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帝王道光,真的成了帝国的最后一道光

 凤凰山居士 2023-08-27 发布于江西

2023-03-27 18:25

(紫禁城隆宗门上仍然留有当年攻城的箭簇)

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按照传统干支纪年法,是一个癸酉年。

这一年的十月,一伙名为天理教的反清民众手持兵器,买通宦官,溜进了紫禁城。

这伙人在紫禁城内打砸抢烧,给皇家禁军来了个措手不及,不能招架,而此时的大清皇帝嘉庆又在外地度假,因此群龙无首,多亏皇次子旻宁奋力抵抗,这才歼灭了暴徒,稳定了局面。

爱新觉罗·旻宁,也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清史稿》:上御枪毙二贼,馀贼溃散,乱始平。飞章上闻。仁宗欣慰,封上为智亲王...

在激烈的交战中,旻宁十分勇敢,不仅积极反击,更身先士卒,还用鸟枪亲手击毙了两名天理教徒,这使得父亲嘉庆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诚然,到嘉庆皇帝所处的时代,满洲勇士和八旗子弟们已经被不复当年的英勇了。

很多皇室子弟自小养尊处优,所以大都不愿意从戎,因而弓马本领极差,有些甚至连满语都不会说,天理教徒攻进来的时候,禁军成了无头苍蝇,御前侍卫麻了爪,一众皇亲贵胄更是毫不犹豫,收拾行李就要逃走。

在这样诸多反面教材的衬托下,旻宁的勇敢品质则更为难能可贵。

(嘉庆皇帝 画像)

我们知道,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就开始施行秘密立储制度,皇帝想要立谁当储君再也不用如前朝万历皇帝那样可怜巴巴的去和大臣们商量,而只需在生前的某一天神不知鬼不觉的提前写下传位诏书,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就可以了。

帝国最为重要的秘密,不在暗流涌动的政治环境中,也无需藏在皇帝的内心深处,而是光明正大的摆放在“光明正大”之后。

然而,当老皇帝嘉庆驾崩时,几个宦官七手八脚的架着梯子从匾额一顿摸索,却什么也没有摸到。

原来,自从上次那一伙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后,嘉庆皇帝认为乾清宫已经不再安全,因此把诏书随身携带在一个小小的鐍匣之内。

这样的行为似乎可以证明,嘉庆皇帝在当时陷入了一场巨大的精神危机之中。

反腐的失败,镇压起义的不力,自然灾害的频发,以及不断下降的帝国综合水平,都让这位天性温顺仁慈的皇帝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找到皇帝的鐍匣,取出诏书后,人们发现,原来早在嘉庆四年,老皇帝就已经选定了旻宁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

一般来说,想要解读一个封建王朝,最好的抓手,就是拿这个时代的皇帝来做切入点。

然而,作者在分析道光皇帝时,却很喜欢从皇帝治下的两位权臣入手。

(穆彰阿 剧照)

这其一,是军机大臣郭佳·穆彰阿,其二,是大学士曹振镛。

穆彰阿,字子朴,满洲镶蓝旗人,这位仁兄曾经在老皇帝嘉庆在位时任刑部侍郎,消极怠工,不务正业,属于是那种十分典型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上班纯属混日子的封建官僚。

后来由于案件积压的太多,下面的人干脆把这些事务全都写成奏本,转送到了嘉庆的手里。

老皇帝一天之内收到了二十多封奏本,怒不可遏,认为穆彰阿工作效率太低,或者压根就是偷懒没有工作,还专门重重的处理过穆彰阿一次。

事实上,刑部侍郎是从二品大员,是刑部的二把手,位置明显,工作繁重,绝不是一个可以混一混就能安然度日的职位。

穆彰阿之所以在这样的岗位上还如此懈怠,多半不是因为他懒惰,而是因为,他本人的无能。

不是不愿意处理,而是没有能力处理。

这样的人做刑部侍郎已经严重的拖慢了帝国的政务运转,然而魔幻的是,这位仁兄此后福至心灵,官运亨通,到道光时期,已经成为了朝廷里数一数二的大员。

和穆彰阿同朝为官的,是大学士曹振镛。

这位曹振镛,祖上家学颇有渊源,据说还是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的后人。

曹振镛同志可以说是官场上的老油条了,他于乾隆年间考取进士,初入官场,嘉庆年间青云直上,一路升到工部尚书,道光时期飞黄腾达,直接干到了武英殿大学士。

(曹振镛 画像)

就这么说吧,这位仁兄权势之盛到了什么程度?道光皇帝想要偷懒休息的时候,曹振镛甚至代替皇帝主理了三个月的政事。

纵观这位仁兄的一生,可以说是一江春水来,一马平川去,那是相当的畅快,他二十七岁入仕,直干到八十岁才退休,工龄之长,有清一代几乎无人能及。

那么请问,曹振镛同志在官场上这般如鱼得水,他是有什么独门诀窍么?

