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
关系编织世界而治理疏导关系,治理主导世界。治理是修理、调整、协调关系,其基本目标是平理关系而致中和。治理是一种行道行为,有其自身的治理之道,而治理之道是顺应客道,以道统术,用好资源,平理关系,惟修惟和惟叙。人是治理主体,无论个人或团体,都有自己的品与格,且人与人的品格存在差异而致三六九等,衡量人品用仁,衡量人格用德。治理,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要遵循正义仁德准则。治理要求治理主体先处理自己与治理客体之间的关系,再以此为基础治理客体。 01)治理之本义
余历来主张垃圾治理。起初囿于西方政治经济学的治理之义,突出政府管制与社会参与之间的矛盾,强调社会与政府共治,希望“变垃圾处理、垃圾管理为垃圾治理”,在处理与垃圾相关的事物的过程中“减少政府干预”“广泛吸收社会公众参与”“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群策群力,综合治理”,强调健全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自主自治网络体系。后来回归中国传统的治理之义,关注一切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希望化解“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矛盾”“公益与私利矛盾”“供给与需求矛盾”“效率与公平矛盾”和“及时处理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实现“垃圾的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统一”“自治与他治的统一”“治已废与治未废的统一”“秩序、效率、公平与正义的统一”和“人物(资源)、事务、体系(世)和表象的统一”。 这个垃圾治理是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的治理,或治理与垃圾相关的人物事世关系,垃圾是治理对象而非治理主体,这是垃圾治理的内涵。仿此内涵,在本职工作领域,又主张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和乡村治理,希望用治理代替由乱而治的整改。这样应用治理一词之初确实少有响应,但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常言环境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政府治理、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便是证明。 其实,治理是一个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用词和理念,最早见于《诗经·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之“治”,早期多用于赞誉尧舜禹之治,如《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商君书·修权》:“为天下治天下”、《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成词于春秋轴心时代的儒、道、法家经典,如《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韩非子·制分》:“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孔鲋《孔丛子》:“夔为帝舜乐正,实能以乐尽治理之情”,较多出现于汉代古籍,其中就有国人耳闻能详的“修齐治平”,之后,“治理”一词的使用范围不断拓展,其词义也不断丰富,但其基本词义始终是修理、调整、协调关系,基本目的是平理关系以致中和,包括维持应有的关系而致中、使关系方之间的相互影响恰到好处而致和及纠正紊乱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治理“惟修”“惟和”“惟叙”,追求天人合一。儒家追求礼仁、“无意必固我”“天下为公”“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荀子·君道》),道家追求法天地、“万物一府”“天道无亲”“上善若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注·五章》),法家追求“以法治国”“废私立公”,主要目的是要构建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包括国家秩序、经济秩序、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态秩序。金耀基认为“追求秩序与趋避动乱是中国一个突出的文化取向”,美国汉学家史华兹(Benjamin I. Schwartz)更是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秩序至上的价值取向,何止如此,中国简直形成了一个具有时间、空间(地理)、价值和制度等指向的秩序天下,而贯通其中的就是治理——各种人物事世关系的治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秩序天下由一个个以“我”为中心的小天下叠合而成,这些小天下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允许差异共存的秩序;此外,秩序天下强调秩序至上以确保其运行有序,但并不意味着公平、正义和高效率。 