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央民大历文院中国史阅读书目推荐(附推荐理由)

 ymkst 2023-08-23 发布于湖北
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一人持本 2023-08-22 17:00 发表于江苏
收录于合集#书单10个

来源:“历史学考研和就业”公众号

书目推荐

第一期

2021/1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书籍伴手自有才度。读书,这不仅是提升自我的最好方式,也是每一个民大学子对自我的基本要求。无论是通过书籍穿梭于千年历史中,还是通过书籍得到治学的方法,对于书籍的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艺文有约在陪伴民大历史人的同时,也推荐了许多优作良作。接下来两期,艺文有约将推出书籍推荐专栏,带领大家细数“书山求索”的好书。

目录

中国古代史:

《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

《九姓达靼游牧王国史研究》

《身份与权利:唐代士族家庭妇女研究》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朱熹的历史世界》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风气》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道统与维护:唐代谏官制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

《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

《应物兄》

《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东晋门阀政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王化与山险》

《明史》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

《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中国:传统与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

《新中国未来记》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袍哥》

书香民大之中国史: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王锺翰说清史:最后的王朝》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武瞾: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留德十年》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讨与实践》

《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

中国古代史

《明清文学中的西南叙事》

【作者】胡晓真

【推荐人】赵桅老师

【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2019年版

【推荐理由】

在明清文学中,“西南”正是文化、政治、战争、美学、地理、民族、性别等诸多问题的辐辏交点。从外地到此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处理自然与人文景观所带来的陌生感,他们的作品深切结合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表现出复杂的美学、情感与思想特色,亦关乎近代中国的地理学热度、思想的发展与新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在文学审美、清关深度、历史意识、文化体认乃至对世界的认识等等方面,明清文人的西南叙事提供了一个因其边缘性而益显锋利的切入点。

书籍建立在对明清以来西南文本的诠释基础上,从这些史、志文本出发,勾画文本的书写者面对西南陌生地景,多元文化的复杂心态,总结出明清文人,官员等群体对西南在史、志文本中呈现出的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特征。阅读此书既可以了解一些明清以来的西南文献,也能对文献书写者及史料的产生有一定理解。《九姓达靼游牧王国史研究》

【作者】白玉冬

【推荐人】达力扎布老师

【推荐理由】

九姓达靼是10—11世纪占据蒙古高原中部地区的游牧民集团。在探讨蒙古高原主体民族由突厥语族转变为蒙古语族的历史进程时,九姓达靼历史研究不可或缺。本书着重对蒙古族先人室韦--达靼人向蒙古高原核心地带与漠南地区的移居,及其之后的成长壮大过程进行了梳理与考证。相比以往研究,本书阐释了10世纪时的九姓达靼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王国阶段,且与北宋政权保持直接的朝贡关系,考证了当时除契丹外,其还与五代宋、甘州回鹘王国、沙州归义军政权、西州回鹘王国、黠戛斯汗国等保持互动关系,辨析了9—10世纪九姓达靼与沙陀后唐保持有密切关系,甚至于姻亲关系。通过本书的探索,期望学术界能够对“阴山达靼”“河西达靼”等提法重新进行定位,认识到9—11世纪漠北草原民族的兴衰及其历史与中原王朝息息相关。

通过阅读本书,有利于同学们充分了解前人研究成果,认识甚至掌握部分突厥、蒙古等文字,广泛利用汉文等多语种史料进行研究。

《身份与权利:唐代士族家庭妇女研究》

【作者】焦杰

【推荐人】蒋爱花老师

【推荐理由】

此书以墓志资料为主,辅之以传世文献,探讨了唐代士族妇女生命历程中的不同身份,并对其权利以及责任的变化进行剖析,分析她们在家庭关系中的权利等级。此书重点考察在室女出家现象及不同妻母类型之间的的礼法地位和权力等级差异,探究妻与妾之间家庭权利和礼法地位差异。

作者的叙述深入浅出,大大增加了本书的专业性与可读性,诱人深思。立足于女性的出发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具有很强史学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作者】向达

【推荐人】尚衍斌老师

【推荐理由】

向达先生在宗教、考古、美术、文学和文献学等领域均做出过重要贡献,对东西文化的交互影响进行过多方面地深入探考。向达先生学贯中西、通今博古,更是中西方交通史的研究地主要奠基人,在当代学人中是少见的博学大师。而这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更是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这部书材料丰富,内容精彩,长久以来被多所著名高校历史系列为中国古代史和中西交通史课本科及研究生的参考书。希望同学们结合《向达学记》(三联书店,2010年)阅读以上推荐书目。“做学问就要多读书”,向达先生博学广识、专心学术、孜孜不倦,这些品质均值得后辈们学习。

