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石|水墨之境-2023年度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鉴赏

 北京墨真书画 2023-08-24 发布于天津

【艺术家简介】

      陈石,苏丰县人,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中国美术院理事,中国画马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分会会长,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名誉:,贵州画院名誉院长、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政协贵州省贵阳市第十届、十一届委员会主席。

【作品鉴赏】

5月,走进陈石画室。

采访对象是画家陈石,他以爱马和擅于画马而蜚声画坛。他的作品,与齐白石、吴昌硕等大家的画作一起收录在《中国美术百年经典》中,更多次发表于著名报刊杂志,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甚至“登上”了珠峰。

记者在采访前做功课,发现关于陈石的报道以及对其画的评价,“时代感”是个绕不开的词,或者说是诠释他作品的关键词。用一句业界的精辟评价:“陈石的画,再小也是大画。

时代,很宏观的一个词。用在形容一个画家的作品上,会不会有些空泛?为什么看过其画的人都有如此评价?带着诸多疑问,我们敲开了陈石的画室。


初见陈石先生,有些消瘦但很干练。穿着一件深绿色的摇粒绒,随意居家。内搭是件衬衣,说是为了采访,穿衬衣要精神点。5月的贵阳,雨多,湿冷。陈石泡上茶笑曰:“老话不假,要把端午过才把春衣脱。来来来,先喝口茶。

一口茶,时间好像慢了。环顾四周,墙上、画布上、地上,都是各种马、山水、人物、书法作品。尤其是马画,腾空嘶吼的、追逐奔跑的、低头饮水的,千姿百态,好不热闹。不仅是画上的马,还有不少马的雕塑摆件,个个英姿飒爽。


最有意思的是,玻璃桌上也有一匹马。起初,我们以为是陈石喜马,所以特意买了张有马图案的桌子。当事人则笑着说:“没得那么刻意。只是把墨水没干的画放在桌子上,给拓上去了。也就放任这匹马在桌子上跑了。”陈石转过身,指着画架,打趣地说:“这儿还有几千匹藏在架子头,还没示人呢。”

几句幽默的话,让我们与这位被贴上“时代”标签的画家,拉进了距离。我们的采访也伴着5月湿润的空气以及画室内“马儿奔腾”的热气开始了。


记者:业界评价,您的画是“再小也是大画。”其中的“大”体现在您作品中的时代感和大气象。但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时代”这个词似乎过于宽泛,用来形容画作,会不会缺少一些个性特征?

陈石:时代,这个词确实很宏观,但它并不空泛,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和人生体验。我常讲,一个画家必须要把自己的创作与时代相结合。就是说,你的作品不能只靠凭空想象,这里面有你对内心的关照,有个人情感志向的抒发,更有对这个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就像中国的文人画,花鸟山水,笔墨浓淡,展示的都是画内之境,而其中文人的修养、阅历、抱负、情怀和思想是更值得品味的画外之境。所以,业界给予我这么高的评价,我当做一种认可和鞭策。说明我的画还是有些思考的


记者:谈到中国文人画,似乎都比较关注意境的高远和某种意义的表达。您怎么看呢?

陈石:创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一种内心的真实流露,并不是刻意表达某种境界。再说,中国文人画讲究意境讲究笔墨情趣,讲究意境的缔造,但这都与创作者自身的技法功底、自我修养和人生阅历有极大的关系。不是我今天说要创作一幅很有意境的画,我就画得出来的。现在有个词不是叫“摆拍”么,画画可“摆拍”不了。


记者:我看到,您墙上挂了一幅字,是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先生写的“陈石画马”。陈石画马,早已蜚声画坛。画马,算是一种您个人志向和对社会思考的具象表达么?