要维持秩序天下就必须治理有道。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以道御治和循理而为。以道御治就是要求治理遵循客观规律,一要遵循治理行为本身的治理之道,二要遵循治理事物的事物之道;循理而为就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事因变调整治理方案。“道”和“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2个范畴,道指客观世界存在、运动和变化的客观规律,而理是道作用于具体事物时的具体表象,是道的具体化,如道作用于天表现为天理(又称命),作用于人表现为人理(又称性),作用于人、物(包括时空)、事所形成的体系(世界)便表现为世理;循理就是要遵循行为本身及其所涉及事物的人理、物理、事理和世理,其实就是循道的具体化,相应的,循理而为本质上就是循道而为;正因如此,道和理在日常使用中常组合成“道理”一个词,治理因此可笼统当作且必须是一种以道御行的行道行为。愚以为,各家治理之道的统合要义可用柳宗元的“遵道秉义”、王安石的“爱民而力行之”和毛泽东的“组织起来”概括之。 儒家主张“仁”“为政以德”“人与天地参”。《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雍也》:“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荀子·天论》:“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 道家主张“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以正治国……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天地》:“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庄子·天道》:“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 黄老道家融道家和儒家于一炉,主张以“道”统领“德”“仁”“义”“礼”,《文子·道德》:“御之以道,养之以德,无示以贤,无加以力”。法家主张法治,《韩非子·有度》:“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韩非子·饰邪》:“先王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诡使》:“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 一曰利,二曰威,三曰名”,《商君书·修权》:“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纵横家鬼谷子强调善用仁、义、礼、乐、名、法、刑、赏,“用得其道则天下理,用失其道则天下乱”。墨家创始人墨子将“兼相爱、交相利”视为“天下之治道”。 较之西方,中国更重视治理的本义——治理的词义、目标和治理之道,而不受诸如治理主体、客体、制度、环境等治理外延的约束,因而,中国应用治理更加放开和得心应手。(2023-01-16) 02)治理之道治理是一种行道行为,有其自身的治理之道,那么,治理之道是什么呢?治理是主体采用一定方法(术)将资源作用于具体事物之关系(客体)以求平理关系的行动或事务,治理之道即平理关系之道,除主体因素外,便隐藏于如何通过方法、资源平理客体之中。 治理的主体,或人治的人,或法治的法,考虑到法治的主体只能通过人实现,所以,归根结底,治理的主体是人。这激化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之间的关系,使得治理须先处理好治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再以此为基础治理客体,否则,就会剪不断理还乱。人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循正义仁德准则,治理也不能例外。考虑到资源,由人力、物力、资本、技术、信息、数据等形成,已经包括人的因素,故此不再单独讨论人对治理之道的影响。 治理就是要平理事物关系,那么,自然要遵循事物关系之道,该渐变的便渐变,该突变的便突变,不可意气用事。英国圈地运动实际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治理运动,历时300余年,虽然艰难且带有血腥味,但适应了当时英国生产关系的变化规律,因而推动了农业、工业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治理客体形形色色,以道分之。横向,事物关系有事物内部的关系和事物与其外部的关系之分;纵向,事物关系有其下层面的子关系,即事物关系具有层次结构。相应的,关系之道,横向有内道和外道之分,可谓道外有道;纵向有逐层的子道之分(或父道和子道之分),可谓道中有道。 关系之道不仅包括内道、外道、子道,而且,这些道之间必然存在或这或那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规律就是道之道,可见,道亦有道。治理须牢记“道外有道”“道中有道”“道亦有道”,首先发现、掌握关系之道,为依道而行和执道不废打下基础。 治理要有方法,而方法不外乎智取和强取(或孟子所云“王道”和“霸道”,站位不同而已)。