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琴的怀古诗在说什么·钟山怀古

 三春去后读红楼 2023-08-25 发布于北京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01

钟山怀古这首诗很难理解,无论是谜底还是谜面,没有特别明显的地方可与小说内容直接联系起来。

特别是第三句,它应该是本首诗的一个重要线索,却因为太过晦涩将全诗拖入不可知的更深处。

这首诗的谜底初步判断为傀儡或木偶,也只是根据诗意来推测的一个结果,但没有太大的自信确认这个结果的对错,其概率大约在五五之分。

02

如果按照谜语来解,诗的大意是,傀儡原本与名利毫不相关,因为人们需要它们作演戏的角儿,所以就莫名其妙地被牵涉进了戏曲中。

戏曲所演绎的故事或喜怒或哀乐,或神仙或凡尘,但都是人们生活环境的演化,也充斥了名与利。

原本与俗世没有任何瓜葛的傀儡,在一定意义上就进入了人们生存的这个凡间俗世。

作为演戏的傀儡,它们由偶戏人通过细绳等控制,逃脱不了与人的这种利用或牵连关系,随时受人摆布。

看戏的人从中得到乐趣,却不可能对傀儡本身产生什么好感,反而因为它们受制于人的这个事实被嘲笑。

03

将这个谜语的与红楼梦故事联系起来再看,对它的理解就变成另外的样子。

它在讲红楼梦中的某一个人物,原本与贾府并无关系,但是阴差阳错被牵入期间。

“牵连大抵难休绝”这句讲的是难休绝的原因,它不仅有客观上的“无端被诏”,也有偏于人物主观思想上的“大抵”。

即,之所以不能休绝,原本与名利无关的这个人物,内心也不大想马上断绝与贾府这种关系。

正因为这种矛盾,才受到他人的嘲笑。

04

当谜面与红楼梦结合起来分析后,这个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

显然,它的谜面针对妙玉而来。

妙玉这个人物原本生活在不染俗世的环境中,与贾府毫无瓜葛,自己也修炼得餐霞饮露,不沾凡尘。

因为元春省亲、大观园中的栊翠庵需要有人入住主持,妙玉被请进贾府,由此与贾府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妙玉的操守和她的行为之间的矛盾,以及最终结局,成了别人眼中的笑话。

05

心有白玉质,却无斩断纠葛牵绊的大智慧,以致最终陷肮脏泥淖有违心愿,这是妙玉的悲剧。

当妙玉答应到栊翠庵后,她就与贾府产生了割不断的联系,与“名利”纠缠不清;

当妙玉以成窑小盖钟奉茶给贾母,以古玩奇珍为茶具请宝钗、黛玉、宝玉吃茶,扔掉刘姥姥用过的茶钟、用清水清洗众人走过的地之时,妙玉被嘲笑的把柄就已经握在别人手里而不自知。

妙玉之被嘲、被污,又怎么可能避免。

06

将这部分内容以“钟山”怀古写出来,也有作者的另一番用意。

钟山又名紫金山,尽管在历史上也很有名,比如王安石就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名句,但是钟山真正成为名山,是在大明建都南京之后。

因为朱元璋将自己的墓地选在钟山,明孝陵使钟山地位陡然上升了数倍,成为大明二百多年来的一处圣地。

然而这个在明朝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最终因明朝灭亡而走向破败,再也不可能有昔日的荣光。

它这个由盛到衰的历程,与妙玉整个人生经历可堪一比。

07

这就又涉及到妙玉这个人物所影射的对象。

妙玉所影射的对象,大概率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而应当是某一类或某一个象征。

从妙玉的生活习惯和她秉持的理念,完全是一个理想化、脱离了具体生活实际的某一种概念,而非现实生活中的具象。

结合妙玉师父对她的叮嘱,初步假设妙玉所影射的对象是明朝的历代先祖,其中也包括明朝的立国之本。

08

妙玉所用器具,特别是她给宝玉、黛玉、宝钗所用的茶具,非常明显都是祭祀用具。

将祭祀用具当作日常生活器具,除了各路神仙之外,就是自己的先人。

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地方,就是贾母对妙玉的态度。

作为贾府的代表和最高权力者,贾母对妙玉的态度,不是宽容、也不是接纳,而是一种发自肺腑的尊重。

贾母进栊翠庵的时候,直接进了东禅堂。她跟妙玉解释说,因为吃了酒肉,怕进去膜拜会冲撞了菩萨。

09

这些朱家的先人们,在后代的心目中已经成了仙人,正常情况下,除了享后代的香火祭奠外,原本不可能再有什么瓜葛。

但是当朱明王朝灭亡之时,这个已经逝去多年的诸位先帝们,一一被请下神坛,成了其他人的子民,从神仙落入凡尘。

而这一点,也能够很好地解释妙玉对宝玉有好感,以及有王孙公子无缘之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