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答案设计看考生的思维失误

 清水悠悠水地 2023-08-25 发布于广西

普遍来说,高考政治科主观题历来得分都不高,包括许多优秀的学生也一样,表现为:该回答的角度没有回答,即答题缺漏;不该回答的方面又用了不少笔墨,即答题赘余;该回答的方面虽有所涉及,但表达又含混,层次不明晰,即答题表述模糊。一到看到“标准答案”,不少考生往往会感到吃惊:“没想到这么简单,这个要点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原因之一,有个思维习惯问题,考生如果平常养成了多角度的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那么在回答主观题时失误就会少一些。下面以高考题为例,简析一下考生常见的思维失误之处,在解题思维方面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取代了实行21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对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政府由强制的收容遣送改变为自愿救助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结果是“三证”不全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生活和居留取得了合法资格。(“三证”包括身份证、暂住证、进城务工证)

将收容遣送改为自愿救助管理说明了什么?

答案设置角度有四:①原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②原收容遣送制度的改变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意义;③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④人权保护。

常见的失误:

1.“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漏答,认为这一要点太简单,无需说明。应该从逻辑上明白,收容遣送制度的废除,其弊端的存在是直接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任何事物现象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答案设置此点,目的是要考察考生从事物的现象透视事物现象后面的原因的能力。再一个漏答就是只简单指出“有弊端”,并未概括出弊端之所在,回答不具体。

2.“人权保护”方面忽略。收容遣送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人身自由,而改之为自愿救助,显然是人权的进步,这一点也可理解为收容遣送制度弊端的反说。

3.只从“收容遣送制度的弊端”或“自愿救助”单个角度回答,思维角度单一。对问题的回答应该既要抓住它的“头”(收容遣送制度),又要抓住它的“尾”(自愿救助)。

例: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生产资料(如钢铁等)的价格上涨,但是,今年国内空调生产企业仍然出现了新一轮的降价大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根据有关机构预计,现有300多家空调生产企业有200余家可能倒闭。

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回答: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的上涨?

答案设置角度有三: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原因从供求关系这一决定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说明这与前些年投资过热有关;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没有引起空调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因为空调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③如能从市场竞争调整供求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来说明一些空调生产企业面临倒闭的现象可加2分。

常见的失误:

1.理论依据缺失。市场价格的涨落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是分析此题的理论依据,一些考生往往脱离这一依据,只就事论事地分析材料。因而言出必有据,分析具体问题必以理论(知识点)为立论之据。

2.加分部分的答案内容考生一般难以触及。加分部分并未直接回答问题,但它是本题中相关的带有重大观点和市场经济核心规律性的观点。故而在作答时,如能根据题意作适当延伸,把材料的问题与相关的核心原理或观点作概要地结合并不是多余的。

例: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答案设置角度有三:①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②人们改造自然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③实践本身也具有客观性。

常见的失误:

漏答第①点,答题时一味地偏向于辨析“人为的世界不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忽视了人为的世界在承认其客观性的同时也打上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印记这一点,因而是片面的。因而,在解答辨析题时,切记要用辩证的“两分法”来辨明是非,切不可“单打一”,只辨析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特别是以错误为主的辨题观点,其含有的正确成分要予以承认,此点最容易忽略。

例: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答案设置角度:

第(1)问设置的层次有三:①社会是普遍联系的;②具体指出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③GDP只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情况。

第(2)问设置的层次有三:①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②我国在资源、环境、教育、卫生等方面所面临的客观现实;③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有利于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常见的失误:

本题的答案并不复杂,但考生在答题时往往会出现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材料中的具体问题与哲学原理的逻辑关系衔接松散,呈现哲学原理与材料分析脱节的“两张皮”现象,甚至还表现出表述层次不清,模糊混乱的通病。

第(1)问的答案先指出社会的普遍联系性,紧接着联系材料,指出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最后点题说明GDP仅仅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不反映其他方面的情况(若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就割裂了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因而即回答了题目的设问: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严密、简洁,环环相扣。

同样,第(2)问的答案也遵循了以下严谨明晰的逻辑结构:坚持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我国目前面临的诸多方面的问题——下调GDP增长率,有利于解决诸多方面的问题,符合实际,又遵循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规律。故而回答了题目的设问: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政府决定将GDP预期增长率下调为7%

例:

表1  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                

单位:%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0

2001

2002

2003

2000

2001

2002

2003

39.2

37.9

37.7

37.7

49.1

47.7

46.2

45.6

注: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标准,恩格尔系数60%以上者是绝对贫困;50%~60%者为温饱;40%~50%者为小康;30%~40%者为富裕;30%以下者为最富裕。

表2  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2000

2001

2002

2003

2000

2001

2002

2003

6280

6860

7703

8472

2253

2366

2476

2622

      图1    2003年我国农民人均税费负担(单位:元)


运用经济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图表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上述图表之间有什么经济联系?

(3)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取消农业税的看法。

答案设置角度:

第(1)问:从表1年度间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再参照联合国的标准,可知农村居民刚进入小康;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较高。

从表2年度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显示其在逐年增长;对照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出二者的差距,并进一步指出差距正在扩大。

从图1农民人均税费的组成看,显示出农村人均税费包括税收和费用两部分,以税收为主;从人均税费的类型来看,有两种类型最重。

第(2)问:表2与表1之间、图1与表2之间、图1与表1之间构成因果关系。

第(3)问设置有三个层次:①取消农业税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体现出国家工作的重点;②要解决“三农”问题,还应降低、取消农民负担中的各种费用;③要增加农民收入,还要采取其他措施。

常见的失误:

1.第(1)问:说明现象不全面,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不少考生只从单一的角度来比较说明,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上来对比说明问题。一般来说,既要横向比,又要纵向比;既要从静态上比,又要从动态上比;既要从大的明显的方面比,又要从微观的隐性的方面比。要通过比较,看出其变化发展的趋势、特点或规律。

2.第(2)问:图表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说明得不清晰,或颠倒二者之间的因果、条件和影响关系。因而图表之间的因果、条件或影响关系要表述得脉络清晰,要顺乎思维的自然和合理过渡,而不能牵强附会,似是而非。同时,要注意图表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的二重关系,如互为因果、互为条件、互为影响关系。

3.第(3)问:第②③点回答缺漏。农民负担有税收和费用两部分,取消农业税不包括取消农业的各种费用。这一点很容易忽略,因而答题时要有“心细”的心理品质。此外,取消农业税只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个渠道,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因而还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点是回答该问题的延伸,不容易想到。要想到这一点,需要明白取消农业税的目的在于增加农民收入,那么要实现这一目的,单靠取消农业税是不够的,还要采取其他措施作为条件。因而,在回答问题时(尤其是论述题),围绕设问的核心在目的、意义、条件等方面作适度的外延扩展或内涵挖掘是有必要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