英国圈地运动早期为私自圈地,所用方法以强占、强抢、抢购等强取为主,晚期表现为议会圈地,所用方法以转让、拍卖等智取为主。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应坚持以道统术原则,这个统术之道包括顺应客道、方法本身之道及方法作用于客体和资源之道;失去道之根本,玩弄权术诡计,治理不可能成功,即使取得短暂治平,也必是有名无实的治平且不可持久,小人身败名裂如是矣。 再看资源,真正的主客体联系媒介,虽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但没有资源,什么方法也只是空谈。世上不缺权术之人,亦不缺道心之人,恰恰这些拥有道、术而欲行德之人不拥有或不充分拥有做事舞台和资源,最终一事无成,以致资源成为破坏治理的力量。治理就是要把资源给有德之人,以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技术和资本是资源中2个最活跃的力量,尤其在以私利为目标的所谓市场交易舞台上,极易僭越主体而成为无往不利的霸主;于是,不顾客道,不择手段,不顾公平、正义和秩序,欺行霸市,激化矛盾,谈何治理?其实,技术和资本只是资源的2个组成,理当有节制地作用于且须顺应客道,否则,便不应在应用之列;治理之道就是要用适宜的方法用好技术和资本等资源,使资源服务于平理关系,反过来又促进资源更好地发挥效能。 顺应客道,以道统术,用好资源,平理关系,惟修惟和惟叙,不受方法和资源摆布,这就是治理之道。需要指出的是,将治理之道应用于具体治理活动时,应结合实际提出具体的指导理论和实施方案。(2023-04-14) 03)治理讲究惟修惟和惟叙《尚书·大禹谟》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这里面蕴含入世修道之法和至正的治理思想,大至国家社会关系的治理,细至日常事物关系的治理,目的是“正德、利用、厚生”,手段是修身悟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惟修惟和惟叙,不争无尤,具有普遍的指导价值。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是一个完整的人类活动理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应勤勉修道,掌握、尊重和善加利用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使之利物、利民、厚生,建立人类活动与客观事物之间有序和合的世界。 这个理论包含资源、活动、体系和表象四重结构。“水、火、金、木、土、谷”代表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人类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要素和必须遵循的道理。“正德、利用、厚生”代表人类活动和活动目的,是入世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正德,正身之德,就是掌握和自觉践行客观规律,遵人性正人德,遵物性正物德;利用,利物之用,利民之用,而非利我之用,就是使用客观事物造福客观世界和造福人民,是以谓仁;厚生,厚民之生,使人民生活富足和生生不息,用现代话讲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利用在人类的表现。“九功”代表客观事物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大千世界,是一个体系,也是一种表象,字面上的水火金木土谷叫六府,正德、利用、厚生叫三事,合称九功。 这个理论最为画龙点睛的是三个“惟”——惟修、惟和、惟叙,这三个惟既是途径、状态也是一种标准。“修”指修道、修为、修身,首先是一种修炼行为和途径,《大学》将其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次是一种修炼得道的状态,指通过修炼掌握客观世界之道及其在具体事物的表现之理,包括人理、物理、事理、世理和人、物、事、世之间的关系,这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基本要求,这里的“理”是道在具体事物的具体表现,而非人提出的理论之理。“和”指和合,意谓“使九功和合”和九功呈现出和合状态。“叙”同秩序的序,意谓“使九功有序”和九功呈现出有序的状态。惟修惟和惟叙就是要在悟道的基础上遵道,使活动有序和谐。 治理是人类活动之一,应该遵循上述理论。治理的对象是关系,治理的手段是理顺关系,使关系惟和惟叙,治理的作用和目的是“正德、利用、厚生”,为此,需要先掌握并遵循治理所涉及的关系及其存在、运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即要惟修;可见,治理讲究惟修惟和惟叙。(2022-05-07 ) 04)治理无过不及论我们知道,通过温度、压力调节,可以改变水分子逃逸与束缚的相对强弱,从而控制水的凝聚态。如常压下,要保证水呈液态,只需而且必须将水温控制在0~100℃之间,否则,就是过度,或变成0℃以下的固态,或变成100℃以上的气态;另一方面,如果要将液态水变成饱和气态水,只需而且必须将水温提升到100℃,否则,就是不及,不能将液态水变成饱和气态水,但如果超过100℃,又会将饱和气态水变成过热气态水,这就属于过度。 事物在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的推动下变化发展。