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巷故事 | 武汉史上最大的里份

 人文武汉 2023-08-24 发布于湖北
 
1956年的资料统计,武汉市里份多达608处,其中最大的里份,至今未见确切统计,即使有统计,可能也有失准。因为里份与里份之间,内部略有差异,目前学界没有统一认定标准。

1911年战火中的汉口街道一景。近景处是位于今中山大道保华街旁边的新昌里(1931年改名金城里),金城里前方尽头处原是一座约三层的平顶楼房,1930年改建为金城银行,现为武汉美术馆。金城里左边的汉润里尚未建造。远景处高大建筑有浙江兴业银行、汉口水塔和天一阁。

照片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图书馆

从建造年代上分,有清末到解放前建造的里份,这一阶段建造的里份,有诸多鲜明特征,如由私人独资或合资建造,属私有房产;房屋样式统一,砖木结构,一般为联排式,独门独户;巷道如鱼骨状,排列整齐等等。这种里份,可称为传统型里份。而解放后建造的一批命名为“里”的集中式住宅,实际上是职工宿舍,在建筑风格上与传统里份有明显区别。这些住宅建筑,有的称为村,有的也称为里。

解放前,里份每一门栋,一般只住一户人家,户主的收入较高,属中、高产阶层。解放后,部分里份因产权改造,有的由政府房产局接管,有的分配给一些机关单位。此后,一个门栋内可住多户人家。
    
武汉的里份,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涵盖较为全面的定义,各界学者均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去作解读。依我个人之见,由于武汉的里份建筑兴盛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因此,为方便研究,不妨将“里份”进行断代,特指清末到民国时期的里份建筑。解放后建设的里份,式样已经发生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变,可暂置于传统里份之外。

汉口延庆里的过街门楼及题额。胡全志摄于2019年11月21日

根据武汉市地名委员会、UNESCO工业遗产教席公众号202387日发表的由武汉市地名委员会于1986年编印的《武汉市街道名录》扫描件显示,在这本街道名录中,共记载全市里份475处。

475处里份中,最大的里份是哪一处呢?我们可从占地面积和门牌号位数上进行比较,由此可以反映出里份的大小。

汉口地区门牌号在百位数以上的里份有6处:
三元里 单号1235号 双号2236号 江岸永清街
集贤里 1160号 硚口荣华街
三乐里 1144号 硚口荣华街
汉寿里 单号159号 双号2130号 江汉前进街
永和里 单号191号 双号2116号 江岸二七街
华中里 单号1107号 双号282号 江汉水塔街

据《武汉地名志》(2009)记载:

三元里,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下段北侧,南起新兴街,东至卢沟桥路,紧依京广铁路。主巷长400米,宽4米。原有三元南里、三元北里和三元后街。南里建于清末,北里和后街成于民国二年(1913),此后又在附近建成多条巷道,皆由“汉协盛”营造厂修建房屋后出租。营造厂老板沈跃臣取吉祥之义,故分别称三元里、三多里、三友里。此称三元里。1938年被日机炸毁,重建后范围缩小,统称三元里。
三元里之所以门牌号多,因为它是“组合里”。

集贤里,位于硚口区武胜路北段以西,集贤路北侧。片状居民区。东邻荣华西村,西邻硚口铁路宿舍,北抵京广铁路线。面积33000平方米。主巷道南北走向,长约160米,宽约6米。30年代渐有人居,泛称集贤村,多板房棚户。50年代陆续新建楼房,成为人口稠密的居民区,称集贤里。
从历史记录来看,它并非传统型里份,名曰“里”而非里。

三乐里,位于硚口区中山大道西端北侧,硚口公园以西,西抵硚口百货商店,北邻建国路建乐村居民区。面积约15000平方米。30年代形成居民区。传有熊、卢、龙三姓合伙在此开设自行车行,称三乐行,故得名三乐里。

汉寿里,位于江汉区前进四路西侧,主巷与前进四路平行,片状居民区。主巷北起民主街西段,南抵长征剧院,长220米,宽3米。1916年由协和公司经理周五常建房成里,称临清里。两年后卖给钱丰公司经理程子菊,改名汉寿里。

永和里,位于江岸区京广铁路江岸火车站西侧,解放大道东侧。西口通二七街,东至江岸火车站正门转北至四道街止,全长206米,宽7米。民国初年由王、汪两家合资建房成里,初时仅沿铁路边有10间板壁房,名永和里。1972年上正街、二七六村并入,复名永和里。
这个里也不属传统里份,板壁房不是里份的典型特征,当初面积小,后来形成“组合里”。

华中里,位于江汉区江汉路北段西南侧。东北起江汉路,西南抵前进五路。有纵横9条巷道,总长1200米,宽3~5米。总面积11000平方米。1920年前后由上海联保保险公司建房成里,称联保里,又称新联保里,1931年转为中国银行产业,中国银行以此里属其华中地区产业,改名华中里。此里早时曾为绅商住宅区,四近多“乐户”。武汉沦陷期间,为日本宪兵占用,战后由中国银行用作职工宿舍。

2014年10月14日的咸安坊片区。胡全志摄

武昌区门牌号百位数以上的里份有:
公太里 1355号 武昌徐家棚街
建新里 1347号 武昌杨园街
诚善里 1345号 武昌徐家棚街
粤汉里 1260号 武昌杨园街
新华里 1162号 武昌新河街
八福里 1146号 武昌新河街
有余里 1142号 武昌新河街
汉安里 单号1137号 双号2136号 武昌积玉桥街
康乐里 1120号 武昌新河街
 
