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札记 | 一个住院医师的回忆录@《当呼吸化为空气》

 无益事 2023-08-23 发布于上海

来源于豆瓣/2023-8-23


你在死亡中探究生命的意义,

你见证生前的呼吸化作死后的空气。

新人尚不可知,故旧早已逝去:

躯体有尽时,灵魂无绝期。

读者啊,趁生之欢愉,快与时间同行,

共赴永恒生命!

——福尔克·格莱维尔《卡伊利卡》

20191010日的人文读书会,小伙伴(Z.Y)推荐了这本书。
2021812日的人文读书会,再次小伙伴(L.XY)推荐了这本书。
2023810日的人文读书会,再次再次有小伙伴(W.QH)推荐了这本书。
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我(同样处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阶段)来说,作者写出了我心中想说,却说不出口的东西
与此同时,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也难产很久,因为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一)
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学士学位,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在他第七年,仅剩一年就结束的住院医师生涯的时候;在他36岁,眼前是一片辽阔的应许之地的时候;在他即将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兼科学家,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保罗,从医生,一下子变成了病人。
在住院医师生涯的第四年,他的实验室领导“V”,和他情同手足,40岁的时候,确诊为胰腺癌。
在治疗结束后,保罗眼中的道德模范V问道,保罗,你觉得我的生命有意义吗?我做了正确的选择吗?
我是20228月开始阅读这本书,读书的契机,是我将面对自己床位病人的死亡。交待病情后家属不理解的心理疲倦;半夜被喊到监护室的肉体疲惫;努力救治后病情却没有好转的无奈……强烈的念头促使我要读这本书,或许是想知道医生该如何面对死亡

(二)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当我身强体健时”“至死方休”
前者是保罗对自己确诊肺癌前生活的回忆,从亚利桑那州的童年,到讨论为什么会走上学医的道路;从医学院解剖尸体的感悟,再到住院医师阶段面对病人生死的体验。
后者是保罗对自己22个月抗癌生活的记录,从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到耐药复发后的静脉化疗,夹杂着自己初为人父时的喜悦。
从某种意义来说,《当呼吸化为空气》是一本未完成的书,因为保罗的病情急剧恶化了。
“这种未完成,恰恰也是本书真意的一部分,反映了保罗面临的现实状况。”保罗的妻子在书的后记写到,“生命的最后一年,保罗笔耕不辍,完成此书成为他活着的目的,所剩无多的时日也催促他抓紧时间。”

(三)
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第四年,保罗看着身边的同学纷纷选择了要求不那么高的住院医生。保罗于是检索了几个顶尖医学院的数据,发现趋势都是一样的——大多数都倾向于有利于“高品质生活方式”的专业。上班人性化,工资高,压力小。
甚至有同学讨论,在毕业誓言里,应该去掉“把病人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的句子。在保罗看来,这种自我中心论是完全与医学精神相悖的,但话说回来,却也完全合理。
从保罗的这段描述中,我可以得知:首先,在美国当医生,也并不像是别人口中描述的那么轻松,住院医师阶段不同的专业,工作强度也不一样;其次,即便在耶鲁大学,世界顶尖的医学院中,也存在“自我中心论”者;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保罗对于这个观点的态度——“话说回来,却也完全合理”。
文艺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关注人的个性,维护人的尊严,结束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
我想到医师节的各类宣传视频,深圳大学总医院的宣传视频,突然刷屏了我的朋友圈,点赞人数超过九万。
这条视频为什么火了?
我不是传播学的研究者,我没有办法用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去解释。但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它将医生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一个真实的人。
就像视频里的患者,在电梯问道,“医生也要去吃饭的呀!”
是啊,医生也会肚子饿!妇产科医生也会痛经!医生也会生病!医生也会夫妻吵架!医生也会因为给娃辅导而崩溃!
医生是人!不是神!医生也要赚钱养家糊口,医生为什么不能有高品质生活的方式的追求呢?
请记住,医生也是人。
写到这里,需要一个转折。
我也见过主动选择重症医学的女生,选择儿科的医学生,就像保罗选择神经外科一样,为了实现生命的意义。
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很多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烛火,希望能不被现实的风吹灭。
就毕业誓言中“把病人利益至于自身利益之上”并没有被去掉,因为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带有神性,需要一些必须坚守的原则。