《朱熹的历史世界》

【作者】余英时

【推荐人】曹流老师

【推荐理由】

该书是关于宋代文化史与政治史的综合研究,尤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宋代士阶层不但是文化主体,而且也是一定程度的政治主体,过去的史学界对此也已或隐或显地有所察识。怎样将这一论断建立在可以客观检证的历史事实之上,才是专业史学的本格任务。所以宋代士大夫的思维结构与行动模式在这部研究中占据了轴心的位置,该书副题主要即取义于此。可以重点阅读《国是考》一章。余先生在该章序言中说:如果我们说:不通过'国是便无法彻底认识朱熹的历史世界,那也不算太夸张。但据我浏览所及,这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尚未见有人作过系统的讨论。所以本章拟专以'国是问题为中心,根据原始资料,勾画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说明该书首次系统论述了宋代的国是问题,很值得同学们阅读并学习。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

【作者】(日)谷川道雄

【译者】马云超

【推荐人】李鸿宾老师

【推荐理由】

《隋唐世界帝国的形成》是作者对于自己两部史学作品——《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国中世社会共同体》——的通俗化概述。本书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备,加之译者通顺流畅的翻译致使其在易懂的同时带给读者很多收获,是了解谷川史学的入门佳作。本书贯通孤立的断代史,从贵族社会的视角带读者了解汉末至隋唐五百年间的动荡,探讨贵族为统一所付出的努力和他们在此期间产生的精神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社会形态的转变。

《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风气》

【作者】王德权

【出版社】中西书局

【推荐人】李鸿宾老师

【推荐理由】

本书旨在探讨中唐时期士大夫的自省风气。身处困境的唐代士人,习从选士制内部道德环节的失落,理解当代士风变化。他们认为士风恶化,“非受性如此”,而是“制法守度使之然”。本书循着唐人观点,以“政治体系下的行动者”为主轴,将唐代士人的认识、选择与行动置于宏观的政治体系下,进行制度与政治史的考察,以期掌握士人群体的动向。此次增订版增加了三篇附录,分别为《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关于许倬云先生“中国体系网络分析”的讨论》《“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理论的检讨——关于古代中国国家权力形成的一点思考》《东京与京都之外——渡边信一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清流文化与唐帝国》

【作者】陆扬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李鸿宾老师

【推荐理由】

     本书由一系列有密切关联而又独立成篇的论文组成。论文通过结合心态史、文化史和制度史等诸多角度来重新观察唐后期到五代的政治文化,以唐后期的皇权政治和清流文化为考察重点,试图为唐五代的转型提供一个新的认识框架。本书强调从唐代特殊的政治心态和文化想象的角度去理解清流文化及其代表性群体在晚唐五代社会中的垄断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去捕捉促成这些现象的种种无形的力量,并解释唐代新政治文化的两个层面如何互动并产生新的政治格局,同时也使得唐帝国的政治文化理念在影响日益显著的同时也讽刺性地削弱了唐帝国自身的存在能力。

《道统与维护:唐代谏官制度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作者】胡宝华

【推荐人】蒋爱花老师

【推荐理由】

本书在考察唐代谏官制度的结构与功能过程中,围绕道统与维护这条主线,分别探讨了:一,谏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传统,源远流长,它明显昭示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批判精神;二,“士志于道”的传统文化,哺育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政治早熟与热情;三,唐朝前期的君主政治生态环境与进谏成风的互动关系;四,唐代谏官在中央政府机构中的“清要”位置及谏官群体的文化精英素质;五,进谏与权势的博弈;六,中晚唐衰败时期的谏官风格。本书最后所附三篇论文,依然是在道统与维护的主线上进行的专题研究。其中有对文献中唐代谏官给事中的封驳制敕等相关问题作出的梳理与考证;也有对中央集权下尚书都堂集议的政治功能以及在君臣共同体中,话语权的归属问题所作出的论证;最后一篇围绕陆长源《上宰相书》,对德宗贞元时期“宰相不作为”的政治局面进行了个案考察。