陈石:我其实并没有局限某一种题材,山水画、人物画也都在画。但喜欢画马,一方面是我本人很喜欢马,在我看来,马是通人性的动物,而且马在中国文化是奋进、勇气、忠诚的体现,也是一种很有时代气息的精神图腾。另一方面,也和我个人的工作经历有关。早年工作,我负责过贵阳金阳新区(现已更名为观山湖区)的建设开发工作,那会儿虽然困难,但大家都在铆足劲想千方百计想把工作干好,这让我联想到了“马"的那股奔腾、向上、奋进的形态,它体现的不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吗!所以我很喜欢奔跑中的马,奔放有力量、驰骋千里,算是个人情怀和生活经历的一种感悟吧。


记者:在您的画室里还挂着这样一幅画,一匹马背过身去,低垂扭转过头,若有所思的样子。这匹马是静态的,和您通常画的奔腾骏马,很不一样。

陈石:这幅画,我取名叫《思》,它也算是我的一个侧面写照吧。很多时候我觉得人需要停下来,对自己,对经历,对已走过和正在走的路进行一下反思,人生就是由一段一段的路组成的,走过了就不能再走,但经验和教训是对正在走的路有帮助的。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经历了祖国的建设时期、动荡时期,改革开放之后上了大学,有机会参与了贵阳社会经济建设,感悟很多。我始终觉得个人命运与家国、时代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我把这幅《思》挂在画室里,就是不断提醒自己,停下来,多思考,不忘来时路。


记者:您谈到早年的经历,很好奇您是如何在建设者的理性和艺术家的感性之间自洽的?

陈石:理性和感性并不冲突。作为城市建设者的时候,你要思考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功能规划、基础建设等等,也要考虑这座城市的生态环境、形象打造、宜居程度等等。这时候,艺术审美就排上了用场。我会把一些艺术元素结合到城市建设的框架里,比如我们在新区设计了一些景观雕塑作品,与城市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提升城市的美的气质。另一方面,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看,我们中国画讲究写意。但这种写意的背后,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理性的观察之后进行的创作。最开始画马,我专门研究了马的结构,学了一些相关解剖学的知识。然后结合西方的透视法和中国传统技法,通过线条勾勒出马的结构,省略掉很多细节,用上黑白墨色形成视觉反差,完成对形象的塑造。


记者:长期画同一个主题,会不会出现画不动的情况?

陈石:画画创作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期,不同人生境遇,即便画同一个主题,也会呈现不同的样貌和感受。就像我刚开始画马,写实更多,现在技法更熟练了,阅历也多了,对国画的理解也更深入了,马的意境和韵味就更足了。其实,人生和画画差不多,只要还有思考,创作就不会定格。


记者:我看您画室,还有不少人物画和山水画。

陈石:画人物、山水,和画马是相通的。我经常会在街上、公园里写生,还有晚上看电视的时候,也会拿着速写本,就是捕捉人的表情和神态。这些人物素材,我不仅会运用到人物创作中,也会运用的画马当中。


记者:所以,看了您的画的人,都有这样的评价:陈石画马不是马,是画人。

陈石:马通人性,也是忠诚的代表,我对于画画,也希望始终保持这样一颗赤诚的心态。


记者:说到山水画,您近年创作了《贵州红色印象》系列画作和“鸭池河”系列画作。听说您为了创作,重走长征路,跟着当年红军足迹一路采风。您现在的身体,会不会有些吃不消?

陈石: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身体跑一趟跑不下来,那就休息休息,多跑几次。一拿起笔,就管不了那么多了。红军长征题材,是我这两年一直在尝试的题材。当年红军长征在我们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有许多故事可以讲。最近完成的“鸭池河”系列,画的就是红军强渡鸭池河的故事,通过鸭池河的今昔对比来再现历史。这两年画长征题材,收获很大。你看,咱们中国文人画里的“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你要真走进咱们贵州这些山山水水,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背后的历史故事,那笔下的山水就“真活了”。


记者:回到一个“套路”问题,您觉得画画对于您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吗?

陈石:我从小就画画,从未放弃过。无论是求学时期,工作时期到现在的退休生活,画画给了我一种表达内心体验和思考的可能,也让我能从不同面向去观察这个时代,与这个时代创造更多的对话。




以下作品请横向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