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麻湾的故事

 古蔺同乡会 2023-08-24 发布于四川

书写青山绿水的故事

作者 涅槃重生

Part01.

这个菜蔬队

绿幽幽的山哟,清凌凌的水。古蔺河像一条长丝带,贯穿整个古蔺城,它缓缓地流淌着,哺育着一方儿女。村民们的屋舍多依山而建,坐落在水的边缘。从风水学角度说,这叫有靠山,靠山观水。
麻湾因地处山弯且生麻较多,故名麻湾。麻是一种植物,叶和杆上有许多银白色的细小绒毛,旧时多采用它的韧皮纤维,用来纳鞋底,搓麻线,纺织。现在见得少,有人用它来祛风湿,采取整株活麻来鞭打小腿、膝盖,鞭打过后皮肤就会会起一些红的风疹。或者又有人摘取它的嫩叶,当烫菜吃。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大地上,整个村庄都被柔和的光线所笼罩。河水在晨光的映衬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
村民们起得早。三爷5点多就起来摘菜了。他头上戴着电筒,腾出手来,采摘着时令蔬菜。头一天摘的,始终不如第二天一早摘得新鲜。三爷将火葱根须洗白,撕去表皮,葱尖黄了的掐去;将拳头大小的嫩南瓜排好队;用谷草把豇豆栓成把……而后,把菜运到下桥菜市场,一一卖掉。
最初,整个队的村民基本都是靠卖菜为生。所以麻湾是离城很近的菜蔬队。兰尊后面一带是狮子坝,那里的村民就负责育秧。茄子苗,白菜苗往往由他们提供,他们育秧很有一套。村民的汗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也滋养着整个村庄。田野里的蔬菜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一片绿意盎然。偶尔,一阵微风吹过,带来了泥土的气息以及花香,果香。
如今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栽种,还采用了立体化的种植方式。栽种了枇杷、樱桃、无花果、葡萄、李子、百香果等水果。
夕阳西下,天空渐渐染上了橙红色的晚霞。河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泛起了金色的波光。晚饭后,村庄里的男女老少出得门来,有的去跳广场舞,有的去打羽毛球,有的就麻湾桥桥上吹河风,风大,远比空调吹着惬意,又还节约用电,正好吹闲龙门阵,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
夜晚,星空璀璨。星星点缀着整个夜幕。村庄里灯火通明。夜晚的水面上,星星的倒影在微波中闪烁,宛如一副美丽的画卷。
每当我远离家乡,思念之情便油然而生。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那片美丽的土地,再次感受那份静谧和温暖。

Part02.

与河水结缘

20世纪80年代,这里的农村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管。村民吃水是用木桶或者铁桶从古蔺河里一担一担地往回挑,那个时候的河水清清凉凉,河水干净着呢,可以看到河底的游鱼,这个不假。
小时候,一到夏天,我和伙伴们穿着几块钱一双的塑料凉鞋,在河边踩水;用旧簸箕在河边上捞一群群的鱼苗。或者捉蝌蚪,或者在浅滩的石头底下找一种黑色的鱼,我们称之为巴鼻虎。它真能贴在鼻子上,脚肚子上。

还喜欢用竹杆制作捕蝴蝶的工具。穿梭在猪圈,房前屋后,每发现一片蜘蛛网,就欣喜若狂;网上厚厚的蜘蛛网,再到河边捉蓝色小蜻蜓,红蜻蜓或者捉白蝴蝶。
我们从大石头上扑通一声跳在水里,或者在大石头边浅水处又发现了许多小花斑鱼,玩累了又躲在阴凉处歇一歇。那时在石板塘,兑窝塘,每年菩萨都要收一到两个弟子,10多岁,就跟着去了。大人都不怎么管我们,幸好没被收走。再后来,水务局来人安装了水管,人们吃上了自来水,不用再肩挑背磨了。

Part03.

 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每当我走进那片绿色的田野,听着蝉鸣和鸟儿的歌唱,我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我欣赏四季的变化,感受大地的温暖。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保护环境。

其次,农村培养了我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自身勤奋的品质。在农村,我目睹了父辈们辛勤劳作的场景,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农田,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这种勤劳和坚持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不断努力和奋斗。我明白,只有通过不懈地努力和付出,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再其次,农村教会了我珍惜人情的重要性。在这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密切而温暖,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每当我回到家乡,我都能感受到家人和乡邻们的温暖和关怀。这种家庭和人情的纽带,让我懂得与人为善、互相帮助,我深深感激家乡给予我的一切。这里的风景、人情和教育,都成为我成长的源泉和动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感恩和热爱,无论身在何处,将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Part04.