《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

【作者】张天虹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推荐理由】

安史之乱余恨绵绵,中晚唐恰似盛世余晖残影,回首看是贞观、开元雄豪气魄,望前路藩镇割据、宦官窃权、朝中党争不息,王朝末路。本书以“社会流动”为线索还原河朔地区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面貌及变迁。所谓所谓“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是指个人或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从某一社会阶层到另一社会阶层的变化。按照方向,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而唐代以降传统社会的垂直流动,学界或公众最为熟悉的莫过于科举制度,宛如打通各阶层的纵向管道。然而,科举制度是否持续输送人才?普通人家的子弟是否真的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辽阔的唐朝疆域上,科举是否在各个地区同等发挥作用?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张天虹老师的著作,你会得到一个更为立体的唐代史,一个多样且“多极化”的唐朝,见证不一样的河朔兴衰面貌,书中既有远景的“俯瞰”,了解中古中世华北地区的政治风云;又获得了“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的“微观史学”,“自为一秦”的军政、“北走河朔”的士人。

《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

【作者】谢健(Jonathan Schlesinger)

【推荐人】安劭凡老师

【推荐理由】

美国青年历史学者谢健的新著《帝国之裘:清朝的山珍、禁地以及自然边疆》于2019年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该书获2018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是西方学界关于清代边疆史、民族史与环境史的最新代表性成果。作者通过珍珠、蘑菇与毛皮的开采与贸易三个案例入手,揭示1760-1830年间清代东北部边疆出现的一系列环境变迁,尤其是商业扩张与自然资源开发的热潮在其中的重要影响。本书值得向同学们推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独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不同于国内论著多采用的历时性叙事或专题研究,谢健的《帝国之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是三种具体的自然资源贸易活动:作为皇家贡品的东珠(珍珠)专供贸易、作为满洲野味的口蘑(蘑菇)盗采贸易、以及通过广州与恰克图一南一北两个口岸广泛连接美国加州和沙俄的全球化毛皮贸易。这三种贸易活动看似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在作者的宏观把控与娓娓道来的叙事分析下,却相互串联成一幅相对完整的清代中后期边疆地区自然环境与多种人群活动间持续互动的历史。从这种互动关系更进一步,作者在书中结论部分提出了他的极富挑战性的观点:清帝国并不是在“保护”边疆的自然生态与环境,而是在“创造”它,这是一种想象中的“原始的自然”。其次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在论述口蘑的私人盗采贸易问题时,谢健讲述了一个极其精彩的关于采菇人刘德山是如何走上这一违法采集活动,从中获利,并最终落网的故事。刘德山原籍山东,因生计无着,选择到赤峰寻找盗采东菇获利的机会。在朝阳县,他通过与县衙书吏陈五进行“合作”,贿赂陈五以换取盖有官印的空白“限票”(进入蒙古地区的凭证),并通过雇佣蒙古喇嘛作为翻译,以及依靠当地提供中介服务的“向导”,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盗采贸易团队,并发展至空前的规模。虽然在1829年,刘德山最终难逃法网,但许多类似刘德山这样的非法采菇人仍然屡屡犯险采集,政府虽屡禁而不绝。从这样具有丰富历史细节与现场感的故事案例出发,读者可以十分真切地“体验”到这种贸易活动的生动与复杂。此外,多语言史料的运用与综合分析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不同于上一代“新清史”代表性学者在史料方面或多或少的为人所诟病的缺憾,本书作者使用了大量满文与蒙文档案史料,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内务府奏销档》、《军机处满文副录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军机处档折件》,以及蒙古国家中央档案馆的《乌里雅苏台将军衙门档》等。尽管根据该书译者指正,作者的部分解读有偏差和错漏之处,但总体上仍属瑕不掩瑜。总之,新生代的海外学者以其独到的研究视角、出色的叙事技巧、以及扎实的语言能力,向作为未来的历史研究者的同学们发起了挑战。至于如何应对,除了夯实史学基本功与广泛涉猎中西史家的优秀作品外,恐怕别无他法。《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

【作者】达力扎布

【推荐理由】

该书稿以明代蒙古各部南迁漠南的历史活动为线索,紧紧围绕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对蒙古各部南迁和形成漠南蒙古(内蒙古)的过程、原因,南迁后与明、后金的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盟旗制度建立时间等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元朝在中原统治崩溃后蒙古政权从中原王朝向蒙古游牧政权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勾画了明代蒙古南迁活动的清晰轨迹及各部落的起源与分合。指出明蒙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是由游牧与农业经济分工交换关系所决定的,“隆庆和议”使整个蒙古地区不同程度地与明朝实现了经济交流。后金对右翼蒙古政策主要基于经济原因。八旗察哈尔与察哈尔扎萨克旗并存,并不是清朝平定布尔尼之乱后才建立的。其中许多观点被史学界所认可和采纳。