在一定阶段仅发生量变,但超过一定节点,如常压下水温的0℃和100℃,便会发生质变,此后又在新性态下量变;这种量变到质变再到新量变的变化推动事物不断发展。治理就是通过调节影响矛盾双方关系的变量,使之只需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理顺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矛盾关系,从而促使事物朝既定目标发展。只需而且必须,即无过不及、恰如其分,是大中,是适度,相应的治理是善治;过度和不及,过犹不及,相应的治理是过度治理和不及治理,都不能实现治理目的。这就是治理的适度原则或大中之道。 欲使治理无过不及,前提是做好调查研究,掌握和遵循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并坚持适度原则,提出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再按部就班地解剖麻雀。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治理目的。好的治理目的保障治理价值具体而可衡量、治理过程有序、高效、畅顺和治理结果可达、和谐,本身就是一种治理无过不及。相反,实现不了的目的是好高骛远,属于过度,治理目的过度的例子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城市化和城市道路清扫保洁“以克论净”,致使设施建设营运负担超出当地政府和居民的经济承担能力,而且,环境未必得到持久改善;或太容易实现的目的自然不会有多大获得感,属于不及,治理目的不及的例子如将生活垃圾治理的目的确定为解决生活垃圾消纳(出路),致使生活垃圾治理退化为一个工程处理问题,扰乱了垃圾治理秩序。 其次,要找到治理的主要矛盾双方及其关系的调节变量。笼统讲,治理是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全过程、全事件、全措施的全面治理,但从工作方法看,治理讲究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重点、抓关键、抓难点,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忌讳眉毛胡子一把抓。以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为例。 从治理对象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源自农业生物质污染,其中,秸秆污染和养殖废物污染是重中之重,其次是生活垃圾污染,因此,宜先抓好农业生物质尤其秸秆、养殖废物的治理。 从治理方法和控制变量看,农业生物质可通过种养结合建立健全农村循环经济的生态链和焚烧处理等途径治理,前者的控制变量是生态链上各环节的生产规模,即通过调节各环节的生产规模,可实现农业种养均衡和农业生物质妥善处理,并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后者的控制变量是交易价格(包括财政补贴),通过调节交易价格(财政补贴)实现供求均衡和妥善处理农业生物质;至于孰优孰劣,当视具体情况具体评价,一般而言,采用种养结合建立健全生态链更具资源化利用和治污减碳优势。 第三,要掌握好变量调节的度。治理无过不及的度是与治理目的相适应的限度,与事物量变和质变的限度相关但有区别,这在前面以水的凝聚态为例已经说明,如常压下,处于0~100℃之间的水温是保持液态水的适度,但却是保持固态水的过度和保持气态水的不及,因此,要掌握好变量调节的度,除必须掌握事物量变与质变的度外,还必须结合治理目的制定治理的度。 生活垃圾分类出现两个不同的目的,一是提高垃圾焚烧发电的效益和效率,一是提高垃圾物质利用的比例和效率。在前一个目的下,分类重点是尽可能多地分出含水率较高的厨余垃圾,少量厨余垃圾混于其他垃圾之中一起进入焚烧炉也是允许的;在后一个目的下,分类重点是尽可能多地分出可回收物(干物质),不允许厨余垃圾混入可回收物。具体化的“尽可能多”就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度,这个度与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或可回收物的含量有关,但又应该低于含量,如果高于或等于含量就是无法实现的过度。相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适应分类垃圾分类处理的需求为适度,超出这个需求便为过度,不足则为不及。 治理的度关系到“以用济不用”即用与不用关系的平衡。纪晓岚讲过一个案例:新疆有一年缺耕牛,于是,官府就禁止杀牛。农民一看不准杀牛,干脆就不养牛了,结果是牛更缺少。最后,只能取消禁令,牛才渐渐地恢复繁殖。这说明适度的用可以将不用转化为用,而治理过度将适得其反。 此外,第四,要处理好人与人关系,主要是个体与群体关系和治理者与被治理者关系。治理讲究系统、全局、整体效果,即讲究公益,虽然要注重公益与私利的平衡,但不应该纠结在个别的个体和少数人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发生一刀切现象,山西运城盐湖区处理两名80多岁老人吊炕取暖案例实际上就是混淆整体与个体区别后的一刀切现象。治理者不是统治者,要与被治理者协商和共同治理,防止治理者权利膨胀和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做法,防止被治理者的权利尤其隐私被侵权。 第五,要处理好工程技术与治理的关系。