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共抗暴秦:合纵攻秦

 licht3jh8evr0j 2023-08-27 发布于江西

合纵为“合众弱以攻一强“,是指诸小国弱国联合在一起对抗强大的敌人,而”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关于合纵现在一般认为是对付山东六国对付秦国的一种联合措施,本文着重总结一下各国的主要合纵事迹而且主要集中在几次较大的攻秦上。

五国相王

景春曾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先说张仪的连横策略。在张仪入秦推行连横策略(通过支援魏国来打击楚国,并且让秦得以获得魏国土地,进而东扩;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时,韩魏之君前去朝见秦王)不久后,东方各国出现一位合纵家:公孙衍。公孙衍本事于秦,后来跑到魏国为将,前325年时,公孙衍拉拢齐国名将田盼一起伐赵,大败赵国,田盼俘虏了赵将韩举,公孙衍打败了赵将赵护,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而这次联合行动也有助于魏齐交好。同时魏相惠施又主张“以魏合齐、楚以按兵”,也就是希望能够让魏国联合齐国和楚国,又想要和韩国交好,因此张仪又一方面给魏国施加压力,于前324年率军夺取陕关,一方面又拉拢齐、楚两国,于前323年于齐、楚大臣会见。而公孙衍又于前323年谋划一场巨大的合纵活动(“五国相王”),在公孙衍的操作下,剩余没有称王的各国(赵、中山、燕)纷纷于前323年称王,而魏、韩、赵、中山、燕五国国君互相尊称为王。然而这种小国联合的行动不仅是对抗秦国,连齐国、楚国这样的大国也不看好(也可能是齐、楚两国大臣与张仪会见的原因),齐威王“闭关不通中山之使”,还想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废除王号(后放弃,承认中山的王想要拉拢中山,但是中山反而和魏、赵交好),同时楚国柱国昭阳率军进攻魏国,败魏军于襄陵,夺取八个邑,声势浩大,一度想要继续进攻齐国,前322年,秦国又从西面进攻,夺取魏国的曲沃、平周,魏惠王见形势不利,认同了张仪的“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也就是秦、韩、魏三国一起讨伐齐、楚两国。在张仪的威势下,魏相惠施狼狈逃走,跑到楚国,楚不敢留,又跑到魏国,张仪兼任魏相。

然而,事情又发生转折。前320年,秦国假道进攻韩魏进攻齐国,为受到齐王充分信任的齐国名将匡章所大败,《战国策》说:“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可见当时战果之辉煌。此次齐国张仪的连横策略遭到重大挫折,齐、楚两国要求魏国逐走张仪,魏国听从,一时之间合纵之议复起,公孙衍成为魏相,惠施也得以归国。前318年,公孙衍组织起来一场声势浩大的合纵攻势,参加的有韩、赵、魏、燕、楚五国,称之为“五国攻秦”,但是实际上与秦军交战的只有韩军、赵军、魏军,以及义渠也乘机进攻秦国,可惜合纵军最终失败。后面虽然公孙衍还有合纵活动,但是都不如此次这样成功,就不详细说明。此次张仪和公孙衍的较量,与其说是取决于两个人的智力和辩说,不如说取决于最终战场的胜负,这证明合纵或是连横其实都取决于最终的战事。

齐国组织的合纵

田婴是齐威王晚期和齐宣王早期齐国的国相,前316年时,纵横家公孙衍曾和田婴合作,让田文为魏相,自己为韩相,虽然这次合纵没有成功,但是也是为孟尝君积累了合纵经验。而秦武王时期,秦国攻占宜阳,秦昭襄王即位之初,宣太后掌权,由此秦楚交好,甚至把上庸交给楚国,反而进攻魏国,由此使得韩魏两国向齐国靠拢。之后齐、韩、魏三国联合,先是击破了楚国,又是击破了秦国,攻入函谷关,逼迫秦国吐出攻占韩、魏两国的重要渡口,然后齐国在权之战中大胜燕国,可谓一时天下无敌。然而这三个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看更像是连横而非合纵,而且效果实际上也有限,并没有达成孟尝君乘机攻宋的意图。不过倒是让韩、魏两国获得了秦、楚两国一些领土,实力有所扩张,不过随着秦军东出很快丢失,在伊阙之战后韩魏两国损失大批军队,反而又丢了不少领土。