《应物兄》

【作者】李珥

【推荐人】曹流老师

【推荐理由】

《应物兄》一书的作者怀着巨大的野心,要驾驭的是人类浩瀚的知识领域和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探讨的主题繁复驳杂,然而语言却非常生动活泼、举重若轻。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本书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

《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

【作者】梁云

【版本】三联书店,2020年

【推荐人】雷虹霁老师

【推荐理由】

以往对《史记·秦本纪》的阅读和理解,都是借助《史记》三家注,但传世文献因为记载的缺环、不详、矛盾或其他原因,总是给后人理解历史的全貌带来很大的阐释难题,谜团重重。20世纪逐渐发展成熟的考古学,在“证经补史”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书作者以考古资料为《史记》作“第四家注”,很好地示范了“二重证据法”在古史研究方面的重大优势。作者全力聚焦的问题是:秦从一个鄙陋小国能最终统一天下,建立帝业,除了历史时势、当然有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其早期发展的时空格局中有怎样的萌芽?在物质文化上有怎样的反映?秦的早期发展如何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复原和陈述?另外,秦人早期历史中长期聚讼纷纭的谜团如:秦人的来源和秦文化的渊源、平王东迁和秦始建国的年代、秦国的周余民、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墓主、穆公葬地等,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

《东晋门阀政治》

【推荐人】吴天宇老师

【推荐理由】

《东晋门阀政治》,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田余庆先生的代表作。

东晋一朝,士族与皇帝共治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政治局面,也是理解、研究中古史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如何理解当时士族与皇权的关系?所谓“门阀士族”有何政治权势、经济基础、文化特征?汉唐间士族门阀的兴衰过程又是怎样?对此,中外学者如陈寅恪、周一良、唐长孺、内藤湖南、宫崎市定、川胜义雄等,都曾展开过研究。田先生的这部论著,在诸多名家的基础上,又有重大推进。

在这本书中,田先生不仅酣畅淋漓地梳理了东晋江左几个侨姓士族的沉浮兴衰,亦追问了门阀政治形成的过程,以及其能维系百余年的原因。书中罕见浮辞空论,以精炼见长。面对纷纭史料,田先生展示了其考索、辨析与剪裁、提炼的卓越能力,读起来有如推理断案,令人欲罢不能。还需指出,《政治》一书采用的虽是传统的政治史方法,但其中也灌注了现代史学意识,体现了田先生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深刻思考,值得后辈学人认真研读。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推荐人】范钰婧老师

【主 编】费孝通

【推荐理由】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观点既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总结,又是对现实社会的高度把握,它不仅对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理解包括民族政策在内的诸多政策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而且对已经进入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具有同样重要的现实价值。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决定了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而且巩固国家统一和加强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各民族同胞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民族已经成为“国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是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属于各族人民,而不仅仅是哪一个民族。国家与民族有如父母与儿女,民族之间早已是兄弟。在世界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珍惜爱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民族大家庭,珍惜爱护我们统一强盛的社会主义祖国,及其不可分裂、不可玷污、不可侵犯的神圣,应当成为中华各族儿女不可颠覆的精神信仰和超越一切个体、局部利益的价值追求。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作者】赵鼎新

【推荐人】雷虹霁老师

【推荐理由】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开辟了解读中国传统政治的新角度。本书有三大亮点:第一,检讨历史研究方法论;第二,为春秋战国的历史进行分期;第三,用大历史观分析中国政治史。该书的新方法、新视野为后来学者所借鉴。

本书在没开始正文表述之前,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介绍所运用的方法论,这与一般国内著作的写作模式有所不同,堪称本书一大亮点。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对东周历史独特的分期法。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社会诸领域内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者认为,传统的分期方法并不足以解释“隐藏在这些社会转型背后的机制”,所以必须提出一个能够真实反映这一时期社会转型特征的历史分期法。

在本书结局时,作者详细探讨了中国历史的模式。这既是《东周战争》的第三大亮点。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学著作就事论事的叙事手法,作者站在一个宏观的、充满因果逻辑的层面描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赵教授指出“现今西方社会史与文化史学家一般都不再抱有早先史学家们对于大历史的关怀,而把历史学仅仅看作为一门为了庆祝现代人观点和声音多样性的手段。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深陷于地方性的数据资料之中而不能自拔”,儒法国家的历史模式正是对这类研究的纠正。