工程技术是内嵌于治理的治理手段,治理甚至可称为“技术治理”或“社会技术”;当今的治理多依赖工程技术,将来随着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会出现智能治理和智慧治理,技术对治理的作用将更加显著。工程技术的进步提升治理效率,但也会带来反作用,尤其对人和社会的心理、思考和行为带来冲击,如人工智能将要求人类让出规范性、程式性活动,而将主要工作转移到实证性、创新性活动和规范化、程式化人类智能活动2方面,确保工程技术“利万物而不争”是治理必须回答的一大课题。 凡事要适度,既勿过度,亦勿不及。当今社会好大喜功和追求名器,唯恐不及而致治理过度,亟需回归无过不及。(2022-08-01) 05)品格,三六九等“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样三六九等儿的了。”(《红楼梦》)一句闲言长语,道出人品之分,从此多了个“三六九等”成语。日下三人行,行之有序曰品,行之有道曰格;衡量人品用仁,衡量人格用德,因品格差异致人三六九等,这是每个人不得不接受的客观现实。接受不等于屈服,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提高自身品格。 从正品着手。《易经》揭示:世间关系莫不出仪内部、两仪之间和仪与极之间的三重关系;太极是无极中的太极,两仪是太极中的两仪,而阴、阳两仪也是相互融合、互生互化;两仪有大小,应协调扩展,以扩大太极版图。 于人,其关系归于自己内部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三重关系。所谓“正品”,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与他人、自然之间的关系,做个仁人志士;而且,既要壮大自己,增大自己与他人的交集,又要有利于他人壮大,增大自己与他人的并集,使万物各得其安。 站在自己立场看待他人和自然,损人利己,是一种低品行为,专注个人得失,甚至与动物毫无二致;站在他人立场看待自己,利人利己,是一种高品行为,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站在自然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视自己如沧海一粟,利物厚生如己,是一种纯正行为。如视玩牌为赌博的人是一种低品的人,而当成大家同乐活动的人是高品的人,更进一步,当成一个维护社会秩序活动且淡然处之的人是纯正的人。 由此可见,人品出自心术,正人品必先正人心。然一个人的人品再如何纯正或动机再如何良好,却悟性、道行和德性低下,甚至不学无术,难得道心,即无格,也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因此,人既要从心术上正品,也要从学术上正格。所谓正格就是要行之有道,既要遵道秉义,做一个有义之人,更要坚持行道,做一个有德之人。人格(即格局)大小就看人行道能力的大小,看其对事物的判断分析与事物规律的符合程度的大小,《无法之法乃至法论》循此将人分成至人、贤人、达人和庸人,至人者通大道而忘我,贤人者自成范式而用我法,达人者知经式义度而成行家里手,庸人者动行无章而自扰。 实际上,三才之道既包含自身存在和发展变化之道,即天道、地道和人道,亦包含自身与外界关系之道,即天地人之互生互化之道,天地人三才密不可分,可见,自然有格,自然有品。就人而言,人是社会的人,求道者必须将自己置于他人和自然之中,“与人群者,不得离人。然人间之变故,世世异宜,唯无心而不自用者,为能随变所适而不荷其累也”(《庄子·人间世》),说明人格与人品相互制约,人格限制人品,人品荡涤人格。因此,世间常以“品格”论之,又误以人品来衡量人格亦不足为奇。 愚思道有大中小三,小道乃一事物之内在规律即事理;中道乃社会和行业领域内各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各事物形成的体系的演变规律,中道乃体系之理即世理;大道乃三才之互生互化之客观规律,是各行各业有序和谐之道。达人行小道,可做好一事物;贤人行中道,可带动行业领域发展;至人行大道,推动人、社会和自然和序发展,得大道者通天下。正是道和人的差异使得社会形成一种差异化结构,既有差异化共生又有差异化竞争。 品有高低,格有大小,做人要做一个有品格的仁德之人。理顺自己、他人和自然的关系,行之有序,行之有道,坚持行道;行事三思为了谁、做什么和怎么做,推动自己、他人和自然和序发展,不可干出忤于天、违于民、爽于物、逆于伦的鬼勾当。(2022-10-15) 06)无法之法乃至法盖人行于天地之间,不可不法天地。法天地而万善齐备,故法天地乃为至法,至法即天地之道,而非人君万物所立的人法。人喜立人法却反为人法所囿,欲役万物反为物所钳,作茧自缚,不得意适。人归于一朽而天地长存,岂知天地运行之精妙,焉敢齐天地而并称三才,自不量力耳。人有其治,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不可不法天地之法而去人法之囿。故有无法之法乃至法之说,实乃法天地而不法人法也。 法天地而不法人法者至人也。韩愈“参天地之化”“文起八代之衰”“一言而为天下法”;石涛师法造化,“我用我法”,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界,提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美学观点,方寸之间顺天游;爱因斯坦抛弃以太论,提出光速不变原理,并创立狭义相对论;毛泽东主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理论,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大法宝,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此四人者可称至人也。 