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作文素材之人物主体议论段和时评

 闫勇绿树蓝天 2023-08-26 发布于河南

图片

01适用主题:执着,拼搏,奋斗

“蓝领院士”韩利萍,为确保火箭发射精准入轨,二十多年如一日,以“毫厘”见成败;“大国工匠”鹿新弟,每天忍受着柴油机发出的100多分贝噪声,三年完成上千次试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发动机医生”。历数成大器者,都有着超出常人的执着和付出。

巩立姣在连续参加四届奥运会后终圆冠军梦想,背后是21年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全红婵以三跳满分的“教科书式”表现获得金牌,靠的就是每天陆上、水上300多次的训练;37岁的吕小军能延续巅峰状态,是因为那份“把举重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的坚持和热爱……所有的成功,无不缘于平日的努力;所有的奋斗,都是在积蓄着胜利的力量。

苏炳添曾一度被腰伤和骨裂困扰,但最终以顽强意志走出低谷,成为第一个站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中国运动员;江梦南半岁时因药物导致失聪,却怀揣“知命不惧,日日自新”的信念,凭借顽强毅力和不懈努力,顺利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业,并如愿被清华大学录取;安徽砀山县的李娟,常年卧病在床,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用嘴咬着触控笔做电商,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那些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的青春担当,那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的青春奋斗,那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的青春奉献,终将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汇成时代的无限精彩。

02适用主题:坚持,毅力,持之以恒

“十年法则”认为,每个领域的大师都需要10年左右的勤学苦练;“一万小时定律”指出,从平凡到超凡的跨越,需要经历一万个小时的稳扎稳打。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少年时被称为“天才琴童”,但“左手要长在琴上,右手的血脉要流入弓里”又需要怎样的艰苦付出?

器成还须久为功,卓越从来都不是速成的,持之以恒才是关键。季羡林先生曾描述他在北大种莲的经历,几颗莲子经过两年扎根池底的力量积蓄,终于在第三年“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并在第四年“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绽放出“红艳耀目的荷花”。愿年轻人都能做一池“季荷”,生生不息,静待花开。

树立恒心,离不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省思。“词学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

03适用主题:志气,意志,自强不息

孙国栋以7年苦练,用手中画笔除去生命中的阴霾,勾勒出多彩人生,证明了奋斗的意义。身体缺陷阻挡不了努力的人,健全的人们更没有理由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低头。只有努力点亮生活,生命才能多姿,人生才能多彩。

同济大学的一名2021级硕士研究生备受关注。他叫彭超,6岁时不幸触碰电线,导致双臂截肢。但他身残志坚,多年来用脚写字、刻苦学习,考上硕士研究生,还要继续考博士,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彭超的坚强让人感动,大家都说他是个有志气的小伙子。

“贝多芬听不见可以作曲,我看不见为什么不能踢球?”这是盲人足球少年刘博的意志;“我失去双腿,却找到更好的人生”,这是截肢舞者廖智的独白;“如果拥有一颗奔跑的心,轮椅的确困不住我们的身体”,这是清华学霸矣晓沅的信念。其实,面对坎坷,人们唯一的畏惧恰恰就是畏惧本身,紧咬牙关、坚持到底,正是获得升华与超越的武器。

04适用主题:干事创业,重视细节,爱岗敬业

经典人物:景海鹏、丁照民、杨善洲、袁隆平

“出手就出色、完成就完美”,获得“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八一勋章”“改革先锋”等荣誉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如是说。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更完美”。面对九大本、上百万字的操作指南和飞行手册,景海鹏反复背记、烂熟于心,并一遍遍地练习、推演,使数以万计的指令内化为习惯动作和肌肉记忆,闭上眼睛都能精准无误地全流程操作。

“练,练到有肌肉记忆”,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的高级技师丁照民如是说。薄铝类金属焊接难度高,极易焊穿,而在他手中,厚度不超0.3毫米铝制品上的小孔也可以实现气焊焊补。丁照民三十余年如一日,钻研技艺、博采众长、攻克难题,练就了精准焊接的高超技艺。

“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并将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杨善洲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至今仍留存在当地百姓的记忆深处。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3岁时便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05适用主题:理想信念,人生志向,爱国精神

经典人物:甘祖昌、张富清、朱彦夫、董存瑞、王进喜、焦裕禄、黄大发、方志敏、谷文昌、黄文秀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表现在共产党员的身上,就是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就是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开国将军甘祖昌毅然选择回乡务农,老英雄张富清深藏功名六十余载,伤残军人朱彦夫写就自己的“极限人生”……如果有一种颜色能够代表共产党人的本色,那么一定是红色。“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这是一名党员应有的追求。

永葆旗帜飞扬的状态。战场上旗帜的状态,是迎着枪林弹雨、猎猎作响的;党员冲锋的姿态,也如同飞扬的旗帜,一往无前,势不可挡。从“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董存瑞,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王进喜,从“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就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奋斗的党信念坚定,勇扛重担。百年来的奋斗路,处处可见共产党员用满腔热血乃至生命之躯浇筑的历史丰碑。“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方志敏让世人见证了红军将领清贫如洗的纯洁、奋不顾身的坚贞。“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谷文昌用一生的奉献付出,诠释了对党忠诚、为民造福的党性本色。“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黄文秀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形象令人钦佩。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品格,正是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06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平凡伟大