诀窍倒是有,但算不上独门,总结起来也很简单,只有六个字,那就是:

多磕头,少说话。

所谓言多必失,沉默的人总是要比那些喋喋不休的人安全的多。

曹振镛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他见证过一代文臣张廷玉不过是为了想要死后从祀太庙就被乾隆一顿收拾,最终凄惨回乡,他也见过红极一时的权臣和珅还在操办清高宗的葬礼时,就被赐三尺白绫,他实在太明白大清政坛的险恶和不确定性了。

今日起高楼宴宾客,明日就楼塌了死走伤,这样的事情还少么?

所以,曹振镛和穆彰阿同志虽然关系一般,但却十分默契的都养成了明哲保身的性格。

皇帝对他们这些臣子而言不比其它,皇帝所掌握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荣华富贵和前途声望,更攥着他们脆弱的生命。

一句话如果说错了,有可能就会削官贬职,一朝流放三千里。

一件事儿办砸了,那就有可能身死族灭,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万允万当,不如一默。

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能憋得住,只要你能不出声, 不说话,那么你就永远是语言的主人。

而人生在世,如果一件事情你去做了,有你参与了,那么你将会永远是这件事情的奴隶。

(清朝大臣 剧照)

朝臣们低头不见抬头见,曹振镛和穆彰阿又是那一时期的臣僚领袖,这两位仁兄整天混日子磨洋工,结果大臣们上行下效,纷纷开始玩起了深度cosplay。

光皇帝上朝,一问今天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大臣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没事儿,皇帝再问咱们大清王朝发展如何啊,大臣们都齐声表示那是没话说,相当好。

皇帝最后还是要问问大臣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想谈一谈的,大臣们则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纷纷表示啥事儿没有,然后整体的跪地磕头请安,皇帝一看十分满意,认为国家承平日久,发展平顺,于是宣布退朝。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仅是皇帝本人受到了极大的蒙蔽,就连如林则徐这种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都难有作为。

因为,英雄难抵大环境,当时代的潮水涌来时,所有人都会不可避免的被裹挟在其中。

当我们提起道光,提起林则徐时,我们就不可避免的联想到一样东西,那就是鸦片。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岁次己亥四月廿二,被道光皇帝委任为督办禁烟事宜的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也就是今天的广东东莞市境内海面上,当众销毁了大量的鸦片,正义而果断的维护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回京师,道光皇帝相当高兴,因此当英国人因为此次禁烟事件恼羞成怒而发动战争时,皇帝似乎并不担心。

(虎门销烟)

清朝傲视四夷,自认是天朝上邦,皇帝更会把自己摆在天下之主的位置上,在道光皇帝的眼里,区区英国人如同蝼蚁,轻而易举就能将其击败。

所以,当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缺口,清政府不能抵挡,而英国人张牙舞爪的向朝廷提出割地赔款的请求时,道光皇帝彻底傻眼了。

当然,战争失败的消息,道光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在此之前,一帮大臣们在朝堂上一直鬼扯,以此欺骗皇帝,说洋人已经被赶跑了云云...直到最后再也瞒不住。

大臣们已经习惯了糊弄皇帝,欺骗皇帝,或者说,大臣们更不忍心捅破皇帝内心那一层无比自信和骄傲的精神窗户纸。

因为,如海瑞那样直言犯上的人,毕竟是不太多见的。

自知战败,皇帝的内心很快发生了转变,从维护尊严的主战派变成了妥协退让的主和派。

好死不死,那些在平时帮不上忙的大臣们在关键时刻体现出了他们的庸弱天性,穆彰阿花言巧语,把英国人进犯的责任推到了那个在虎门禁烟的林则徐的身上。

(琦善 形象)

此时的道光皇帝,已经不能分辨正邪忠奸,他心思一乱,不仅撤了林则徐的职务,还走了一步更烂的昏招——派出了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去和英国人和谈。

并且,道光皇帝要求琦善,和谈要讲究技巧,最好能一不割地,二不赔款,三还要让英国人退兵。

读史到此,不禁感叹,当年康雍乾三代君王都是励精图治的狠角色,嘉庆皇帝再不济,也勉勉强强算是个守成之主,而清王朝到了道光皇帝的手里,却沦落到了这样的境地。

这是一个多么幼稚而天真的君主啊,他对和谈的要求,就如同既不允许闯进屋子里的强盗抢东西,同时还无需动用武力就把他们赶走一样可笑。

果然,琦善把这事儿给办砸了,而且是相当砸。

这位仁兄不经皇帝允许,私下割让了香港,英国人更加嚣张跋扈,直接把战船开到了南京下关江面,面对英舰皋华丽号上黝深的炮口,道光皇帝屈服了,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彻底把自己栓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道光皇帝 画像)

公元1840年,条约签罢,已经五十九岁的道光皇帝未进晚膳,而是在深夜跑到了祖庙痛哭,自称死后无颜面对列祖列宗。

他对不对得起列祖列宗作者不知道,也不感兴趣,但他一定对不起道光二十一年,那个在虎门战死的水师提督关天培。

史书上说,关天培战死时“挺立如生,反骇而仆”,看来,死去的人仍然站立着,而活着人,却早早的跪下了。

当年,手持鸟枪的英勇少年,不复当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