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平头的说法,其实在唐宋以前并不存在。到了清代,诗评者在评诗时提出了四平头的说法。四平头的提出,给律诗写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弥补了清以前的部分律诗结构古板的毛病。至此,律诗的结构才得到更好的完善。那么,什么叫四平头呢?所谓四平头也叫“四齐头”、“四同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皆用一类字词起头。 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评诗时遇到一定指出。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好在有他们的评论在,我们选几个例句来分析一下,试试能否从中管窥端倪,解开谜团。 例一: 雪中二首之一 陆游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针对这首诗,清代纪晓岚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中二联开头第一个字(词)都是名词主语“迹”、“烟”、“地”、“林”,叠用四个名词,这就是犯了四平头 例二: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开头第二个字(词)与前边一个字(词)构成偏正式短语作主语,这也是典型的四平头。 例三: 记建安大水 韩元吉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托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纪晓岚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沈德潜指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唐诗别裁集》)。纪晓岚也评论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瀛奎律髓汇编》)。 上述四个例句,五律七律各两个,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以下共同点:第一、都指诗句的开头;第二、起码两联四句(一联两平头为律诗格律要求,必须如此);第三、都在节奏点上,五律可以是第一个字,也可以是第二个字,但七律如果不是双音节词,那一定是在第二个字上;第四、都是名词,或者偏正式短语,或者省略主语的主谓结构短语,一般在句首作主语。 还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这应该是“四平头”或“平头”的含义。 应该注意的是,例一中,五律开头第一个字(词)是名词主语,叠用四个犯四平头;例二中,开头第二个字(词)与前边一个字(词)构成偏正式短语作主语,也犯四平头。可见五律第一字或第二字都是评判是否犯四平头的标准。这是因为五律的基本音步节奏为“2-3”句法,开头的两个字,可以拆成“1-1-3”,第一和第二字都非常重要。 七律则不然,它的基本音步为“4-3”,第一字的音韵和节奏意义不是特别重要。音步细分可拆为“2-2-3”,开头前两个字为一个音步,节奏和词语的重心在第二个字上,所以一般以第二个字作为标准来判断是否犯平头(见例三)。这从七律第一字都可平可仄上也能体现出第一个字并不重要的特点。明白这一点可以避免误判。 例如: 荆州怀古 刘禹锡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 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野雉飞。 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 徒使词臣庾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乍一看“马、麦、风、火”都是名词主语,开头都是主谓结构,似乎相差无几,但其实不然。这首诗中间两联开头的名词虽是全句主语,但由于不在节奏点上,可以忽略。第二个字才是七律的音步所在,而由于分别使用了不同的动词,所以说不犯四平头。 四平头也不仅限于中间两联,首联跟颔联一起也可能犯四平头。 例如: 和仲良春晚即事 杨万里 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 梦岂花边到,春俄雨里迁。 一梨开五秉,百箔候三眠, 只有书生拙,穷年垦纸田。 清代的诗人、教育家许印芳评曰:“此章中二联炼句可学,三、四句合首联看,却犯平头病,此不可学”。 从许评可知,不仅律诗要注意中间两联,其它联也马虎不得,紧挨着犯复,也是毛病。极端的例子提醒我们,如果不注意,甚至会出现首联、颔联、颈联六平头的毛病。 例如: 和元夜》 陈师道 笳鼓喧灯市,车舆避火城。 彭黄争地胜,汴泗迫人清。 梅柳春犹浅,关山月自明。 赋诗随落笔,端复可怜生。 纪晓岚评曰:“前六句皆双字平调,殊为碍格。”这里的“平调”即“平头”的意思,用词有异而意义相同。 秋雨排闷十韵 陆游 …… 沟溢池鱼出,天低塞雁征。 萤飞明暗庑,蛙闹杂疏更。 药酺时需焙,舟闲任自横。 …… 许印芳评曰:“沟溢六句,犯平头病,不可学”。这是一首排律,计十联,以上选的有瑕疵的是七、八、九联。 四平头为什么“碍格”,为什么算作诗病,为什么“不可学”?大概有以下几点不妥: 一是形式整齐划一,句法缺少变化。本来就非常齐整工稳的律诗里,竟然从外到里都是一刀切,过分中规中矩了。