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慧骐 | 耄耋之年的可贵诗心

 杏坛归客 2023-08-26 发布于山东

江南时报

今天是七夕,一大早在微信上收到了在上海生活的江都籍老诗人刘希涛先生发来的题目就叫《七夕》的诗。希涛兄快八十了,但诗兴一直不减,隔三差五地总有大作发我分享。他在这首七夕诗里,像年轻人一样地“踏着月光”,想象那美妙的爱情——“在这个充满灵性的夜晚/变成无数只乌鹊/在你耳畔鸣叫/在你身边扑腾”。没有半点迟暮之色,诗里所表现的对“七夕”这个主题及其内核的领悟,一点不输给朝阳之下长发飘飘的年轻诗人。

也是在今天,收到了近四十年前我在江都工作时的老领导——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厚尧先生发来的《七夕吟二首》。八十年代中后期我调南京工作后,一直就没有机会见到过厚尧部长,不久前他从江都另一位友人处要到我的手机,和我加了微信,并通了视频。我看见巳有八十岁的他还那么健旺,神情与讲话的语气一如当年的风采。他给我讲了子女和孙辈们都很努力,也都有了出息。如今他参加了老年诗词班的学习,饶有兴致地探寻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诗词艺术的种种奥妙。他给十八岁的即将进入大学的孙女写下的寄语发在了《扬州晚报》副刊上,并被中国军网转载。文字里能感受到他充沛的生命激情。他的“七夕吟”里,体现了一种引入现代元素的想象力,“牛郎”被“神舟”取代,千百年神话传说里的“银河阻隔断姻缘”,变成了诗人笔下的“满怀喜悦舞翩迁”。

七夕日看来真的催生了不少的诗文。同日中午又收到我所敬重的任真先生发来的一篇读评文章。任先生已八十有二,但思想依旧敏锐犀利,对过往的历史有着自己独到的识见。他最早毕业于江都中学,后至扬州读大学,毕业后在扬州宣传、文化多部门工作、任职;上世纪九十年代调来南京,在省文联担任办公室主任直至退休。我们在南京建有一个七八人的老乡微信群,他是群里最年长也最德高望重的人物,我们一致称呼他先生。他不光有极好的文采,待人接物也见其温文尔雅,一派君子风度。从他发来的这篇文章里,亦可一窥其刚直不阿的贤士品格。早在1988年底已离休的曾任扬州市文化局局长的王福祥老先生在其九十岁时写了一本书,叫《耄耋存墨》,拜托给同事多年的任真先生过目和润色,并予付印。如今虽已五年过去,但任先生对当年的老领导和这部书仍觉得有话要说,于是便在七夕日写下了这篇对当下颇有点警示意味的读评文字,称九十五岁依旧健在的王老的这本书“所述尽皆往事,不粉饰,无矫情,实话实说,内涵丰富”。文章援引王老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所历往事,对其坚持勤政为民、讲究实事求是、严格执行党的政策的优良作风给予了高度评价。而阅读这篇千字书评,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令我肃然起敬。

右一为任真先生,左二为丁帆先生,左一为金实秋先生。右二本文作者。

以上所述三位均已耄耋之年,但在他们的诗文里,你可以发现他们都怀有一颗十分可贵的诗心——他们热爱生活,不断地从眼前的生活里去发现并讴歌包括爱情在内的所有美的事物;在表现出浪漫情怀的同时,他们似乎更注重对一种理想社会风尚的追往。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丰富的大书,因此,更多地深入地阅读他们的所思所想,我相信,无疑有助于我们这些后来者自身的修炼与提升。

王慧骐

2023年8月22日(癸卯七夕)夜于盱眙天泉湖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