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昵称散步收藏 2023-08-25 发布于上海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王耀武 图片来自网络

一场大战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它就像一块“试金石”那样,让庸碌无为者无所遁形,让具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淞沪会战的罗店血战就是这样一块“试金石”,让王耀武一战成名。

王耀武在蒋系阵营中属于罕见的全才型人物,无论从行军打仗,到军政人际关系,再到经商做买卖,老王无一不通,又无一不精。不然,他也不能以黄埔3期的资历能够在抗战爆发初期就当上了师长。

要知道,在抗战初期能够当上师长的大多数都是毕业于黄埔1期与个别黄埔2期的,黄埔3期生大多数都在担任旅长或者团长,像王耀武这样能够以3期的资历当上师长的,属于独一份。由此可见蒋氏对王耀武的偏爱。

老蒋这个人有个特点,那就是凡是他能看上的人,就对人好得要命。比如对王耀武,在担任补充旅旅长的时候,蒋氏就贴心的把一些黄埔3期和4期的好苗子拨给王耀武,一来是增加王耀武部的指挥力量,二来是害怕王耀武管不住那些学长们。要知道,在1932年王耀武当旅长的时候,大多数的黄埔1期、2期的毕业生还在旅、团级别上熬资历呢。

不过,蒋氏还是小看了王耀武。在王耀武担任第74军军长的时候,1期的冯圣法和余程万还不是得乖乖听招呼?

闲话少说,还是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王耀武是如何在罗店血战中一战成名的吧。

为了让日军“由北向南”的策略变为“由东向西”,蒋氏把嫡系都调往了上海。

淞沪会战一打响,蒋氏就单独召见了自己有意培养的“军政部”次长陈诚。

召见的目的也很简单,华北和上海,你选一个去考察一下军事吧。

陈诚选择了上海。

陈诚在蒋系部队中是个特殊人物,要说他是“技术流”吧,别看他手里握着精锐的第十八军,可从来就没有人把他视为名将。要论指挥打仗的本事,陈诚或许还不如他手下的千年老二罗卓英。

要说他是“精明流”吧,他在处理军政关系的时候又过于生硬,要么非此即彼,要么非黑即白,所到之处要么欢声一片,要么骂声一片。总之,陈诚办事的手腕欠缺,比起王耀武,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

要说他是“听话流”吧,他时不时地顶撞老蒋,有时候甚至连蒋氏的话也不听。比起对蒋氏唯唯诺诺的顾祝同刘峙来,更不知道差了多少。

那么,蒋氏为何还要重用陈诚呢?这说不通啊?

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陈诚为人中规中矩,作风严谨,在这一点上和蒋氏非常相像,并由此获得了蒋氏的喜爱。

蒋氏之于陈诚,表面上看是上下级关系,可实际上是老师和门生的关系。

要知道,门生和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蒋氏担任黄埔校长多年,学生大几万,可能够传授衣钵的门生却没有几人。

终其一生,能够称得上是蒋氏门生的恐怕只有陈诚和康泽这一文一武。连王耀武都未必是。

不久,陈诚从上海回来,对蒋氏说了他的忧虑。

陈诚的判断是,华北的战事是一定会扩大的,以日军的战力,恐怕会很快就占据上风。如果日军在占据上风之后,要么从山西经汉中直取四川,要么沿着平汉线直取武汉。无论日军选择哪一条线路,都将对我产生不利影响。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陈诚的担忧蒋氏没想到吗?

老实说,想到了,并且早就做出了相应的准备。

南口会战结束后,蒋氏派卫立煌进入山西就是为了防止日军经山西进入陕西的。

至于平汉线防线,蒋氏更是把刘峙派过去坐镇。在蒋氏看来,虽然不能指望刘峙能够阻止日军南下,但是阻挡一阵子还是能做到的。

可没想到,刘峙这位昔日在战场上威风八面,甚至称得上是蒋系将领中首名大将的人物,在保定会战中一触即溃。阻挡敌军时间之短,

败状之惨,甚至连蒋氏手下的记录人员都羞于记载这次会战。

如此一来,事情就不太妙了。

如果日军真如陈诚所说,沿着平汉线直取武汉,待到掌控了华中后,向西,他们可以威逼四川大后方;向东,可以与上海方向的日军东西对进,捕捉我军主力进行决战,从而实现其速战速决的目的。

如果真的出现这个局面,不仅华东地区的工业将无法向大后方转移,连南京的国家机构都将不复存在。到那时,抗战该如何支撑?

听完陈诚的判断,蒋氏也紧张起来。赶紧询问陈诚对策,陈诚回答道,在上海大打,把日军主力从华北吸引过来。

其实在此之前,蒋百里就对蒋氏提出过这个策略,可蒋氏并没有放在心上。蒋氏认为,如果日军从青岛和海州(连云港)方向增兵,截断津浦线后向北合击华北的部队,或者向南占据浦口,威逼南京才是更大的威胁。

可蒋氏的这个担心并未出现。

而这次,陈诚再次提出和蒋百里相同的策略,蒋氏就不得不认真考虑了。

陈诚策略的核心在于,把日军“由北向南”的战略变为“由东向西”,这样就可以利用华东地区河网密布的地理条件阻挡日军快速向华中推进的速度,从而保证大后方的建立以及华东、华中的工业向大后方转移的时间。

那么,日军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他们有没有想过走山西进入汉中直取四川和沿着平汉线南下直取武汉的策略呢?