 河水发飙

2023年,我亲身经历了一场严重的洪灾,也参与了灾民的抗洪救灾。

7月27日凌晨5点左右,我正在刷抖音。窗外已经下起大雨,突然一个惊雷,我心头一震,手机掉在地上
这雨究竟有多大,我隔着玻璃观望。昏黄的路灯下,有个中年女人的身影。她打着雨伞,穿着黑裤,从邻居的坝子经过,水淹到她的脚踝了。她走得比较急,看得出她有点慌,对水完全没有避让。邻居家大门口站着一个人,穿着雨衣在张望。还有人将昨晚停好的车倒出车位。这么早,是哪个要出门了?是送病人吗?两三分钟的时间,刚才出去的车又退回来了。通过这个细节,我预感不妙,于是打电话通知家人。

电话那头,我哥很急,说要到滨河路去救人,然后他的电话就打不通了。我在保安桥转了一圈,也没发现异常。我完全没想到滨河路已经被淹了。然后,我回到麻湾桥头站在河堤上看涨水。周围有一二十个人,还很热闹。有从莱茵河畔小区来看闹热的,有河边租房的住户跑出来的。有家娃儿在古蔺读书,听说住处被淹,家长担心娃儿的安全,已经从贵州开车赶往古蔺。
河对岸是麻湾。此时天还没亮,周围漆黑的,还看不清楚房屋的轮廓,只看到大多数人家灯都打开了。

有人用强光手电晃了晃河面,河水凶猛,浩浩荡荡,奔涌而去。偶尔有小车通过大桥,借着路灯、车灯,看得到水面。混浊的河水冲来个红色的大货车。它过桥洞时,和石桥墩相碰撞,发出"嘣"的一声巨响,超级震撼。小轿车,一个接一个,漂浮在大河之上,一颠一颠地奔来。有个别车的尾灯还是亮的,有没有人在里面?朋友圈各种消息扑面而来。
我虽然打着雨伞,但是雨太大,挡不住了,裙子大部分被打湿了。洪水一下冲起来多高,冲击着桥墩,卷起浪来,像不驯服的猛兽,咆哮着,眼看它就要翻越桥面了。传说中的龙起身,要带走大量泥沙,究竟有没有龙呢?

从小在河边长大的我,如此大的洪水阵仗是没见过的。我生怕一回去换衣服,桥被冲断就出来不了。
"嘣"的一声巨响,像引爆了炸药,应该是半山腰发出的。一个中年男士来看了看,说"马上桥就不能过了"。
5点50多,一辆警车停在桥头,警灯不停地闪烁,警报声响起。几个青年跳下来,拉起了警戒线,人就奔着桥那边村里去了。

天渐渐亮了,淡蓝色的天空,红墙白砖,家家户户的房屋都能看清楚了。洪水奔涌而来,漫上了平时跳广场舞的坝子,身边一个男士说“又来了,冰箱啊?”
“你看那两个小车,赶场一样呢”大家纷纷议论着。

天大亮了,一切都看得清楚了,水退下去了一大截。能看到桥墩了,有个石桥墩被撞了个大洞。桥头还是拉着警戒线,我碰到了我哥和他的朋友,浑身都是湿的,两个人的手机都进水不能用了。那个女子,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眼中六神无主。我们都庆幸,人在就好。
麻湾桥禁止通行了。湿衣服穿着不舒服,我还是想回去换衣服,看水已经退了好多,我就和朋友一起骑着小摩托,想从殡仪馆经过汉人坡绕道回去。那边还有条一车道的水泥路。到了汉人坡的鱼塘,路上堆积了大河里冲来的泥沙,摩托车被陷进半个车轮。我们只有将车子拉出泥浆,掉头回街上。河边上污水处理中心的铁栏杆东倒西歪。完全是灾难片中的情景。
回来的路上,社区门口有个交警在指挥交通。有股大水冲到街面上来了,我们寻思哪里来的水,也许是雨大了,山水顺着实验小学那个坡下来的。交警比了个手势,我赶快下来推车,怕车被水冲走,人被冲倒。然后我们掉个头,走蔺中那条路。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不通,换条路走呢。人生也是如此,何必要钻牛角尖呢。
接下来,我就无家可归了,寄居在亲戚家。有的村民哪家也不去,就住在二小坝子的救灾篷里。每个救灾能住四人,门口还分别贴上居住人的名字,社区工作非常细致。

