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枧槽到罗汉林

 古蔺同乡会 2023-08-25 发布于四川
经枧槽到罗汉林
庶民
七月初七,是枧槽苗族乡苗族同胞的一年一度的“赶苗场”活动。
古蔺一群好事者,经德耀关、箭竹坪,从古叙垃圾处理厂上大纳路,跑完一段大纳路后分路,从营山到枧槽,公路两边均是茂密的人工林,路边不时有一些间伐的杉木,一看枧槽苗族乡的人工林已经有了成果,村民“靠山吃山”,这个收入应该颇丰。
热情好客的苗乡同胞
枧槽苗族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李立国总主编、黄明全本卷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四川省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年8月:858-859,因乡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原名“湾塘沟”的“枧槽沟”得名。

枧槽的这个来历是官方认定的,本无可争辩,然“枧槽沟”源于何时?地名录没深入,仅此点到为止。
笔者对枧槽不熟悉,但从常识判断,此“枧槽沟”要么是此沟形似“枧槽”,要么是曾经用“枧槽”灌溉。如果要选其一,则只有当地年长者最有发言权。
枧槽是苗族乡,当然是苗族同胞居多,达到一定比例,才能获批。

我们预计十一点能到苗乡,一路也是顺水顺风。可惜,距枧槽场一华里处,堵车去了半个小时,场镇上活动基本结束,连穿民族服饰的同胞都没看到几个。
我们在街上转了一圈,这个镇居然有商人投资修建了一大栋商品房,广告宣传的房价是2800左右,优势是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是太冷,且离高速路口不远.是康养宜居之地。我不知道此处此地销售情况入住率怎么样,但我认为,这个民族乡镇决策者是有眼光的,他们引资修建这种房屋,价格实惠,何不是“惠民工程”?

我们走到商品房一侧,有一家“百味乌鸡”饭店极为热闹,两间屋里八桌,坝子里安放了长长的五桌,坐满了穿着民族服饰的人,这些人中,有老人、中青年、学生、小孩,看得出来大家特别开心,尤其是上好菜后,主持人指挥的“敬酒歌”双语合唱,把气氛推向高潮,同胞们激情的敬酒歌,高亢嘹亮,极为感染人,少数几个汉族客人,也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民族团结的场景就在眼前。
两个苗族老妈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他们的服饰,就帽子,年轻人喜欢时髦一点的,不仅绣花而且有银饰吊珠,给人的印象是华丽端庄,楚楚动人。老年人喜欢的是黑色帽子,这种工厂化的产品,形状是上大下小,像彝族同胞的帽子,外面是黑色的布,里面应该是海绵,戴着暖和,可以防寒,廉价实用。
两个年轻女士,穿戴他们的民族服饰,当然就比老人们的华丽多了,圆脸姑娘非常大方地给我们介绍,苗族男孩叫“咪哆”,女孩叫“咪啋”,他们的服饰,传统手工制作的是很昂贵的,一套要一万多,如果装饰上真金白银,那就是数万元……他们的言谈中充满自信,他们为祖先创造并留下来的传统特色自豪。
枧槽的乌鸡是他们特产,也是他们的特色。老板文小平极为低调,他没吹嘘自己的特产,非常客观地介绍:“我曾经在你们古蔺观文邮电局生活过,古蔺是我的第二故乡,今天看到你们,我是特别亲切。我们的百味乌鸡可能赶不到你们古蔺的麻辣鸡,但是真正的乌鸡,也是真正的土鸡,希望你们品尝了给我提点意见。”其实,从他的门面和人气,我们都看出了他的厨艺,而他的低调,的确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热情好客的苗乡同胞,给我们留下极为友好的印象。
凉气逼人的泸州之巅
午饭后,我们统一了意见,决定去距离28公里的“泸州之巅”罗汉林。
从枧槽街去罗汉林,先直穿街道,爬坡转两个回头线,枧槽街尽收眼底。枧槽所在一个田坝,枧槽中学是最大最美的建筑。继续前行,经过一个小街道,不一会,就到分水高速路口标识牌,约一公里路后左转爬坡。这条公路是按照旅游规划的,两个车道外分别是一个自行车道。路边的“泸州之巅罗汉林欢迎您”“康养竹乡·画稿叙永”等生态性标语,大气醒目,冠名叙永县委和人民政府,一看就知道是该县的主要打造项目。