经典人物:马伟明、景海鹏、苏炳添、屠呦呦、南仁东、黄大发

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到运动员的摘金夺银,从英雄人物的非凡功绩到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都伴随着激越豪迈的奋斗进行曲。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举世瞩目,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练;短道速滑运动员赢得比赛、为国争光,背后是奋勇争先的搏击。事业有成者的经历表明,一切收获都源自辛勤耕耘、不懈奋斗。

马伟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破解科技难题、取得重大成果;景海鹏勇于自我加压,战胜生理心理的极限考验,书写“三度飞天”的传奇;苏炳添无惧伤痛,焕发精神与斗志,终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飞”入决赛。

从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南仁东带领团队建“中国天眼”望宇宙,再到黄大发率众在绝壁凿出“生命渠”……令人感佩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同时昭示我们:事业的成功,总是孕育在奋力搏击、敢于胜利的征途上。

《人民日报》思辨类佳作

01有利益考量,也要有理想情怀

标题用“有……也有……”的句式体现辩证思考。

所有二元对立材料(“给你两个观点,问你怎么看”),都可以选择这样的标题”

①“如今的青年怎么了”,近来,关于青春的话题持续引发社会热议(材料话题)。有声音批评(材料观点),本是最富朝气锐气、最有权利做梦的年轻一代(身份),不少人却陷入利益的羁绊(现状),精致利己而老于世故,热衷实惠而耻谈理想(表现为)。(复述材料,语言精简)

②实际上,时常陷入利益羁绊的又何止青年(反问,点出问题实质——所有人,社会普遍现象,将材料/话题深化,格局增大)?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塞责,尚得仔细权衡(博证,表现)。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归纳)。一切似乎都进行得准确顺畅(引人思考,精彩的过渡,似乎有哪里不对?)。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用设问点出危害“内心空虚”,引出下一段的自我反思)

1-2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什么:青年人话题→深入探讨国民失去理想话题,上升到整个社会问题→国民“内心空虚”。

③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总写“逐利”合理)。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利益觉醒”可说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表现)(肯定利益追求的合理性)。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引用)。刻意回避利益,岂止(…,更是…)是陈腐迂阔(危害一),离开利益的齿轮,世界将空挡滑行(危害二)。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引用点出必要性)。

(让步的第一步:肯定“逐利”合理性→引名言进行道理论证,表明“逐利”的必要性→回避利益的危害。)

④但是(让步的第二步,转折),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辩证性)。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转折,指向深层),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精神),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总危害)。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具体危害)。

(让步的第二步:破1,谈“追逐绝对化利益”危害1——具体公共问题。总分结构)

⑤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不是吗?(反问,)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演绎论证、排比,先给出后果,再用博证)(驳2,进一步分析“追逐绝对化利益”的危害2——个体底线崩塌)

⑥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利益动机(个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集体)。//杨善洲图什么,用利益的逻辑说不通,就斥为“傻瓜”;郭明义为什么,用功利的尺子量不了,就断言“神经病”(博证)。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严重后果)。

(驳3,进一步论证“追逐绝对化利益”危害3——集体社会价值被摧毁。坏事高高挂起,理想肆意踩踏、诋毁,白的也要说成黑的。例证充实,语含激愤。再驳。)

3-6:让步段:追求立意是合理→公共危机→底线崩塌→社会价值体系被摧毁。

⑦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反问句充满辩证思辨,不能抛弃理想,过渡句,发人深省。)?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理想是什么)。确实(辩证),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递进)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理想的局限性)。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正面立论,必要性)?我们赞颂希望“让人类远离饥饿”的袁隆平,我们钦佩把汗水洒落山间邮路的王顺友,实际上是赞颂一种更饱满的意义、钦佩一种更丰盈的人生(博证+归纳)。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意义)

(理想也许不能带给人们实际的好处,甚至,会使人在现实中陷入困顿,但,理想却是人生最持久的心理能量的源泉。辩证论述。正面立论,“立”。)

7:利益与理想的辩证关系,逐渐延伸到论述理想,正面立论。

⑧“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但)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辩证,让步复句“固然…,但…”),“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选择复句“不是……才是……”,点出重点)。(只有)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只有……才有……”,比喻论证)。这就是为什么写出《国富论》的亚当·斯密,更看重《道德情操论》,也是为什么社会的改革者,既需要现实主义的利益考量,更需要理想主义的勇气担当(实施例证,点明观点)。

8:立2,理想的意义:找到梦想。

⑨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回溯历史,事实论证)。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热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导引时代前进的旗帜(古中外)。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以以往的例子作为借鉴,引出现在我们应该怎么做)。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引用哲学家论点,彰显深邃的意义)。

(放眼世界,从历史的纵深处看向当下,结论部分,显出立意的高远,引哲学家的经典论断,更显出思想的深邃。强调论述的意义。)

