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伯庸《大医》:“圣父”方三响和小伙伴们的修炼之路

 猴格 2023-08-23 发布于河南

友情提醒:文章涉及剧透。

一 题解

《大医》书名取自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医生治病,首先要自己凝神静气,无欲无求,先对那些受病痛折磨的人有同情心。遇到病人来求救,不能在意病人身份贵贱、有钱没钱、年龄老幼、长得是否漂亮、是仇人还是亲朋、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人是否聪明。总之,要对病人一视同仁。救治病人时,也不要考虑自己的得失,犹豫不决。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8个字,可以算整部小说的题眼。小说里的正面人物,基本都是朝这8个字努力。

这段文字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是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成立后第一次“出征”:救援皖北水患灾民。

很多人(包括主角)生平第一次看到人间惨象,吃住也都很不习惯,其实还是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红会这些医生入学时都要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而孙思邈的观点与誓言惊人地相似。红会的中国医生王培元,用这一段来鼓励大家背负起相应的责任,用意志力去克服软弱的天性。

医生和大医,一字之差,大不相同。

破晓篇,主角还处于从医生到大医的修炼阶段。

日出篇,他们的医术医德已经修炼成功。

《大医》并不只是讲3个少男少女修炼医术,它还包含了更深的寓意:

从时局来说,大医还指那些革命志士,如萧钟英等,他们对于几亿中国同胞的痛苦、烦恼都感同身受,为治疗中国顽疾而到处奔走,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

整个故事的时间是从1904年7月的日俄战争,到1949年5月上海即将解放,跨度有近50年,涉及了近代史上的很多历史大事件。

破晓是指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黎明前的黑暗阶段,日出是说当时的中国看到希望了,太阳马上要出来了。

这个立意非常棒,我给五星。

二 内容

开头两章算整个故事的楔子。

日俄在中国东北开战,大清宣布中立,无数中国平民流离失所,伤亡惨重,官方不组织救援,慈善家沈敦和筹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对东北同胞展开民间救援。

13岁的孙希在伦敦把大清补签的《日来弗红十字会公约》文本,通过电报发回国,13岁的姚英子在上海负责电报中转,13岁的方三响是受益于这封电报的日俄战争遗孤。

三位少男少女从此跟红会有了解不开的缘分,并不约而同地定下了以后的人生方向:学医。6年后,他们从不同的医学院毕业,进入红会总院实习。烟馆爆发痢疾,他们小试身手。

第三章才是正文的开始。

之后的故事,就是出现水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爆发疫情,发生战争(如武昌起义、二次革命、抗日战争)等,他们去救治伤员、灾民,抗击时疫。最终成为大医。

主角的故事是主线,革命志士从普通群众成长为国之大医,是从侧面写的。

主角参与防疫工作时,科学的防疫政策碰到一刀切的执行,医护苦心救治碰到民众因为不懂科学知识而不配合,封控疫区之前居民大批量“外逃”……百年前已经如此百年后依旧如此

2023年读到这些情节,更有感触。看到百年前红会总院援鄂,马上就想起2020年的春天。

三 主角的成长

小说情节转换如镜头切换,作者有意识地按照影视剧的要求在写。三个主角(到时候必然会掀起番位之争),非要排个一二三的话,三响的人设最接近大男主的要求,他既是大医,也是革命者,还是影视剧要求的完美人设

1、方三响

三响是日俄战争遗孤,关东盖平县沟窝村村民,父亲方大成是村长。日本间谍伪装成中国和尚,以做法事的名义忽悠方大成,让他带着200名沟窝村村民,穿上日本军装,走进老青山,村民被当成日军射杀。

他和村民被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聘请的传教士魏伯诗德和中国医生吴尚德所救,大家被困在山沟里一天一夜。大清加入《日来弗公约》,红会才有官方身份,被允许进入战区把幸存者救走。

他再回到村里,发现村里已经被烧光,整个沟窝村只剩下被红会救走的十几个村民。

他决定做红会的约定生。此前他只读过3年私塾,总院未建成之前,这批约定生在上海同济德文堂培训,上课都是用德文,他学得很吃力。他刻苦学习了6年,以中等成绩毕业,进入红十字会总医院做实习医生。

他学医带点功利性质,因为他要负担沟窝村幸存者的生活。学习、工作之余,为了多赚钱,他做各种兼职,被迫成为时间管理大师。他用报纸做书皮包上书,书脊用一根绵线抻着,吊在车篷顶上,等人的时候就看看书。书边有磨损,说明他经常翻看。

皖北水患,红会去救灾,实习医生只有他有经验。他还有很多野路子的救治方法,比如把干烟叶烧成灰止血,用大烟膏子缓和血管痉挛。

成长过程中,他一直不停地发问,努力寻找答案,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老青山惨案后,13岁的他问:为什么日本俄国打仗是在中国开战?为什么日俄战争死的都是中国人?我们这些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运

19岁,他和英子、孙希去看电影,电影讲俄国水兵哗变,军队镇压水兵。他问孙希:水兵为什么哗变,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吗?革命是什么意思?

