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3,46(7) : 672-680. 作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 会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诊断专业委员会 浙江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 摘要 他汀类药物作为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脂药,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1]。他汀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 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从而抑制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此外,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VLDL-C)水平以及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和抗血栓等作用[2]。多数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相对安全且耐受性较好,然而部分人群会出现不同严重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及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等不良反应。HPS2-THRIVE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同等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中国心血管病患者肝脏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欧洲患者,肝脏转氨酶升高率(>正常值上限3倍)及肌病发生率约为欧洲患者的10倍[3]。 由于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及疗效的个体差异问题导致患者对他汀类药物处方的依从率低于50%,从而增加了很多心血管病临床事件的发生[4]。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个体存在他汀类药物代谢酶、转运蛋白及药物靶受体等基因的多态性,通过检测相关基因指导他汀类药物个体化应用,不仅有利于预测不良反应和调脂疗效,还能提高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的依从性,减少临床事件发生,使患者获益[5, 6, 7, 8, 9]。然而我国药物基因检测领域尚处在发展阶段,相关指南及法规有待完善;此外部分临床医师缺乏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知识,尽管临床开展了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项目,但检测后鲜有临床药师的充分报告解读,使得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的实际临床应用未达到预期目标[6,10]。基于以上临床问题,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诊断专业委员会及浙江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牵头,召集全国36位临床医师、检验师及药师等对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共识性观点,形成10条建议,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指导。
执笔人:陶志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杨明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段秀枝(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 专家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曹永彤(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程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子医学检测中心),戴海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药学部),范国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高春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医学中心),郭宁(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郭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孔祥清(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李启欣(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李永伟(河南省中医院检验科),李永哲(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刘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卢志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医学检验部),乔辉(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检验科),戎建荣(山西白求恩医院检验科),沈爱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药学部],陶志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汪芳(北心血管内科),汪俊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检验科),王建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王伟(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检验科),王贤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谢小兵(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与病理中心),徐亚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徐元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杨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杨杰孚(北心血管内科),杨曦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检验科),尹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袁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张国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曾和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张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检验医学中心),赵友云(湖北省中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