据《武汉地名志》(2009年)记载:

公太里,位于武昌区秦园路以南。片状居民区。东至和平大道及武昌空气压缩机厂,南接武昌机械厂,西抵柳村铁路线,北临秦园路。面积65000平方米。30年代形成里巷,称公太里,名由不详。

建新里,位于武昌区徐家棚区片四美塘西北。片状居民区。东南连四美塘,西北至武昌火车站铁路线,南接武汉铁路分局武昌机务段,北抵四十八栋居民区,面积59500平方米。1958年铁路部门在此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命名建新里。
这个里份与传统里份的格局有所区别。

诚善里,位于武昌区徐家棚街西段以北,片状居民区。东靠徐家棚俱乐部,西连沟边街,南临徐家棚街,北接四美塘。面积35000平方米。民国初年形成里巷,房产为怡和绸缎号老板肖怡和所有。据传肖曾将该里部分房屋租赁,用于慈善事业,故名诚善里。

粤汉里,位于武昌区杨园四十八栋居民区之北。巷道纵横,东邻四美塘,西接武昌北站,南为武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北连杨园村,面积21600平方米。此里为粤汉铁路修建过程中,最早在此建成的工人宿舍区,称粤汉里。

新华里(武昌),位于武昌区新生路东南端以南,片状居民区。东临沙湖,西连双元里,南临健康路,北抵新生里。面积27400平方米。1956年国棉四、五厂在此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命名新华里。1972年敦义村并入,仍名新华里。

八福里,位于武昌区和平大道三层楼路段东侧,片状居民区。东连新生、和平里,西临和平大道,南接新生路,北至有余里。面积约16000平方米。据传,最早在此建房的罗姓业主,一次建成八个铺面房,为祝愿铺面生意兴隆,命名八福里。

有余里,位于武昌区和平大道三层楼路东段侧。片状居民区。东接和平里,西临和平大道,南接八福里,北抵肖家湾。面积10000平方米。30年代初形成里巷。取富贵有余之义,命名有余里。1972年将四寿里并入。

汉安里,位于武昌区积玉桥区片西北,片状居民区。东抵积玉桥后街,西连雅爱村,南临小铁路,北近一纺侧(巷)。面积9200平方米。纱厂资本家李子银于20年代初在此建设工人宿舍,形成居民区,命名汉安里。

康乐里,位于武昌区武黄铁路三层楼(街)路段东侧,东南接余家湖上段,西邻武黄铁路,北接武汉河运专科学校。面积12400平方米。1956年由武汉市第四棉纺织厂在此建设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名康乐里。

上述资料显示,武汉最大的里份,从面积和门牌号方面衡量,当属武昌的公太里,面积65000平方米,门牌号达355号,为武汉里份之最。这个结果颠覆了很多人的想象,也许多数人以为最大的里份在汉口。

2004年12月25日泰安里过街楼顶人面浮雕山花细部。胡全志摄

查阅1930年发行的《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在徐家棚一带,有永清里、思还里、晋升里、德和里、三德里、安静里以及厚德里等多个老里份,但未见公太里,表明1930年此里尚未建造。1993年,公太里片因危房改造,拆除面积7320平方米。时至今日,公太里已经拆除,以致想现场考察是否为传统型里份也失去意义。

汉口的三元里,当属汉口第一大里份,面积不详,但门牌号有236号。《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中,可见当时三元南里和北里的规模,颇为壮观齐整。

公太里、三元里,都不是原来的里份,掺杂其他成份。几经岁月沧桑,武汉现存最大的里份,如果从传统格局、典型样式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等综合因素衡量,大概就是华中里了。

20世纪20年代初由比利时义品放款银行投资建造的泰安里。

2017年11月10日胡全志摄

研究发现,一些占地面积稍小的里份,建筑较为精致美观,里巷口通常设计有过街门楼,有的在屋顶上方还设计有山花,十分讲究。如果将武汉所有里份的山花都收集起来,也是一本颇有艺术感的画册。

里份的居住环境,与大街小巷的居住环境是有明显区别的,里份是一个相对封闭和安静的环境,治安状况也优于纷纷攘攘的街面。解放前,能住里份的人家,家资比平民丰厚,文化程度也稍高,户主多是职员和从事体面职业。个别里份除外,比如积庆里等。

6070年代,在同一小学、中学里,住在街上的学生,往往性格“野”一些,他们大多勤快好动,无拘无束,体育成绩好而学习成绩不太好。而住里份的学生,家庭成份都比较“高”,显得有教养,举止有约束,性格大多文静,体育成绩不好而学习成绩好,而且一般不爱说脏话。毕业后,当年住在里份的学生大多比住街上的有出息。在我认识的同学中,住三德里、公德里、如寿里、长青里、新成里等里份的同学,在学校参加宣传队的多,毕业后读大学、出国、从艺、从医、经商、担任企业高管者,明显比其他同学多。

80年代后,诸多老里份因老旧无厕而不太适合现代居住要求,房屋多出租给外来人员,由此,里份原有的“气场”也渐渐散尽。

汉口三德里俯瞰图。照片源自本地媒体公众号,作者未详

然而,从全市整体面貌上看,里份骨子里的气韵是其他民居建筑难以替代的,它们的存在,保全了城市的天际线,其特有的烟火气、地气,也是摩天大楼比之不及的。

鸽群在里份上空飞翔的情景,曾是城市一道漂亮的风景。无论是最大的里份还是最小的里份,都是这个城市民居建筑的时代标本和印记。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