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新疆|风从帝乡来

 洞天禅悟 2023-08-27 发布于云南

天宝九载,是岑参来到安西的第二年。一年来,边塞无事。不同往日的烈日炎炎和狂风大作,今日的和煦,暖风穿堂,令岑参恍然回到从长安出发的那一日。与初来的满怀激情相比,此刻的岑参,东望长安,想到离家万里、壮志未酬,提笔写下了思乡的惆怅:“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安西馆中思长安》)”。

岑参,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一提起他的名字,很多人脑海中都会冒出他脍炙人口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生于开元三年的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说起来他有一段显赫的家世: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但长倩因祸被杀,五子同赐死,羲亦伏诛,身死家破,岑氏亲族被流徙的数十人。他的父亲植曾作过仙、晋二州刺史,但在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以致岑参幼时孤贫,从兄就读,但书香门第的影响已深入骨髓。他天资聪慧,5岁读书,9岁赋诗,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生活的大唐帝国,已是四海宾服,八方来朝。唐朝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在与周边各民族频繁交往中成为世界文化中心。而在近300年的统治中,也是各种战事不断。在那个时代,投笔从戎成为了文人的风尚,建功立业是有志男儿的理想。“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满怀壮志的岑参不屑在京城做一个安稳的小公务员,在颜真卿的引荐下,随安西节使高仙芝来到安西。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一路向西,一路艰辛,也曾有过动摇:“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日没贺延碛作》)”但是西域的烈焰、狂沙、苍茫、妖娆,很快刷新了这个年轻诗人的视角。一刻是“三军大呼阴山动”,一刻又看到“美人舞如莲花旋”。西域的独特魅力点燃了岑参的激情,忽略了环境的艰苦、思乡的寂寞,从军西域的6年经历,让他的人生熠熠生辉。

岑参一生到过两次边塞,时间加起来,不过6年。可正是这短短6年的时间,使他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光、发亮。他一生写诗400多首,关于边塞的诗有70余首。他第一次出塞是从34岁到36岁(天宝八载冬至十载春),赴安西,为安西节使高仙芝度的僚属。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第二次是从38岁到42岁(天宝十二载春秋间至至德二载春),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关于岑参赴安西一段历史,在1973年出土于阿斯塔那506号唐代古墓中的文书《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中,得到了证实。

吐鲁番阿斯塔那506号墓出土《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

吐鲁番以东42公里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是当年高昌国民众寻求死后安乐的幽静之地,在方圆10多公里的戈壁沙丘之中,堆积着密密麻麻的古冢。这里埋葬的既有达官贵族、威武将军,也有平民百姓、下层兵士。因而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历史活档案,吐鲁番的地下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先后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数万件文物,仅文书一项,整理拼合出总数2700多种。文书上的纪年,最早是西晋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前后历时500年,文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内容所及,大到典章制度、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小到纯属私人生活的琐事,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其中《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经考古专家整理修复后,现存180页,记载了唐玄宗天宝十三年至天宝十四年(公元754年-755年)每天往来于驿站和长兴坊之间的马匹以及草料的消耗情况。

吐鲁番阿斯塔那506号墓出土《长行坊支贮马料文卷》

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唐朝在新疆地区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与此相适应,还建立了各级交通组织,配备了交通工具,形成了较完善的交通网。长行坊,也称马坊,唐代与馆驿并存的交通机构。供官吏及一般人员乘载,因由起点至终点,中途不换乘,而称长行。坊内置长行牲口,以长行马为主。坊内对牲口实行严格管理,标明等级,打烙印记。文卷中第一卷西州(今交河故城)等驿站的马料出入账上有一笔清楚地记载着:“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三豆(斗)伍胜(升)付健儿陈金”。

经查史料,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岑参。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这笔账说的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若干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第十五卷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1000多年前这位著名的诗人戎马倥偬、转战大漠时的形象,透过这些斑驳了墨迹的原始记录,跃然浮现眼前。年轻的诗人岑参,意气风发、胸怀壮志,他征战驰骋在大漠边关,往来于轮台、交河等地之间。“平明发轮台,暮至交河城(《使交河郡》)”,他驾马而来,在驿站稍事休整,备足粮草,又跨马匆匆而去。路遇返京使者,想到家乡的娇妻,也曾泪流满面地写到:“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满怀豪迈与柔情,却没有半点矫情。

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他的边塞诗成为了风格独特的重要流派。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南宋〕陆游》)”。

艺术的内在精神,就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大唐的文化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蓬勃发展,带着统一帝国的宏伟和兼容的气度,造就了一代代胸有家国、心怀抱负的杰出诗人。也可以说,是西域的苍茫大地、边塞烽烟让岑参融山水气象于胸中,驱万丈豪情于笔下,书写着大唐的恢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何晓)

- End -

编辑:阿毛

审核:葛建

监审:司元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