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痹证合集——强直性脊柱炎,

 铁毛l 2023-08-24 发布于四川

图片

108强直性脊柱炎(附子汤31)——苏励医案

患者,男,24岁。患者右腰骶部疼痛3年,加剧3个月,伴右下肢疼痛,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刻见:口干,背脊怕冷,右腰骶部、右下肢疼痛,弯腰、行走受限,眠差,夜尿频数,胃纳、大便尚可,舌质黯苔薄黄,脉沉细紧。中医诊断:大偻(肾阳不足,寒湿不化),治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方选附子汤加减:熟附子12g,党参12g,黄芪30g,白术15g,桂枝12g,猪苓15g,茯苓15g,泽泻12g,芍药12g,杜仲15g,独活12g,补骨脂12g,延胡索12g,细辛5g,炙麻黄6g,防风6g,薏苡仁30g,怀牛膝15g,炙甘草9g

患者二诊时诉服药后大便如水泻样,每日3次,症状未见好转,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紧。守上方,改生白术、生薏仁为炒白术、熟苡仁,加怀山药以益气健脾。

三诊时已无大便溏泻,口干及背脊怕冷较前缓解,舌质黯淡,苔薄白,脉沉细紧。守上方去炙麻黄、细辛,加蚕茧15g、荔枝核30g、首乌藤30g、灵芝15g

四诊,患者已无口干,背脊怕冷也较前缓解,右骶髂关节、右下肢疼痛有所缓解,弯腰及行走均较前便利,睡眠好转,夜尿频数明显好转,纳食二便调,舌质黯淡,脉沉细紧。守上方加莪术以加强活血通络之效。

按: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患者禀赋不足,先天肾阳虚衰,督脉失温,加之外感寒湿邪气,内寒与外寒相合。寒性凝滞,湿性重着黏滞,两邪均易凝痰成瘀,日久气血失运,寒湿不化,肾阳被耗,成痰成瘀,留滞不去,导致脊柱疼痛僵硬、强直变形,故“肾虚督寒”是该病的基本病机,并确立了益肾温督、散寒除湿、活血通络、化痰祛瘀的治疗大法,以患者“背脊怕冷”为主证,选“附子汤”为主方加减治疗。徐翔峰,向珍蛹,曲环汝,等.苏励辨治强直性脊柱炎验案1[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4):22-24.《经方治痹》

图片

109督脉背痛(附子汤32)——赵守真医案

刘道生,患背冷如冰,脊骨不可按摩,虽衣重裘不暖,四时皆然,而饮食工作则如故。医有作风寒治者,有作肾虚治者,甚至作痰饮治者,且曾用针灸治疗数月,均不效,历有年矣。今冬彼来城视兄,其兄道衡与余友善,邀为诊治,详述致病经过。诊其脉沉而细微背冷脊疼如昔。盖背为督脉所行,《素问·骨空论》云:“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伤寒论·少阴篇》亦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于汤主之'又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此属阳虚湿重之方证,恰与本病相符,即书原方与服;附子五钱芍药三钱白术三钱党参四钱茯苓三钱。四剂,病未改善,沉思是证是药,当属不谬,其所以疗效不高者,药力之末足欤?

又嘱再服四剂,每次加吞金液丹一钱,一日两次,仍未减轻,乃于原方加鹿胶三钟、破故纸、枸杞、狗脊、千年健各四钱。外用紫金桂附膏(中药店有售)溶化于方形布块成一圆圈,中置白砒细末一钱,烘热贴背心冷处。又服药三剂,寒疼均减。惟贴处起粟形作痒,知为胶药砒末之力居多,不再服药,专用膏药贴如前法,五日一换,半月证状消失,欣然还乡。《三家医案》《赵守真治验回忆录》

