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宏图大业18:建德四年,伐齐之战

 昵称TiFNlDv4 2023-08-26 发布于河南

上回说到年轻的随国公世子杨坚一路绿灯,凭借父亲杨忠的强大人脉关系青云直上,小小年纪便在政坛混得风生水起,得到了一帮朝廷勋贵的提携关照,做到了京城京兆府的中层干部。

北周明帝宇文毓即位后,对这位风头正盛的杨公子投来了不怀好意的目光,这位年轻的皇帝对杨公子似乎带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排斥。他刚即位时为了稳定朝野人心,遵循老规矩封赏群臣,杨坚也因此晋封右小宫伯,封大兴郡公。

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形势喜人,但背地里明帝对杨坚的态度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他私下找来一个善于看相的高人赵昭,命他暗中观察杨坚的一举一动,希望能找出一些不轨言行,以此治他的罪。

赵昭此人不知是不是私下接受了杨坚好处,或者说他想投靠杨坚。他去观察了几日后,回去禀报明帝,说陛下尽可放心,杨坚此人胸无大志,撑死也就是当个柱国,不会有更大的野心。

“不过作柱国耳。”

柱国是柱国大将军的简称,这是北周的高级武将,赵昭的意思是杨坚顶破天也就做到柱国了,不会对明帝构成威胁。

离开皇宫,赵昭扭脸就直奔随国公府去见杨坚。

见到杨坚,赵昭拱手道:“明公日后当为天下之主,必须果断诛杀才能安定天下,明公一定要记住在下的话。”

明帝和杨坚的暗斗并没有持续多久,其实这俩人也不大可能撕破脸,毕竟明帝的皇后独孤氏和杨坚夫人独孤伽罗是亲姐妹,这俩人是连襟的关系,好歹也要顾忌这层关系吧。

不久,明帝和大冢宰宇文护的矛盾先激化了,宇文护先下手为强,派人毒死了明帝,拥立宇文泰第四子,鲁国公宇文邕为帝,这就是北周武帝。这场宫廷谋杀发生时杨忠还在世,没有资料显示杨忠父子参与其中,他们选择了作壁上观,不掺和宇文家的生死搏杀。

宇文邕即位后,杨坚调任左小宫伯,迁隋州刺史,大将军。这小宫伯是北周设置的官职,掌管宫中禁卫,分左、右,相当于皇宫中的警卫队长。隋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随州,在隋朝时更改为隋州,不过到了宋代以后又习惯称为随州。

这大概是杨坚首次离京外放地方为官,但出去时间并不长,不久后便被召回京城。杨坚因何故被召回京已经不得而知,但在他回京后不久,他的母亲吕苦桃便病倒在床,杨坚为了照顾母亲,昼夜不离左右用心服侍。在母亲卧床的三年里,杨坚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纯纯孝心。

武帝即位后,宇文护依旧大权独揽,这个时期史书记载宇文护非常忌惮杨坚,屡次想除之而后快。这个极有可能是史书的夸大之词,当时杨坚父亲杨忠尚在世,即便忌惮也轮不到年轻的杨坚,而是老当益壮,名震朝野的杨忠。

好在在大将军侯伏、侯寿等人的解救下,宇文护并没有拿杨坚开刀。

天和三年,杨坚父亲杨忠去世,这一年杨坚二十七岁,按照规矩继承随国公爵位。杨坚袭爵不久,武帝宇文邕找到杨坚为皇太子宇文赟提亲,希望纳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面对天降喜讯,杨坚不可能不动心,这可真是天助我也。

杨丽华一旦成为太子妃,那他杨坚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太子宇文赟是皇位继承人,日后武帝驾崩,太子即位,太子妃杨丽华将顺理成章升格为皇后,他杨坚也将如愿成为国丈。到了那个时候,试问天下谁敢阻挡他杨坚前进的脚步?

这门亲事在杨坚和武帝的撮合下最终变为现实,杨坚进一步和宇文皇族捆绑在一起,前有他弟弟杨瓒娶了宇文邕妹妹顺阳公主,后有自己女儿嫁给武帝太子宇文赟,杨坚一步步将自己的双手伸入北周的权力核心圈子。

俩家结亲后,武帝对杨坚更加信任,而这引起了宇文皇族内部有识之士的忧虑。首先站出来进谏的就是齐王宇文宪。

宇文宪是宇文泰的第五子,母亲为达步干氏,是孝闵帝宇文觉、明帝宇文毓和武帝宇文邕等人的异母弟。史载宇文宪:性通敏,有度量,虽在童龀,而神彩嶷然。初封涪城县公。少与高祖俱受诗、传,咸综机要,得其指归。”——《周书·齐炀王宪传》

宇文宪性格通达机敏,为人颇有肚量,尚在孩童时期就神采奕奕,为时人所称道。童年时的宇文宪就和武帝宇文邕等人一起拜师学习《诗经》、《春秋》等典籍,小小年纪的宇文宪便能准确理解这些典籍的要点,这令宇文泰大为惊奇。

