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黄鳝人工养殖中常见病害,以及对其防治方法的分析

 TangMouXiong 2023-08-26 发布于江西

文/沐木

编辑/沐木

引言众所周知,黄鳝不仅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具有高商业价值的经济鱼类,还是我国水产业中的一种重要的特色品种。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适合进行网箱人工养殖,且具备投入少、周期短、产量高、回报快等诸多优势,因此近年来黄鳝的人工养殖逐渐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领域。

目前黄鳝人工养殖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关键技术仍有待完善,尤其是疾病防治技术跟不上黄鳝养殖快速发展的步伐。在生产过程中,黄鳝疾病的迅速蔓延、高死亡率以及难以控制的病情等问题已经频繁出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疾病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黄鳝人工养殖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提升黄鳝人工养殖的生产效率,有效应对疾病风险,减少疾病造成的损失,迫切需要加强对黄鳝病害的预防和控制。以下介绍了各地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有效防治黄鳝常见病害的经验,供大家借鉴。

点击加载图片

七种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感冒病(水温应激症):感冒病多因水温的急剧变化而引起,是黄鳝在不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时出现的一种疾病。水温的突然波动会刺激黄鳝的神经末梢,导致机体功能紊乱,器官活动失调,以及异常的行为表现等症状。

在引入黄鳝苗种到池塘或移栽至不同池塘时,要留意两个水体的温度差异。若温度差异较大,应采取措施调节水温,确保鳝苗的适应。一般而言,鳝苗的水温差异不应超过2℃,鳝种的水温差异不宜超过5℃。

在使用地下井水作为水源时,需要特别注意。井水在进入鳝池之前,应经过充分的太阳曝晒。如果井水直接注入鳝池,可能会引发黄鳝感冒病的发生。赤皮病主要由于黄鳝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遭受外伤,导致细菌侵入皮肤而引发。

点击加载图片

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表局部出血和炎症,尤其在腹部和两侧皮肤上出现鳞片脱落,呈现块状病变。这种现象在春末夏初时较为明显,这个季节通常是发病的高峰期。赤皮病主要由于黄鳝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遭受外伤,导致细菌侵入皮肤而引发。

疾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体表局部出血和炎症,尤其在腹部和两侧皮肤上出现鳞片脱落,呈现块状病变。这种现象在春末夏初时较为明显,这个季节通常是发病的高峰期。为了应对痉挛症的威胁,可以考虑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严格控制引种苗种的健康状况,确保引入的黄鳝无病无虫。入池前可以对苗种进行隔离观察,排除患病苗种。

点击加载图片

维持水质清洁、稳定,避免过度拥挤,充分氧化水体。定期清洗和消毒养殖设施,避免污染扩散。提供优质饲料,保持适当的喂养量,避免过度喂食或不足喂食,确保黄鳝获得充足的营养。

降低养殖环境的应激因素,避免过度紧张和惊吓,确保黄鳝的精神状态稳定。一旦发现感染症状,及时将患病黄鳝隔离,避免疾病扩散。可以考虑使用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但应谨慎使用,遵循药物使用指导。

点击加载图片

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痉挛症的发生,保障黄鳝养殖的稳定和健康发展。目前尚无针对痉挛症的有效治疗方法。通过严格遵循一系列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在采集和运输苗种时,要遵循科学的操作流程,确保苗种的健康和无病无虫。

实施科学的日常管理措施,维持水质稳定、养殖环境清洁。确保养殖设施和水体的定期清洁和消毒。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适当的喂养量和频率,避免营养过剩或不足。避免过度激活鳝鱼,减少应激。

点击加载图片

定期观察黄鳝的行为和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避免疾病传播。在引种新种苗时,选择来自健康养殖环境的苗种,并对引入苗种进行隔离观察,确保其健康状态。保持养殖区域的卫生和环境清洁,定期清理池底淤泥,预防病原体滋生和传播。

发热病主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常因运输密度较大、时间较长,导致黄鳝体表黏膜在水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产生热量,耗氧增加,从而引发水温急剧升高(甚至可高达50℃)。这种极端的水温变化导致水中底层的黄鳝聚集在一起,甚至缠绕成团,最终导致大量黄鳝死亡,死亡率有时甚至可以达到90%。

点击加载图片

在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合理的密度和运输时间,避免过长时间的运输和过高的密度,以减少黄鳝在运输中产生过多的热量。可通过合理的通风和水温控制措施,减少水温剧增的风险。保证水体中氧气充足,减少黄鳝在水中分解产生的热量。

将黄鳝从高温水体中转移到适温水体中,可以帮助恢复体温平衡,减少热应激的发生。运输容器要选择合适的材质和设计,确保足够的通风和水流,避免过度拥挤和高温环境。及时观察黄鳝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救治或调整环境。

点击加载图片

在运输前,应对黄鳝进行适当的蓄养,以稳定其生理状态。蓄养期间要保持水质的稳定,避免水温急剧变化,有助于减轻黄鳝的热应激。在气温保持在23~30℃的情况下,可以每隔6~8小时进行一次完全换水,或者每隔24小时,在25升水中添加30万单位的青霉素,以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这有助于减少黄鳝体表泥沙和肠道内容物的存在,降低产生热量的可能性。在水中添加青霉素等抗生素,有助于抑制细菌滋生,减少水质的恶化,从而降低热应激的风险。保持水温的稳定对于预防发热病非常重要。应确保运输容器中的水温不会急剧升高,避免出现极端的水温变化。