《王化与山险》

【作者】罗新

【推荐人】尚衍斌老师

【推荐理由】

       本书收录作者历年所撰关于中古时期边疆族裔问题的论文二十九篇,充分结合简牍、石刻与传统史料,分“边裔与中心”“发现与想象”“名号与传统”“墓志与历史”四个主题,对于汉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历史变迁、十六国北朝时期内入北族的政治发展与文化转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调查与研究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精当的论说。全书材料充实,论述明晰,既有对于史料的深入挖掘、严谨考证,也有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动人的史家情怀。

《明史》

【作者】彭勇

【推荐人】蒋爱花老师

【推荐理由】

《明史》,赏心悦目的最美历史书。一本漂亮的历史书,一段多彩的明朝史。有人说,明代的历史充满了暴力、专制、独裁,充满阴暗、另类与变态,明代的恐怖社会宛若人间地狱;有人却说,明代的历史洋溢着睿智、新奇和文明,它开启了近代中国民主社会的新纪元和新时代,如果能够穿越历史,他们更愿意生活在晚明时代。迥异的观点似乎各有证据,却让人莫辨是非。明代是中国传统帝制的继续,是传统帝制走向衰败的开始,也是孕育新时代、新生活的时期。在明代,垂死与方生并存,腐朽与神奇共生,有机遇,有挑战,明代的历史异彩纷呈、多姿多彩。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

【作者】顾诚

【推荐人】蔡亚龙老师

【推荐理由】

     《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是著名明清史专家顾诚先生有关卫所制度及明代疆土管理体制的论文结集,是了解明代军事及政治制度的必读经典论著。作者以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的明前期全国耕地数字这一十分具体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了明代卫所管理田地、人口的体制特征,进而高屋建瓴地指出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分为行政和军事两大系统,这一理论成为随后诸多明清卫所制度史、社会史、经济史等论著的理论框架和立论支撑。是书写作风格与久负盛名的《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两书一脉相承,充分展示了作者穷尽史料、扎实考辨的实证史学功力,以及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此外,该书后半部分所收录的有关明代史料的介绍和明史研究的综述,对明清史初学者亦有重要的导引作用。

《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

【作者】李鸿宾

【推荐人】蒋爱花老师

【推荐理由】

    《墓志所见唐朝的胡汉关系与文化认同问题》一书选取高车·拓跋、吐谷浑与粟特三个族群作为个案,结合墓志资料与传世文献,在充分参考和吸纳中外同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唐朝外来族群进入中原汉地的活动及其反映的胡汉关系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考索。那些进入汉人世界的外族人,如何调整自己的族属文化以做应对,是摆在他们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所作的应对,目的是为了生活本身,族属与文化这类异质性、差异化现象的本质,表现为聚集在一起如何协调彼此的关系。书中三条线索梳理出来的族群关系,是在唐朝一统化国家政治体的架构下显现出来并受此制约的,由此亦构成了这一阶段胡汉关系的基本特质。

《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推荐人】曹流老师

【作者】彭慧萍

【推荐理由】

彭慧萍著的《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站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置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研究结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画师” “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此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后世对南宋实体画院制度的想象。

此书以长时段、多角度地观察,将画院放入两宋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提出了一个极为震撼的结论。同时,作者跳出以往艺术史研究的窠臼,以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艺术史的研究颇为独到。

《中国:传统与变革》

【推荐人】范钰婧老师

【推荐理由】

时间封印住一切,过往的事情已无人能改,但对事情的记述却难免作者的或有意或无意的局限性。如何读到理智的历史,客观的历史,是历史学子一直追寻的。费正清,这位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汉学泰斗,“头号中国通”,撰写的《中国:传统与变革》,以理性宏观的视角,客观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中国浩瀚的历史,并且深刻地揭示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涵和原因。

中国近现代史

《新中国未来记》

【作者】梁启超

【推荐人】王遥老师

【推荐理由】

《新中国未来记》作为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实践性文本,在“小说界革命”乃至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的创作受到了美国和日本小说的影响,是那个时代中外思想对撞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预言六十年后(1962年)的中国繁荣富强,百业俱兴,万国来朝,成为了国际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小说以倒叙方式,叙自1902年以来六十年间中国历史的发展,旨在“发表政见,商榷国计”,主干部分记述改良派与革命派关于改良与革命的辩论,驳诘往复达四十四段,几乎囊括了20世纪初关于“中国往何处去”论争之基本要旨。

