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2年,朝鲜义士尹奉吉,被处决前,一张罕见的镜头,视死如归!

 兰溪歌 2023-08-25 发布于浙江

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虽然在战争初期有四百多万大军,但真正属于中央军系统的可调遣部队仅二百多万人,老蒋作为军事统帅,并不能灵活自如地指挥全国军队。而在蒋军形势明显恶化的1948年三大战役前夕,老蒋迫于东北的危急形势,只能将计就计。

蒋军利用东北野战军主力围攻锦州之机,组成东西两大机动兵团,配合海空优势企图在东北地区实现反击,歼灭东野主力改变被动局势。华北战区的国军最高负责人傅作义派出了11万大军,组成所谓的东进兵团加入辽沈战场。傅作义并非老蒋嫡系将领,作为绥系军阀首领的他,一向吝惜手中的兵力和地盘,为什么在这场东北大地上的战事,傅作义竟然“慷慨地”派出了十多万部队参战呢?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老蒋的亲自命令。辽沈战役初期,国军得知我方夺取锦州、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后,老蒋多次飞抵沈阳前线调兵遣将,并且在离开沈阳后直飞北平,在傅作义官邸与他见面。老蒋推心置腹地告知傅作义:东北不存,则华北危险,因此傅作义不能置身事外。老蒋把自己东西对进救援锦州的构想,向傅作义和盘托出,要求傅作义派出大军支援沈锦战场。

傅作义虽然是绥系军阀,但理论上毕竟还是老蒋任命的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不能公开抗命,而且老蒋此时还没有要求傅作义南撤当东南军政长官,只是希望他派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形势危急且与之相邻的东北战场,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傅作义无法直接拒绝上峰命令,因此答应组成东进兵团,出兵锦州。

第二点原因,华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构成最为复杂,傅作义手上的绥系军事力量,其实只有二十余万人(傅作义在地方军阀中起家晚,发展成这样已经很厉害了),真正占大头的是中央军部队。傅作义十分精明,他并没有将自己战斗力强悍的绥军主力如35军、104军等部队派到东北战场,而是只答应调动原中央系及其附属部队组成东进兵团。像62军、37军、92军(建制不全)、39军、54军以及“赵子龙师“95师,都是中央军体系下的部队,原本傅作义就很难指挥他们,这下卖一个顺水人情,让这些部队去锦州救援范汉杰集团,傅作义并没有吃亏:干成了有功,不成也无损绥系军队。

第三点原因,则确实有唇亡齿寒的因素。东北和华北两大战区相连,一旦东北完全被我军解放,则东野百万大军进入山海关,傅作义手上的兵力难以抵挡。就算是要拖时间,也得派出一支部队去东北“帮帮场子”,给他自己赢得重新整编部队和加固防线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国军将领及其体系内部之间的不真诚、不团结,导致他们始终无法挽救危局。如果傅作义60万大军中的一半去支援东北,或许还有一定的机会守住锦州、长春、沈阳等城市,区区11万人只是杯水车薪。

塔山防线,我军有八个师八万多人把守。如此的攻守对比下,我军的兵力劣势并不大,况且塔山之战是阻击战而非歼灭战,我军只要拖住时间就胜利了,并不需要全歼敌人的东进兵团。国民党军看似有海空支持,但是实际负责指挥东进兵团的将领却是54军军长阙汉骞,以一个军长指挥11个师,先不说能力够不够,仅从建制和将领关系上便无法调和。更不要说海、空军部队根本不会听一个陆军军长的调遣。

如此看来,国军花费大气力的东西对进战术,也只是一场不切实际的闹剧。最终敌人这11万部队,虽然没有在辽沈战场上被全歼,却也没有起到真正的救援作用。后来62军、独95师,92军又退回华北地区,第37军及54军则退到长江以南,用来防守长江防线。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傅作义军事集团很快也土崩瓦解,他本人则在北平破城前无奈选择起义。老蒋在北方战场上的这番挣扎,没有任何积极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