齐国组织的最大一此合纵是五国攻秦。孟尝君和齐闵王爆发矛盾,因此离开齐国,而燕国间谍苏秦逐渐得到齐闵王信任。孟尝君的一系列活动是为了防止齐国攻宋时受到他国干预,而苏秦的活动是为了让齐闵王与各国交恶。前288年十月,秦昭襄王在宜阳自立为西帝,并且派魏冉来致送齐闵王“东帝”的称号,准备邀请齐国一起讨伐赵国,组成五国联军。而齐闵王在苏秦的劝说下认为伐宋更加有利,于是取消了帝号,并约定诸国一起讨伐秦国,遂发起来浩浩荡荡的合纵攻势,前288年十二月,齐闵王宣布取消帝号,并且组织合纵军大举讨伐秦国。燕昭王为了不让齐王怀疑,还派遣二万人的军队自带粮食来帮助齐王讨伐秦国。然而齐闵王的真正目的是乘着各国注意力都在秦国身上,自己乘机偷袭宋国,当时五国联军停留在荥阳、成皋一带,而魏、齐两国又在争夺宋国,最后草草收场,即使如此,这场浩大的合纵攻势还是让秦昭襄王取消了帝号,并且将一些地区吐了出来。之后齐反而因为执意灭亡宋国而遭到各国合纵讨伐,但是秦国在此次合纵是参与方。

邯郸城下的合纵

秦赵长平对垒时,虞卿曾建议赵孝成王“发使出重宝以附楚、魏,楚、魏欲得王之重宝,必内吾使。赵使入楚、魏,秦必疑天下之合从,且必恐。如此,则媾乃可为也”,意思是派出使者带着贵重的宝物到楚国、魏国去,让秦国怀疑赵、魏、楚三国合纵,就会同意赵国议和的请求,尚且把合纵当成一种手段,并没有真实合纵的意图,但是该策也没有被赵孝成王采纳,反而直接向秦国求和,最后“应侯果显郑硃以示天下贺战胜者,终不肯媾。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也就是秦国丞相范睢虽然把赵国使者的地位抬得高高的,但是就是不肯议和,最终赵国长平大败。此外,赵国合纵的对象也是不心诚,“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可见秦国的作战是否坚持,取决于齐、楚两国是否真的愿意救援赵国,可是之后“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齐国连粮食都不肯借给赵国,自然显示其合纵不诚心,于是秦昭襄王放心大胆地部署长平之战遂大败赵军,斩首45万,赵国士卒死者十之七八,壮年男丁也损失惨重,之后秦国占领太原郡、上党郡,并且一路打到武安。

之后秦昭襄王没有听信白起的话,及时派兵继续进攻赵国,反而和赵孝成王议和,从而给了赵人喘息之机。赵国乘机休养生息,恢复实力,而赵孝成王没有兑现给秦国六座城池的承诺,秦昭襄王大怒,想要重新进攻赵国,这时候白起站出来反对说:“长平之事,秦军大尅,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秦民之死者厚葬,伤者厚养,劳者相飨,饮食铺餽,以靡其财;赵人之死者不得收,伤者不得疗,涕泣相哀,勠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赵自长平已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战国策》)可见当时长平大胜之后,赵国上下同心合力,不仅积累了大量物质基础,君臣积极有为,还“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这些邦交准备为后来魏国、楚国救援赵国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同时赵国又积极增强防备,为魏、楚联军的到来争取时间,不仅努力充实自己,还积极争取外援,秦国之后的失败必然。秦昭襄王没有听从白起的建议,命令五校大夫王陵率军进攻邯郸(前258年正月),结果军队没有战果,于是秦昭襄王又增发士兵支援王陵,王陵反而“战失利,亡五校”。恰好此时白起病愈,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代替王陵统帅秦军,白起又说:“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白起主要从邯郸城不容易攻取,诸侯会前来救援,以及之前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达到“死者过半,国内空”的三个方面论述不能进攻邯郸。然而秦昭襄王没有听从,执意进攻邯郸,要求白起前往前线,白起不肯,秦昭襄王又派范睢前去请求白起,范睢代表秦昭襄王发言说:“今赵卒之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是以寡人大发军,人数倍于赵国之众,愿使君将,必欲灭之矣。”也就是赵国已经损失惨重,秦军数倍赵军,一定要拿下邯郸,又说:“君尝以寡击众,取胜如神,况以强击弱,以众击寡乎?”认为白起之前都能够以少胜多(伊阙之战,攻楚之战),何况现在以多击少,而白起则回答之前的胜利都是有条件的,现在不一样,赵国“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兵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君臣相互推心置腹,平原君甚至让妻妾帮忙给士兵缝补衣服,上下同力,而且如果派兵进攻,赵国一定会固守邯郸,秦军难以攻克,旷日持久之下,诸侯一定会前来救援。白起最终没有前往前线。秦昭襄王还是不信,继续派遣王齕代替王陵,围困邯郸八九个月,都没有能够拿下,“死伤者众”,同时赵国还派遣轻锐抄袭秦军后路,秦军陷入不利境地,秦昭襄王再次要求白起前往,白起再次拒绝,最终在诸侯联军的进攻下,秦军节节失利,最终秦昭襄王迁怒白起,将其废黜并且杀害。