陈其美走私军火,遇到上海鼠疫,陈给三响讲了一些革命理论,又送了他《革命军》《猛回头》。

鼠疫时,他看到洋人用对待牲畜的方式对待华人,女眷还被撕衣服,发出疑问:洋人为什么这么霸道?这次他马上自己解答了:因为他们不怕我们。那么对策就是让他们怕。

听说葡萄牙发生革命,从帝国变成共和国,他想知道是怎么回事。

武昌起义后,他眼见革命军内讧,发出疑问:革命队伍和腐朽朝廷有什么区别?各怀私利的革命,怎么能成功?革命者的牺牲有什么意义?

萧钟英告诉他要抓大放小,大潮流之中,泥沙俱下不可避免,一时的反流暗涌阻不住大江东去。最重要的是革命的时代潮流不可逆,人心不可违。

二次革命时,他问:为什么这次很多人不像辛亥革命时反清那样坚决?同样的队伍,同样的处境,梅子山守军与福字营的精神状态为什么不一样?

抚养英子长大的陶管家当年参加过义和团,多年后被传教士认出来,传教士说希望有一场公平的审判。三响说:只要你们还在这片土地上享有特权,就不可能有真正公平的审判(特权就意味着不公平)

4·12后,他问: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处境没有改变。跟日俄战争那会儿比,现在的老百姓的处境有什么不同?到底出路在哪儿?

到延安以后,他看到了希望。

军队、医院、政府干部等都习惯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说明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所有人是真的劲儿往一处使,他觉得这里有防疫医生梦寐以求的工作环境。他想留在延安。

抗战胜利后,颜福庆为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和公共卫生事业发愁,三响说医生遇到的问题都不是医学上的,而是体制上的。

三响人设的不足:

①为仇人做圣父。三响把和尚的面貌特征画在书上,逢人就问。19年后,他终于找到江木精夫。

当年的惨案,方大成贪小便宜吃大亏,很不应该,但他也是受害者,而且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江木精夫是明知道这些村民会被杀,而有意欺骗。他是真正的刽子手。

当时的国际形势,三响肯定没办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比如法律手段)报仇。法律手段不济事,不就是民间手段要发挥作用的时候吗?

然鹅,方三响的复仇,只不过是:告诉江木精夫,沟窝村还有人活着,希望他受到良心的谴责;在江木精夫自杀的时候救他。

三响是作为红会医生去的日本,他救人也说得过去。可是复仇指望仇人的良心,不是很可笑吗?

在知道仇人是谁之前,英子就问过三响,你做了医生,如果病人是仇人,你救不救。后来萧钟英也问过。他当时没有回答,在找仇人的19年里,他应该想过无数次。

江木精夫要自杀,作者借英子之口说“三响若是把他救下来,对江木来说,只怕比死还要痛苦十倍。这是最好的复仇。”这什么神逻辑啊。

江木精夫没有道德底线,没有丝毫悔意。他说类似老青山惨案这样的事情,他做得太多了。也就是说,跟沟窝村类似的受害者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19年后,他依然是那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他回到日本做了黑心建筑商,偷工减料不算,趁着地震时找军队屠杀他雇佣的朝鲜劳工和华工,只为了掩盖豆腐渣工程的秘密和赖账。

这样没有道德底线,坏事做尽、从来不知悔改的坏人,怎么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放过坏人是对其他人的不负责任!

小说中提到了甘粕正彦在大地震之后杀了左翼社会活动家大杉荣。历史上,在舆论的影响下,甘粕正彦被判刑。但很快他就获得假释,去法国念书。所谓的刑罚也就不了了之。日本要对中国下手时,他回来了,九·一八事变有他的手笔。此后他一直负责监控溥仪,是实际控制伪满洲国的日本人之一。

江木精夫不就是另一个甘粕正彦吗?他复出后又会害死多少中国人?

再者,这个复仇方式,问过其他受害者的意见吗?三响是医生时,他救人确实是医生的职责。但三响每天24小时都是医生吗?江木精夫每天24小时都是病人吗?

让三响学日本人搞暗杀不可以吗?

