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专题8:古文两篇之爱莲说(教师版)-十年(2013-2022)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文言文(全国通用)
2023-08-27 | 阅:  转:  |  分享 
  
专题8:爱莲说一、(2022·湖南常德·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
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
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
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蔓不枝/青树翠蔓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予谓菊/秦王谓唐雎曰D.宜乎众矣/诚宜开张圣听2.用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晋 陶 渊?明 独 爱 菊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4.你从“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依据上文,谈谈“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人格的现实意义。 【答案】1.D2.晋陶渊明/独爱菊
3.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4.①感慨知音少(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②即使同道不多,也要坚守志趣,洁身自爱(永葆清白的操守和
正直的品格)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5.示例: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要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横生枝蔓/藤蔓;B.更加/好处;C.认为/对……说;D.应当/应当;故选D。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
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晋陶渊明”是主语,“爱”是谓语,此处限画一处,故在“晋
陶渊明”与“独爱菊”之间断开。故断句为:晋陶渊明/独爱菊。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
字词有:后,之后,以后;鲜,很少;闻,听说,听到。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由“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深深地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对世人缺少君子之
德的遗憾;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该句表明作者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这里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
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贴切,然后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作者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礼赞,表明
自己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对高尚情操的崇奉,对庸劣世态的憎恶。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谈看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意思是:莲花从
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这一句既写莲本身的特征,又象征着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的美好品质。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
们依然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更应该注重品德修养,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做一个正直的,对社会
有用的人。【点睛】参考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
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
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
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二、(2022·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6.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蕃”,《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帅番声,草茂也,引申为“众多”。由此
可知,“可爱者甚蕃”中“蕃”的意思为“多”。B.“蔓”在“青树翠蔓”中是“藤蔓”的意思,互文印证,可知“不蔓不枝”中的“蔓”也是“
藤蔓”的意思。C.“精益求精”中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据此推断,“香远益清”中的“益”也是“更加”的意思。D.查阅词典,“植”
有以下义项: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结合语境,可知“亭亭净植”中的“植”是“竖立”的意思。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主要描写莲花
,第二段对莲、菊和牡丹的不同品性进行比较和评论。B.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C
.“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坚强不屈。D.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意在讽刺官场污浊、
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9.选文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链接材料】曲池荷卢照邻①浮香②绕曲岸③
,圆影④覆华池⑤。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
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答案】6.B7.(1)出自
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娇艳。(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8.A9.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
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卢照邻的诗,先
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
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
枝蔓,不旁生枝茎。蔓:名词用作动词,横生枝蔓;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重点词有:(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
:水波;妖:艳丽。(2)之:的;鲜:少;闻:听说。8.本题考查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分析。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
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本项中“‘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孤傲独立的品质”说法错误;C.“予独爱莲”一句,作者直抒胸臆,以莲自况
,表达了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本项中“坚强不屈”说法错误;D.文章最后—句,作者以“牡丹之爱”反衬“莲之爱”,表达出作者
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本项中“意在讽刺官场污浊、世人逃避现实的社会现象”说法错误;故选A。9.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本文托
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周敦颐高尚的情操。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操守;根
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知:作者要保持正直的品德;根据“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牡丹在文中象征着功名富贵,特意点明喜爱牡丹的人
众多,表现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卢照邻的《曲池荷》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浮香绕曲岸”写荷之香气,比喻诗人的高贵品格。
第“圆影覆华池”意思是:美丽的荷花却被阴影覆盖,其妙质丽容得不到彰显,难为世人所知。比喻诗人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第三层,“常恐秋风早
,飘零君不知”,最令人害怕的还不是这些美丽的事物被遮盖,而是担心无情的秋风提前到来。根据注释,可知卢照邻由于身体状况极差,长期仕途
失意,面对人生,常常自悲。就像一朵亭亭玉立,艳压群芳,十分圣洁的荷花,其艳质丽容一直为阴影所覆盖,得不到世人的赏识。本诗表达了诗人