《新中国未来记》承载了梁启超对民族国家未来的憧憬。60年的风雨苍黄在孔老先生的追忆中浓缩为一部屈辱史和自强史,而民间志士反抗求强的路径,正是对“中国往何处去”这一历史难题的思索与应答。留学于欧洲的黄克强和李去病,前者主张平和的改良立宪,后者呼吁国民从戊戌旧梦中醒来,团结多数人的力量冲破历史阻力。在思想波动的缝隙中,潜藏的是启蒙话语与现代性构想的无限可能。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作者】黄兴涛

【推荐人】陈鹏老师

【推荐理由】

      本书梳理了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从萌芽到传播和普及的历史过程。该书资料丰富扎实、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作者长期以来学术研究积累的结晶,对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重塑中华》一书的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心考证、明确勾勒和系统全面呈现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孕育、形成、确立、传播和普及的历史全过程;二是清晰揭示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内在结构与动态发展,从而在“自觉”的层面有力地丰富和推进了对中华民族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者将深入研究与现实关怀相结合,使本书既有高度的历史感,也有适度的现实感,注意格外凸显和揭示有关的历史状况与内容,佐以精心的专题考察,以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而不是由作者简单、直接地回答这些现实问题。

《袍哥》

【作者】王笛

【推荐人】崔岷老师

【推荐理由】

       “以丰富的素材,重建民国基层社会的权利运作模式,还历史与血肉。”、 “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一本好书,1940年真是坚苦的岁月。” 80 年前一场骇人听闻的杀女凶案,民国女大学生一份尘封多年的实地调查,历史学家 30 余年的不懈努力,带你重回历史现场,重回那苍凉悲怆的袍哥江湖。

书香民大之中国史

01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于赓哲

【推荐理由】

在疫情形式严峻的今天,我们不禁会思考:古代人是如何面对瘟疫的?他们面对瘟疫能够获得怎样的医疗救助?古代发生过多少次大瘟疫……

在唐代,一个医生要给多少个人看病呢? 当时的人如何解决不同情况下医疗资源的分配矛盾呢?廖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于赓哲先生的《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中获得答案。通过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个方面的历史研究状况,阅读中国古代史上的疾病与医疗。

另外,张剑光先生的《三千年疫情》、余新忠先生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和美国的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也是非常推荐阅读的书目。

02

《王锺翰说清史:最后的王朝》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王锺翰

【推荐理由】

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权力更迭都为后世所关注,许多帝王继位前都免不了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我们虽未能看见,但一些有关的故事却广为人知,其中许多被拍成了影视作品。如: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以及九子夺嫡。其中九子夺嫡事件里,关于遗诏真伪的判断,这与本期廖老师推荐的书目王锺翰先生的《王锺翰说清史:最后的王朝》有关。

本书中王锺翰先生从多角度论证遗诏彻底为伪造:第一,参考顺治皇帝的遗诏有满文版和汉文版,且两版共同宣读,而康熙皇帝传位于雍正皇帝时开始只有口谕,直到后来出现了一个满文版,再后来才有汉文版,但这并不符合制度。第二,汉文版遗诏里把雍正帝胤禛的“禛”字写成了真假的“真”,是为避讳,但若遗诏为真,写遗诏时雍正帝尚未继位,不应出现避其讳。第三,在雍正帝的生母被尊为太后时她曾下一道懿旨,其中曾表达雍正帝的继位是她怎么都想不到的。第四,汉文遗诏文字上与康熙五十六年的一份“面谕”的文字一模一样,只是对原来的文字进行了加工、修改、换顺序。但康熙皇帝本人写遗诏完全没有必要抄自己之前写的文章。第五,他曾派十四阿哥带兵与进犯的准格尔作战以建功业,非常属意十四阿哥。除了关于雍正皇帝皇位的问题,本书还讲述了清朝的历史定位、满族的历史和形成、清史和满族史研究的关系等,进而对明清之际的袁崇焕和皇太极、钱谦益和柳如是等历史人物进行了研究,剖析了顺康之际的几个历史问题,剖析了盛世的光芒和黑暗,介绍了嘉庆中衰与白莲教起义等。03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 》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宁欣

【推荐理由】

       该书研究的时间框架大体以唐为主,延伸到五代和宋,空间框架以唐长安为中心,以洛阳为辅,以两宋都城开封和临安作为参照,寻访从唐初到南宋五六百年间的都城经济社会变化的点与线。主要围绕对唐宋都城社会变迁的思考、对都城空间与经济社会关系的再认识、流动人口与人口流动对都城经济社会的影响、审视市场与都城社会的新视角、笔记小说与城市社会五个方面展开论述。04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薛爱华