9:立3,理想的意义:时代文明的延续。

02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题目即论点。“批判精神”“建设心态”相提并论,富有辩证色彩。)

①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开篇首先肯定批判精神的合理性。“引用”“排比”“暗喻”并用,气韵生动,富有文采。)

②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假设分析、事例铺排。论述批判精神对人类历史的巨大贡献。注意积累“哥白尼”、“费尔巴哈”和“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素材。)

③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推理论证。批判对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和推动进步至关重要,但仅有批判能否解决面临的问题呢?为下文提出论点做铺垫。)

④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举例论证。指出比“批判精神”更重要的还有“建设心态”。)

⑤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理论论证。用“不是”“也不是”“而是”三个关联词语来强调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并指出不加分辨的批判将陷入历史的虚无。体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

⑥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欲扬先抑。先承认批判正确必要,然后笔锋一转发问,为下文蓄势。)

⑦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先说做批判家不难,接着提出批判的局限性。)

⑧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归纳主旨,照应题目。)

⑨“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列举当今发生的正反事例,论述了当今社会依然充满正能量。)

⑩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总结全文,发出呼吁。新时代应该怎么做?)

03有个体意识,也要有全局观念

①在今日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谈全局观念,很容易招来拍砖乃至讥笑。一个传统上如此重视集体归属感的群体,又刚从“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年代走出来不远,很多人还沉浸在对“无我”的反思之中。追求个性的张扬,强调多元与多样,思想的松绑,仿佛才刚刚开始。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这就是“反思之反思”,重视集体归属感——追求个性张扬——强调全局观念。有必要吗?文章起笔即将读者引入深思,思辨色彩突显。起。)

②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指出反思的意义。)

③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到“我的地盘我做主”,从“言利未必非君子”到“无利不起早”,个人利益已经成为很多人处理社会关系的出发点。或含蓄或直白,或温和或激烈,对个体的强调,迅速在社会价值谱系中全线展开。(本段为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中间用“从……到……”的句式,概括个体意识由苏醒到被强调的过程,突出其席卷人心、全线展开之势。承。)

④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明确的权利主体和利益边界,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也正是因为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赢得了亿万人发自内心的推动。只有集体没有个体的时代一去不返。(社会改革的实践,法治建设的进步,使个体利益得到尊重,赢得人民对改革发展发自内心的推动。这是时代的进步。承。)

⑤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辩证地认识问题。)垃圾焚烧厂建在你这里不行,建在我这里也不行,但它总要建在一个地方,否则必然是垃圾围城;修桥修路修车站,拆你的房子不行,动我的奶酪不许,但它不可能修在空中,除非大家都不过桥不走路不出远门。一边抱怨雾霾遮天,一边不愿安步当车节能减排;一面痛骂就医难买房贵,一面又都想挂专家号住豪宅,这样的“通吃心态”,不止是在初级阶段的中国行不通,在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任何地方,恐怕也都会碰壁。(论述过于强调个体利益忽视全局的危害。论据典型,紧密联系现实,并把视野扩展到世界范围,论证充实而有力。转。)

⑥一切都让个人听命于集体,强调个人为“全局”无条件牺牲确属苛求;但“我满足了,才是公平,我满意了,才叫正义”,肯定也非理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一己之私的最大化,完全以自身的感受衡量社会进步,“各私其私,绝无国民同体之概念”,不仅难以发育出良好的社会,也难以长久维持个体的利益。(批评绝对化、极端化的非理性认识,假设复句和递进复句连用,推论出“各私其私”对社会进步及个体利益维护的消极影响。)

⑦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假设复句,体现思辨。)近年来,无论是地铁禁食的争议,小区文明养犬的讨论,还是公共场所禁烟引发的热议,一系列公共事件无不提醒我们,个体行为并非是可以肆意奔突的河流,权利是有边界的。(举例论证。)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懂得不同主体的妥协沟通,才能形成多元共存的利益格局。(利益多元的时代,权利是有边界的。提倡妥协沟通,利益共存。)

⑧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转折复句,体现思辨。)对“从摇篮到坟墓”高福利制度的过度追求,让欧洲国家掉入高成本、高税收的陷阱,社会危机由此而生。同样地,在中国进入快速城镇化的当下,要求取消所有城乡差别,在教育、医疗、户籍制度等方面实现绝对的均等化,不仅是脱离历史的,也是超越时代的。(个人主张要符合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要求绝对的均等化不客观,也不科学,有欧洲国家的教训为证。)

⑨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作为个体的公民重新进入社会的过程,是意识到权利之上还有社会责任的过程。无视他人权利和社会整体利益,脱离时代的语境,抽象的权利只能在现实中逐渐风干。(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传统利益概念的社会化过程,提醒每一个公民将个体融入社会,尊重他人权利,更要服从社会整体利益。)

⑩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从反面起笔,有警示作用,体现思辨性。)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容易枯萎;思维陷入绝对时,真理即成谬误。如果说,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只是公民意识成熟的第一步,那么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还需要每一个人更多秉持目光四射的全局观念,更多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公民意识的成熟,还有很长的路。在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之后,时代呼唤全局观念和社会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