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感悟二

 以仁通志 2023-08-24 发布于陕西

第三章

原文: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白话:

在具体事物上磨炼,良知就能显现出来;探究到自己的良知,内心的念头就真诚了;念头真诚了,生出念头的心就端正了;心端正了,言行就可以修养了。言行修养好了,家庭就得到规范;家庭规范了,国家就得到好的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天下就太平了。从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都以修养言行作为人生的根本。一个人的根本混乱了,而他的末节井然有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对重要的部分轻视,却对次要的部分重视,那是从来不会发生的。这样就称得上知道了根本,这就叫有大智慧。

感悟:

不在具体的事物上磨炼,人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良知。人有了良知,好比心中住了一个公正的大法官,他可以判断我们心中生出的念头是善是恶,让我们知道哪些念头该保留,哪些念头该摒弃,这样心就端正了。当我们的心端正了,说出的话就是好的,做出的行为就是恰当的,这就叫做有修养。一个有修养的人,给他一个家庭,家人可以和睦相处。给他一个国家,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把整个天下交给他,天下可以得到太平。

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把修养自己的言行当根本,为什么呢?言行是具体的,是可以听见、看见和感受的,也是人人都可以修养的,从个人的修养出发,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平天下,他是悬浮在空中的,他不知道该做什么,最后必然一事无成。懂得这个道理,就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每一句话和每个行为做起,当我们自身的修养日渐完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顺手的事情。

第四章

4.1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wu)恶(e)臭(xiu),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qie),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yan)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an),故君子必诚其意。

白话:

所谓真诚面对自己的念头,就是不欺骗自己。就像讨厌难闻的味道,就像喜欢美丽的色彩,这样才可以说是让自己满意了,因此君子一定要在自己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人平日不做善事,没有什么坏事是不做的;他看到君子的时候躲躲闪闪,遮掩他所做的坏事,而张扬他所做的善事。别人看自己,就像看透自己的肺和肝一样清楚,这样遮掩又有什么用处呢?这叫做真诚的念头在心里,而言语和行为显现在外,因此君子一定要在自己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在指着,多么严厉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子,德行可以滋润身体,心胸开阔而体态舒适,因此君子一定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念头。

感悟: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关键就在于真诚,不自我欺骗。比如你闻到一股臭味,就瞬间捏住鼻子。你看见一朵好看的花,就瞬间露出笑容。当你知道了,瞬间就做出自然的行为,这就叫真诚,就是知行合一。

真诚如此重要,为什么有人不真诚呢?因为他们认为世上有比良知更好的东西,比如金钱、美色、权力等。一旦被这些东西吸引,人就不再真诚,比如他心里明知道贪污受贿是坏事,但为了得到金钱带来的享受,他选择了贪污受贿。他明知道某个当权者人品低劣,但为了获得权力带来的快感,他选择了阿谀奉承。

真诚是一颗心抵达另一颗心的通行证,一个人是否真诚,是很容易被他人感知的,人可以偶尔遮掩一两次,但长期来看是藏不住的,一旦被人发现不真诚,对方就会立刻关上他的心门。

人要想让自己真诚,就要时时刻刻真诚,尤其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你以为没人看见,但你的良知看得清清楚楚,如同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在指着你,你内心如果不真诚,迟早会显现出来,因此独自一人的时候也要谨慎。

富润屋,德润身。我们都知道有钱了可以装饰自己的房子,让它看起来漂亮,住起来舒适。但很少有人知道德行可以滋润我们的身体,德行看不见又摸不着,如何滋润我们的身体呢?所谓身体,不仅指肉体,也包含精神。德行就是真诚,身心合一,不内耗,不纠结,不自欺,改善我们的内在精神气质,然后体现于外在的肉体状态上,这就是我理解的德润身。

4.2原文:

诗云:“瞻彼淇澳(yu),箓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wu)戏(hu)!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白话:

《诗·卫风·淇澳》说:“远望那淇水的弯曲处,绿竹长得十分茂盛。这位文雅的君子,好像牛骨和象牙经过了切磋,好像美玉和宝石经过了琢磨。庄严呀,威武呀!显赫呀,坦荡呀!这位文雅的君子,始终不能忘记啊!”好像牛骨和象牙经过了切磋,这表示他做学问的态度。好像美玉和宝石经过了琢磨,这表示他自行修炼的精神。庄严呀,威武呀!这是描写他戒惕谨慎。显赫呀,坦荡呀!这是描写他仪容可观。这位文雅的君子,始终不能忘记啊!说的是他盛美的品德和至高的善行,是百姓无法忘记的。《诗·周颂·烈文》说:“呜呼!对于先王要念念不忘。”君子尊敬他应该尊敬的人,并且亲爱他应该亲爱的人;小人享受他所能有的快乐,并且获得他所想要的利益。所以后代还是念念不忘先王。

感悟:

这里描写的是卫国的武公,他勤政爱民,大概是想告诉我们真诚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他在学问上如切如磋,他在修养上如琢如磨,不断地雕琢自己,终成一块人人喜欢而难以忘记的美玉。

4.3原文: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緡(mia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辑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白话:

《书·康诰》说:“能够彰显德行”。《书·太甲》说:“要思虑详察上天所给的明白旨意。”《书·尧典》说:“能够彰显伟大的德行。”这些都是要自己去彰显的。商汤在浴盆上刻着一句话:“如果能够做到一天的更新,那就可以每天更新,并且不断地更新。”《书·康诰》说:“要鼓励大家成为自我更新的人。”《诗·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它的使命在于革新。”所以君子要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诗·商颂·玄鸟》说:“国都的千里辖区,是人民休养生息的地方。”《诗·小雅·緡蛮》说:“啼声婉转的黄鸟,栖息在丘陵的一个角落里。”孔子说:“在应该停止休息的地方,知道自己要停下来。难道人还比不上鸟吗?”《诗·大雅·文王》说:“端庄威严的文王啊,一直保持着光明,同时做到了敬。”做君主的要以行仁为目标。做臣属的要以恭敬为目标。做儿子的要以孝顺为目标。做父亲的要以慈爱为目标。与国人来往,要以守信为目标。孔子说:“说到审判诉讼案件,我与其他人差不多。如果一定要有所不同,我希望诉讼案件完全消失。”让那些不肯说明实情的人无法捏造一大堆虚假的话。要严厉警惕百姓不能有欺瞒的心思。这叫做懂得了根本。

感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三千年前的商汤刻在澡盆上的话,此刻他已经是一国之主,达到人生的巅峰,可他依然在勉励自己日日更新,天天进步,也许正因为如此,他被看做尧、舜、禹之后的又一伟大帝王。

忽然想起《六祖坛经》里神秀的偈子,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也提到了时时刻刻洗涤自己,不要被尘埃污染。不过二人还是有区别的,神秀认为自己是干净的明镜台,时刻努力的目的是不要惹上尘埃。而商汤认为自己不够完美,时刻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接近完美。儒家推崇的圣贤选择了一条与佛教不同的道路,佛教的目标是成佛,儒家的目标是成为圣人,佛教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只因沉迷在妄想中而成了凡人。儒家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没有说我们本来就是圣人,要想成为圣人,就要每天自我更新,就像商汤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反复强调真诚的价值,是因为真诚可以减少许多伤害,这个世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诉讼案件呢?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相处时不真诚,有些人总想着算计别人,如何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因为他不真诚,明知道是坏事还要去做,做了坏事伤害了别人,明知道这是不对的,还要遮掩和不承认,那么纠纷和诉讼就产生了。孔子说他希望天下没有诉讼案件,就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真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