【推荐理由】

鸟被用来形容南方的星宿,是古代人观察天象以后得出的经验总结。后来到了战国就出现了“朱鸟”这个词,后来它的含义有两个方向的发展:其一用于表示位置,例如战国军事家吴起就曾用“朱雀”来划分军队,古代的宫殿、墓穴墓葬也常用朱雀来表示方位;另一方面,朱雀成为一种神鸟,尤其是在道教之中,它作为修炼成仙的一种陪伴。这两说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后来的“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灵,分别代表着东、西、南、北,朱雀和南方就结合在了一起。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说,朱雀其实就是南方的凤凰,同一时期的宋代人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凤凰在南方筑了巢穴。

汉代墓葬之中朱雀的形象有明显的特征,其的、头部、尾部仿佛有一种模式,动作都是一只脚踩着地而另一只脚离地,双翅挥舞,仿佛马上就要起飞,有一种勃发之态。除了“凤凰说”之外,还有人认为朱雀可能是孔雀或者鹦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朱雀为什么在唐代成为南方的象征,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它又和哪些鸟有关系呢?廖靖靖老师推荐大家通过对薛爱华《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的阅读来进行了解。阅读薛爱华先生的著作,我们会发现他的关注点不仅有历史学、文学、文献学,还有社会学、人类学,这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的案例。历史或史学记载并不是局限于一地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去发现,并且能够产生自己的新想法。

05

《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罗汉

【推荐理由】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历史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到武则天,杀女事件就不得不提。在被高宗召回宫后,武则天很快生下了一儿一女,后宫并非平静之地,王皇后和萧淑妃在旁虎视眈眈,形势不容乐观。武则天借女儿的死成功扳倒王皇后,在此廖靖靖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版本的武则天杀女的历史场景,在这些版本中都描写到武则天将王皇后迎进房间里来,随后便隔着被子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高宗大怒,称要废后。

但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许多漏洞,为何武则天作案时房间空无一人?她是怎么有机会作案的?整件事情是否有目击证人?如果没有史家为何能把史实写的如此有戏剧效果仿佛亲见?在这之中,唐高宗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他仅仅是单纯的工具人吗?

06

《留德十年》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季羡林

【推荐理由】

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仿佛在听季羡林老先生讲故事。完成本书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已经80岁了,回想自己20多岁时的求学之旅,他的心中既有忐忑、兴奋,也有遇到挫折时的沮丧,以及受到饥饿、困顿时的痛苦和返回故乡的快乐。将时间回溯到1934年,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个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青年,当时的读书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出国留学。在留学热潮之中,季羡林先生历经几番周折终于获得了出国的机会,在哥廷根大学开始了长达10年的求学之路。在对书中的历史线索进行分析时,有三种思路可以参考:其一,关注二战前中国学生们的面貌,特别是留学生们的心理活动,除了季羡林先生,还有其他同学、他遇到的学子们,这些人的心态以及愿望各不相同。其二,希望大家去思考和观察,在一战、二战之间以及二战爆发之后,中国留学生在海外不同国家所受到的待遇,通过一人之眼去观察当时的历史现状。第三,通过阅读本书去了解历史学或者学术的发展渊源。这本书写出了一个学子的心态,其中多次引用了季羡林先生自己写的日记,具有纪实感。其中提到了很多的人物、地理、地点,也可作为一本历史地理传记类著作来品读。

07

《中国民族学理论探讨与实践》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宋蜀华

【推荐理由】

本期为大家推荐的是宋蜀华先生的《中国民族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或者在中国古代的各族群的历史。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理论为主,下篇为实践,廖老师还为我们推荐了具体的阅读章节与方法。在阅读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小题目,学到很多的民族学的理论、人类学的理论,认识到全新的历史学视角,为你了解南方的少数民族提供大量的史料线索和新颖的思路。

08

《闺塾师: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女文化》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高彦颐

