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智慧,与世界共享——写在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之际

 书中淘乐 2023-08-26 发布于内蒙古

  8月25日至27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库布其沙漠举办。

  26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七星湖景区隆重举行,世界的目光汇聚于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8月26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开幕式在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举行。

  开幕式前,8月25日,论坛集中采访团沿杭锦旗S215到造林大户乌日更达赖家,倾听库布其沙漠播绿带头人的故事;踏上杭锦旗第一条穿沙公路,在苍茫的绿色中感受荡气回肠的历史回响;在库布其腹地那日沙,观摩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和智能机器人植树技术;赴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感受沙漠腹地牧民的全新生活……黄与绿的交锋,智慧与力量的结合,科技与创新的涌流,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充分展现。

图片

  媒体聚焦库布其治沙群体。

  曾经,茫茫大漠寸草不生、风沙肆虐,连绵不绝的沙丘肆意蔓延,吞没房屋和农田,也阻挡了人们与外界沟通的脚步。

  今天,一片片绿洲在沙海中延展开来,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绿色家园;一条条产业链在沙海中聚链成势,曾经的“死亡之海”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一个个治沙模式、经验成为“样本”,为遭受荒漠化威胁的地区和人们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从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谐,一代代内蒙古人,在浩瀚的沙海、亘古的荒凉里创造出改天换地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学防沙治沙新路子,为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沙漠里的科技范儿

  用加压水枪喷射的水气流在沙地上冲出直径几厘米、深一米的小洞,然后将树苗快速地种进去,挖坑、栽树、回填、浇水,一气呵成,全程只用不到10秒钟。

  8月25日,在杭锦旗那日沙治沙护河锁边林带,亿利资源集团工作人员向采访团展示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满满的科技范儿引来由衷赞叹。

  亿利库布其治沙事业部工程师田旺介绍,微创水汽法植树技术利用水流瞬间冲击,在洞里形成保水防渗层,种植一棵树只需3升水,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治沙效率、降低植树成本,让沙漠里种树这件事变得简单。

图片

  工作人员展示微创水汽种植技术,10秒钟种一棵树,满满的“科技范儿”。

  从手抬肩扛、人工挖坑种树,到机器人、无人机植树,内蒙古的绿色巨变里,有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强大基因,更有着尊重科学、持续创新的伟大实践。

  科学的理念、创新的方法始终贯穿于内蒙古防沙治沙征程中。

  飞播造林,在沙漠治理中并不罕见,但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2.9毫米的腾格里沙漠来说,却是首创。1984年到1992年,阿拉善林业人用整整8年时间,摸索出一套适合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模式,即“适地、适时、适量、适种、封禁”,一举打破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属于飞播造林“禁区”的“魔咒”,为其他同等气候条件下的沙漠治理提供了示范。

  荒漠不是病,荒漠化才是。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让草原休养生息,从根本上解决沙区草、畜、人的发展矛盾;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防治沙漠扩散蔓延,形成“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

  沙子不是洪水猛兽,科学治理方能实现长久之治。在长期的治沙实践中,总结出“前挡后拉、穿靴戴帽,锁边蚕食、逐步推进”的治沙方法,将流沙一点点固定、变绿;建成库布其濒危和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保存驯化乔灌草药种质资源达到1040多种。

  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的“风沙源”变成了首都的“后花园”。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技术的创新,都是防沙治沙的利器。

  沙地里的国际范儿

  交流中,内蒙古翁牛特旗的“以路治沙”模式也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

  13条穿沙公路纵横交错,将沙地切割成若干生态治理区,路修到哪里,草方格就织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赤峰市翁牛特旗的治沙模式,立足当地,朴实坚韧,却有着可推广可借鉴的国际范儿。

  据最新荒漠化监测统计,内蒙古12个盟市的83个旗县(市、区)分布有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0.14%;有92个旗县(市、区)分布有沙化土地,总面积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33.66%。在几十年防沙治沙的实践中,内蒙古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功能定位,摸索、总结出了以路治沙、锁边治沙等各具特色的科学经验,不仅在内蒙古大地描绘出壮美画卷,也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

图片

  库布其沙漠北缘防沙护河锁边林草带打造黄河绿色生态廊道。

  在一场场绿色革命中,鄂尔多斯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的库布其模式,充分激发了社会力量治沙的活力,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断向沙漠治理集聚、涌流,走出了一条治沙、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科学的路子,使得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2017年,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一场场绿色接力中,磴口县逐渐构建起自然保护地、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四位一体”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体系。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农田防护林网三道防线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形成覆盖全域的“护甲”,不仅让昔日沙子追着跑的县城变成了“绿进沙退”的富饶绿洲,也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

图片

  航拍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牧民乌日更达赖家庭林场。

  如今,一个个“典型经验”“中国方案”,已经成功应用到我国沙漠治理实践中,有的已经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为其他受荒漠化威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其中,世界瞩目的库布其治沙模式、技术和成果,不仅走向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也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库布其与全世界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经验,国际范儿世界瞩目。

  沙海里的创新范儿

  位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19.6万块深蓝色的光伏板如同蓝色海洋,蔚为壮观,光伏板拼成的巨型骏马图跃然可见。

  这片沙海中奔涌的“蓝海”,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模式,向光要电减排、向沙要绿固碳、向绿要地增收,形成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这一模式摸准了防沙治沙的“脉”,开出了科技治理的“方”,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实现了沙漠增绿、企业增效、资源增值的良性循环。

图片

  库布其沙漠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19.6万块光伏板拼接成“骏马图形电站”。

  把沙漠变绿洲已经是个奇迹,库布其又在沙海上建起“绿色银行”,让人们意识到,只要合理利用,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沙漠就能成为机遇,成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这与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构想不谋而合。1984年,钱学森提出大力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的设想。乘上科技的翅膀,内蒙古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子上豪迈前行。

图片

  库布其沙漠腹地牧民新村道图嘎查新貌。

  从此,沙漠不再与贫穷如影随形。在库布其沙漠深处,“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风干圪梁改造成风水梁产业小镇,人民安居乐业;在毛乌素沙地,大量平茬的沙柳条成为重组木和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原料,身价倍增。

  从此,沙漠不再是蛮荒的代名词。在被誉为中国最美沙漠的巴丹吉林沙漠,144个湖泊和世界最高的沙山使之成为沙漠越野爱好者的集散地,越野e族英雄会更是成为著名品牌赛事,沙漠旅游红红火火。

  从此,沙漠不再是“不毛之地”。在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治沙先锋树种梭梭根部探索嫁接肉苁蓉;以沙漠葡萄、沙棘等为主的沙区特色经济林种植,也成为沙区群众致富新途径;在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水生态治理区,通过“引凌入沙”,将黄河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近100平方公里水面、湿地,芦丛遍布、水鸟翩跹,智慧的农牧民还在水里养起螃蟹、鱼虾。

  ……

  在科技的“加持”下,在创新的探索中,内蒙古在逐绿历程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奇迹。库布其创新的治沙模式、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的治沙兴沙富沙路径,也正成为世界的绿色财富。

图片

  “以科技引领治沙,让荒漠造福人类”。8月26日,第九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会议中心召开,联合国代表、中外专家学者等约300人出席开幕式。这一世界级的会议再次吸引全球目光关注防沙治沙这一全球性议题。

策划:李霞

监制:孙一帆 那仁呼 胡芳

统筹:刘春 王玉琢

记者:霍晓庆

视频:王鹏

图片:王晓博

剪辑:参萨尔 贾奕村

出镜:郝雪莲

片头制作:马骏驰

制作:魏佩


编辑:孙净易

校对:李珍

声明: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