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临写《圣教序》,如灯前取影、不差分毫,只有外行才说他的字“俗气”!

 墨品书法网 2023-08-23 发布于北京

一直到清朝后期,“帖学”都始终是书法的主流,而这一派又以“二王”笔法为正宗。常言道:“书不宗晋,终入野道”,从东晋以来,学王羲之、王献之的人多得难以计数,成就极高的有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米芾等,但他们学羲之,有得有失。

南唐后主李煜在《书评》中总结:“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虞世南得王羲之美韵,但却失去了王字的俊迈;欧阳询有其骨力,但温秀不足;褚遂良得晋人纵逸,但笔法变化略逊一筹;哪怕是王献之学自己的父亲,虽然精髓全有,但也“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

如果李煜能见到赵孟頫的书法,想必会大吃一惊,因为赵孟頫可以说是穷尽魏晋法度的第一人。唐代距离东晋时间不远,当时名家苦练羲之真迹,终有所成。但到了宋末,虽然宋高宗赵构提倡复古,却始终没有一位能独挑大梁,“尚意”书风和颜真卿风格称霸书坛。

赵孟頫则终结了这一情况,他精于楷、行、草、篆、隶各种字体,他学过的古人,正是“二王”及“二王”一派书家,史籍记载:“松雪书凡三变,元贞以前,犹未脱高宗窠臼;大德间,专师定武禊帖;延祐以后,变入李北海、柳诚悬法,而碑版犹多之。”

赵孟頫生平临摹最多的,是《集王圣教序》,据他自述此作临了不下百遍。怀仁历经二十余年,完成了《圣教序》的集字,并镌刻立碑,此后一直存于弘福寺。历经千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原碑已经斑驳不清,且受制于碑刻,笔法细节无法做到纤毫毕就。

而赵孟頫的《临集王圣教序》,已然超越了原作。赵孟頫数十年学“二王”的功底在此作中展现出来,墨迹之细腻还原,哪怕是最顶级的镌刻工匠也无法做到,“碑不如帖”一说可以在这件作品中体会出来。

赵孟頫对王羲之用笔了如指掌,哪怕是最超凡绝妙的《兰亭序》,也不在话下。所以,《临圣教序》的尖锋起笔、中锋立骨、笔势内擫、绞转牵引,都极度还原,如灯前取影,不差分毫。结字纵长欹侧,大小交杂,重心上下腾挪、左右轻重收放,极具变化。

常有人指责赵孟頫的字“俗气”,但这大多是外行的随声附和之语,他们引用董其昌、傅山等人对赵的批评,却不知这二位晚年也对赵孟頫表示了叹服,傅山写诗赞叹道:“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赵孟頫这卷《圣教序》,相较于原碑,同样笔法谨严,遵循“二王”法,但笔路更加清晰,用笔更为精准,这给临摹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发挥空间,是进一步学习魏晋书法的敲门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