严格来说,日军考虑过这两个策略,但却未能采纳。因为日军认为,只要拿下了上海,再威慑南京,就可以威逼中国停止抵抗。

可事实证明,他们想错了。

对于陈诚的策略,蒋氏认为可取。于是,蒋氏下令,把原本用于增援华北的部队全部改用于增援上海。

就这样,一次千里大运兵行动开始了。

先是陈诚的第十八军和夏楚中的第89师,接着是胡宗南的1军和王耀武的51师、俞济时的58师、李玉堂的第3师、李吉甫的第9师、杨森的第20军、桂永清的教导总队第2团和黄杰的税警总团纷纷从驻地向上海赶来。

由此可见,蒋氏是动了真格的了,此次派到上海增援的部队除杨森第20军外,全部是嫡系部队。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

罗店血战,7个嫡系师的黄埔1期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就在蒋氏紧锣密鼓往上海增兵的时候,日军也没有闲着,其精锐的第3、11两个常设师团也已装船运往上海。

1937年8月22日,装载第3师团的舰船出现在上海水面。23日拂晓,在舰炮的掩护下,第3师团在张华浜、吴淞铁路码头展开两栖作战。

此路日军来者不善。

可第3师团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净想着如何对付中国陆军了,对中国空军没有丝毫防备。这一次疏忽让第3师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国空军的首轮进攻就让第3师团付出了伤亡千余人的代价。

回过味的日军赶紧组织空军迎战,第3师团借着这个机会蜂拥而入,登上了陆地。

对于负责防御张华浜、吴淞铁路码头的第9集团军而言,想要阻击日军,难度是相当大的。由于日本空军的加入,起初阶段中国空军的优势被抵消,海军又派不上多少用场,剩下的只有陆军拿血肉之躯来抗。

此时,顶在张华浜、吴淞一线的并非是正规军,而是上海保安团。在第3师团的攻击下,保安团招架不住,就在危急时刻,王敬久第87师的一个旅赶到,稳住了阵脚。紧接着,杨步飞第61师赶到。

第61师虽然来到了一线,可指挥权却在未到前线的王敬久手里,战场的指挥权不明,造成第61师被击溃。好在钟松率独20旅及时赶到,才算是稳住了战线。黄埔1期的杨步飞随即被解职。

就在张华浜、吴淞一线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日军第十一师团在川沙口、狮子林一线也展开了两栖作战。此时,驻守在这一线的仅有刘和鼎第39军56师的一个连,哪里能抵挡得住日军的攻势?

第十一师团上岸后,迅速沿着第3师团的路线向浏河、罗店、宝山一线进攻。只要占领罗店并且控制住,日军就可以在中国部队的左翼撕开一道口子,进而包围中国部队。

罗店虽然不大,可公路线却四通八达,连接着上海市区、嘉定和松江等地,只要占领了罗店,就意味着切断了上海和江苏的联系。

因此,小小的罗店成为了双方的必争之地。罗店血战由此而展开。

8月23日上午,第3师团占领了罗店。这是因为,陈诚派来的阻击部队还未赶到。

在日军援兵上岸后,蒋氏就着了急,他命令陈诚立即组建第十五集团军,下辖第十八军、第98师和即将赶到上海的俞济时第58师和王耀武第51师,负责掩护第9集团军侧翼,守住从宝山、罗店到白茆口一线。

第十八军下辖11、14和67师,加上98、51、58师和后来参战的第60师,正好7个师。这7个师的师长除王耀武毕业于黄埔3期外,都是黄埔1期。

先行出战的是18军的11师,师长彭善。

就在彭善认为接下来的战斗必定会非常惨烈的时候,却得到了好消息,说前锋团一个突击就拿下了罗店。

原来,第3师团认为跟在他们身后的第十一师团马上就能赶到,因此在罗店只留了一支小部队防守,自然抵挡不住11师的猛攻。

可没过多久,日军第十一师团就蜂拥而来,连续对罗店发起了三次强攻,可均被击退。

按照惯例,日军是不敢发动夜袭的,可日军却反其道而行之,趁夜发起了夜袭,彭善疏忽大意,罗店失守。

正在这时,67师的先头旅在旅长蔡炳炎的带领下赶到,随即派出一个团为敢死队反击罗店。

蔡炳炎的打法堪称巧妙,他把这个团以连为单位分为9个攻击波,每个连向前攻击50米后就停下修筑工事,第2个连则继续攻击。待到第9个连攻击完成后,战线已经基本上推进到日军眼皮底下了。