上文已述白起拒绝的理由,那么赵国是否一开始拥有这种优势呢?其实邯郸之战的合纵局面形成颇为不易。在秦国大胜长平后,迫使韩国割让垣雍,以此来进一步要挟魏国,当时齐、魏两国也乘火打劫,魏国攻取伊是,齐国攻取淄鼠,而后来赵国平原君是当时赵国赵孝成王的叔叔,又是娶了魏安釐王的弟弟信陵君的姐姐,于是多次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求救,于是魏王让晋鄙率领魏军十万准备救援赵国,恰好此时秦昭襄王派人警告魏国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软弱的魏安釐王大为惧怕,让晋鄙停留在邺城附近,不要继续前进,表面上是救援赵国,其实暗持两端。后来魏安釐王打算联合各国让秦王称帝,以此来换取秦国退兵,赵国平原君也准备接受,后被义士鲁仲连驳倒才作罢,秦将为此退师三十里。同时平原君也没有闲着,自己亲自率领外交使团到楚国求救,平原君对楚考烈王陈说利害,一个早上都还没有做出合纵的决定,最终在毛遂的帮助下遂定下合纵的论调,楚考烈王最终同意出兵,出现了脱颖而出,毛遂自荐和因人成事三个成语。同时信陵君窃符救赵,得到魏王的虎符,杀了晋鄙,经过裁汰率领八万魏军北上,会和北上的楚军统帅春申君和景阳,加上平原君组织了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冲击秦军赢得时间,史称:“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三个月后“,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至”,以至于秦军前线处于危急状态,甚至秦将郑安平率领二万秦军投降。最终秦军战败,连忙撤退,当时秦国河东太守王稽因为与诸侯交通,遂被诛杀,联军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还乘胜追击,一路追到汾城一带,收复了河东的一些地区,之后韩国加入合纵,收复了汝南地区和上党地区,而之后赵国的反攻也收复了太原地区,秦军一时挫败,是为各国合纵最为成功的一次。只是可惜之后各国没有能够抓住机会,燕赵交兵不断,魏、楚向东向北扩张,再给秦国东出之机。

信陵君合纵

前249年,秦任吕不韦为相,东出势头一日甚于一日,吞灭了东周国(立国于巩),又任用蒙骜为将,夺取韩国的成皋和荥阳,置三川郡,甚至有所谓“秦界至大梁”。而当时赵燕还经历连年大战,燕、楚、魏三国还向东进攻齐国,在前248年赵还助魏攻燕,山东各国可谓破碎一片,可谓情形十分恶劣;这时候秦国突然发动了大攻势,起因是这样的,当时赵国正在联合各国一起进攻燕国(如使廉颇、延陵钧助魏攻燕;又和秦国一起,当时秦使井忌“为秦据赵而攻燕,拔两城”。然而这时候燕国决定采取“连横”策略,派遣使者蔡鸟入秦,表示愿意献出河间十城为吕不韦封邑,吕不韦就此接受,于是秦燕交好,秦以燕国为上交,然后“大举兵,东面而赍赵,言:'毋攻燕,以秦之强,有燕之怒,割赵必深。’赵不能听,逐井忌,诛于秦。”也就是秦国不仅仅和燕国交好,还警告当时的赵国不要继续攻燕,赵国并不听从,反而逐走了井忌,井忌在秦国被诛杀。