成年后的宇文宪在朝中担任要职,作为宇文皇族中难得的文武全才,宇文宪历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益州总管、益宁巴泸等二十四州诸军事、益州刺史、雍州牧、大司马、小冢宰,封齐国公,进爵为齐王。

宇文宪在北周朝野拥有极高的声望,他的地位有多高?可以参考我们熟悉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如果说北齐有兰陵王高长恭,那北周就有齐王宇文宪,这俩人堪称北齐北周的“绝代双骄”。当然他们的结局也惊人地相似,高长恭后来被北齐后主高纬害死,宇文宪则被北周宣帝宇文赟害死,都是自毁长城的经典案例。

危机意识很强的宇文宪屡次向武帝进谏,希望武帝能提高警惕,及早对杨坚下手。

“陛下,普六茹坚相貌非常人,臣弟每次见到他都为之失色,有一种不祥之感,此人恐怕不会甘心久居人下,恳请陛下早日除之。”

不得不说宇文宪颇有先见之明,但此时此刻对武帝说这样的话注定会被鄙视。果不其然,和杨坚正感情热络的武帝对宇文宪的肺腑之言嗤之以鼻,丝毫不重视。他还是坚持己见,认为杨坚不敢有异心,这个人撑死也就是给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就到头了。

不久,内史王轨也向武帝进谏,他的谏言更大胆,不但攻击杨坚甚至还拉上了太子宇文赟,指出皇太子并非社稷之主,普六茹坚(杨坚)更是貌有反相,不可不防。

王轨的话令武帝非常生气,斥责道:“如果天命有归,他又能奈何!”

这话不知怎么被杨坚听到了,吓得杨坚瑟瑟发抖,深居简出,不问世事,躲在府中避风头。

闭关的日子并不长,很快杨坚便被武帝召进了宫,当然不是问罪,而是商议伐齐大事。

建德四年(575年),武帝决定出兵伐齐。

伐齐是大事,然而这件事一开始只是武帝在小圈子里决定的,齐王宇文宪和内史王谊是参与伐齐密谋的当事人。武帝和这俩人商议伐齐时,朝野上下都蒙在鼓里,并不知情。

除了这俩人外,武帝还派人三次赶赴安州,去询问安州总管于翼对伐齐的意见。等武帝布置妥当后才召集大将军以上的官员开会,在大德殿宣布伐齐。

随后,武帝下诏正式宣布伐齐,开始调动各地兵马配合他的伐齐大业。

以柱国陈王宇文纯、荥阳公司马消难、郑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

越王宇文盛、周昌公侯莫陈崇、赵王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

齐王宇文宪帅众二万趋黎阳(今河南浚县);

随国公杨坚、广宁公薛迥将舟师三万自渭入河;

梁国公侯莫陈芮帅众二万守太行道;

申国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

常山公于翼帅众二万出陈、汝;

关中东进洛阳是以往东西魏大战时的经典路线,出函谷关,围洛阳,渡河桥,取河阳三城威逼邺城。也正因为此地位兵家必争之地,北齐在这里屯驻重兵,严阵以待,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武帝这次遵循传统再次出兵洛阳,打算从河阳(今河南孟州)渡河和北齐决战,此举招致群臣集体反对。

内史上士宇文弼指出:北齐高氏建国已经有几代人了,虽说荒淫无道,但各地军事重镇还是有一帮悍将镇守的。今日出兵一定要慎重选择路线,河阳历来是北齐重兵屯驻之地,如果强力攻取,恐怕很难取得战果,不如从汾河一路北上攻晋阳,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能大获全胜。

持此意见的大臣还有很多,都主张放弃洛阳,由汾水北上围攻晋阳,打北齐一个措手不及。遗憾的是武帝根本听不进去,坚持己见执意从河阳渡河决战。

武帝亲率六万大军直扑河阴(今河南孟津),进入北齐境内后,武帝下诏禁止大军践踏麦田,砍伐树木,摆出一副仁义之师的派头,企图和北齐争夺河南之民的人心。

八月,武帝亲自督战,拿下了河阴大城(今河南孟津河清村)。齐王宇文宪也攻取了武济,进围洛口,纵火焚烧黄河浮桥,切断两岸齐军的联系。受到惊吓的齐军退守河阳三城,和周军血战。

攻打河阳三城的战斗非常激烈,齐军顽强抵抗,加上来自晋阳的援军也及时赶到河阳,形势对周军逐渐不利起来。关键时刻,武帝非常不幸地病倒了,皇帝染病这个消息令周军士气大挫,人心惶惶。

杨坚此战中带领三万水军顺流之下,在河桥大败齐军,但面对武帝病倒,北齐援军及时赶到的不利局面,杨坚也脸色凝重,神情严肃,心里清楚这场仗不好打。

北周指挥部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最终为了皇帝的安全考虑,决定连夜退兵。

这场虎头蛇尾的伐齐之战就此草草结束,因为武帝的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已经到手的二三十座城池,匆匆退兵回国。听到周军退兵的消息,北齐后主高纬长出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但是北齐的有识之士都知道,这绝不是北周最后一次进犯,下一次能不能如此幸运只能是天知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