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 饼

 望月舒文 2023-08-24 发布于北京


“炊饼,又香又脆的炊饼……”

循着急促低沉的叫卖声,我看见一个面目黝黑矮墩墩的老年男人用自行车驮着一套“武大郎炊饼”旗幡,仿佛武大现世一般在街上行走叫卖。

“炊饼,又甜又脆的炊饼!”

山东口音叫卖声,配上“武大郎炊饼”的行头映入眼帘,让我想起《水浒传》里武松和武大、潘金莲。是一种对于文学故事的喜爱与好奇心加持,驱使我不由地回头张望那个炊饼的行头。

电影里或者小说中武大卖炊饼是短腿矮胖的武大跳着一副很大的箩筐,而这个卖炊饼的人却是推着一个自行车挂着很大的幌子,车后座位上载着的是一个小小的箱子。

倏忽之间,炊饼的车子摇摇晃晃走远了,好像淹没于茫茫人海,又或是一头扎进了某一个胡同,不见了。于是,我多少有些遗憾:就好像跟一个名人擦肩而过,错失了结缘的良机;又好像跟文学名著擦肩而过,错失了欣赏的机会。

炊饼,这种我只有在文学名著里才知道的东西,它到底长什么样,是一种什么滋味?我不得而知,只恨自己没有生在山东阳谷县!

想那武大郎“三寸丁苦树皮”一样的苦命人,却偏偏娶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女人。在阳谷县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武大靠卖炊饼维持生计,还在阳谷县城买了房产。他的炊饼一定风味独特,口感极佳,像他的漂亮老婆一样,令人垂涎。

有些东西你没有见过就越是想见到。人对于美食更是如此,只有见到并品尝到,才算心满意足。

我一面想着,一面又禁不住懊悔:当时,为什么不叫住卖炊饼的人买一份尝尝呢?是因为那一身的行头过于粗犷简陋以及那个老者不是一个美女那么养眼么?还是对于街头的小商小贩的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可是,世间美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世间有好多的东西是你无法有缘见到的,即使是广告打得满天飞,世间美物都从你的眼前过,你也不一定有闲暇或者精力去光顾。我笃信,很多遇见都是缘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冥冥之中的不期而遇幻想令我的日子有了一种莫名的期待。我竟然在此后的一个日子里又一次见到了那个卖炊饼的。

这一次,我毫不犹豫地叫住了他,“给我来一份炊饼尝尝!”

卖炊饼的师傅小声说道:“我不敢停留大声叫卖,害怕……”

偏在此时,恰逢一个路过的老者,居然递给我一个眼神并小声地说道:“都是假货!”

看着卖炊饼的师傅,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竟然断定,他不像是一个骗人的人。民以食为天,这么憨厚老实的山东人,怎么会骗人呢?管他呢,不吃葡萄不知葡萄酸,不吃螃蟹怎么会知道它的味美!就冲着阳谷县武松的故乡这个打虎英雄的名号和一个被生活调戏,被绿帽子活活捂死的武大悲摧命运,凭着对古代名著的喜爱,我就试试运气啦……

一个粉红色的扁圆纸袋像水手的帽子,又像一个女士艾灸包包,“正宗炊饼”字样赫然耀目,旁边还有竖行的小字:“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引用的是伟人的语录)。可见,商家的广告着实用了一番心思。纸包装内是塑料包装。薄如纸片的十片圆形饼隐约可见烤糊的痕迹,还沾着白芝麻。像白面煎饼,脆生生、甜滋滋,入口即化,却很有嚼头,且回味悠长。

这份炊饼我没有一口气吃完,而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吃了一半,回到家又吃了三张。现在还剩下两张藏在纸包装袋子里,放置在我的写字台上。我不止一次地拿起袋子,忍不住捏出一小片,放进嘴里,咀嚼回味,依旧是入口即化,甜脆可口,绵绵的,满口留香。就像美好的回忆,令人顿生无穷无尽的遐想。

尽管,关于武大郎炊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至今尚有很多猜想和臆断。有人说是我们今天吃到的白面馒头,有人说是包子,有人说是白面煎饼,有人说是烤饼,有人说是烧饼……
   也有专家说《水浒传》中武大郎做炊饼的时候是要用到笼屉的,既然用到笼屉,说明它用的肯定不是现在的煎或烤工艺,而是“蒸饼”。
蒸饼又如何成了炊饼呢?那是因为古代名讳的原因。宋仁宗的时候,由于仁宗的名字叫赵祯,祯与正、蒸同音。为了避仁宗的讳,将正月改为了初月,将蒸饼改为了炊饼。也就是说,武大郎卖的炊饼,实际上就是蒸饼,类似于现在的馒头,或者是带馅的包子,只不过可能形状略有差异。

古往今来,这个日益商业化的社会里,“武大郎炊饼”因为《水浒传》的流传而火起来了。如今,很多旅游景点中,很多商家都选择将“武大郎炊饼”,作为自己店铺的招牌,以吸引顾客的眼球。

不要纠结于这些五花八门的分析和猜测,没有吃过炊饼就算读了《水浒传》是不是也觉得缺点什么?甭管它是什么样的炊饼,但凡能叫出这个名称必定有它的出处,典故也好,故事也罢,都是一种文化。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过程,过程之中没有一些品味是不完美的——没有品尝到包含民族文化滋味的美食更是遗憾的。人活着就是应该好好享受当下的生活,对于美好的历史文化的品味传承只会增添生活的情趣,让我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自由安然和幸福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