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荣良丨记忆中的茅洞桥

 wwm5837 2023-08-25 发布于湖南
图片


蒋荣良  记忆中的茅洞桥 

茅洞桥是我家镇上所在地,也是我念初中的地方,随着离开老家的日子越久,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记忆中的茅洞桥越来越模糊,只有偶尔走到某个古镇时,会从心里涌上记忆中那个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江南小镇。


图片

图片

茅洞桥是我们老家比较热闹的地方,我们老家人一般简称为“茅市”,也是我们老家人赶场买卖东西的一个重要集市,每逢尾号是2、5、8就是赶场的日子,多年未变。记得小的时候,大人和小孩们对赶集都很期待和兴奋,大人会提前一两天规划要到集市上要买卖的东西,到了赶集当天,一般还会约上几个同伴,大清早就出发,大都下午时分才回来。我们这些小孩也会在大致的时间,守候在村口,因为一般大人们都会带一些糖果或糕点回来。那时家里的花生、大豆、油菜籽等大部分特产都被挑到茅市去售卖,家里的农具、猪仔等也大都从茅市买回来,现在想来,大人们真厉害,常常肩挑近百斤的东西,来回近三十公里山路,乐此不疲。茅市也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很重要的窗口,一些新鲜的事情、重要的消息大都是从茅市那些赶集回来的人带回来的,所以当时在我们小孩们的心目中,茅市是我们心中向往的“大城市”。

到我上初中时,镇上开始从全镇选拔招生,我考上了镇边上的茅市附中,这样我就离开父母身边来到镇上上学,平常住在学校,每周六下午步行近三个小时回老家,周日下午再走回学校,所以茅洞桥从向往中的大城市变成了日常早晚间的闲逛场所,周末回家时,偶尔也能感受到乡亲们投在身上羡慕的眼光来。


图片

图片



茅洞桥不大,只有一条依河而建的老街,说是小河,平常的时节看起来就是一条小水沟,桥也就是那种很普通的石拱桥,记忆中只有一年,罕见的发大水,河面大增,才感觉到这真是一条大河。马路是那种老式的石板路,大部分的房子是那种木质的两层楼,下面是各式的店铺,上面住人,由于空间有限,二层的房子都尽量往中间探出一个阳台来,这样对面的邻居几乎伸手就能摸到对面家阳台凉晒的衣服,也因此多了很多家长里短来。街道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崎岖不平,又蜿蜒曲折,看起来很幽深的样子,其实不是很长,十来分钟就能走个来回。平常也人流稀少,看守店铺的人比逛店铺的人还多,只有到了赶场日子,那才完全变了模样,店铺内人头攒动,街道两边都被来赶集的人占领了,摆上自家产的土特产来,只有在街中间留了一条狭窄的通道来,很是热闹。


图片

图片

街上每一家都是一个店铺或饭店,以日杂铺居多,有一家较大的国营百货店,里面的东西也算琳琅满目,当时有些东西还要凭票购买,是当地百姓婚丧娶嫁时购置百货的主要场所。这些店铺中,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班主任家的店铺,他们家正好在街道入口附近,店铺卖的东西很普通,只是班主任常常在课余守在店铺前看摊,我们要逛街就不得不经过他们家门口,所以每次逛街经过他们家时都得小心翼翼,先要观察好一阵,然后插空快速通过他们家门口,来回都像闯关一样,惊险刺激,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被老师逮个正着,那只好乖乖受训了。

印象深刻的还有街中间的烧饼铺,现在茅市烧饼很有名,但那时作烧饼的不是很多,记忆深刻是街中那一家,看店的是一个年轻人,个头不高,脚还有点跛,外表看起来有点凶,我们都给他取外号“武大郎”,但他家的烧饼确实很好吃,是那种皮薄,透着米香,里面有白糖或红糖的那种,一般都是乡里谁家里生小孩,给亲戚作随礼用,有时路过,正赶上他家烤的烧饼出炉的时候,整个街巷都会透着烤出来的米香味,忍不住就用零花钱买上一个,小心掰开,一点点塞进嘴里,常常把中间的糖心留到最后才吃,那个过程,直到现在还似有余味。


图片

图片

茅洞桥的拎豆腐很有名,外焦里嫩,但制作过程很费事,用井水泡上当地产的黄豆,然后磨豆子、熬豆浆、洒石膏、滤浆、压实等步骤,其中洒石膏是最关键的环节,石膏的剂量、洒的时机都决定了豆腐的口感,待豆浆沉淀后,插下一根筷子,能立住且还有点晃动,那样的豆腐口感正好,最后还需要在滚烫的油锅里炸一下,吃起来鲜嫩可口,齿有余香。也许与当地的井水有关系,我们老家周围只有我们镇上的豆腐最有名,好多离开家乡的游子们,多年后想起家乡的美食来,拎豆腐常常是排在第一位。每天天还微亮时,就有豆腐匠挑起一担热豆腐,走在镇上清冷的石板路上,低声叫卖,想吃豆腐的主妇们就开启木门,选上几块豆腐,这声声渐近又渐远的步履声,撕开了小镇上一个个或平淡、或风轻的清晨来。


图片

图片

街头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店铺,是铁匠铺,打一些干农活时用的农具和生活用品为主,我们平常很少进去,只是有时好奇在门口看看他们的工作情景,他们常光着膀子,两个人来回轮着锤子,把一个个铁块敲打成犁田的犁头、锄田的锄头、砍柴的镰刀、到炒菜的铲子等,只是那些人不常说话,常给人一种很凶的感觉,有时也冷不丁的把烧红的铁块故意在你面前晃来晃去,吓唬一下好奇的我们。

对镇上印象深刻的除了这些店铺以外,还有就是那一帮小镇青年,那时侯社会刚改革开放,小镇上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从事他们父辈的工作,于是三五成群,穿着时髦的喇叭裤,留着长头发,骑着崭新的二八式单车,常常在街上或镇周边游荡。那时候我们都很怕他们,看见他们就远远躲开,也经常听到他们帮派间互相打群架的消息,有的人还因此而进了监狱。当然他们也给小镇上带来了很多新颖的东西,引领了那个时代我们周边乡村的时尚,比如美发室、台球室等,很是兴盛了一阵。他们也常常是我们周边女青年们羡慕的对象,偶尔听说谁家漂亮的闺女,因为时运关系,而嫁到镇上某一户人家,惹得乡邻很是羡慕,只有我们经常去镇上的人知道,那个青年或多或少有些身体缺陷,家里条件也一般,只是家长让我们不去说破而已。


图片

图片

自从离开了老家后,就很少去茅市镇了,偶尔回家去看望住在镇上的亲戚,发现镇上变化很快,原来的街道变成了老街,有点破旧,代之是河对岸的新街,那种木板房也被几层楼高的红砖房子替代,石板路也被水泥马路替代,很难找到记忆中那种江南小镇的感觉了。只是在我的脑海里还存有一种情结,我想,也许在我们年少时,在某个细雨菲菲的早晨或者是黄昏,一个人手里撑着老式的油布雨伞,多次游走在茅洞桥那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闻着街边不时飘来的清香,看着屋檐下升起的袅袅炊烟,耳边不时传来街坊间的家长里短,或不远处的有节奏的打铁声,背影在小巷里越走越远,记忆中的茅洞桥也越来越模糊。

图片

作者简介蒋荣良,原茅市斗山乡人,现居武汉,某上市公司高管。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