犹如一个外表方正的大盒子,里边的格子也完全整齐划一,让人沉闷。这样的诗看多了不瞌睡晕书犯迷糊才怪。 二是词性一样、意义相近甚或相同,在只有几十个字的律诗里,理论上的艺术要求是在有限空间里尽量容纳无限大的内涵。四平头的出现使得四个或八个字(词)的形式只有两个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诗意没争取最大化,有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效率不高,浪费文字资源。 三是人的美学心理往往习惯于同中求异,对立统一。喜欢于整齐里求参差,在变化中寻规范。四平头妨碍了人们的这一追求。 既然律诗里要竭力避免这种毛病,那么哪些名词连用易犯四平头呢?许印芳在评宋梅圣谕《新秋雨夜西斋文会》一诗里曾有比较具体的说明:“凡四韵律诗,于地名、人名、鸟兽、草木之类,但可一联两用。若前后联都用,即为犯复,为夹杂。”这个“一类”应该包括名词下面细分的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等。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用得好算工对,用得不好易犯平头。这也提醒我们,名词分类越细致越精巧就越需要小心,细到同义,两用即为合掌,而连用四个更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王力先生警告读者说:“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汉语诗律学》)任何事物都有例外,诗歌的形式应该服务于内容,如果非用不可,使用时也有技巧,那就是错开位置排列。 例如: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纪晓岚评论说:“运用四地名不觉堆垛,得力在以’度’、’望’字分出次第,使境界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故虽排而不板……用笔变化,再一俟叙正点,则通体板滞矣。” 纪晓岚的评论似是而非,如果把“巫峡”、“章台”分别置于首联两句开头,再说“排而不板”,不犯平头,恐怕也难以服人。陈子昂做法的高明之处在于首联地名都置于句末,颔联地名都放在开头,错综排列,让四句诗不拘谨呆板,这才是“不觉堆垛”又避免四平头的关键。 再看: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纪晓岚评说:“叠用四地名,妙在安于前四句,如四峰相矗,特有奇气。若安于中二联,即重复碍格。” 跟上面一样,纪晓岚也没说到点子上,关键不在联次,而在位置。如果也是四地名并排在四句开头,如四峰并矗,则不一定“特有奇气”而是互相抵触了吧?这也是首联地名的位置与颔联有了变化,这才避开了四平头。 优秀诗人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发:如果非要连用四个地名或者其他名词,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错开排列顺序和位置。知道了诗歌应该避免“四平头”或“平头”的毛病,我们在欣赏古诗和评价的时候时,就多了一个形式上技术层面的参考指标。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访隐 李商隐 路到层峰断,门依老树开。 月从平楚转,泉自上方来。 薤白罗朝馔,松黄暖夜杯。 相留笑孙绰,空解赋天台。 上述两首能算上好诗,情感细腻,选景典型,细节生动,格律无瑕,对仗工稳,练字准确,但若从完美的角度要求,则还欠理想。遣词造句有些单调呆板,缺少灵动变化的美。第一首的“银烛,金尊,离堂,别路,明月,长河,犯了六平头;第二首的“路、门、月、泉”则无疑犯了“四平头”的毛病,虽然瑕不掩瑜,但总是名人笔下的操作漏洞。 对爱好作诗的朋友而言,欣赏是为了创作,“眼高”是“手高”的基础。明乎此,则我们在诗歌创作实践时,就可以注意到四平头一类的毛病,而不是一味模仿古人甚至把缺点当做优点继承下来。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学习经历时间考验的名篇经典,二是对名人作品,也不能盲目崇拜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要认真分析、取长避短,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事与愿违,不知不觉而落了下乘。 最后补充一点,好诗尽量不犯四平头,但不是犯四平头就不是好诗,这里逆定理不成立,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有真情、有诗意、有生活、有深度的诗,即使偶尔出律也不失为优秀作品,何况犯平头呢!大家看,以上的诗例对仗都很工整,格律也无误,说明“四平头”诗病与格律正确与否没关系。“四平头”简单,只要留心,是可以避免的。总之,变化多可以扩展诗意,丰富内涵,增强诗的表现力。四平头虽说不是律诗的硬伤,但一旦犯了,作品质量会大打折扣的。 避免四平头的实操方法,就是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间隔搭配使用。或者更换词组的位置。过多的同一词性的连续使用,就显得堆积感。再就是律诗用语,尽力避开四字句的词组或者成语。如:万紫千红、青山绿水、红花绿叶,等等等等。因为七言用语绝不是前面用个四字成语或四字词组然后补上后三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