前248年,秦将蒙骜进攻赵国,接连攻克三十七座城池,定太原,又攻魏国高都、汲,将其夺取,前247年,秦将王龁进攻上党郡,将韩国收复的上党又夺取回来(《韩世家》:秦悉拔我上党”)当时秦军如狼似虎,三晋都处于挨打的局面,必然引起三晋的反噬,如赵孝成王听信其幸臣建平君,而当时楚国楚考烈王也听信春申君之言举行合纵,然而尚且缺失合纵的主心骨,而已经率领合纵军大破秦军的信陵君魏无忌应该为最佳人选,当时魏安釐王多次派遣使者去请求魏无忌回国,魏无忌不仅不回,还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之后毛公和薛公两人一起劝说道:“公子所以重於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信陵君还没听完就脸色大变,最终决定回国。魏安釐王和信陵君见面,相对哭泣,之后魏王把上将军印交给信陵君,遂有山东六国之中最后一次合纵胜利。根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可见当时五国合纵(杨宽认为是赵魏韩楚燕),各国联军一起在河外大破秦善将蒙骜,一路追击到函谷关,以至于秦兵不敢出关,可谓信陵君“威振天下”,“诸侯将皆属”,之后又率兵攻克秦国的管城,便于防守营泽,暂时缓解了大梁面临水攻的危机。

《韩非子·有毒》称:“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攻燕一事当指赵国于前248年助魏攻燕一事,救赵应该指信陵君窃符救赵,之后攻尽陶、魏之地,当指在邯郸之战后乘着秦军败退魏安釐王“举陶削卫地六百”,大大扩展魏国东部领土,之后又攻占齐国平陆(因齐兵尽数北攻燕国柳城),还有攻韩拔管两事(杨宽以为一事,笔者认为“攻韩”“拔管”为两事,而缩高之子实为秦守),其中“拔管”当指攻下管城,应为信陵君之事,至于“胜于淇下”尚且不知,“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当皆为与楚军交战,事不可考。在信陵君的帮助下,魏国两次合纵大败秦国,并且后一次合纵隐隐有成为合纵中心,加上魏国持续的扩张,又能击败楚国这样的大国,以至于“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可见其人才干颇为过人,以至于“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於亡”。

可惜如此厉害的人物,回国后不久就因秦反间计得不到重用,被其兄魏王解除了上将军印,从此饮酒作乐不问世事,4年后郁郁而终,而信陵君主导的这次合纵,竟然成为战国末期最后一次成功的合纵。

春申君合纵

魏安釐王罢免信陵君后,魏国一日比一日衰落,首先是卷这个地方被攻克,秦军斩首三万,然后韩国又被秦将蒙骜攻克十三座城池,又攻克魏国“畼、有诡”,同时期赵国又在进攻燕国,李牧率军攻克了武遂、方城,已深入燕国核心地区,而在魏安釐王死后,秦将蒙骜更是一举攻克魏国二十座城池,打穿了整个魏国,初置东郡,如果仍由秦军继续如此,那么魏国将会被如此严峻的事实让各国不得不思考合纵抗秦的问题。

上次合纵的主体国家是赵、魏、楚,这三个国家,而魏国是其中核心,但是这次魏国被秦国打得毫无脸面而言,又没有信陵君这种大才,自然不是主角,合纵军也没有帮助魏国收复失地的愿望,而是选择直接进攻秦国。而当时赵国方面的主帅是庞煖,而楚考烈王是合纵长,但是实际上让春申君来主管事务。

前242年时,燕国看到赵国在西面多次受挫于秦,而且廉颇这种名将也被逼得离开故国,反而任用庞煖为将,准备进攻赵国,而当时燕国剧辛又曾经在赵国居住,与庞煖素来交好,于是询问剧辛庞煖怎么样,剧辛说:“庞煖易与耳”(庞煖这个人很容易对付),于是燕王喜让剧辛为将,率兵击赵,结果赵悼襄王让庞煖率军迎击,大败燕军,燕军主帅剧辛阵亡,损失二万燕军。前241年,各国又反应过来秦国威胁太大,于是联合出兵,此次合纵各国有韩、赵、魏、卫、楚、燕各国,这次的作战记载有不同的地方。