怀才不遇并且所受到的压抑,以及诗人欲向社会展露才华的忧伤。【点睛】参考译文?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令人喜爱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只喜
欢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多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出自淤泥却不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气飘得越远就越觉得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远远的观看却不能靠近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避世的人;牡丹,是花中
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
有很多人吧。三、(2022·四川·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予谓菊,花之隐
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②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
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
,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
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予夏季倚
此为命者,其可人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Dàn)、芙蓉
、莲花等。③迨(dài):及,等到。10.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
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C.《说文解
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
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
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12.对材料二中画波浪
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
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14.两则材料都写了“莲”,但各有
侧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11.D12.C13.(1)(莲)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只可远远地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
。(2)我夏天倚靠它维持生命(或我夏天视它为生命),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14.①甲文称“莲”为“花中君子”,写“莲”的生长环
境(出淤泥而不染)、外形(中通,外直)、气质仪态(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味道(香远益清)等,侧重赞美的是“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
洁傲岸的内在品格;②乙文则紧扣芙蕖“可人”的特点,侧重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写其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解析】10.本题考查
重要文言词语辨析。B.“莲,芙蕖之实也”句意为:莲是芙蕖的子实。故此处“莲”是指莲子。而“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句意为:莲籽与藕都可
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故此处“莲”指芙蕖。两者所指不同。故选B。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荷花;B.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C.动词,道歉/动词,凋谢;D.名词,时候/名词,时候;故选D。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
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
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故断句为: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
、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益,更加;清,清芬;亭亭,挺直的样子;植,树立;亵,亲近而不庄重。(2)予,我;倚,倚
靠;可,适合。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知,文章写了“莲”的生长环境、外形、气质仪态、味道等,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
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芙蕖》第①段“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写莲的“可目”,第②段“可鼻,则有荷叶之
清香,荷花之异馥”写它的“可鼻”,这是莲的观赏价值;第②段“至其可人之口者”写它的“可口”,第②段“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写它的“可用”,是写莲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点睛】参考译文:?【材料一】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
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
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
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
。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材料二】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
、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一天比一天美丽。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
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
面上),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
(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
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我夏天倚靠它维持生命(或我夏天视它为生命
),是(因为)它适合人的心意。四、(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清)李渔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
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
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
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
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选自李渔《闲
情偶寄·种植部》)【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
。⑤异馥:特别的香味。15.解释下列加点词。(1)可爱者甚蕃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3)过而不问之秋__
____(4)亭亭独立______1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自荷钱出水之日?自非亭午夜分(《三峡》)B.乃
复蒂下生蓬?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C.荷叶之清香?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摘而藏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17.翻译下列句子。(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18.填空。两文同写莲,《爱
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______”“______”“__
____”“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______价值。【答案】15.多。???? 亲近而不庄重。???? 时候(时间)。????
耸立的样子。16.C17.(1)(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等到荷花凋谢之后,也
可以向主人禀告说,(我)没有什么过错。18.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可目???? 可鼻???? 可人之口(可口)???? 实用
(经济)【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1)句意:可以喜爱的有很多。蕃:多。(2)句意: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
靠近去玩弄它。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无人问津的时候。秋:时候。(4)句意:一枝枝独立。亭亭:耸立的样子。16.本题考查一词
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词的意思。A.自:介词,从/连词,如果;B.乃: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之:助词,的/助词,的;D.
