;另外还有半个八珍汤,以补气、养血、活血,改善血中的虚滞。
《备急千金要方》中收录了大续命汤三首、小续命汤三首,西州续命汤两首,续命煮散两首。但多与大、小续命汤的组方基本相似,为大、小续命汤的类方,均为治疗中风的良方。

二、

「关于续命汤在医学上的“升降沉浮”」

续命汤在医学上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特异性方证;
第二个阶段:治疗中风,是“速其危耳”、“牵强附会”、“侥幸图功”;
第三个阶段:再现续命汤的神奇。


续命汤与特异性方证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即汉代以前)是治疗中风痱、中风的主方,也是唐宋以前治疗风痱、中风的主方,是古代五脏偏枯中风的专病专方。
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收录到《备急千金要方》之中时,对其治疗中风奇效推崇备之,方后注曰:“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并指出:“依古方用大、小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
可见在在唐宋以前大、小续命汤,已是治五脏偏枯贼风(风痱,偏枯即中风“半身不遂”)的特异性方证。
此后,至隋唐以来,在续命汤的基础上,相继衍生出有小续命汤类方、大续命汤类方、西州续命汤类方等,均以中风为主治,如《胡洽百病方》同时记载有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主治病证同为风痱。
除《金匮要略》、《备急千金要方》、《胡洽百病方》有收录外,在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王焘的《外台秘要》以及宋代的《和剂局方》均有收录。可见此方被历代所重视,虽药简但力宏,功效卓著,被人视为瑰宝。
清.陈修远在《医学三字经》中对续命汤的描述为:“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可见续命汤治疗中风闭证的作用及疗效是多么地可靠与神奇。


续命汤治疗“中风”是“速其危耳”、“侥幸图功”


唐宋以前,强调“外风”是引起中风的主要病机条件,在续命汤的组方中,便有大量的驱除“外风”的药物,这样就使人们很容易误认为该方是治疗“外风”为主的方。
其实,单纯从“外风”的角度看待续命汤,显然有失偏颇。另外,忽视“风”在中风中的重要作用,更有让人感到有“丢了西瓜保芝麻之惑。”
由于唐宋以后,对中风的认识,由“内风说”及“非风说”的兴起,祛风法在中风的治疗中受到了明显的限制,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价值也逐步被人们忽视。
到了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认识有了更明显的转变,因医家反对以“外风”论治中风,并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
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内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这样,对中风的学说认识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由于淡化了、甚至忽略了“外风”及“风”这一主导病因,使临床疗效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尽管如此,后世医家大都效法这些学说,认为中风是由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疗多用清热、解毒,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结果疗效平平,有时有效、有时无效。而与此同时,却将自古辨治中风的良方续命汤弃而不用,这实在令人惋惜。
这一过程恰如肖老师常平时经常讲的,当有特异性方证时,要首先选用特异性方证,当无特异性方可用时,要努力提高自己辨证论治的水平,从而不断提高疗效。
如果你放弃了特异性方证,就是放弃了临床疗效。你放弃了续命汤,你就放弃了“依古方用大、小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的精华。
明代医学大师张景岳认为:中风“非风”,“悉由内伤”,“本无外感。”故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是“速其危耳。”试想,当读书看到如此这般内容时,后学者谁还敢用续命汤治疗中风类疾病呢?
这就直接否定了续命汤千百年来的疗效,而且提出了“不仅无效,反而有害”的“论断”。这样,续命汤就自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尤其是1840年以后,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对中医冲击更加严重。你那续命汤含的麻黄、桂枝,有兴奋作用,可能会升高血压,加重脑血管病,更何况这些药是治疗太阳中风(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一种感冒)的药,怎么能治疗脑血管病呢?
这样,续命汤与脑血管病之间的距离就被拉的越来越大,渐渐被人们遗忘抑或心生恐惧。
近代医学家张山雷认为:“小续命汤之治卒中风欲死”,本是附会《伤寒论》之太阳中风,而制此鸿蒙未判之奇方,乃后人之论中风中经络之一证,又附会小续命汤之可治太阳证,而造此不可思议的病理。要知昏瞀卒中之中风,既非在表之风邪,也非小续命汤之庞杂所能“侥幸图功。”
这样把续命汤与中风之间的关系似乎被撇得“越来越清”了,续命汤与中风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长此以往,普通医师谁还会用续命汤去治疗中风?
当人们放弃了续命汤治疗中风这个特异性方证的时候,当人们开始从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进行辨证论治中风的时候,中风病人的疗效提高了吗?中风病人的预后改善了吗?我想答案大家都是清楚的。


再现续命汤的神奇


否认“风”在“中风、中风痱”中的地位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可能与在部分病人身上找不到风的迹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认为治疗中风感冒的药与脑血管病相差甚远,不仅无效反而有害有关。
中医称“审证求因”,不同于西医“寻因求果”。“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江尔逊老先生治疗风痱病者,有的有风寒诱因,有的就没有风寒诱因,但均获良效,为什么呢?
这就是因为中医认识病因,除了客观的致病因素外,主要以病症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这种方法称为“审证求因。”
当我们去看一个病人,只要有中风、中风痱的表现、风痱的证,那你就可以判断是中风、中风痱了,风的概念就顺理成章的呼之而出。
同样,如果你表现的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那就是中风了。
此时你可以有风寒的表现,也可以没有,但你的病因就有了“风”的要素。这是古人象思维方式的结果,学习中医也要学习这种象思维即“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
中风可以发生在不同体质的病人,无论你是否有火盛、气虚、血虚、痰湿等,但你现在突然出现肢体瘫痪,半身不遂等,那你便是中风了,或中风痱等,那你就有了风的病因,你治疗时不仅要审证求因,还要审因论治。
从这个逻辑思维上来看,所有肢体瘫痪、半身不遂的病人的治疗,都不能脱离从“风”论治的概念。
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一些医家在淡化“外风”与“风”在中风中的作用,但是由于续命汤的疗效卓越,总有一些睿智的医家在不断的探索,通过实践,再现续命汤的神奇。
近代医家陈鼎三传承江尔逊,续传余国俊等,再现千古奇方续命汤治疗风痱(如急性脊髓炎、格林_巴利综合征等)并取得非常显著的疗效。
黄仕沛先生用该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脊髓膜瘤术后急性胸、颈段神经根炎、帕金森等疾病获得突出疗效。
近代名医赵锡武治疗中风,在脑出血急性期用《古今录验》续命汤(当归、生石膏、干姜、麻黄、杏仁、桂枝、人参、甘草、川芎)配以再造丸;脑梗死急性期用小续命汤(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川芎、甘草、芍药、杏仁、附子、防风、生姜)佐以挑红四物汤,再配合再造丸,均取得良好疗效。
孙曼之、赵红军等用大续命汤治疗脑梗死、丘脑出血、脑动脉瘤术后等,均收到较好效果。
从唐朝药王孙思邈,应用续命汤治愈了自己的中风,到近代著名老中医李可,也同样用小续命汤治愈了自己的中风,并运用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病人几十年均取得良好疗效,可见续命汤对治疗中风类疾病是经得起历史的重复验证的,其疗效确凿,值得信赖。

未完待续......

明日预告:李玉杰对续命汤的方解

注:文章来源师门大讲堂,作者:李玉杰。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