哦,当然不可以,大医怎么能暗杀仇人呢?伟光正的完美男猪脚怎么能做违法犯罪之事?

三响复仇复了个寂寞。他苦苦追寻仇人的意义在哪?

有一个细节,二次革命时,三响发现刘福彪勾结北洋军,鼓动刘福彪的小弟去跟陈其美告密。鼓动自己的朋友、同胞内斗,却在日本仇人面前做圣父,呵呵。

②入党和地下工作。三响1939年被红会派去支援延安。在追查时疫真相时,还被当成间谍怀疑,居然当年就能入党。

就按现在的入党流程,写申请书—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党员,最少得1年多(预备党员转正需要1年)。当年那样的情势下,审查会更严格,需要更多时间吧。

三响接受了一个短暂的培训,就被派回上海执行走私药品的任务。他去仓库被杜阿毛跟踪,一点没察觉。他培训时都学了啥啊?最后这个任务能完成,还是靠开挂,而不是三响他们的智慧。

他跟英子等人汇合之后,没有一点犹豫,就说出了党内机密。许云峰、江姐吐血!(瀑布汗,难道作者让他以上帝视角知道英子是自己人?)

③人设的矛盾:大医的格局和小家子气的表现

青帮请19岁的三响吃饭,他第一次吃腌笃鲜,菜上来后,他先伸筷子夹咸肉,杜阿毛提醒说腌笃鲜的精华在笋。他再不碰这道菜。

肉比菜贵,别人请客,主人家还没动筷子,三响先夹肉,挺不懂礼貌的,而且很小家子气。被提醒一句就恼羞成怒,更小家子气了。

他跟英子分析孙希的性格,说他一辈子就主动了3次,第一次是看到三响给他背锅,主动认罪;第二次是为了救英子,挟持了邓医官;第三次是为了翠香自残。

明明第一次是孙希得知三响会被判死刑,而三响又背负着沟窝村幸存者的生活,孙希不忍心害死那么多人;第二次是为了帮英子救革命军伤员;第三次是为了不做汉奸。

他不是一个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他也不是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的,但这段话把孙希的大义归结到个人的小情小爱上,拉低了三响的格局,也贬低了孙希的人格

2、姚英子

英子祖籍宁波,父亲是上海烟草大亨。她擅长操作器械,汽车、医学仪器等到她手里,她都能玩得转。但这个特点,只是一笔带过,后面再也不提了。

她13岁的生日礼物,是一辆最新款凯迪拉克汽车——上海滩的第一辆。她只从杂志上看过怎么开车,就敢飙车,弄出上海第一起车祸,撞断了电报杆。

对当时的她来说,比撞断电报杆更严重的后果是父亲生气不让她出门。于是她去电报中继点,不断给英国工程师加钱,终于拿到电报副本。

她学医是因为车祸后医生颜福庆救了她,这个动力不足以支撑她像三响那样刻苦认真地学习。她19岁以前,根本没怎么吃过苦,也不知道别人的苦。

到了红会总院以后,她并不知道三响需要赚钱养村里人,只觉得三响有失医生的身份:到处打杂工,跟青帮的人混在一起。又觉得三响身上有异味:石炭酸味、汗臭味。

看到烟馆厨房脏乱差,忍不住捂嘴干呕,还嫌弃三响吃过这个厨房里的东西,说他也是病菌,不让靠近。

杜阿毛求救,英子闻到奇怪的臭味,发现杜阿毛可能尿裤子,又要作呕。红会总院去救治皖北水患灾民,英子扒火车都要去。但到了蚌埠集以后,又被现实情况吓住,吃不下睡不着。

去救大丫母亲的路上,嫌路边味道难闻,不停用清水打湿手帕,很快就发现清水不够喝。

三响说她没准备好,张竹君说她在玩医,都说出了事实。

她在医学院学习6年,不如在蚌埠集那几天学到的多、学得深刻。她救治孕妇失败,才真正懂得了学医的意义。于是她下定决心,重新学起。

英子的女性意识觉醒之前,已经听到张竹君的很多女性主义理论。在张竹君和现实的影响下,英子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

张竹君号称“岭南女侠”,创办了上海第一家女子专科医校,担任校长,亲自授课。英子在这里读了6年医学。

张竹君对女学生很关心,但也很严厉。有一个情节是张竹君训诫完英子,又给糖吃。张竹君让我想到了张桂梅,张竹君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或许作者是把张桂梅当原型吧。

张竹君告诉英子:女子欲要争取独立之地位,必先有独立之事业。

在这个老大帝国里,做女人不易,做女医士更不易,未来会有无数歧视、偏见、辱骂和鄙夷泼过来。我们若要做出令男子哑口无言的事业,帮更多女子同胞摆脱压迫,总要在其他方面有所牺牲。这是先行者的命运。

当今之世,女子首先要怜惜女子同类。而怜惜同类最重要的手段,便是怜惜她的健康(说得太好了!)