至人难至,天下至人屈指可数,何矣?一则至人不法法,二则至人法天地,三则至人经世致用。不法法先得掌握法,继而为我所用,必须学遍天下,“融古法为我法,不囿于陈式,不拘泥一格”,此则便去人十之六七。法天地先得知己无己,继而师法天地,必须三省吾身,克己而明于天地与人之分,此则又去人十之二三。所剩之中能参透天地之变化规律、悠游于天地万千变化之内、视听于八达之外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应变不穷”而经世者,实属凤毛麟角也。此三则毛泽东皆具备,从而成为改变中国面貌的一代伟人。 至人难至,天下人岂可不求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天下人应追求无法之法乃至法境界,努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做最好的自己。即使高攀不上至人,当退而做贤人(直人),虽不能“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但法天地和摸索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我法”)且“我用我法”;再退而求达人,能够解决具体问题,成为所在领域的行家里手,虽没有形成“我法”但识时务知进退,行事有度,处事有方;忌做庸人,“口不道善言,心不知邑邑”“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荀子·儒效》),遇事三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和拍屁股走人,无法无天。 无法之法乃至法。法天地而不囿于人法是谓无法,无法本身就是一种法,这种法就是至法。无法之法打开心灵之窗,解开内心纠结,让人获得以心役形的自由和掌握天地人世界的自在奥秘;无法之法贵在法天地,遵道秉义,中规中矩,率性而为;无法之法是进出古法和融古法为我法……无法之法乃至法,非无法无天也。(2022-08-08) 07)世间难懂是人道读韩愈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品悟世间正道。 何谓人?生态意义上的人是与天地并称的人,泛指天地间一切生命,“夷狄禽畜皆人也(《原人》)”。生物意义上的人是生态意义上的人的主宰,“人者,夷狄禽畜之主也(《原人》)”。 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天之日月星辰、地之草木山川和人之夷狄禽畜皆各行其道,即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但天、地、人又万物一府、依存共生和和谐有序。遗憾韩愈没有进一步探讨天道、地道、人道的相互作用。 人作为万物主宰的智慧生物,须行为主之道,内有博爱,外行王道。对万物要一视同仁、笃近举远,尤其对人类同伴要经世济民和仗义行仁,不可乱天道、地道、人道。“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原人》)” 天道、地道、人道的“道”指天地人的存在及其运行规律,这是道的一层含义;而“由是而之焉之谓之道(《原道》)”的“道”则指坚持不懈地循道,可见,“坚持行仁”“坚持万物的运行之道”也是道。既要掌握天地人之道,更要坚持循道,这是行道的一体两面。 读到韩愈《原道》的仁义道德,套到垃圾分类,便有“推行分类是仁政,正确分类是义举,坚持分类是正道,施行分类是美德”之概括,进而写了《便宜行事,垃圾分类方能致远》一文。 人是性情中人,因情见性。性与情可以通过自身修行和外界约束加以改变,这是自我完善、自我堕落和性情善变的基础。《原性》认为性情不可移是不正确的;奇怪的是韩愈在《原毁》中却又肯定了通过不怠的修行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但《原性》提出性、情等级及其判断特征,有助于性、情的鉴定,值得肯定。性有上中下三品,由仁、义、礼、智、信五个特征来判定。情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但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特征来量度。韩愈的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统一起来,性是情的基础,情是性的表现,触景生情,因情见性,进而据此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性情三品,社会之大什么人都有。有责己重以周而待人轻以约的君子,也有责人详而待己廉的谗毁小人。 这类小人只看到别人的一个缺点,却无视其十个优点;只看到别人过去的毛病,却无视其现在的进步;干出忤于天、违于民、爽于物、逆于伦的鬼勾当(《原鬼》),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外人,导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原毁》)”。 产生这类小人的根源在怠与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原毁》)”。怠与忌,即懒惰与嫉妒,具有这样品性的人既不能修养自己的品行,还会害怕别人进步。怠忌害人。 世间难懂是人道,从韩愈深受人间怠忌之害来看,恐韩愈亦不能驾驭之。