以下为这次作战的记载:

1、秦始皇帝六年五国共击秦。(《六国表》)

2、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秦始皇本纪》)

3、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饶安。(《赵世家》)

4、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楚世家》

5、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春申君列传》)

这次作战的地点有两个“函谷关”、“蕞”,关键在于“蕞”在于秦国腹地,颇让人怀疑其是否真实,杨宽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中提到:“今案是役虽推楚王为纵长,实由赵将庞煖为主帅,庞煖不仅为军事家,且为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兵权谋家著录有《庞煖》三篇,纵横家又著录有《庞煖》二篇。所攻者为函谷关,以《楚世家》所记为实。蕞在今陕西临潼北,已深入秦地,非此时五国之师所能攻及。”也就是认为实际上联军只是进攻了函谷关,并且在函谷关被秦军大败,诸侯兵皆败走,而“蕞”在秦国领土深入,难以攻克。笔者认为其实联军很可能分为两路,一路由赵国的名将庞煖率领,其人刚刚挟大胜燕军之威名,固然可以让人信服,率领“赵、楚、魏、燕”的“锐师”,即精锐部队来绕开函谷关进攻“蕞”,而春申君则率领联军中的“韩、魏、赵、卫、楚”五国联军抵达函谷关,但是被秦军出关迎战,春申君战败,于是撤退,由此被楚考烈王责怪,由此也被楚考烈王疏远。而庞煖也没有攻克“蕞”,于是率军撤退,反而进攻没有参与联军的齐国,夺取饶安。然而此次合纵联军一度攻取了寿陵,所谓“寿陵”是华阳太后和秦孝文王合葬的地点(孝文王后曰华阳太后,与孝文王会葬寿陵。),联军攻取这里可见庞煖确实率领精锐部队深入内陆,给秦国造成较大的打击,能够打到这里,必然取得不少战绩,可惜秦始皇将六国史书烧光,具体过程不详。

(个人推测联军可能的进攻路线,兵分两路)

此次合纵中,庞煖是一时名将,而春申君又是有威望的,五国联军又加上卫国,竟然不能攻克秦国,愈发可见秦吞灭天下之势的形成。然而赵、魏之前交兵,此次勉强结合,未必能发挥战力,而齐国也没有加入,或许是联军失败原因之一。联军吸取上次受阻于函谷关的教训,让庞煖率领精锐部队深入腹地,其战术颇有过人之处,最后失败可谓大势所趋,非战之罪。之后楚国把都城从陈往南迁移到寿春,更加可见退避之意,也可见各国心愈加不齐。之后前238年秦继续向魏国东部大举进攻,最终使秦国东郡东北接于燕,东接于齐,北面包围赵国,南面包围韩、魏,从而“断齐、赵之腰,绝楚、魏之脊”,山东六国被拦腰截断,合纵更加困难,加上秦始皇又用尉缭、李斯、姚贾等人的建议,用金银珠宝贿赂六国权臣和游士,断绝了各国合纵的希望,从尉缭的“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可见当时合纵确实是抗秦唯一出路,最终合纵的失败则意味着六国再也无法阻止秦国向东吞并天下的步伐了。

随着秦国鲸吞蚕食交替,各国的处境可谓日趋恶化。在此情况下各国组织了一场未成功的合纵,韩非曾经提到:“夫赵氏聚士卒,养从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则诸侯必灭宗庙,欲西面行其意,非一日之计也”可见当时赵国想要谋划合纵,又《战国策》记载:“四国为一,将以攻秦”,可见当时合纵的形势,后来秦国让姚贾出使(韩非还想阻止)去破坏合纵之势。又秦始皇统一后颁布诏书提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籓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可见当时三晋之间有合纵的意图,又冯唐说李牧“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所谓“赵几霸”当指当时赵国正与韩魏两国商议合纵,如果成功,赵国则成为三国中合纵核心,亦为抗秦主力,由此称霸。可惜后来韩国内史腾叛韩进而灭韩,而赵王迁中了秦国反间计杀害良将李牧,最后败亡,三国之中只剩下魏国,合纵自然宣告破产,最终三国灭亡,而剩下各国就更难组织起来合纵了,于是一个个地被灭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