(四)
保罗在产科实习的时候,参与了一个怀孕23+6天的双胎产妇的紧急剖宫产抢救。
第二天,这两个宝宝都去世了。
在得知到这个消息后,保罗和她的带教老师,也是主刀医师梅丽莎有这样的一番对话。
“紧急剖宫产是正确的选择吗?”
“绝对是,是他们唯一的机会。”
“如果不做,有什么后果?”
“他们会死。胎心追踪的图表显示,胎儿正遭遇酸血症。不知道是脐带出了什么问题,还是其他地方出现了很糟糕的情况。”
“但你这么知道追踪图表的糟糕程度呢?出生太早或者生得太晚,哪个更糟糕?”
“要自己判断了。”
“这个判断也太难了”,保罗想,“在生与死悬而未决之时,当凭这些知识够吗?光靠脑子聪明显然行不通,道义上也需要明确的思考。”
住院医师第一年,我和进修老师“L”在产科病房值班。一个产妇因为胎心监护不满意入院的,入院后复查的胎心监护,胎心率偏低,基线变异微小,没有很明显的加速。通过吸氧、左侧卧位以及进食等宫内复苏手段,胎心曲线没有改善。
我和L沟通了病情,请示了当班的住院总,考虑要紧急剖宫产终止妊娠。产妇开始拒绝剖宫产的,再经过多番谈话后,才同意手术。手术中,羊水并没有污染,脐带也没有打结,一切都是正常。
在手术室旁的休息间,我像保罗一样,问了进修老师L紧急剖宫产是正确的选择吗?
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

(五)
每个合格的医生的心中,都有一个上帝。
保罗的同学充当手术助手,面对即将站立9小时的手术,助手祈祷我太累了,上帝啊,一定要有转移啊,肿瘤转移了就不再手术,手术就会取消。
果真,腔镜探查肿瘤转移,手术取消了,助手松了一口气。但接下来,助手的心灵不断被愧疚侵蚀,越来越深,痛苦不堪。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我的心里也不除外。
由于人手不够,出夜班的我要留下来跟手术。中午11点,当天的择期剖宫产手术已经快要结束,然而临时加了一台急诊剖宫产手术,意味着我出夜班的时间需要再次延后。
即将急诊剖宫产的这位产妇,有些特殊,因为小时候皮肤烫伤的缘故,她的背部满是疤痕组织,这就给麻醉带来了困难。
我坐在手术室的电脑旁,写着上一台的手术记录。麻醉师在手术台旁给产妇麻醉,20分钟过去了,第一次腰麻尝试失败。我看着时间流逝,心里想,要不全麻算了吧
补充说明:因为麻醉药物可以透过胎盘,引起宝宝的呼吸抑制,不利于新生儿分娩后的呼吸建立,所以剖宫产手术能腰麻,就不考虑全麻。并且全身麻醉的剖宫产需要主刀医师和麻醉师协作,保证在最快的时间让毛头娩出,减少麻醉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麻醉老师肯定是不会听到我的内心独白,于是安慰产妇,打算进行第二次腰麻的尝试。
过去了一刻钟,麻醉完成,我和主刀医生,洗手上台。
好在,我心中的恶魔没有得逞,上帝也没有谴责我。
可有的人就没有这个好运气。
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保罗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来自同期的住院医师维多利亚。
“保罗?”
出事了。我胃里一阵抽搐。
“怎么了?”我说。
沉默。
“小维?”
“杰夫,他自杀了。”
“什么?”
杰夫在中西部医院的外科训练快要告一段落了,我俩都忙得跟苦力似的……一直没联系。我努力回想我俩上一次聊天,但想不起来了。
“他,嗯——应该是遇到很棘手的并发症,他的病人死了。昨晚他爬到医院楼顶,跳楼了。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了。”
我想再问点什么,憋了半天没想出来。我只能想象那种排山倒海般的负罪感,如同汹涌的大浪,在楼顶把他抛起又甩了下去。
也许病人鲜活的生命就握在我们手中,但死神总是最后的胜者。

(六)
保罗在肺癌控制后回归临床几个月,对于一个癌症患者,也不可能要求他工作12小时,再加班4小时的工作状态,完全担负起住院总医生的责任。
在同事的口中,他得知系里再讨论拿他怎么办,因为院总医师的责任=非人的加班+不能生病。
他们想看你完全承担住院总医生的责任”,作者自己心里清楚。于是他开始渐渐早出晚归,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再加上四小时的加班。
重返外科岗位后的第七个月,他再次走上了从医生到病人的轨道上,肿瘤复发了。
保罗清楚,他不可能让领导迁就他的想法,于是他扛起了住院总医师的责任,然后他倒下了。
身体不行的,淘汰了;科研不行的,淘汰了;情商不行的,淘汰了;智商不行的,淘汰了……
卷也卷不动,躺也躺不平。

(七)
我知道,在文章的最后,需要一个合适的结尾。
这本书多次被基地住院医师推荐,也意味着保罗说了很多住院医师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篇读书笔记,从记录想法,到成文的时间,差不多是我再读一遍《当呼吸化为空气》的时间。
在写作的过程中,取舍难堪,亦不知能否无误表达自己的想法,难矣,难矣。
如果觉得轻飘飘的,没有什么意义,那么这本书就会像一个镇纸,令我们想起生命的重量。
——蔡康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