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意识.感觉和运动)受损所引起,可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谵忘,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病因 各种感染、中毒和机械压迫等因素引起神经细胞或轴索损害,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1.重症急性感染,如败血症肺炎、中毒型菌痢、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和颅脑感染(脑炎,脑膜脑炎、脑型疟疾)等。 2.颅脑非感染性疾病 (1)脑血管疾病:脑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病等。 (2)脑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脓肿等。 (3)颅脑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外伤性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 (4)癲痫。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肝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低血糖.妊娠中毒症等。 4. 心血管疾病 如重度休克、心律失常引起AdamsStokes综合征等。 5.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 钠血症、低氯性碱中毒、高氯性酸中毒等。 6.外源性中毒 如安眠药,有机磷杀虫药、氧化物、一氧化碳、酒精和吗啡等中毒,还有毒蛇咬伤。 7.物理性及缺氧性损害 如高温中暑、日射病、触电、高山病等。 发生机制 由于脑缺血、缺氧、葡萄糖供给不足,酶代谢异常等因素可引起脑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网状结构功能损害和脑活动功能减退.均可产生意识障碍。意识有两个组成部分,即意识内容及其”开关”系统。意识内容即大脑皮质功能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力和情感.还有通过视、听、语言和复杂运动等与外界保持紧密联系的能力。意识状态的正常取决于大脑半球功能的完整性,急性广泛性大脑半球损害或半球向下移位压迫丘脑或中脑时,则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意识的“开关”系统包括经典的感觉传导径路(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意识“开关”系统可激活大脑皮质并使之维持一定水平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意识内容。“开关”系统不同部位与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可有下列不同程度的表现: 1.嗜睡( somnolence ) 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作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 confusion) 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 stupor) 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4.谵妄( delirium) 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状态.临床上.表现为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幻觉、错觉) .躁动不安、言语杂乱。谵安可发生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间,也可见于某些药物中毒(如颠茄类药物中毒、急性酒精中毒〉.代谢障碍(如肝性脑病) .循环障碍或中枢神经疾患等。由于病因不同。有些患者可以康复,有些患者可发展为昏迷状态。 5.昏迷( coma) 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按其程度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缩等防御反应 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可存在。 (2)中度昏迷: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 (3)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伴随症状 1.伴发热,先发热然后有意识障碍见于重症感染性疾病;先有意识障碍然后发热,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2.伴呼吸缓慢,是呼吸 中枢受抑制的表现,见于吗啡、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银环蛇咬伤等。 3.伴瞳孔散大 见于颠茄类酒精,氰化物等中毒以及癫痫,低血糖状态等。 4.伴瞳孔缩小 见于吗啡类、巴比妥类、有机磷杀虫药等中毒。 5.伴心动过缓 见于颅内高压症、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吗啡类、毒蕈等中毒。 6.伴高血压 见于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肾炎尿毒症等。 7.伴低血压 见于各种原因的休克。 8.伴皮肤黏膜改变 出血点瘀斑和紫癜等见于严重感染和出血性疾病;口唇呈樱红色提示一氧化碳中毒。 9.伴脑膜刺激征 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10.伴瘫痪 见于脑出血、脑梗死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