论:金液丹,是《扁鹊心书》里面一个扶阳的方子,就是硫磺一味,火炼一天之后,做成药丸。作者为宋代者窦材,言能治一切阳虚阴寒之病。

110腰痛痹着(附子汤33——李培生医案

患者,男,38岁。腰痛10余年。患者因久居潮湿之地,遂患腰痛。开始腰部两侧疼痛,后逐步加剧,竟连及脊脊等部,拘挛而不得舒展,伛偻而行,极为痛苦。腰部有沉重感,寒暑无间,但遇阴雨则发病更重。时值农历七月,见其面部苍白、微肿,怯冷畏寒,食欲一般,大便带稀,小便微黄,舌苔白,脉缓而涩,认为脾肾阳气不足,又感寒湿,是痛痹重证。治法当以温经扶阳、健脾燥湿为主,佐以走腰背、通经络、除湿痹之品。处方用:熟附块7g,党参、焦术各14g,茯苓、桑寄生各18g,炒白芍、炒狗脊、炒补骨脂、杜仲、防风、独活各10g。此方前后共服3月余,约60余剂。以后,虽略有加减,仍以一法坚持到底。至12月,病已愈十之八九,已可全日出工。

按:附子汤可治疗因阳虚而导致风湿痹痛。患者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形成阳气虚衰、阴寒邪盛的征象。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督脉总督诸阳,阳气不足则背恶寒,肾为寒水之脏,脾主运化水湿,火不暖土,水寒不化,阳气虚弱而不能运行,阴血受阻而不得畅通,故手足不温,身体、骨节疼痛。治法宜温经逐寒,益气和营,健脾利水。方用附子汤,以附子为主药,重在温暖少阴肾命真阳,而消除内外阴寒,人参益元气,芍药和营血,白术、茯苓健脾利水,是为温补少阴阳气的常用要方。李培生,附子汤的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198025):20-21.《经方治痹》

120颈椎增生(真武汤223)——胡希恕医案

陈某,男性,41岁,病历号189395,初诊日期196828日。头晕、左肩背痛3个月余,经X线摄片提示第6颈椎增生。近头晕、心悸、左肩背痛,左手拘急痛,肘上下部亦酸痛,夜尿较频,苔白根腻,脉沉滑。此属少阴太阴合病,寒湿痹阻,阴虚水气上犯,为真武汤方证;茯苓12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白术10克,炮附子6克。结果:上药服3剂,头晕减,他症变化不明显,前方加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增炮附子为10克,服1周,肩背痛减。继渐增附子用量至15克,服2个月诸症皆消。《解读张仲景医学》

论:脉沉滑者,肾阴实而肝木陷,木气欲升而不能升,则沉中带滑。

图片

121坐骨神经痛(真武汤224——曾世庆医案

邓某某,男,75岁。患者右侧腰臀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数年,经多方诊为右侧坐骨神经痛,遍治不愈。自二月前发作更剧,活动不便,不能行走转侧弯腰,疼痛难眠。8月份在某院住院,经中西医治疗月余,病情无明显好转而出院。198896日上午来我院外科诊治,排除外科疾患,诊为右坐骨神经痛,建议中医治疗。刻诊症如前述,饮食二便自如,舌暗红,舌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弦。此为肾阳亏虚,肾不化气,筋脉失于温养,气血温运失常所致。治以温肾化气以通经脉。方用真武汤加桂枝。处方:制附片、桂枝各6克,白术、生姜、茯苓各9克,白芍12克。5剂,水煎服。

二诊时诉服药后痛减,活动较便,可一次性行走数十米。效不更方,原方继进。服药15剂后右侧腰腿疼痛不明显,一次能行走500米左右。进原方20余剂后诸症若失,活动自如。

[新中医1985,(12);35]

按语:本案用真武汤,旨在通过温阳化气以畅通经脉,经脉畅通,气血调和,则其痛自止,活动自如,此即治病求本之意。况方中之白芍有柔肝舒筋,缓急止痛之功。更加桂以通阳化气,温通经脉,调和营卫,则其效更捷。《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