英子遇到的女性歧视不仅体现在职场中,也体现在生活中。

仨人一起去烟馆调查,俩男的表明身份后被称为医生,可以直接进。而英子先被上下打量一番,被称为姚女士,让她在门口等。

类似的情况遇到太多了,她总结:无论是士绅还是难民,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在他们心里,女子和医生,好像是两个完全没关系的名词

她爸爸太有钱,她的亲人要么逼着她找个赘婿结婚生孩子,要么逼着她爸爸收养儿子。她继承了巨额遗产,却马上捐出去,背后有没有社会环境让她不能守住自己财产的原因呢?(也或许有吧!)

她说:同是爹娘生养,女子为何不能有平等的继承权?难道唯有依附于父家,依附于夫家,依附于儿子,女子才有存在的价值?……女子不是财产,女子的价值,不需要只用婚姻与家世去证明……

我这一次扎下心来学才知道,女子一生要经历这么多风险,苦,实在是苦。

灾难一起,比士兵更惨的是平民,比平民更惨的,是平民中的妇孺。

我们带来的物资,几乎都是针对战地救伤的。专用于孕妇、产妇与小孩子的药品,却基本没怎么带。战乱之下的妇孺,也需要独有的关注,不能仅仅只是救兵的附带。

她对皖北水患中被家人抛下的孕妇说:女人又不是专门产种的牲口,肚子属于你自己,又不是夫家的私财!孩子生与不生,难道不是先问你?你自己是怎么想的?

多年后再见到颜福庆,她说:男子能做的,女子都可以做。

革命烈士林天白也对妹妹天晴说了很多道理:

女子欲不受欺凌,须有独立之人格。

欲有独立之人格,必有独立之经济;欲有独立之经济,必有独立之技能。

他建议妹妹不急着婚嫁,先去学一门手艺,如此才能与夫家敌体。

但英子这个女主角的形象和三响一样,都是表面完美。

①大医格局与小家子气的行为

英子扒火车上来时,三响已经在担心她不能适应,到了蚌埠,他提醒英子受不了就早点回去,接受不了现在的状况说明还没准备好。英子恼羞成怒,说三响觉得女人都柔弱不济事。

日俄战争时,沈敦和筹款救援,张竹君跟朋友捐款2万两,提出跟随救援队一起去东北,沈敦和拒绝,但没有说原因,她就觉得是沈敦和看不起她是女人(过于自尊敏感了)

有些男的被女朋友甩了,下意识就觉得是女的拜金,跟这种思维如出一辙。

现实中,有这种思维的女性当然也有,但张竹君和英子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正面人物,正面人物有缺点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的思维和缺点都非常小家子气,跟她们的大医人设不符。

辛亥革命后,英子在汉口邮政总局救治伤员,向红会求救,遇到孙希,孙希分析客观现实情况,说救援的难处,英子就翻旧账,怪孙希不帮忙。同样的建议,孙希说出来,她冷嘲热讽,别人说出来,她就感谢。

这不还是“不要跟女人讲道理”那一套吗?

②空喊口号的女性主义

英子做过很多帮助女性的事,但作者不详细写这些。从张竹君到英子,算女性主义事业的一个传承,但英子之后,作者并没有安排一个可以接棒的角色。英子收养的翠香接棒是很合适的,但翠香被写崩了。

作者反倒详细写了英子如何用实际行动背离女性主义理论的。

比如英子带着手雷,在伪满洲国成立十周年典礼上讲话,讲得挺好的。但一大槽点是踩着沪上名媛来抬高自己,说如果不是做医生,“恐怕会变成一个沪上名媛”,说自己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远不及沪上名媛悠闲。

非得这么踩,那作者倒是提几句(都不用展开说)沪上名媛到底做了什么祸国殃民的事了啊。

上野千鹤子说,男人将女性分类,让女性相互对立与歧视,正是分而治之的金科玉律。

当然,作者这么写,不一定是他主观上厌女,很可能是受厌女的社会意识影响。

英子以前的同事宋雅嫁了一个小开,小开投资失败,宋雅来求英子,希望姚爸爸投资那支股票。英子的答复是:我可以帮你,但你要跟你老公离婚——凭什么啊?这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吗?