就这样,67师从日军手里把罗店夺了回来。

可日军随即反击,罗店再次失守。蔡炳炎战死,67师师长李树森负伤,随即被解职,师长换成了刚从德国赶回参战的黄维。

为了加强罗店方向的力量,陈诚再次往罗店方向增兵,陈沛的第60师也赶赴一线。

如此一来,罗店正面就摆放了嫡系部队的7个精锐师。

就在第十八军在罗店浴血奋战的时候,王耀武的51师和俞济时的第58师也赶到了。

这一次,王耀武的对手是日军11师团的第44联队,联队长是特务出身的和知鹰二。

抗战爆发后,过去在中国活动的特务们纷纷加入了部队,担任师团长到联队长不等的职务。如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和知鹰二等。

要论搞特务,这些家伙无一例外的都是行家里手,可要论打仗,这些特务们还真不行。也可能是特务工作做的太久的缘故吧,他们总喜欢在战争中搞一下诈术。

比如和知鹰二,他的战法就与之前的几支日军不同,他并没有采取在罗店各个要点上布置重兵的战法,而是兵力配备前轻后重,只在各个要点里放少量兵力,主力握在他手里。一旦中国部队攻击这些要点,他就率部猛扑过去。

不得不说,他的战法有些钓鱼的味道,这些要点当成了鱼饵,和知鹰二变成了渔夫。

可王耀武却根本不吃这一套。

王耀武来到战场后就发现,在淞沪战场的狭小地域上,双方陈兵过百万,无论对谁来说都没有战略纵深。

在这种局面下,哪一方的火力强劲,无疑就会占据上风。在这方面,中国部队是比较吃亏的。

对和知鹰二的部署,王耀武一眼就看穿了,你不是要钓鱼吗?那我就来个反钓鱼。

怎么反钓鱼?那就是采用夜战。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

8月29日,第51师306团在团长邱维达的率领下率先赶到罗店,在侦察清楚日军的火力点位置后,于夜间对这些据点发起进攻,首战就歼灭了500余人。

被蒙在鼓里的和知鹰二还以为他的钓鱼计划成功了,立即率主力要进行反包围。可他哪里知道,王耀武的主力早就埋伏在一边,结结实实地打了一个伏击战,一仗就把和知鹰二的第44联队给打残了。

王耀武一战成名。

王耀武利用夜战打残第44联队的战例迅速在罗店战场上被效仿,在不过3平方公里的罗店战场上,双方八万余人在拉锯厮杀。

白天,日军利用火力上的优势占领了阵地,晚上,中国部队再通过夜战给夺回来。双方均伤亡惨重,一个营的兵力至多能在战场上存活10分钟,小小的罗店俨然如一座“血肉磨坊”。

罗店之战,让日军也感到胆寒。尤其是中队长、大队长级别军官的阵亡数字让日军根本不敢相信。

日军的作战特点是,冲锋时,士兵并不是听冲锋号或者军官的口令行事,而是看军官的手势行事。而日军的基层作战单位是中队,这就意味着中队长要一直走在部队的前头通过手势指挥部队。

对面的中国部队见有这么好的靶子,自然也不会手软。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罗店血战开打不久,日军一线的中队长就损失殆尽,部队失去了指挥。没办法,中队长打光了,那只能是大队长顶上去。不出意外的是,这些大队长也成为了靶子。

而且,更令日军感到头疼的是,罗店之战日军阵亡和负伤的比例不符合惯例,也就是说死得多,伤的少。这是因为日军阵亡者多是头部中弹,还都是钢盔中间的那颗五星的位置。

一直到武汉会战之后日军才发现,这个五星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反光,正好成为了中国士兵瞄准的靶子。反观中国部队,钢盔的徽章位置则是放在了侧面。

同样,中国部队的损失也是惨重的,除罗店外,在侧翼的胡宗南1军的损失达到了八成,连胡宗南都持枪上了战壕。从此之后,胡宗南出于保存实力的目的,再也没和日军打过硬仗。

见在罗店没能撕开口子,日军再次增兵,第9、13、101师团和重藤支队调往上海。可仍然未能打开局面。

1937年10月,日本决定对上海第3次增兵。

这次,兵力已经捉襟见肘的日军已经无力从本土过多派兵,只能从华北调兵。正在华北作战的第6、16师团,第5师团国崎支队和本土的18、114师团被派往了上海。

此时,日本国内仅留下近卫师团和第7师团在维持门面。

至此,陈诚提出的在上海大打,调动日本本土部队和华北日军增援上海,把日军的战略“由北向南”变成“由东向西”的意图已经实现。

抗战结束后,日本才意识到,在抗战初期,他们就在战略上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反观蒋氏,通过淞沪会战中战略布局的成功,更加增添了对陈诚的信任,这也是他日后任命陈诚为武汉会战总指挥的原因。要知道,论资历,比陈诚更有资格担当此任的大有人在。

再有,就是蒋氏对王耀武在罗店血战中的表现大加赞赏。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罗店之战中的7名毕业于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从此之后,王耀武在军中地发展就步入了“快车道”。

在武汉会战后到抗战胜利前,王耀武陆续荣升为第74军军长、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第24集团军总司令、第四方面军司令官,成为了蒋氏帐下举足轻重的方面大将。

7个嫡系师血战罗店,6个黄埔1期的师长都不如3期的王耀武会打仗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