韩愈25岁登进士第,其后三次试博学宏辞科不第,三次上书宰相自荐不得,是一位“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人物,深受谗毁小人之害,足可见怠忌害人之深。(2020-11-14) 08)坚持行道实难坚持行道即为德。自古以来,谁都想做个有德之人,但有德之人少之又少,说明坚持行道实难!难在哪?难在坚持行道要做到知道、行道和坚持三者统一,缺一不可,而知道要正、行道要义、坚持要德,知道难,行道亦难,坚持行道尤难;难在行道途中要随机应变,根据途中变故及时调整行动方案,甚至需要变道而行,确保循道而行和执道不废;难在坚持行道必须事事时时保持道心,而道心惟微,归心于道甚难;难在知道、行道和坚持之难互作增强,致使坚持行道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 知道是一切德行的基础。人出行须先认路,有现成之路更好,没有现成之路则要先规划好路,这是世人皆有的先知先觉;广而言之,做任何事都须先认道再行动,即要先知道再行道,这也应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道是客观规律,道者立本,执本末从,不可不知;知道才能行道,包括处理关系(行仁)和遵循存在、运动和变化规律2个方面,行道才能德成名遂,知道是行道积德的基础。知道以正,“正”检验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正者知道如愚;行道以义,“义”检验行为对道的关联性和符合性,义者行道如归,其中,仁者利物如己;立名以德,“德”检验行道的一惯性和自觉性,德者慎终如始;知道行道须以正义仁德为准则。没有认清道就冥行莽撞,十有八九是要惹出祸害的,即使瞎猫碰上死耗子,那也只是侥幸;事前须先认道,切不可心存侥幸。如何知道?总的讲就是要做足研究,既要人入物心之格物,也要物入人心之格心,原则是实事求是,儒家讲格致诚正,归心于道,道家讲心斋忘我,无心而不自用。做足研究难,去掉侥幸心理难,做到道心至正更难,一句话,知道难! 不仅知道难,行道亦难。知道只是明确了行动轨迹,要实现目标,还必须付诸行动,而且,要循道而行,即要行道。行道是防患于未形以至事业有成的前提,但行道是行动和循道的统一,行动需要信心、勇气和力量,需要克服苟且怠惰心理,循道需要秉义而不徇私心,循道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自私是永远存在的,我心我有,岂无自私?尤其在“亲亲爱私”和“贵贵尊官”传统文化熏陶下,孰能无私?行道途中陡生变故是必然,而且,生出哪些变故却是偶然,或时移境迁,或物是人非,或突发事件,这就要求行动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临事不惧,泰然处之;比如人有穷不得志时,亦有顺己所愿时,便要求穷时做穷时该做的,顺时做顺时该做的,不可不辨,不可强为。克服苟安、自私心理难,随机应变更难,由此可知行道难! 偶尔行道容易,坚持行道则难。何谓坚持?坚持是全方面的延伸,数量上积少成多,质量上精益求精,时间上自始至终,空间上由点及面,态度上始终如一,意志上从强制到自觉;坚持就是胜利。如果说行动需要信心、勇气和力量,坚持则还需要加上信仰、信念、理想、智慧和毅力,坚持行道需要一种“遵道秉义、特立独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不急名誉,不干势利”的精神。坚持行道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以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行道,才能实现外王目标,才能实现德行自觉,成为一个有德之人,哪能不难?是故,孔子忧不知道和不行道,然更令人忧的是不能坚持行道。 坚持行道需要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亦要克服两个以上困难的互作增强效应。多个困难互作,或相互遮掩致人麻痹,或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将增大坚持行道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致人焦虑,使信心、斗志受损,从而使坚持行道失序、走偏和半途而废。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难,不仅因人的惰性和自私、设施的不健全和不便捷、决策的不科学和不科学等具体困难,更因这些困难互作而产生的旁观者效应、搭便车效应和不值得定律等综合性困难。 坚持行道既是每个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社会应形成助人坚持行道和反对行道犹非的氛围、力量和风气,这亦增大坚持行道的复杂性。行道犹非是一种假行道,缘起坚持行道难,又反过来加重坚持行道之难,其表现有三:虽努力行道,因道行不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又或畏难而投机取巧,惟上是从甚至阿谀奉承、乘传求利甚至铤而走险、好大喜功甚至沽名钓誉、舍本逐末甚至避而不谈、蜻蜓点水甚至明哲保身……最无奈的情形是躺平放任甚至摆烂放弃;更有甚者贬低、诋毁行道,畏难而止反行恶。行道犹非的种种表现皆危害社会和坚持行道,全社会当“虑行道之犹非”。 知道难,行道亦难,坚持行道难上加难,总之,坚持行道实难!(2022-1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