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人为何更钟情于喜马拉雅艺术?

 自华居 2023-08-26 发布于广东
近十几年非常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喜马拉雅艺术”的不断走热。2015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亚洲周期间举办“喜马拉雅的神圣传统”展览,展示喜马拉雅地区的佛像传统。博物馆重新设置的尼泊尔与西藏艺术展厅也开始对外开放。纽约的喜马拉雅艺术收藏异常丰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近期的一批捐赠是来自齐默尔曼家族在2013年所捐赠的14件作品,杰克和穆里尔·齐默尔曼夫妇从1964年开始就收藏尼泊尔和西藏艺术品。

图片

12世纪 合金铜文殊菩萨 西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4世纪 铜莲花生大士 西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7世纪 银玛尔巴像 西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6世纪 铜鎏金派拉瓦面具 尼泊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1世纪 铜湿婆和帕尔瓦蒂 尼泊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1世纪 铜鎏金弥勒佛 尼泊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

11-12世纪 铜鎏金莲花手菩萨 尼泊尔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那一年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Rubin Museum of Art)也于3月13日起推出“成为另一个人:面具的威力”展览,展出萨满仪式、公共仪式和戏剧表演所用的面具,生动地展示出从喜马拉雅到北美西北海岸部落的面具传统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图片

怖畏(Bhairava)

约16世纪,尼泊尔,铜鎏金,高71.1厘米

鲁宾博物馆藏

图片

蒙古战神 Begtse 面具

鲁宾博物馆藏



而国内外各大拍卖场拍出的喜马拉雅艺术品,成交价屡创新高,喜马拉雅艺术品作为精品拍品成为各大拍卖会的标准配置。

图片

十五世纪“明永乐御制红阎摩敌刺绣唐卡”2014年11月香港佳士得秋拍会上以3.48亿港元成交,创下国际拍卖行的中国艺术品世界拍卖纪录!被称为唐卡之王。


虽然我国的西藏及蒙古地区是喜马拉雅艺术的重要产出地,但是对于喜马拉雅艺术领域的研究,西方比我们要早近100多年。这一点可能源于西方人浓重的西藏情节。著名的例子如希特勒,曾数次派遣探险队深入西藏,寻找“日耳曼民族的祖先”—亚特兰蒂斯神族存在的证据。在前些年的美国好莱坞科幻灾难片《2012》中,承载着人类生存希望的诺亚方舟恰好也设定在西藏。

图片

德国种族人类学家布鲁诺·贝格(左二)等人在西藏拉萨开会



早在公元1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在其8卷本的《地理学指南》(Geography)中就论述了西藏西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并首次提到了“博塔”即吐蕃人。后来,阿拉伯学者的著作中也简要记述了与吐蕃的战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等人对吐蕃进行过部分记述,但多以传说和逸闻为主。国外对西藏和藏族的直接了解与认识,始于17世纪20年代至18世纪40年代,当时曾有几批欧洲传教士从喜马拉雅山外或从中国内陆进入青藏高原,并在阿里、前藏和后藏等地进行长期的传教活动,随后欧洲的探险家也进入青藏高原,这些传教士和探险家对于西藏和藏族的介绍与描述,成为国外藏学研究的萌芽。

图片

二十世纪著名的美籍德裔藏学家贝特霍尔德·劳费尔(右一)



藏传佛教及其艺术作为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重视。虽然同在中国,藏传佛教艺术与内陆的汉传佛教艺术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与历史地理因素关系密切。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起源于印度,逐渐流传到亚洲广大区域内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像艺术也随之传播到喜马拉雅地区,成为喜马拉雅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相关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与时代特征。

图片

胜乐金刚与金刚亥母双身像(Chakrasamvara in Union with Vajravarahi)

14世纪,藏中,铜鎏金,带有彩绘与绿松石镶嵌,高32.1厘米


公元7世纪以来,印度佛教进入中国的青藏高原。在随后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分支,被称之为“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及其艺术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地区的广大区域内流传,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由于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两种佛教无论是在教义、图像和艺术风格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因为藏传佛教是属于喜马拉雅文化的一部分,与南亚次大陆、中亚和西亚文化有很深的渊源。

图片

湿婆 世界之主化身 ‍尼泊尔19世纪‍

‍高157厘米

图片

象鼻天 中南西藏16世纪

高41厘米



另外,藏传佛教是外来文化与西藏本土信仰结合的产物。它是多种文化影响的结果,但是却始终扎根于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亚的佛教文化与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流传范围是以喜马拉雅文化区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横断山脉、天山南北等广大地区。因此,如果我们想真正理解和深入解读藏传佛教艺术,则必须回归到青藏高原丝路、南亚次大陆等多元文化的语境下,在喜马拉雅文化的国际大舞台上,从中亚、西亚和南亚文化的多重影响来重新审视和研究它的起源与流变。

图片

罗睺罗星君

15世纪,西藏,铜鎏金嵌绿松石与珊瑚,高31.4厘米


喜马拉雅山脉(Himalayas)位于青藏高原南端,东西绵延2450公里,是中国与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的天然边界,给山脉南北东西两侧的文化交流带来巨大的障碍。但它纵横的沟壑与河谷更像是一个个管道,将青藏高原与丝绸之路对接起来。

图片

神奇的喜马拉雅山脉


简单地说,对于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产生过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主要有两条路线,分别位于喜马拉雅山的两个重要的通道:一条是古代西北印度,有来自于西北印度的艺术中心犍陀罗、斯瓦特、喀什米尔的艺术影响进入藏西的拉达克、阿里等地区,创造了独特的藏西风格;一条是东北印度,通过喜马拉雅山的裂隙,将西藏中部与东北印度与尼泊尔两个重要的艺术中心相连,这是藏中艺术风格形成的基础。近年来,藏传佛教艺术因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对于喜马拉雅艺术爱好者来说,在趋于火热的喜马拉雅艺术市场,如何有针对性地了解喜马拉雅艺术在历史传承、艺术市场多元化的重要性,从而制定合适的投资策略做出准确价值判断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期我们组织了“法身梵像——喜马拉雅及佛教艺术文献专场”专场,通过大量经典的额喜马拉雅艺术图录,带大家领略神秘又深邃的藏传佛教艺术。
法身梵像—喜马拉雅及佛教艺术文献专场拍卖

    

图片


1

2

310

4

572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