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1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2)重点词:
及,等到;既,已经;亦,也;于,向。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
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的生活态度。《芙蕖》第一段写莲的“可目”,第二段写它的“可鼻”,这是莲的观
赏价值;第三段写它的“可口”,第四写它的“可用”,是写莲的实用价值。【点睛】参考译文:爱莲说?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
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
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
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
,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
很多了。芙蕖?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
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
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
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
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
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
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
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五、(2022·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
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乙】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丙】问说(节选)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
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
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
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
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
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
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
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
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
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D.是己而非
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破:破解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21.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
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
没的感慨、悲愤之情。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22.用现代汉
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19.B20
.D21.A22.(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
就不能增长知识。【解析】19.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
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
(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
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20.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
学问高。耻,以……为耻。故选D。21.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
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
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点睛】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
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
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
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
千里马吧!?【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
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
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丙】一个有见识的
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
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
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
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
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
,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
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
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
(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
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
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
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
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
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
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
可悲啊!六、(2020·安徽中考真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
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咏菊白居易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耐寒唯
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菊花。2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
思。(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2)濯清涟而不妖 妖________(3)宜乎众矣
宜________(4)金粟初开晓更清 初________2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水陆草木
之花,可爱者甚蕃。(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5.《爱莲说》中,菊是______的象征;《咏菊》中,菊有______的特点。(用原
文词语填空)26.《爱莲说》《咏菊》对莲(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答案】23.(1)只 (2)(过分)艳丽
(3)应当 (4)开始,刚刚24.(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
蔓,不旁生枝茎。25.隐逸(者) 耐寒26.情感:《爱莲说》喜爱(赞美)莲,《咏菊》不喜爱(鄙弃)荷。原因:《爱莲说》中,莲
具有坚贞高洁、正直不阿的品格;《咏菊》中,荷不耐寒,缺乏坚忍无畏的品格。【解析】23.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晋代的陶渊
明只喜爱菊花。独:只。(2)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妖:(过分)艳丽。(3)句意:当然就很多人了。宜:应当。(4)句意:
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初:开始,刚刚。2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直译为主,意译为
辅。句中重点的词有:①之:助词,的;甚:很,非常;蕃:多。②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枝:动词用作动词,长枝茎。25.考查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与提取。甲文根据“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可知菊是“隐逸者”的象征;乙文根据“耐寒唯有东篱菊”可知菊有“耐寒”的特点。26.
考查学生对两文的分析比较能力。甲文歌咏的对象是“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连串铺叙,对莲花挺拔秀丽的芳姿,清逸超群的美德,特别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嵚崎磊落的风范,突出莲的高尚品
格。“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
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可知表达作者对
莲的喜爱赞美;乙文,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
丽。霜降之时,“荷”与菊相比,荷不耐寒,缺乏坚贞不屈的品格。可知表达诗人对荷的鄙弃。译文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
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
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
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
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乙文,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
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七、(2020·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贲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 (2)不蔓不枝________
2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富于变化。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29.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
点方式,请说明这样标点的合理性。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
社)【答案】27.洗 旁生枝茎28.D29.分号可以分割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在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
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分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
气的厌恶。【解析】27.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
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濯,本义,洗。枝,名词作动词,旁生枝茎。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
8.D.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某一事情的描述、概述,归结出其中的特征或意义,用来解释某一客观存在的道理,本文属于托物言志,借爱莲表达自
己高洁的志向与节操。故选D。29.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在“菊”和
“莲”之间用分号,内容上突出“菊”和“莲”两种不同种类的花喜欢之人少的特点,存在并列关系;在“牡丹”后面用感叹号,作者发出感叹,表
达作者对牡丹所代表的追求富贵的世俗气的厌恶。据此回答即可。译文: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
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
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
靠近去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
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八、【2018年中考贵州
遵义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0.翻译下列加点的词。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_)②不蔓不枝(_______)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④ 陶后鲜有闻(_______)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答案】30.(1)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
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2)生枝:枝枝节节 (3)但是,却 (4)少;很少 31.(1)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2)对
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32.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
弃。【解析】30.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枝”:生枝,长枝节。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之”“而”等虚词,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
关键。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
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谓”“宜”“众”等字词的
翻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的翻译。32.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分析描写语句,也可以分析直抒胸臆的关键句。这篇文章
主要通过对莲花的爱慕与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
附权贵、苟随时俗者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与美学情趣,并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与花的自然特点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
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
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
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
数当然就很多了!九、【2017年中考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5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
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
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
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②手版:
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指做官。3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亭亭净植
植:立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D.将弃官去 去:离开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 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 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 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3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36.【甲】文 ,借“莲”表述自己的志
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答案】33.C评分:共2分34.B评分:共2分
35.(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一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同他争论。评分:共4分,每句2分,
意思对即可36.托物言志 和王逵争辩 富有才能 为官正直评分:共4分,每空1分,后三空意思对即可【解析】3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
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此题C.囚法不当死法:按照法律。35.本
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代词;C.以:由于用来;D.乃:竟然。B都是转折连
词。36.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
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7.本题考查对文章写法、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
志向和意愿。读懂文意,根据文章的人物事件、语言、所写文章流露出的情感来总结周敦颐是一个什么样的君子。十、【2016年中考山东济南卷
】课内文言文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繁多 B.不蔓不
枝 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 植:种植 D.陶后鲜有闻 鲜:少3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B.濯清涟而不妖 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D.同予者何人 陈胜者,阳城人也4
0.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说”是一种古代文体。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
,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 “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 ,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来源:学科网ZXXK】【答案】38.C39.B40.D【解析】38.考查学生对文
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
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
“植”通“直”.净,干净清洁39.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
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实词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A:主谓之间,取消局的独立性/助词,的。B:转
折连词。C:语气助词相当于“呀”“/哪里D:人/判断句式的标志。故选:B40.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牡丹之
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十一、【2015届四川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回答后面题目。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
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
活用为形容词。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D.朗读是学
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2-1-c-n-j-yB
.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
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案】41.C42.B【解析】41.C中应
是“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莲之爱”并不是宾语前置。42.B中“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
喜爱”说法有误,应是“借牡丹的形象”是从反面来进行衬托。十二、【2015届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爱莲说(宋)
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
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
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
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4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44.下列
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B.丹之爱
,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C.命童子取土平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45.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顾而笑曰:“一室
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46.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47.《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
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答案】43.A44.A45.