这也是我劳动后到二小食堂吃免费的爱心餐看到的。我也多次来帮大家领取爱心餐,找到负责爱心餐的刘校长,他认真地清点爱心餐的份数,人很和蔼。食堂里忙碌的是些老师和志愿者。地上还堆着一大堆新鲜的辣椒。
后来,通过别人发的视频,才看到在洪水来临之时,救援队拉起绳索,在河坝里救人。

有家人是住在一楼的,水灌进屋里,门就打不开了。人从二楼上把窗子敲烂,从二楼爬出来。救援队的接住,把他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水的力量是强大的,有个朋友车放在御溪苑,还正弯着腰在车库门口看水,一个浪过来,就把他冲到一楼车库。据他讲述,他和保安两个人都推不开门禁,门打不开。又一个浪打过来,水当时才只到膝盖。他在车库十多分钟,死里逃生,只是脚被撞伤了,休整了几天。

后来,就是清理淤泥。我头一天还回不了家,跟志愿者们到滨河路铲泥巴。
第二天,桥头的挡板拆了,我回来时,才晓得自家都遭淹了。院子里的淤泥有一尺来深,屋里也是进水了,雪白的仿瓷墙上赫然留下了洪水印,印痕距离地面80公分左右。这个绝对是水平。屋里的泥浆也有一两厘米。
第一到达我家的是古蔺职高志愿队,志愿者们查看灾清,清理淤泥。

马上提供了水,面包,方便面等物资。有个妹妹穿的是运动鞋,一脚踩在淤泥里,鞋显然报废了,还在热心地干活。

泡过水的桌子,厅柜,床一抬一散架。几个男士动手,干脆将这些清理出去。棉絮、床垫已经发霉了,干脆也都扔了。

当天傍晚又来了红星志愿队,淤泥疏通了一大半。
第二天丹桂组织了几百人深入古蔺城区各单位,以及麻湾桥救灾。"丹桂来了"的标语温暖人心。

最爱你的人,不是看见你的光芒,匆匆向你赶来;而是看你在泥土里面艰难前行,不顾你的狼狈,温柔的向你伸出双手。
在清理淤泥的过程中,有个小车挡道,几十个志愿者齐声吆喝,把车推到一边去了。他们远道而来,顶着烈日,干着又脏又累的活。
清理我家院子的淤泥要麻烦点,最后是将泥浆一铲一铲一铲铲到桶里,再提来倒在铲车中。一群女将来铲泥巴,几个小伙子来提。泥浆溅得一身,我担心他们伤到腰,随时叮嘱“少铲点”。他们没有显示出怕脏怕累,看来稚嫩的肩膀也能挑起救援的重担。为他们的品行点赞,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

屋里屋外的淤泥铲完了,我和邻居们挨家挨户的去冲洗屋子。从大河里抽水,提水泵是自然资源局提供的。有几个小伙子,一大早抬机子,冲水,连续两天很是辛苦,大婶大叔们也是弯着腰,拿着扫帚,铲子,挨家洗刷泥沙。队长忙于指挥,为大家跑上跑下,他不好意思开口,大家主动把他家坝子冲干净了。

洪水来临之际,我们村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农田被淹,庄稼被冲走,家园被摧毁,我们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混乱和无助之中。然而,在这个危急时刻,政府的救援行动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希望。
政府迅速组织了抗洪救灾的行动,派遣了救援人员,提供了物资前来支援我们。后来队长也组织了村民进行送锦旗活动,感谢的单位有交警队,刑警队,据说他们中的几个小伙子在村子被淹时,勇于救人,应该就是一大早警车里跳出的年轻人。他们危难时刻不顾个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抗洪救灾中,让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的勇敢、责任和担当。除了他们,真正能救人于水火的能有几人,谁又是天底下最可爱的人?感谢的还有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的金兰街道,东新街社区,以及自然资源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汗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和支持。
在这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古蔺人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无论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大家都积极参与到救灾工作中。大家没有隔阂,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抵御洪水,保护家园。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了生活的可贵和脆弱。我将继续努力,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将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为家园的建设发光发热。

E

N

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