【译者】李志生

【推荐理由】

在明清江南得到深入开发,商业、农业、城市繁荣,物质的发达使得才女文化得以生长发展,其中以苏杭为最,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女子诗社。闺阁女子跳脱出家庭,到外面泛舟游船,讨论最近看书心得、诗词精进。不仅仅是女子活动区域实现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变,从女家教这一群体的身份来看也是发生了改变。闺塾师从自己家跑到别人家去授课是一种位置移动,从家宅内妻变为挣钱独立的工作女性是一种身份移动,男女关系的倒错可以看作一种基本范式的打破。在书的上篇主要是介绍了明清当时的社会背景,讲妇女史研究的基本概念,第二则是关注妇女特别是闺塾师在明清这一时期的性别重置和男女错位。传统的妇女史研究中普遍认为在中国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下,女性会遇到各种阻碍和困境,这些当然不可否认。但是本书作者的研究则是打破以往的刻板印象,还原靠近历史真相的闺塾师的形象和女性生活环境。

09

《头饰背后的政治史》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吕博

【推荐理由】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古人的社会生活,就一定要看看今天推荐的《头饰背后的政治史》。本书通过对唐、五代头饰变迁的梳理,探究了其时政治史的演进情况。在中古时期的政治异动中,服饰“时尚”往往成为政治动向的晴雨表。在某种程度上,服饰可被视作权力更替的表征。本书力图从服饰的时尚中展示政治演进、社会变迁的历史,这是本书探研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视角,而具体的着眼点则是“幞头”的变化脉络:由“平头小样”开始,经“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官样圆头巾”山子军容头”的演变过程,到“五代僭越样”结束,这六种发饰的样式为我们勾勒出了隋、唐、五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信息。头饰与政治人物如何产生联系?我们所熟悉的武则天、太平公主、李隆基、唐代宗、唐中宗等人,如何在头饰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将在书中得到解答。

10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

【推荐人】周海建老师

【作者】茅海建

【推荐理由】

《苦命天子:咸丰帝奕詝》,它讲述的是一个处于转型时代的皇帝的经历。书中的主角:咸丰皇帝。在他出生之前,道光皇帝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去世,所以他实际上居于皇长子的地位,这使他有机会获得道光皇帝的万千宠爱,并在以后的角逐中彻底击败文武双全的对手奕訢。

1850年3月9日,奕詝正式登基,时年18岁又8个月。事实说明,咸丰皇帝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认真对待他所在的皇帝尊位,即位后不到两个月,他就接连颁布了三道谕旨,求言求贤,一改道光朝末年,政坛死气沉沉的局面。咸丰帝本人也极力效法祖宗的勤政风范,亲自批阅奏章,不轻易假手他人,按照传统的政治规律来看,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实际结果却是事情一天比一天坏了下去。

为什么呢?答案或许可以通过阅读茅海建教授的这本小书,窥得一二。

11

《长安未远:唐代京畿的乡村社会》

【推荐人】廖靖靖老师

【作者】徐畅

【推荐理由】

对于本书阅读,廖靖靖老师对我们建议:如果时间有限,或者想尽快的进入到与史书、史料共鸣的阶段,一开始就读第四部分。这一部分之中,徐畅老师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唐代乡村一户家庭的生活画卷,在阅读中可以进入到这个家庭的衣食住行之间。在此部分对于唐代乡村的世界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再开始从导言到第一、第二、第三部分的阅读。到了第一部分的时候,要注意不仅是人可以流动,物质或者说我们所说的区域也可以流动;到了第二部分会出现同学们非常熟悉的老朋友——白居易。跟着白居易的脚步,可以做出一个两天三夜的长安京郊旅游攻略。除此之外,到了第三部分,我们可以从人的角度看区域管理。

整个部分,包括我们所说的全书的导言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部分,都是为大家勾勒出了“城乡的连续统一体”。我们如何从乡村史的研究将古代史研究的格局打开?这就进入下一部分的讨论。

12

《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

【推荐人】安劭凡老师

【作者】沈艾娣

【推荐理由】

书的主人公名叫刘大鹏。刘大鹏在他的《退想斋日记》中记述了一个梦境,此梦启发了他,他便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梦醒子”,意为从梦中醒来的人,旨在说明世人皆沉迷于儒家道德沦丧的混沌世界,而他自己却始终保持着践行儒家伦理规范和精神要求的清醒。这便是书名的由来。

《梦醒子》很好地回答了经历清末民初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不同社会阶层与人群是如何经历与感受这些时代巨变的。刘大鹏是我们了解近代中国转型过程的一个具体人物,他的心态转变与心路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微观的窗口。同时《梦醒子》作为一本面向西方学生的著作,我们以学术与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它,包括它在选题、史料、写作方法以及历史视野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中中西学术视野上的差异,也利于我们历史学专业的同学更好地取长补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