越往上走,自然越感觉清凉。罗汉林上面是大山连绵,不险不奇,反而给人以深深的安全感。到了罗汉林山脊,往右是下面,修建了不少房屋,一看那些笔直的杉树就是人工林,应该是几十年了,都是用材了。山脊的坡面,林里修建了一些休闲的亭子,这些亭子承包出来,有人在那里经营茶,这里喝茶的人不少。
在一个停车场下面一点的林中茶亭,亭子三面是长凳,当已达六十的老黄哥哥准备躺一会儿,随即遭到一个女士的喝斥:“你们不能那里睡,坐也要开钱,这是我们承包的!”

我们初到罗汉林,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开发特别好感,没想到这么一顿喝斥,让我们立即反感得大伤胃口。老黄哥好像是个做错事的孩子,赶忙翻身起来。我看到真是不忍心,多嘴起来:“老板,你承包的,公共设施都承包了吗?这是景区设施,你都要收钱,怎么这样欺负人呢?如果你善意提醒我们,说不能在公共场所躺着,那我们服气;说坐都要收钱,我们不依。你小看我们,我们自己不会小看自己,你看看我们这些人,虽不是大富大贵,但有在乎十元八块的吗?无非是我们刚到,暂时没有这个需要罢了。你们是生意人,我们理解,但不能以这种态度对待我们游客,说小一点是你个人行为,说大一点是你们叙永形象。你不听,我就只有投诉了,看哪个领导还要不要承包给你。”我好像说的是道理,这个女士瞪了我几眼,去招待她的客人去了。
凉气逼人。凭心而说,做点小生意,的确不容易,但我们应该也没错,她不是这个态度,我们坐一会儿也许会坐上她的竹椅子,喝几杯当地茶,我们是有这个消费能力的。不过她的态度和近似强卖强索的态度,的确让人心寒。当然,我们也不该持理不饶人。休息一会,就离开了这个不友好的地方。也不是我们气量小,是怕在这个地方休息久了,别人难堪,给这样的女士讲点道理没错。但是,如果要欺负一个人,那就不对了。
我们往回走,在丁字口直上罗汉林,爬一个坡,到了广场,这里三面环山,下方辽远广阔,两个大熊猫栩栩如生,成为游客打卡点,周围有些房屋,这样开阔的地方,多站一会,令人心旷神怡。
广场的上方是罗汉林主山,我们沿着公路刚上几百米,就看到一股不大的清泉从岩石中流出。定眼一看,原来是用一把旧茶壶凝固在那里,泉水像是壶里倒出来,一会看到几个老人过来排队接水,他们都是外地口音。交谈中得知,他们是泸州人,是才到这里买房养老的。他们说屋里的自来水都是泉水,不过这个水是新鲜的,反正没事,提回去煮饭。
几个老人估计是看我们有点忙,主动让我们接点水品尝,我接了一小半杯,仔细观察,这个水一点杂质也没有,像净化过的水那样清澈透明,喝了一口,说不出的那种甘甜沁人心脾,凉爽透顶。看着这么多人排队接水,我们往上面行驶,想到回来路上再接就是。

接下来遇到的又是一股凉气。
约一公里,前面是智能栏杆拦路,我们无法进去。休息了一会,看到电瓶车拉人上山,一打听,上面是喝茶的地方,38一人,要去的免费接送。想想半山腰停车场下面的遭遇,要是上去遇到的服务人员和我们在半山腰遇到的那个一样,万一进去发生理论,不管有理无理,我们几个古蔺人还是有点脸面的,觉得没必要。此时此地,我们在古蔺名不见经传的人,在外地没有其他古蔺人的地方,我们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我们在铁栏杆把门的地方,无助地坐在那里。祖国的大好河山把门收费,哪里都一样,原因是要先投资,同时要有人服务,他们一样要工资养活一家,芸芸众生,何不一样?
“泸州之巅”令人神往,罗汉林的泉水甚是清凉。期待一天,罗汉林这块宝地得服务,成为泸州旅游服务行业的“泸州之巅”,成为叙永的一张响亮名片。

文字庶民

图片庶民

编辑|采桑,投稿请加微信gltxh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