点击加载图片

在蓄养和运输过程中,应密切观察黄鳝的行为和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黄鳝出现异常,如痉挛、极度兴奋等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梅花斑状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在长江流域一带的黄鳝养殖中出现,多发生在7月中旬。

病状表现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这些斑点呈现类似梅花的图案,因此得名梅花斑状病。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是在黄鳝的养殖环境中放养一些蟾蜍(俗称癞蛤蟆)。这可以有效地预防梅花斑状病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病的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治疗:选择1~2只蟾蜍,将它们的头皮剥开,用绳子系好,然后反复在池内拖动几次,经过1~2天的处理,可以控制病情并使其痊愈。

出血病的发病原因被确认为“气单孢菌”。

点击加载图片

在黄鳝的人工养殖中,通过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可以导致与实际发病情况完全相符的症状。接种后的90小时内,黄鳝会全部死亡。在剖检时,可以观察到患病鱼的皮肤以及各个器官都出现了出血情况,特别是肝脏受损较为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

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引发的。针对这一情况,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主要还需从加强日常管理和细致的饲养措施入手,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针对出血病,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汉宝出血停,每100千克饲料添加250克,每日分2次投喂,连续使用3至7天。这种方法有助于应对出血病的发生和传播。

点击加载图片

水霉病是由于黄鳝在遭受机械损伤、相互咬伤或受到害生物侵袭后,伤口遭到水霉菌感染所引起。症状可能不太明显,但几天后,受影响的部位会长出长毛状的菌丝,肌肉可能糜烂,患鳝会孤独地游动,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消瘦和死亡。在鳝苗的孵化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水霉菌的感染并发病。

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在操作过程中,要避免对黄鳝造成碰撞或损伤,以减少可能引发疾病的机会。若发病,可使用5%碘酒进行处理,或者用食盐水浸洗受影响的鳝鱼,每次浸洗5分钟。在发病期间,立即更换新的水源,并在鳝池内使用0.04%食盐水和0.04%苏打水进行全池泼洒,这种方法效果明显,有助于防治水霉病。

点击加载图片

九种寄生虫或细菌性病害及其防治锥体虫病:由隐藏新棘头虫引起,主要症状为黄鳝胃内受到寄生。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使用2毫克/升的百虫克溶液,将病鳝浸浴5~10分钟。在饲料中添加4%鱼虫灭1号,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隐鞭虫病: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引起贫血症状。可进行以下防治措施: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复口吸虫病:由复口吸虫的囊蚴寄生在皮下组织引起。

使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使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以清除病原。鳗鲡航尾吸虫病:由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胃中引起。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方法:使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

点击加载图片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的肠道后半部引起的疾病。这种病通常在7月中旬发病,往往因为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寄生虫体呈乳白色。感染黄鳝会导致食欲减退和消瘦症状的出现。

为了防治毛细线虫病,可以使用2毫克/升的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或者在饲料中添加含有4%鱼虫灭1号的药物,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在使用药物前需要让黄鳝停食1天。

细菌性皮肤病是另一种常见的黄鳝疾病,它会导致黄鳝体表出现红斑和发炎现象。在防治方面,可以用生石灰清塘,维持水质良好,使用二氧化氯对水体进行消毒,或在黄鳝饲料中添加药物如鱼康乐1号。

点击加载图片

结论腐皮病是一种常见的黄鳝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黄鳝体表上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这些红斑在病情严重时会发展为皮肤糜烂,尤其在腹部两侧症状更为严重,因此又被称为打印病。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甚至可以看见骨骼和内脏器官,尾部也可能烂掉。这种病通常在5月至9月之间流行。

放鱼前彻底清塘并消毒,使用20-25ppm的生石灰,然后等待7天再放入鱼类。将鱼体浸泡在3%-4%的食盐水中,或者用10ppm的漂白粉浸洗3-10分钟。在鱼池中泼洒1-2ppm的漂白粉。使用0.3ppm的溴氯海因全池泼洒。在病变部位涂抹高锰酸钾溶液。

点击加载图片

水霉病是黄鳝常见的另一种疾病,其主要症状是初期病灶不明显,但过几天后病灶部位会长出棉絮状的菌丝,然后迅速扩展并覆盖体表和卵表,形成白色的毛状物质。病变部位的肌肉会腐烂,病鳝会独自缓慢游动,逐渐消瘦,最终死亡。这种疾病在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和秋季更为常见。

赤皮病的主要症状是黄鳝体表出现局部块状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在腹部和两侧更为明显。病鳝会出现体弱症状,通常在春末夏秋较为常见。放养前使用5-20ppm的漂白粉浸洗鳝体。在流行季节或发病初期,使用1ppm的漂白粉全池泼洒。使用10%的食盐水擦洗病变部位,或者将病鳝放入3%的食盐水溶液中浸洗15-20分钟。

点击加载图片

每平方米水面使用0.05%的明矾水泼洒。泼洒的第三天再按每平方米水面使用25克生石灰的比例全池撒施。发烧病表现为病鳝极度焦躁不安,相互缠绕,体表黏液脱落,池水变得粘稠,头部膨胀。严重时,病鳝会大量死亡。

放养密度适当,夏季及时换注新水或种植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温,保持水质清新。清除池中残饵,或加入少量泥鳅用以摄食,减少病鳝相互缠绕。发病后,使用0.07ppm的硫酸铜溶液泼洒全池。长途运输时,要适时换入清水。

阅读完此文,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