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失去30年启示之二:错失科创企业时代

 caoyuanhuyang 2023-08-23 发布于内蒙古

周牧之  东京经济大学教授

编者按:

最近关于日本失去30年的讨论盛行,针对日本到底有没有失去30年?造成失去30年的原因是什么?对中国有哪些借鉴?众说纷纭。2023年6月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在上海做了一场关于这个主题的讲演,系统地阐述了日本如何错过摩尔定律驱动时代的繁荣,全新论述让人耳目一新。在讲演的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日本如何错失科创企业时代。

图片

2023年6月27日,周牧之教授在上海做“日本失去30年对中国的启示”讲演

1 摩尔定律驱动时代

我虽然研究经济,但有工科背景,本科专业自动控制,摩尔定律是专业最基本的概念。1980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阿尔文·托夫勒写的《第三次浪潮》曾经让我心潮澎湃。他描绘了很多未来信息社会的场景,还自封为“未来学者”。托夫勒敢自封这么个名头是因为他的预测是有根据的,他想象力的源泉就是摩尔定律。几十年后的今天,托夫勒的预言大部分都已经成为现实。

图片

1965年发表的摩尔定律认为每18个月半导体的晶体管数量能翻一倍,半导体的价格可以下降一半。这个趋势能够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1970年以后,随着半导体按照摩尔定律的节奏不断进化,衍生出了众多的产品和服务。从电脑、手机、iPad等硬件,到电子邮件、网页、搜索引擎等网络服务,Facebook、微信、Twitter等社交媒体,YouTube、Netflix、Tik Tok等流媒体,iTunes、亚马逊、淘宝、Temu、SHEIN等网购平台,比特币等数字货币,ChatGPT、自动驾驶等AI应用……,这么多的产品,这么多的服务,都是过去不存在的,而且还在一直不断进化。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大多是科创企业,正是这些新生企业引领了全球这三四十年变革性的大发展,我把这一段半导体驱动社会进化的人类发展阶段定义为“摩尔定律驱动时代”。

图片

2 L型发展模式

最近英伟达的股票涨得很快,市值超越英特尔、台积电,一举冲进全球排名前10。英伟达的市值变化像一个向前水平翻转180度的L字,在经历了很长的低股值期后一飞冲天。我们权且把这样的发展称之为“L型发展”。

英伟达为什么能够熬了那么久没放弃?创始人黄仁勋讲是因为摩尔定律,知道他的GPU会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即使现在没有客户,相信未来会有巨大的市场。

想象力是科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质,可以说L型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对未来想象力之上的。

作为个体,或者一个企业,如果要在摩尔定律驱动时代的巨大变革中成为赢家,必须要有一点想象力。如果一个国家要成为赢家,就需要有更宏大的宏观想象力。然而企图把不可预测性全部排除掉的去风险经营扼杀了想象力。在摩尔定律驱动时代,干掉风险,干掉想象力,可能就意味着干掉机会。

强调去风险可以讲是岛国日本的一个自带毒素。日本社会注重稳定和传统,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很难成就L型发展。集体的去风险思维与摩尔定律驱动下世界的快速变化是一个时代错位。

图片

3 L型发展三大要素

2020年东京经济大学120周年校庆,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作为纪念。东京经济大学跟中国有很深的渊源,创始人大仓喜八郎是辛亥革命的一大金主,同盟会就是在这个学校成立的。校庆论坛上,我邀请TBS电视台的武田信二董事长和日本移动创始人之一的铃木正俊,三个人做了一场关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讨论。

图片

我们讨论了一个现象,就是英文叫OTT的流媒体对电影电视的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导致电影院线关闭,字节跳动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本来是春节档大片的《囧妈》直接搬到了流媒体。一部大片没有在电影院线上映一天就被搬到流媒体上去,这是中国人在商业模式创新上做出的一个标志性案例。

在这一年,第二部被直接搬到流媒体上放映的大片是迪士尼花费了2亿美元制作的《花木兰(Mulan)》,第三部是制作成本同样达到2亿美元的《信条(Tenet)》。虽然这两部片子都做过在院线上映的尝试,最终因为疫情还是搬上了流媒体。两个亿美元拍的片子居然直接上了流媒体,这意味着摩尔定律下网络的进化,已经让流媒体拥有能够承接和消化超级大片的能力。短短三年后的今天,这种鸿篇巨制的大片直接上流媒体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

