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染病学知识总结六

 内科博士符医生 2023-08-23 发布于海南

疟疾

1.概述:人类疟原虫经按蚊传播的常见寄生虫病。

临床特征:周期性定时发作寒战、高热、出汗、退热,可多次反复发作

2.病原学 

人体疟原虫分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及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生活史包括两个阶段:

  


间日疟和卵形疟子孢子进入肝细胞后,在发育繁殖速度上可能是多态的:

速发型子孢子:12-20天发育为成熟裂殖体

    迟发型子孢子:6-11月发育为成熟裂殖体(复发根源)

3.流行病学 

传染源: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传播途径:按蚊叮咬皮肤,少数为输血(我国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中华按蚊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

流行特征:热带>亚热带>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最严重;季节多以夏秋季较多;我国主要为间日疟

4.发病机制:红细胞破裂

5.临床表现

平均潜伏期:间日疟、卵形疟14天,三日疟30天,恶性疟12天

规律:间日疟和卵形疟的间歇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

间日疟多数起病急骤,尤其是复发患者。初发时可有低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初起发热大多不规则,数天后转为周期性和间歇性发作。典型发作可分为三期:

  寒战期:骤然发冷、剧烈寒战

  发热期:寒战停止,高热升达39.5~41℃

  出汗期:盛汗退热,衣褥尽湿

三日疟:发作时,发冷期、发热期和出汗期症状划分明显;出汗期退热较速,故易引起虚脱;可引发肾病综合征,称为疟疾肾病。

卵形疟:常无恶寒、战栗,热度低,易自愈;一般发作不到6次,就不再复发。

恶性疟:易演变为凶险发作

凶险发作类型:脑型疟疾、过高热型、胃肠型   

脑型:最多见、症状类似脑炎及脑膜炎,表现为头痛、发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未及时救治,则病情继续发展,导致脑水肿,呼吸、循环、肾功能衰竭,迅速死亡,病死率高达50%。(低血糖)

超高热型:体温迅速上升至42℃或更高,持续不退

6.并发症

黑尿热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疟疾性肾病 DIC、心血管系统异常、黄疸及肝功能不全以及各种感染

黑尿热:主要由于疟原虫感染、患者先天缺乏G-6-PD或其他红细胞酶有关;诱因:奎宁和伯氨喹等抗疟药治疗急性血管内溶血,引起血尿及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导致肾缺血及肾小管坏死

7.诊断

临床诊断:凡曾在有蚊季节去过疟疾流行区,或有疟疾病史、或有输血史的人

          发生原因未明的发热,或伴有进行性贫血及脾肿大,都应想到疟疾的可能性

          如有上述病史及现有典型发作过程,则可作出初步诊断。

实验诊断:

   原虫检查:确诊的根据。血涂片(厚涂片:检出率高于薄涂片10倍;薄涂片:确定原虫种类);骨髓涂片:阳性率稍高于外周血涂片

   免疫学诊断:检测疟原虫抗原;检测抗疟原虫的特异性抗体

   基因检测:DNA探针技术及PCR技术直接测原虫DNA  

鉴别诊断   最重要的鉴别诊断方法:病原学的确定

8.治疗

抗疟选药:氯喹—非耐药疟疾的首选药物。

          伯氨喹—能杀灭肝细胞内期及配子体,是目前唯一可供使用的预防复发和传播 药物。可使G-6-PD缺陷患者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严重者可因急性肾衰竭而致命,于用药前应常规作G-6-PD活性检测,确定无缺陷后才可予以用药。

          青蒿琥酯孕妇和脑型疟的首选治疗。静脉注射时,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溶解,再用适量葡萄糖稀释后作用静脉注射

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伯八日疗法

氯喹:磷酸氯喹首剂1g口服6~8h后再服0.5g第2、3日各再服0.5g=总量2.5g

    伯氨喹:13.2mg  tid,连服8天,控制复发

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以青蒿素为基本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法:推荐首选

9.预防 

预防性服药:高疟区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

1)非耐氯喹疟疾流行区:首选氯喹,每周0.3g

2)耐氯喹疟疾流行区:甲氟喹每周0.25g

控制传播媒介:清除按蚊幼虫滋生产所及广泛使用杀虫药。

日本血吸虫病 

1、概述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于门静脉系统、肠系膜静脉(结肠)引起的疾病。

1)急性日本血吸虫病:发热(热型多为间歇热、弛张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压痛、过敏(嗜酸粒细胞增多)

2)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肝、脾大,慢性腹泻为主

3)晚期:以门静脉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腹水等。

4)有时可有血吸虫病异位损害,主要在肺和脑。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五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

五种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

2.病原学

虫卵 入水 毛蚴 入侵  钉螺 繁殖  尾蚴 经皮肤侵入 人体     寄生于肠系膜静脉和门脉

(钉螺是必须的唯一中间宿主。

3.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保虫宿主(、猪、狗、野鼠为主)

传播途径三个条件:粪便入水、钉螺  、接触疫水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

    感染后宿主对再感染可产生抵抗力,主要对再感染的童虫有杀伤作用,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被破坏作用,称为伴随免疫

4.临床分型

急性血吸虫病:7—9月常见,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尾蚴侵入部位见蚤咬样红色皮损。

慢性血吸虫病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

无症状患者:慢性血吸虫病中最多见,仅在粪便普查时发现虫卵而确诊。

有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是指血吸虫性肝硬化。

1)巨脾型:最为常见,均伴有脾功能亢进。

  2)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标志

  3)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左下腹可触及肿块,压痛,较易癌变

  4)侏儒型:现已少见。

5.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白细胞总数多,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占白细胞总数20-40%,甚至90%。慢性患者在20%以内。极重型常不增多,甚至消失。)

2)寄生虫学检查:粪检查虫卵  A.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法;

                          B.直接涂片法-查虫卵,适于急性期(分度)

              直肠粘膜活检  阳性率高,是血吸虫病原诊断的方法之一,适合晚期病人

3)免疫检查  皮内试验IDT:查抗体-用于筛查疑似病例

             环卵沉淀试验COPT:虫卵周围特异性沉淀物,环卵沉淀率大于3-5%即为阳性反应。综合查病的方法

             间接血凝试验IHA:虫卵抗原致敏红细胞,后与患者血清相遇发生凝集反应。流行区筛查或综合查病方法

7.诊断

流行病学-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备条件;

临床表现: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大。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定诊断的依据

8.治疗:

病原治疗: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9.预防

控制传染源:在重流行区采用人畜同步化疗。每年冬季集中治疗,重点人群包括水上作业和流行季节频繁接触疫水者用吡喹酮40mg/kg一剂疗法。每年春秋对耕牛各治1次,剂量按30mg/kg计算,一次灌服。

切断传播途径灭螺--关键,加强粪便与水源管理

个人预防: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增强防病知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