还有,三响结婚后,英子跟孙希也确定了感情,两个人结婚没有任何阻碍,但就是不结婚。张竹君也终身未婚。

综上,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作者对女性主义有很大误解。他好像认为女性主义者就不能结婚,不婚女性要跟已婚女性割席,拼事业的女性要跟其他女性割席。女性主义没有未来(呃······)

但偏偏目前女性主义有流量,所以,作者不得不在小说里喊几句口号。

3、孙希

如果说三响是革命担当,英子是女权担当,孙希就是正常人担当了。

他有正常人的【正常】缺点:顺从无从抵御的压力,回避无法解决的问题,崇洋媚外,自视过高,优柔寡断。

他是孤儿,父母死在南洋,被大清驻英大使张德彝抚养长大。即使他在伦敦时,因为黄皮肤黑头发,被英国巡警当成应该待在动物园的黄皮猴子,他在中国仍然是张口必提伦敦如何如何好,伦敦泰晤士河的落日都要比上海外白渡桥的落日好看(也是空气香甜撒)

他这种崇洋媚外也比较容易理解,毕竟他先在伦敦住了13年,再来到比伦敦落后得多的中国城市,心理落差自然会很大。他又不像三响、英子那样受到压迫和歧视,所以他的民族意识觉醒得比较晚。

看到车夫三响车上有书,他问:你读的什么书?路上我可以给你讲讲,这机会可是难得啊。

他在中国6年了,还是一副洋鬼子做派,有点做作。所以英子觉得他总带着一股居高临下的讨厌气息。

他亲眼目睹印度巡捕对防疫政策执行粗暴,却只强调防疫政策科学,怪民众愚昧,不配合。后来跟患者打官司,当廷爆料女患者得了梅毒,都很没有人味。

他有很多小聪明:比如跟人相处有两个惯用招数,一是故意说错一个地方,对方往往会忍不住出言纠正。这样不仅可以破冰,也可以把对方从最初的话题带跑。二是说话时故意留扣不说,等对方来问,这样就可以继续聊下去。

这大概是他从小就琢磨出的一套生存之道,他的顺从和逃避,大概也是因为成长经历。

上海鼠疫,洋人主管的工部局不把华人当人,清政府官员又软弱无能,沈敦和到处奔走,只求华洋分检都不可得。孙希通过报纸等公开的媒体资料,分析出了工部局董事的秘密,逼得董事答应。

他一开始也很难接受烟馆的脏乱差,不敢接近上吐下泻的杜阿毛,受不了蚌埠的环境(他有洁癖,宁愿不睡觉也不躺下)。但他是仨人中对专业最执着的人,他首先修炼成功的是医术。

抗战期间,他的民族意识终于觉醒。

住进贫民窟以后,他见识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开始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心态为他们服务。小说的尾声是他申请加入抗美援朝队伍。

孙希作为主角中唯一的正常人,感情纠葛挺多的,简直要往杰克苏男主的方向发展。

他喜欢的是英子,被英子、川岛真理子、翠香仨女的喜欢着——比张无忌只少了一个表妹了。

三女的人设是:一个名门正派之女,两个魔女,英子和翠香还有一种事实上的母女关系,翠香嘴上喊“孙叔叔”。我国男作者多多少少都有点奇怪的性癖是吧?

对于喜欢的,他没有勇气去追。对于不喜欢的,他不明确拒绝。

他对翠香的态度很暧昧,翠香是他的异性晚辈,而且翠香的暗恋是越来越明显的。但是他们的相处模式一直是斗嘴、抬杠,男性长辈和女性晚辈这种相处模式正常吗?

英子会跟男性长辈、领导撒个娇,但她和所有男性长辈相处,都没有这样的表现。她跟孙希、三响也没有总是斗嘴。

当然可以解释为孙希在国外长大,不搞长辈权威那套,但当他察觉翠香的感情时,就应该保持距离、注意分寸了。翠香的暗恋转为明恋,未必没有孙希的默许。

4、主角相同之处:

①母亲的缺位。

都来自不完整的家庭,成长过程中都缺少女性长辈,尤其是母亲的关爱——这其实也算空喊女性主义口号的情节设定(很多小说影视剧好像都很容易缺失母亲的位置)

英子一个小姑娘,主要是由一个没有血缘、亲属关系的男性陶管家抚养大的。三响从小丧母。孙希被张德彝抚养长大,但小说不提张德彝的女眷。

②在红会总院都有疑点。

方的疑点:医生去做杂工。

孙的疑点:北洋医学堂毕业,到上海红会总院工作。

姚的疑点:烟草大亨的女儿学医。

(未完待续)

作者:转蓬飘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