图片

流媒体播放平台的代表奈飞公司(Netflix),从租赁DVD到流媒体,再到内容制作,也是一家典型的L型发展企业,股票经历了漫长的低迷期后一飞冲天。

L型发展需要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第一是要有想象力,第二是要有领导力,第三是要有团队力。没有这三条,那么长时期的痛苦煎熬不可能挺得过来。这三条在已经官僚化的大公司都很难做到,实现L型发展的绝大多数都是科创公司。只有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创业公司才有可能兼具想象力、领导力和团队力。

图片

4 科创企业时代日本的失落

1989年,在日本企业最拉风的时候,全球市值排名前10的企业中间没有一家科创公司。榜单中最有科技含量的是IBM,成立于1911年,当时已经接近百岁。再看今天全球市值前10的榜单,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脸书、台积电,科创公司占到8家。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975年成立的微软,最小的是2004年成立的脸书。

在过去三十年,企业竞技场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科创企业这个新物种成为了领导和改变世界的最强者。

图片

再看今天日本市值排名前30的榜单,竟然找不到一家科创公司。30家公司的平均创业期是1919年,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百岁。1980年代以后创业的只有一家软银,这家公司虽然投资科创企业,但自身很难定义成为科创公司。包括软银在内,1960年代以后创业的企业只有5家。

这些高龄的日本大公司,大多已经严重地官僚化,很难产生出具有强烈个性和远见的领导。

与美国企业不一样,日本企业不雇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而是在企业内部从下至上地培养经营者。能够从普通员工爬到CEO的往往不是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伟业的,而是在每个职业阶段都没有犯错的人。这样的人执掌企业,当然是不会去冒风险的。

没有强人领导的老企业不要说去冒险投资新事业,即使在陷入困境时,也没有人愿意去干精兵简政这样的“脏活”。当年日产汽车陷入经营危机时,如果不是空降了卡洛斯·戈恩这么一位外资背景的外国人大刀阔斧裁员的话,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

图片

5 电子王国的崩溃与汽车大国的严峻

我在十多年前做过两个预测,一个是日本的电子王国将会崩溃,另一个是日本的汽车大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日本是摩尔定律最早的受益者,曾经是电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曾几何时,日本的电子产品风靡全球,日本也把自己定位成电子王国。2009年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步入云时代》一书,里面收录了一篇为新华社《环球》杂志撰写的专栏,题目就是《日本:电子王国的崩溃》。

这个预言今天不幸成为了现实,半导体、家电、电脑、手机、液晶、太阳能面板……,这些过去都是全球第一的日本产业大都已经势微甚至消失。如今几乎没有人还记得,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半导体大国。

图片

2010年3月,我在《环球》杂志上还写了一篇题为《丰田真正的危机》的专栏,明确指出在旧的产业环境和生产模式下冲到顶峰的丰田,将会受到来自特斯拉、比亚迪等异军突起的电动汽车新势力的冲击,如何应对电动汽车时代是决定丰田存亡的挑战。

图片

显然,丰田在这个应对上做得不够好,现如今非常被动。2020年7月,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丰田,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汽车制造商。当时特斯拉的汽车销售台数只有丰田的三十分之一,销售额也只有丰田的十一分之一。而且丰田不仅汽车销量全球第一,利润也很好。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市值却被特斯拉超越了。为什么?这大概是日本人在认知上最费解,也最不愿意直面的问题了。

早在当年研究模块生产方式的时候,我就说总有一天汽车制造也会变成模块生产方式的供应链。有些日本学者不认同我这个观点,说是汽车生产与电子产品生产不同,需要有更多的磨合,这背后要有高度的信赖关系,要有资本的交集,要有人员的长期交往,总之日本式的金字塔梯队最适合汽车制造。然而摩尔定律是残酷的,随着半导体算力的演进,汽车制造也成为模块生产的典型产业,EV化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与丰田相比,特斯拉就是一个另类物种,在经历了长期煎熬后,终于受到热捧,实现了L型发展。今天,特斯拉的市值已经远超丰田。

图片

L型发展得经历相当痛苦的试错期,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前方有美好的未来,但不知道这个未来什么时候能够到来,这就是煎熬,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英伟达,抑或是奈飞……,这些实现了L型发展的成功案例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种煎熬。

然而,日本的社会环境和企业逻辑很难支撑这种煎熬。结果在日本很难打熬出成功实现L型发展的科创企业。

作为L型发展的后备军,日本的独角兽企业也少得可怜。在全球现今1,678家独角兽企业中,日本只有6家。这个数字与日本全球第三的经济体量极不匹配。

该文发表在2023年8月18日的中国网上,并被众多媒体和平台转发。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官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