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
,还能治理国家么?”46.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47.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解析】43.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A错,根据句意理解,“益”是“更加”的意思。44.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
。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中“而”皆表示转连,译作“
却”。45.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
关键词语有:“染”“濯”“妖”“顾”“治”“何以”“为”,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4
6.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注意“俯而读
仰而思思有弗得”此句中的“而”和动词,不难看出名子有三层意思,“府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据此划分停顿即可。47.第一篇文章
是所学名篇,“志”的内容是学习中老师讲解的重点问题,根据所读所记直接作答即可。第二题,阅读短文,读懂内容,找到作者归纳道理的语句,
即最后一句“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十三、【2015中考广西南宁卷】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
,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8.下列句子加点词意
思相同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B.香远益清 自
己以为大有所益C.隋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D.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49.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宋何罪之有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C.
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50.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B.文章
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C.文章用“噫”
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
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51.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48.D49.B50.A 51.(1)(它的茎
)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2)对于牡
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48.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
判断字词义。均A.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更加/好处;C.少/娇艳,鲜艳。D“予”皆为“我”。49.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
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表转折/表修饰;D.助词/疑问代词,哪
里。B“自”均为介词,从。50.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章内容,比较判断正误。A错,“借景抒情”应为“
托物言志”。51.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第一句要
注意“枝”“蔓”两字是名词作形容词,第二句要注意“牡丹之爱”是倒装句。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
出译句。十四、【2015届中考湖南株洲卷】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53.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同予者何人? ②宜乎众矣。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答案】52.①很,非常 ②洗涤53.①(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②(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的了。54.不蔓枝【解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濯”的含义是洗涤。5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同予者”的翻译和句子的语气。2句注意“宜、众”等关键词的翻译。5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要求,三个字。原句可以是:不蔓不枝。由于“蔓”“枝”在这里都是动词讲,所以可以简化成“不蔓枝”。十五、(2013·重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5.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2)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8.《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55.(1)沾染(污秽) (2)美丽而不端庄 (3)耸立的样子(“高高的样子”亦可) (4)认为(每小题1分)56.(1)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 (2)(莲是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每小题2分)57.示例: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58.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2分);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2分)【解析】55.“染、妖、亭亭”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来,分别译为“沾染”“美丽而不端庄”“耸立的样子”。注意不要把“妖”的意思译为“不妖”的意思,那样就解释反了。“谓”要根据上下语意,用适当的词语代替,本句应用“认为”代替。56.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两个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水陆草木之花”“ 蔓、枝”,“水陆草木之花”应译为“水中陆地上的草本木本的花”,此处易少译,有些字的意思译不出来。“蔓、枝”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生枝蔓,长枝节”。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57.表面是写对花的喜爱,实则是指对花的喜好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追求和品德。因此,前句表达了作者对世间具有君子之德的人太少了的一种遗憾,后句表达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世世风的鄙弃。58.对莲花的描绘和评价应是启示的触发点,如莲不慕荣利、洁身自好、正直、美名远扬,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具有君子之德,保持高洁的操守,不随波逐流。zxxk.com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献花(0)
+1
(本文系瑞风瑞雨首藏)