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浪漫追问 手刃时光 ——“龙鳞装”非遗传承人张晓栋的理想书房

 非遗之美 2023-08-25 发布于北京

“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相信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一个人,我希望构建自己的书房,为自己而作,与圣贤为伴。”————题记

北京亦庄 绝美工作室Roomtour

走出喧嚣的市区,夏日空气的膨胀、蝉鸣的起伏在亦庄都感受得分外清晰,而走入龙鳞装唯一非遗传承人张晓栋的工作室空间,燥热瞬间褪去,一股庄重感扑面而来。一面朱红色墙面,一幅2米有余高的“山水画”居于其中,一把中世纪的椅子陪在旁边,让人不禁驻足、不禁凝神感受。

以为是眼睛的错觉,墙上那幅“画”在动,再走近观察,不是“画”而是一幅“纸雕塑”,纸张层层地、精密地堆叠构成了这幅山水画;再忍不住凑近,纸的背后竟然还有文字,原来这是张晓栋老师近年开创的“千页”,一阵风过来,灵动翻飞的山水画的内部,居然是书《万物寂静》。

张晓栋老师自称为“书匠”,这个空间里陈设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书籍,都是他认为再过千年依然是经典的经典。《金刚经》是已经失传、但由他复活的龙鳞装,厚厚的卷轴铺开,80后理工男生再现了“平是一幅画,卷是一本书,遇风则鳞动翻飞”绝世之美;《红楼梦》则是他在此基础上开创的“经龙装”,折叠展开的长卷解决了卷轴保存难的问题,每一页的层层叠叠让读者更细腻地置身于在大观园中与曹雪芹对话。

这个空间中的同款早已飞出亦庄,参加过威尼斯、巴塞尔等顶级艺术展,更是成为政府、顶级企业的文化交流中的典藏礼品。这个空间里,张晓栋从小的梦想也在进一步接近,他想构建自己的书房空间,当他看《论语》时,就是与孔子对话,看《道德经》时就是与老子对话,有一间为自己的房间,与圣贤为伴。

始于追问 15年将自己和书籍变得浪漫

张晓栋想学习制书技艺的时候,老师就和他说:这个不会让你挣很多钱,但他能满足你对美好事物的想象。刚起步时,有很多人告诉他,龙鳞装技术已经失传,没有可参考,复活难度极大。在启动制作时,无数次经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无数次重来。 别人眼中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背后是不止于千万次的追问。问自己内心最想要做的是什么?问古人为什么要创造这项技术?问突破之后还能有什么?……张晓栋十分笃信追问的力量。也是在追问的过程中始终记得老师吕敬人的话,书不应是人与之对抗的事物,“应让人在阅读中诗意地栖居,书就是1.0版的元宇宙”,书在他眼中也分外浪漫。“书不仅是普通人读得懂的雕塑,是穿越时间的宇宙飞船,更是容纳万物的黑洞”。在追问中坚持,张晓栋和龙鳞装,相互都有了“择一人(物)终老”的浪漫,有时追问的答案如此简单,“既然碰巧我喜欢,你也喜欢,大家就链接在一起。”在快消时代,这些浪漫让时间温柔起来。

十年为期 周期会长一点 美自然到来

一把刀、一支尺、一支笔、一熨斗、一沓纸,张晓栋与简单的工具为伴,对时间的理解与掌握不像一个现代人。对制书这项事业的选择,他把时间看得很长,“人类也许会灭亡,书可能会留下来,因为它是可以永久留存的。很多事情可以做到头,选择做不到头、生生不息的事会让人很开心。”对龙鳞装的坚持,他把时间看得很美。龙鳞装在历史上是昙花一现的,是里程碑意义的开始,“我对历史选择意义的节点有极大的兴趣,对于开创能另一种可能性保持热爱、保持探求。我是一个物化的人,我研究书就一定要研究书的形式”。

现代人十年想做很多事,张晓栋15年做7本书,但他始终相信选择的出发点就是时间,时间会证明他自己选择得正确。有一次他在韩国的书店,老师对他说,“晓栋,你一定要眼高手低,眼不高手也高不到哪儿去。”当别人在着急出发的时候,他始终在制书者定位成一个导演,将龙鳞装和千页当成自己的一只手、一双翅膀,慢慢汲取营养、慢慢展开和世界的对话。当自己用十年为周期慢慢打磨的作品面世时,时间会证明他的选择。

非遗对话 以当代艺术创新传承

▲非遗之美传媒COO、《非遗之美》主编止一(右一)采访龙鳞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晓栋(左一)

止一:龙鳞装极致呈现了非遗之美。您是如何看待非遗中美的力量?这样的美体现了中国古人怎样的精神?

张晓栋:《考工记》里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书作为普通人懂的雕塑,它也要具备时间之美、内容之美和时间和空间构造之美。

止一:对于龙鳞装的未来,您有何设想?您是否还会继续创新龙鳞装?

张晓栋:如果说龙鳞装代表过去,千页代表未来。千页作品也是上天赐给我的一个礼物,第一次带着作品去西藏参加展会时,由于高原上干燥的气候,纸张纤维里的水分流失严重——向来平整的龙鳞装书页,竟卷曲成凌乱翘起的状态,启他思考如何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表达这幅作品。千页代表了一种新艺术的开始。对于我而言,龙鳞装是我的一只手,伸向一千年前;千页则是我的另一只手伸向遥远的未来。

止一:您作为保护非遗之美的实践者,您对于非遗的传播、保护有何见解?

张晓栋:艺术化和国际化让非遗更有生命力,龙鳞装对于我就是一项当代艺术,以艺术的视角去追问,让这项古制书技术持续生发创新的魅力。另外,通过文化和艺术让非遗IP化,这样才有长久的价值。

(作者系非遗之美特邀主编:竖心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